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10 18:48:57瀏覽743|回應5|推薦11 | |
最近國民黨內的黨職變動,引發黨內一些人士的抨擊,而在這當中,最常用的一個觀點是,認為馬英九所任用的這些新人,由於不是國民黨出身,必定有忠誠度的問題,所以不能任用。但事實上,馬英九任用非國民黨出身的人,也不是第一次,之前像是龍應台、鄭村棋、鄭麗文的晉用,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 在我看來,這些常常攻擊馬英九的本土派立委,才是真正有忠誠度問題的人,既沒有為國民黨爭取到泛綠民眾的選票,更三不五時地扯國民黨後腿、扯馬英九後腿,然而,由於他們的說話都會對國民黨的制度運作、意識凝聚造成挑戰,因此,這些本土派立委也是媒體酷愛報導的對象,以此,我認為阻礙國民黨團結的群體,除了本土派、擁王派、擁李派、擁宋派的立委之外,還有媒體。 而且我認為,馬英九改革國民黨最大的阻礙,也不是這些立場不同的「同志」,或是任何民進黨的成員,而是這些用詞非害死人、非殺死人、非引起別人困擾不可的媒體。對於媒體,我越來越有這樣的感覺:「媒體的新聞報導,看了會死人的。」我甚至懷疑,馬英九在透漏一些新任黨職幹部人選後,那些所謂「本土派立委的抨擊」,搞不好也有一些媒體過度聯想、搧風點火的成分在。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抨擊馬英九用人決策之人(包括部分媒體與政論名嘴)所持的理由,我覺得他們的格局實在太小。在我看來,若依照意識形態、立場觀點來用人的話,絕對是成不了大事的,反而,應該要廣納不同出身、黨派、陣營,甚至不同思想觀點的人才。若只任用相同屬性的人,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建構一個情感連帶很強的組織,但長久下來,這樣的組織卻未必能夠穩操勝券。 就馬英九用人的這些例子來看,他的確有做到(雖不一定完全)這項「用人成大事」的原則,以此,這倒是馬英九展現魄力的好時機,我的建議如下:連戰和王金平,及其他資深黨工、黨幹部的意見,固然可以納入參考,但沒有必要一切以這些人的想法或偏好為依歸;而對於他們缺乏建設性的抨擊,我認為甚至可以不去理會;不論原先是哪個陣營、哪個立場,只要有改革意志的人,都應該重用。 準此,馬英九應該效法中國古代那些成就大事的帝王、諸侯,因為這些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能夠重用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出身、不同立場,但卻有才華、有智慧的人。例如,成湯重用曾在夏朝當官的伊尹、文王重用曾任商朝宰相的姜尚、武王重用曾任商朝大將軍的黃飛虎;再者,劉邦也重用曾任秦朝官吏的蕭何、曹參,甚至,曾為項羽部將的韓信、陳平,劉邦也都加以任用。 又如,三國時代最後勝出的劉備、曹操、孫權,他們的幕僚、將領,根本一半以上都是來自不同陣營,甚至,是曾經跟他們交戰過的;幫助嬴政建立統一帝國的李斯,原先是楚國人,讓吳國在春秋末年極盛於一時的孫武、伍子胥,原先也分別是衛國人、楚國人,從以上這些例子看來,最好的用人標準,並非「意識型態相同、出身陣營相同、生長背景相同」,而是「具文武才華、富改革決心」。 以此,那些本土派立委「重用曾在外面罵國民黨的人,以後誰還願意當乖乖牌」的說詞,我認為是相當落伍的,而且比董卓、劉備還不如(這兩人分別重用了反骨成性的呂布、魏延)。最後,我要再對馬英九說句話:「改革是一定會聽到雜音的,但只要堅持到底、用人唯才,就算你性情溫和,也會被認為很有魄力。」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