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22 14:00:38瀏覽1447|回應5|推薦34 | |
關於【樂生療養院】,我原先以為是收容精神病患、痲瘋病患的地方,後來,看了幾則報導之後,才知道它是以收容老年人和殘障者為主的安養中心,最近,聽說台北縣長周錫瑋,以捷運開通為由而強制拆除部分建築,並要求院民搬遷(據說4月中旬,官方就要強制搬離)。 面對此事,其他家的部落格,不少人寫文章來響應「捍衛樂生」,除了本網誌首頁所貼的那幾個文章的連結之外,聯網也有兩個人,共寫了三篇文章來響應此事:台北市議員王鴻薇一篇、阿魯巴擺爛氏特級豬精兩篇。在我看來,這些文章都沒處理這個很深層的議題:空間規劃、設計當中的權力運作。從台北縣長周錫瑋的動作看來,拆除樂生療養院一事,我認為,絕對有政治權力的運作涉入其中。 在理論上,「空間」多半分作「抽象空間」和「具體空間」兩種,而都市社會學的相關議題,譬如這回的拆除樂生療養院,是偏向「具體空間」的。有人拿大安區的寶藏巖,以及陳水扁市長任內的14、15號公園來做類比,我認為,前者的類比不甚恰當:那個地方至今依舊存在,而沒有被全面拆除;至於後者,我就認為十分恰當,因為這兩座公園的建立,確實也拆除了一個眷村、社區,而引發抗爭。 從【樂生療養院】院民對拆除之事的反感看來,該院似乎,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收容所」,而是一個「社區」,是一個讓他們有歸屬感的地方,再者,該院又是一個日據時代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好像總統府也是),故而,它雖然看似老舊,與其他消費文化下的後現代建築大不相同,但它卻具有「情感維繫」與「文化痕跡」的雙重意義,若為了都市發展而拆除它,我也覺得,實在是太可惜了! 大約一、兩年前,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認為台大的校舍太過老舊,應該拆除,當時我也擔心了好一陣子,幸虧後來沒拆,不然,台大也將失去自己的文化痕跡,回到這件事情上,我也同樣反對,在沒有完善配套措施的情況下,為了捷運開通而拆除樂生療養院。我所憂慮的是:拆除該院之後,裡面那些老年人和殘障者,該何去何從呢?沒有居住、家庭和社會政策的配合,這些院民該怎麼辦呢? 另外,也有人重提【中正紀念堂】圍牆與蔣公銅像來做比較,而批評政治人物不聲援樂生療養院,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正紀念堂與蔣公銅像,涉及到朝野兩大陣營所鬥爭的焦點:國民黨的領袖、民進黨的死敵,而【樂生療養院】則不具任何「權力象徵」的意義,所以,當然不受政治人物的重視(該院雖是日據時代遺產,但它不像總統府那樣,有日本總督的權力考量存在)。 我認為,拆除這種公共服務的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拆除一個眷村、公寓一般,引發居民、住民的抗爭是免不了的,不過,主事者做這些拆除動作時,所考量的幾乎都只是都市的發展與美觀,完全不理會原居地民眾的權益。所以,我最後要說的是:「周錫瑋縣長,請再三考慮吧,別犯下跟陳水扁市長類似的錯誤。」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