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11 15:00:32瀏覽532|回應5|推薦16 | |
圖片出處:http://tw.comics.yahoo.com/020329/97/17rh6.html 前些日子,新任台北市長─郝龍斌,與現任教育部長─杜正勝,因為教育政策的主張不同而起了爭執,有人說杜正勝的主張比較符合世界趨勢,而郝龍斌是走回頭路,也有人質疑杜「一綱多本」教育政策的可行性與執行力。不過我還是認為,兩位國三生與敝校老師─牟中原─在聯合報上發表的文章,比較有碰到重點。 首先,認為杜正勝符合世界潮流,而郝龍斌走回頭路的那位高中教師,我要嚴正加以駁斥。我的質疑有兩點,第一,請問該位教師,「世界潮流」的定義為何?哪些人來界定「世界潮流」?就我個人的觀察,造成或主導「世界潮流」的,幾乎是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以此,常有文化學者質疑,所謂的全球化,其實一半以上都是「美國化」,而台灣的教育制度,也有很多是沿用美國的教育制度。 第二,延續第一點的質疑,我想請問該位高中教師,完全照本宣科,而不加修改地沿用美國的教育制度,真的是合適的嗎?美國的教育制度,有美國當地社會情境的需要,並不一定完全適合台灣,而且說不定,美國教育政策的擬定者,很嚮往台灣從前那種「一綱一本一考」的教育制度呢?我認為,當今政府最大的缺陷,就是喜歡把美國的政策「一字不漏地」複製過來,而不考慮文化差異的問題。 其次,就這場「十年教改」的風波與爭議來看,我想就跟高鐵一樣,當初通過這些教育政策的官員們,也可能是為了要「快速突顯政績」,故尚未謹慎評估其政策內容的可行性,就強行付諸實施,而在政策實施途中,各界所提出的批評,其實就是認為,這些政策的執行力有問題,可是官員往往以「新手上路」、「勿阻礙改革」,或者「這個問題國民黨時代就有」的藉口,加以搪塞過去。 截至目前,新舊教育制度的爭論依舊,甚至也有「新制不如舊制」的聲音出現,我認為,聽到這類聲音的教育官員,不可以貿然給他們扣上「反對改革」的大帽子(尤其杜正勝罵提出教育政策建議的余光中是神經病,更加不應該),至於郝龍斌以國中生家長的身分提出「一綱一本」的教育政策主張,我認為儘管它的可行性有待商榷,或者通過之後,其執行力有待檢驗,但還是要體諒他的立場。 最後,那二位國中生與牟中原老師所提出的觀點,我是相當贊同的。以我國三生的家教經驗來看,無論是國中也好、高中也好,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都是考試,而非教科書的閱讀,然而,在我當家教的時候,我也跟那位學生談到現在教育政策的問題,她的反應是:對教育官員滿腹怨氣、對考試壓力多所煩惱。以此,我認為教育部,或者各縣市教育局的官員,有必要傾聽這些國、高中生的心聲。 姑且不論考試制度背後潛藏的「階層-社會階級懸殊」、「城鄉差距」、「天資區別」、「補習風氣」,甚至「權力運作」、「偏差行為態度(作弊、自我放棄)」之問題,光是考試本身,就已經給中學生莫大的壓力(特別是國三生、高三生),如果不對考試制度加以檢視,不驅除科舉制度與士大夫觀念的幽靈,而光在教科書的版本上爭執,改革就會很困難。就這點來講,很遺憾,郝、杜二人都沒做到。 這句話可能會令各位很驚訝,那就是:「台灣對考試的重視,跟法國是很相似的。」從布迪厄《再生產》的描述看來,法國也跟台灣一樣,光在一個層次或等級之上,就有各式各樣的考試。準此,不管是杜正勝或郝龍斌的教育政策,我認為之所以阻礙重重,就是因為:台灣人實在太重視、強調考試的成就認可與文憑授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