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心理病態人格」
2007/05/22 14:49:25瀏覽6365|回應2|推薦10

 

 

错误的行为模式(犯法、犯罪…)有时候是从「学习」中获得,
但有时候也出于「不健全的心理」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

 

所謂「心理病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是指「個體雖無顯著的心理神經病或精神病症狀,但其人格的結構發展有重大缺陷,導致其思想或行為有虛偽性、殘忍性、無罪惡感及羞恥心、無道德意識﹔不可靠、不真實、不忠誠、缺少悔過或羞恥心、判斷力貧乏,無法從過去的經驗中記取教訓、病理性之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愛他人等人格特質」。

◆「心理病態人格」的行為動機在於自我慾念之滿足

心理病態人格者從未學習到如何延緩本身的需要而考慮到客觀的條件,因而一旦慾念發生,則必然要求得滿足,否則決不罷休。因之,他們行為的動機,多為了尋求快樂,而不顧後果,缺乏責任感

◆ 缺乏罪疚感,亳無道德意識與良心

常人違反社會規範與法律道德之後,總會受到良心責備,而有內疚。但是精神病態人格者因道德觀念發展停滯,使其「超自我」,也就是道德意識或良心付諸闕如。因此,他們在做出背德犯法的事後,根本無內疚與痛苦之感,更無悔改之意﹐反而因為滿足一己之私慾,而深自慶幸

如「自我顯示型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的特性﹐就是虛榮心與自我顯示慾均甚強烈,其行為多半是虛偽的,內容空虛,常誇張說謊,甚至自以為謊言是真實的

他們雖然經常背地裡對權威發牢騷,但心裡卻又很依賴權威。再者,患者本身因難有成功之希望,但又不滿他人的成功,故常藉消極抵制或間接破壞等手段,以移禍他人,故到處不受歡迎。此種人易患的罪行,乃是設計陷害他人等罪行。

◆ 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可謂對自己的認識。人生的初期,可說是完全趨於自我為中心,也就是依據快樂的原則生活,追求自己的慾求的滿足。人逐漸生長且不時接受薰陶,始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求,以免損害他人。但病態人格患者則未必如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程度﹐不因認識社會規範而有所改變,故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會不惜犧牲他人。

◆ 自我評價錯誤

當病態人格患者準備以不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慾求時,倫理評價接踵而至。此時,如果患者突破不了「社會知覺」這堵厚牆(以破壞、犧牲他人的正常利益為代價換取自己的滿足,是一種不道德和非法的行為),他就會受到良心責備而放棄犯罪

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往往在社會現象中尋找有利於己的種種消極因素,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邏輯,從而巧妙地避開良心的譴責。

◆ 形成心理病態人格的心理因素

﹙一﹚患者超自我的發展不良,在成年之後,對需求的滿足,仍停留在「自我中心」的幼稚階段,患者一切行為,均不顧社會習俗與客觀環境,但求獲得充分的自我滿足。

﹙二﹚精神醫學家克雷柏林(Kraepelin)認為:心理病態人格者的發展失去了平衡,其生理上雖已成熟,但心理上發展遲滯,以致于人格不健全。

﹙三﹚亞歷山大(Alexander, F.)是美國的精神醫學家,他認為:心理病態人格的患者,都有他們終生不變的性格。他們在潛意識當中,藉著病態的行為,來發洩潛在的緊張焦慮。換句話說,患者在潛意識裏有很深的罪惡感,於是企圖以「被處罰」的方法除掉這種罪惡感。這兩種潛意識經常引起患者內在的心理衝突,最後,他們只好藉犯罪行為,來排除其內在的衝突。故病態人格患者在意識中雖無「內疚感」(罪惡感)的存在,而其潛意識中之內疚感則較正常人更為深重。

根據學者們調查研究結果一致發現:就累犯或慣犯而言,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所佔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就初患與一次犯罪者而言,則僅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而已。由此可見,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成為慣犯或累犯的可能性極高。至於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的再犯率,根據學者研究結果指出,其百分比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由上述可知: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極具犯罪危險性,尢以其成為累犯的發生率最高,而且早發性的累犯﹐遠較遲發性累犯再犯的可能性更大。

事實上,心理病態人格患者往往會發生竊盜、強姦、詐欺、殺人、暴行等犯罪行為,其為害社會安寧秩序與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程度,遠甚于其他變態行為的患者。因之,不可不密切加以注意。

◆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犯罪的預防對策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無法了解他人之感受並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因此往往在預後(Prognosis)上顯得極度的糟。更令人感到頭痛的是,患者並不認為自己是錯誤的,因而缺乏自我改變的動機,甚至拒絕改變

因此,以發生前之預防最為重要,次而尋求較具成效之處遇方案因應。

◆ 心理病態人格犯罪趨勢

暴力犯罪的狂潮使升斗小民瑟縮、但求自保,暴力犯罪不僅手段越趨殘酷,犯罪心態也愈發肆無忌憚。尢其案發後,凶嫌仍然毫無顧忌,繼續犯罪,相當駭人聽聞。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有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通常年齡在十五歲以前即可能出現自制力薄弱、逃學、重複撒謊、對別人的痛苦缺乏同情、毫無道德良心等之行為傾向,往往持續至成年而固著難以改變。

(資料來源:網路搜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jen&aid=976322

 回應文章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5/22 21:56

謝謝「台灣需要正名」大哥這麼深入的解析。 ^^

遇見蜘蛛人就拿噴效?—— 哈哈﹐這個方法不錯啊﹐學起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還有一種
2007/05/22 19:38

內在思維解離症.........一般人有多元個性..但還有固定的主體

有些人多元化個性..卻缺乏主體價值...會在不同環境幻想自己變成不同的人

有人說是失憶症....也有人說是人格分裂..都是解離症的一種

網路上常見的就是會有人當自己是蜘蛛人.........

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拿噴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