![]() ![]() ![]() |
|
|
|
2007/06/25 10:08:26瀏覽1403|回應7|推薦28 | |
感性與理性的世界── 〈一〉真實中的感性與理性── 能否不要把它們切割,由於就實際言,它們似乎應該是彼此分工而一體的。以我的理解,我們先有強烈的感覺,由母親的心跳,我們熟悉、喜歡,有安全感,當時它也確實代表著安全。我們都由那個情境開始,然後才面對母體外面的、需要認知去分辨的世界。 感性是來自最深的生命根源;然而面對複雜的外在世界,我們必須啟動理性。然後,我要描述的,是感性所得經驗眾多,發生矛盾感時,我們是否自然需要抉擇?而人人有的這種「矛盾感」,就是理性的源起──我們會拒絕「矛盾」,應該就是我們內心理性能力存在的證明──這就是學術上名為「邏輯」的東西。 在上述的理解上,我反對常見的切割說;甚至,認為這是教育上長久以來的極大錯誤,不斷地暗示兩者分離而造成的結果。就像把學生分成好學生與壞學生,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的二分法;讓好人成為心理壓力極大的完美主義者;壞人是自認無法完美的自暴自棄者;社會上自然出現「應然」與「實然」嚴重的斷裂的虛偽狀況! 〈二〉理論中的感性與理性 然而,為什麼── 在我們當前的學校傳統教育中,不強調其相互間相輔相成的可能性;於是通常研究科學者鄙薄感性,結果教出不少缺乏人文素養的科學怪人,而洋洋自得。研究人文學者,在此教育下,往往是有英雄氣慨的弱勢,自然也有理由視理性為有腦無心,不過流行之高級工具而已。如此,就造成了精英雙方彼此相互嚴重排斥與自限的結果。 這導致了科學怪人所能接受的,往往只是傾向於根本拒絕現實凌虛蹈空的心靈世界;學人文者所嘆服的就只是先進科技所呈現的萬能世界;感性與理性卻彼此並不真正的密切溝通── 〈三〉是否可能加以統合── 為何一定要把它們一分為二? 作為一個知識份子,細細省思我們的問題,豈非還是我們的古籍「大學」裡說得好──「好而知其惡〈餓音〉,惡〈勿音〉而知其美」,好、惡〈勿音〉者,感性也,必以惡〈餓音〉、美者,理性也。再看和這呼應的,是在另一古籍「禮記」的「曲禮」中,又有「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聚而能散,安安而遷」之說;前半句型與大學古籍相同,而後段以「聚、散」「安、遷」,深刻地例解說明了這個態度的深刻意義;所以我想傳統中國哲學中,感性與理性確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我中華文化真正可大可久,何以數度亡國而能重新振奮的道理。 其然乎,其然乎? 興,盍乎來,佛家云「不生好惡,則無煩惱」;我輩中下之資,豈能不生好惡?是儒家所云「好而知其惡〈音餓〉,惡〈音勿〉而知其美」;重要的似乎應該是能往來於感性好惡之間,而又能終趨於理性之中道;於是我們的生活豈非乃能勇往直前,雖歷九死而不一悔──簡直不亦美乎,不亦善乎!
心嚮往之的泥土敬白 〈本文依據過去在「流觴亭」,對煙女史的「切割」的兩篇回應文,整理而成;〉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55869&aid=2253947 〈三改修定稿〉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