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14 21:12:22瀏覽1891|回應4|推薦17 | |
似乎,我在〈台灣高鐵通車三件事情的評論〉一文所提出的四個問題,的確,是對政府與媒體期望太高了,從這幾天台灣高鐵的「表現」看來,光是售票、乘客安全、服務品質的問題,政府及高鐵公司就一直沒有加以改善;然而,媒體在報導的時候,也還是以親身表演或非意圖違規的「觀眾(收視率)討好」為主。 台灣高鐵通車的社會效應,除了我在上一篇同樣主題的文章所討論的之外,其實,我認為高鐵還有一項社會效應:在民眾的心目中,型塑了一個由命運和風險所組成的認同架構。誠如一位網友的問話:明知高鐵很危險,為何還有這麼多人要去買票搶搭?從這個理論的概念來看,當一個行動者面對尚未無法預期的事物時,固然會有戒慎恐懼的感覺,可是另一方面,卻又會有好奇而新鮮的感覺。 也就是說,像台灣高鐵這種越是被媒體詮釋成「安全堪虞」或「劫難未知」的風險形象時,民眾對它就越會有命運、機會般的「冒險心態」或「遊戲心態」,只是這樣子,常會被人罵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也有人打趣地說,在搭乘高鐵之前,最好先在壽險保單的受益人之欄位中,填上自己親人或配偶的名字,這兩種方向的思考,其實,都透露出對「命運和風險是值得玩味的」這項事實。 我想,這可能跟台灣人崇尚冒險犯難的「移民性格」有關吧?雖然嘴巴上說:「很危險,不要搭高鐵!」心裡卻可能這樣想:「我應該不會這麼倒楣,碰到列車事故吧?」從過去類似的事件看來,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最後往往就「幸運地」碰到災難事故。除此之外,我認為台灣高鐵的通車,還產生了另外一個社會效應:專家系統的權威,在政府、相關公司單位的掣肘下,面臨崩潰的局面。 雖然,現在除了總統本人之外,五院和各個局處的權威,也都同樣接近崩潰的邊緣,但是,他們的崩潰除了來自總統本人的權威擴張之外,也來自民眾對行政機關的不信任態度;而專家系統權威的崩潰,則主要來自政府單位和公司單位的魯莽決策,之所以「魯莽」,其實就是欠缺未知風險的思維,而單單考量現實利益(譬如宣揚政績、提高首長知名度)的緣故,專家,在此是不被重視的一群人。 高鐵通車之後的社會效應,我認為就如同乘客安全、地區發展和商機開發同樣地重要,然而,盲目跟隨流行,又缺乏政策討論耐心的媒體,並沒有好好就這些問題給觀眾做一個清楚的呈現,而只是片段的、枝微末節的報導(譬如某記者拿過期的車票表演通過驗票閘門的戲碼)。最後,我想再指出一個社會效應:交通沿線附近的房價、地價可能飆高,使得資產階級更有剝削中下階級的機會。 這三個社會效應當中,前兩個早已為台灣民眾所知,而最後一個目前則尚未被突顯出來,然而,發表對高鐵不信任的言論的人,所集中攻擊的,我認為就是第二個社會效應,畢竟,這個社會效應不僅顯而易見,而且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社會觀感,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是,扁政府和高鐵公司,似乎都不太關心這點。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