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20 11:35:31瀏覽1067|回應13|推薦48 | |
這回,我的電火球學長又有新點子,那就是堆動所謂「去國語化」的運動,在我看來,這雖然只是他為了2008總統大選而開出的競選支票,但是,他又用了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所以,我就在這裡針對此事發表我的看法。 第一,請問蘇貞昌院長,何謂「國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所使用的語言,都有某個時間點、某個社會情境的需要,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而所謂的國語,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經過武力行為與政治權力運作來對語言進行認定與選擇的,就台灣而言,台灣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和外省人這四大族群(雖然我覺得這樣區分有點無聊),當然,起碼也就有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和其他外省語言(例如更通用的北京語)。 這樣一來,若要進行「國語」的界定,那就必須考量一個問題:哪種語言是官方認可(不論意識形態或文書交涉),且民間普遍皆通的?雖然,台灣目前的文書交涉語言還是北京語,但是,君不見現在絕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以「台語」(其實是福建的閩南語)和民眾搏感情嗎?以此,我想對蘇貞昌院長,或是整個的扁政府來講,福建的閩南語,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國語」,而非北京語。 第二,請問蘇貞昌院長,何謂「去國語化」? 同樣,這個概念也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但我實在不明白,像這種多半只出現在文化學者或思想家著作當中的用語(例如全球化的相關議題),怎麼會由一個政務官的嘴巴說出來?請你搞清楚,蘇貞昌院長,你今天是個政務官,不是思想家,濫用這種定義不明確的概念,是有可能令民眾的腦袋「漿糊化」的,開競選支票前務必三思! 另外,蘇貞昌院長,從你論述的內容來看,你根本只是把「國語」涵蓋的內容重新詮釋一番而已,根本沒有「去掉」什麼東西,難道你不曉得,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語言,都以「華語」稱之麼?這樣,你要不要考慮「去華語化」呢?思想界有關「去」字的論述,例如去全球化、去地方化,到頭來,都還是不脫全球和地方這兩個概念的論辯,所以,蘇貞昌院長,你別以為「去國語化」之後,「國語」的形體和靈魂就會消失。 第三,蘇貞昌院長,「去國語化」的政策,你有評估過可行性嗎?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說台語(閩南語)比說國語(北京語)來得親切。我想,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鄉村地區的居民,對彼此、對外地人,多以台語來溝通,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去鄉村地區推廣農業,非學台語不可;而都市地區的居民,則多用國語來溝通。以此,現在的政治人物或政客都知道,若要進行所謂的「搏感情」或者「蠱惑行動」,就要把台語當作工具來使用。 以此,蘇貞昌院長,你的「去國語化」政策,在鄉村地區的宣導可能會很受歡迎,畢竟,鄉村地區仍有不少支持貴黨的群眾,但在都市地區,特別是被貴黨主席扣上「中國城」之大帽子的台北市,我想,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這令我不禁懷疑,你的這項政策或計畫,是用來給誓死支持貴黨的深綠群眾抽吸的海洛英。 第四,蘇貞昌院長,要不要把現在年輕人網路上常用的語言也列入國語? 就我個人的觀察,現在無論是網路平台或網路聊天室,年輕一輩的參與者,都很愛使用注音文、火星文、表情文等「新興語言」,結果連帶地,也把這些用語寫在國文科的試卷當中,而引起長輩的指責、記者的揶揄。所以,蘇貞昌院長,你可以再「搞怪」一點,把這些語言也列入「國語」的範疇,看看一般家長、學生和【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會怎麼「回應」你。 順著蘇院長的論述,「國語」就是要包括這塊土地上,被民眾所使用的語言對吧?那麼,懇請蘇院長,把以上這些網路語言也列入國語吧?而不要只有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語和各個原住民的語言而已。相反,如果你做不到,那你還是安分點,別動語言的歪腦筋,另想其他跟民生經濟和社會環境有關的政策或競選支票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