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24 21:02:09瀏覽10277|回應5|推薦4 | |
文是我寫「老兵系列」的「第三部曲」,也是對之前文章的小小整理,但並不是最後一次談,要再強調一次的是,我所提及的「老兵」是指退伍軍階在士官長以下的外省退伍軍人。 這與所謂的「省籍情結」又有關,許多本省或外省政治人物的「回憶錄」經常會提到,「外省小孩穿布鞋,本省小孩沒鞋穿」,但這並不正確,正確的描述是,「外省「貴族」小孩穿布鞋,本省小孩沒鞋穿」,那時候,「外省賤民」根本沒有小孩。 談這些之前,要講點歷史。 蔣介石在大陸兵敗如山倒之際,帶了一大堆外省人來台灣,有志願的(多為知識份子與資產階級),也有非志願的(多為軍人),總之,所謂的外省人是一群組成份子複雜的人。 當時,蔣介石為了維持統治權,對一般人民(包括本省人與外省人)實施高壓統治,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白色恐怖」,對軍隊,則有政戰系統為爪牙,專門抓「匪諜」,此外,為了長久統治之計,對全島貫徹「黨國教育」,軍隊的思想管控則不在話下。 由於蔣介石自知無法「反攻」,但又不得不有一支「軍隊」來鞏固其統治,所以,他腦筋動到外省軍人身上。 為了有一支「死忠」的軍隊,蔣介石不但思想控制,還限制外省軍人的結婚權利(違反軍人婚姻條例為叛國),並且給他們極低的薪資,於是,這些外省士兵根本無法結婚,他們被國民黨「集體閹割」了。 眾所周知,「太監」是宮廷歷史中極不人道的惡行,目的是既維護君權又不致威脅君權,然而,「宦官亂政」仍時有所聞;國民黨青出於藍,用法令來對外省士兵「集體閹割」,既把軍隊當集中營,又把軍人當太監,而且,還沒有「宦官亂政」的煩惱,國民黨真是「一兼二顧」。 另一方面,國民黨為了「穩住陣腳」,極力隴絡中階本省外省知識份子,軍隊裡的「軍官」也「開放」給他們結婚,如此一來,軍隊中的低階士兵成為「忠誠的狗」,而且還被閹了,他們稍有不從就槍斃,如果不相信,可以問問,為什麼獨身的外省人大多是外省士兵階級,因為,在國民黨貴族眼中,這批人是「外省賤民」,連婚配的資格都沒有。 國民黨以為從此高枕無憂了。 沒想到,居然是國民黨的外省知識份子對國民黨的無恥行徑開始反撲,有雷震的「自由中國」,也有李敖,國民黨「人算不如天算」。 然而,在軍隊集中營的外省老兵,在民主假戲中仍然灌票給國民黨,因為,「中華民國」這劑麻藥才能使他們「幻想」自己的「犧牲」有極大意義,沒想到,他們最大的意義是國民黨威權政治的基石,之後,還是抵抗民進黨的「盾牌」。 外省老兵在黨國教育的洗腦之下,替自己的存在「找到意義」後,國民黨一不做二不休,以維護老兵的「生活」為由,賞給效忠他們的黨政軍學「十八趴」,以老兵為之護航,真是吃盡外省老兵的血肉。 後來,時光飛逝,從國民黨出來的兩股大貴族連戰與宋楚瑜輸給陳水扁,終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外省貴族、阿哥、貝勒爺們,終於「好像」了解台灣的社會,「似乎」也了解到「外省賤民」的存在,因為,他們開始關心民間疾苦,又拼命往自己「藍袍加身」,目的是在老兵所剩無幾的歲月中再撈幾張票,而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外省貴族、阿哥、貝勒爺們既不為過去他們父執輩的醜陋懺悔,也不願給老兵們一絲一毫真實的關心,這才是「亮麗下的醜陋」。 老兵為什麼那麼挺泛藍的原因還有另一個,那就是「民進黨」。 民進黨痛恨外省貴族,但又要喚起一般本省人民的「認同」,民進黨這批種族優越主義者開始操弄族群,說老兵「不認同台灣」、「不愛台灣」,甚至於連他們的後代的生存權都要予以剝奪,民進黨要他們「先認同台灣才有資格當台灣人」,然後,再以此向本省人「邀功」,彷彿他們立了什麼天大的功勞,彷彿他們打倒了「萬惡的外省人」。 如果說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外省貴族、阿哥、貝勒爺們是吃盡老兵的血肉的話,民進黨則是拿他們骨頭熬湯喝的共犯。 這些「外省賤民」犯了什麼錯? 他們錯在「命賤」,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外省貴族從來是不把他們當人看的,他們只是一張張的票,舊國民黨把他們閹割後,新的外省權貴則是把他們利用殆盡,2004的320集會「充人場」可以,但必須「閉嘴」,投票可以,但「福利免談」,其實,再過幾年他們都死光了,外省貴族當然不會在乎。 而民進黨,則是努力加把勁,要把「外省賤民」熬成血淋淋高湯,藉以滋養他們的權利,國民黨與親民黨與民進黨不約而同的以「中華民國」為圖騰攻防,然後再做為權利的基礎,這就是「外省賤民」的「命」。 為什麼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不是有很多「外省學者」嗎? 「外省學者」投靠綠的也好,投靠藍的也好,論年齡,論「出身」,都不是「外省賤民」之後,怎麼會替他們說話!?而最可惡的是投靠綠的「外省學者」,他們與他們的父親靠「外省賤民」的血肉滋養,卻再幫民進黨啃他們的骨頭! 有人會說這是「時代的悲劇」,我認為這話不對,這是因為「權利」與「仇恨」,而最最無辜的是那些死也不能瞑目的老兵,還有那些「等死」仍繼續被利用的「忠黨愛國」的「外省賤民」。 written by blackjack 後記: 1.終於,國民黨在壓力下開放「外省賤民」結婚,但有能力又結的成婚的人少之又少,在「階級複製」的環境下,我有幸唸了點書,因此,我要為這慘絕人寰的事留個記錄。 2.我雖然支持馬英九並反對民進黨,但我素來不稱讚國民黨,各位可以翻翻我過去的文,我絕不會因為支持誰而扭曲我的認知。 相關主題: 7. Human angle 11.從文學作品看外省第二代 12.台灣吊頸嶺 13.請別為十八趴哭泣 16.唉!外省人 17.老兵為什麼那麼挺泛藍 18.風和日暖下的台灣外省人
以下引自人民網 http://tw.people.com.cn/BIG5/43948/3739302.html 台灣老榮民——被人遺忘的角落 去台灣駐點多次后,有位朋友突然說起:“你應該去看看老榮民。” “榮民”是台灣對服役多年的退伍軍人的稱呼,所謂“榮譽國民”,老榮民則已成為1948年、1949年隨蔣介石退居台灣的那批軍人的特定稱呼。從高階職位退下來的榮民退休金不算少,可以頤養天年。這位朋友讓我去看的低階老兵。 在台北的繁華鬧市,是很難看到這些老兵的。一次駐點,我特別到負責榮民管理的“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的網站瀏覽,進入屬於老榮民的“榮民之家”網頁,我榮幸地成為第537個訪客。一位父親就是榮民的朋友,聽說我要寫一篇關於老榮民的文章,好心地問我:會有人看嗎?老榮民已經被大多數的台灣人遺忘了。 最糟的不是遺忘,而是污名。民進黨執政后,島內一度談大陸色變,對大陸懷有感情的老榮民,也不能幸免,被指“通共賣台”,還有甚者攻擊他們是“台灣寄生虫”。台灣的媒體對老榮民鮮有報道。很少的報道中,也絕大多數是參與詐騙、被人欺騙,或者自殺、事故等黑色新聞。這也難怪,這群年紀至少70歲的老兵,每月退休金隻有1.3萬元新台幣(合3000多元人民幣)左右,而在台北,街頭小店的一碗面也要100元新台幣,老榮民生活都難以為繼,甚至幾年前,“退輔會”也從人道出發,建議允許老榮民回大陸安度晚年,以他們的收入,在大陸的農村生活還是綽綽有余的。又老又窮,再加上少小離家,沒讀過什麼書,老榮民自然成為台灣社會的最底層。 被人左右的人生 一次駐點,我們來到台北縣北投林裡,傍山有一片違章建筑,數十間簡陋板房裡住著一批老兵。我們去時,幾位老榮民正坐在路邊的破椅子上聊天、晒太陽。聽說我們從大陸來,一位姓劉的老伯笑了,說:“我是湖南人。”劉老伯說,他18歲時是被抽丁當了兵,“我抽到了第二個,以為當兵很好玩,其實一點不好玩。”就這樣一路打仗,南京、唐山、北京都去過。有一次打著打著,一搭話,原來是老鄉,“自己打自己干什麼嘛?”劉老伯說到這裡,長嘆一聲。后來,他就一路走,也沒明白怎麼回事就到了台灣。 從1948年、1949年開始,100多萬人隨國民黨遷移台灣,其中有60多萬是軍人。大多數老兵都有著類似劉老伯的經歷,十幾歲的年紀糊裡糊涂當了兵,渡海赴台的時候也不知道這一去將幾十年都不能再回故鄉。 當時的台灣從自然環境到人民生活都比久經戰亂的大陸要優越,20歲不到的年紀重新開始生活也不是難事,但是各種復雜的原因 ,他們仍然沒有進入正常生活軌道。 1952年,台灣當局一方面實施“精兵政策”,讓老弱殘兵從軍中退下來﹔另一方面,為了反攻大陸的需要,設法使軍中有過戰斗經歷的年輕士兵留下來。因此規定,青壯士兵無論當年在大陸是志願或被迫從軍,都被晉升為“士官”,服務年限也相應延長,士兵須年滿40歲、士官50歲、士官長則要58歲才能退役。 而為了便於管理,這些士兵還被各種條件限制不能正常成家立業。當年的理由簡直有幾分可笑,為了防止女匪諜假借結婚之名滲透軍中,也為了避免軍人因為結婚而分心,國民黨當局制定了所謂“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和“軍人戶口查記辦法”,規定隻有年滿28歲的軍官或技術士官才可以結婚,且以“軍人身份補給証”作為軍人唯一的身份認証和管理依據,而現役軍人除非在軍營以外的地方仍擁有家庭,擁有棲身之所,才能申請身份証。簡單地說,一個低階的士兵不能結婚,而沒有家庭,也不能領取身份証。 這些限制使得本來已經語言不通、習慣不同的老兵根本無法融入台灣社會。1959年,執政當局才將婚姻限制放寬到年滿25歲的所有士官都可以結婚、現役士兵服役滿三年也可以結婚﹔1968年又修正“軍人戶口查記辦法”,讓大多數的軍人可以擁有身份証。但此時,那些低階士官兵都已差不多40歲。 最低層的兵日子都不好過。開始不讓退役,劉老伯指著背后的綠樹成蔭的山坡說,“這山上以前都是石頭,都是我們種的樹。”不過,他還是想盡辦法退了。“當兵不自由啊。”退役后,不懂技術,找不到什麼好工作,什麼雜活都干過。 至於住處,不少老兵就在自己開荒的地方落腳,自建一些簡單房屋,后來漸成村落,老榮民的村落。這些房子內部空間很小,也就是十多平米,房子之間互相緊挨著,狹小的過道隻能容兩個人穿插而過。 86歲的黃傳金老人終身未娶。他出身在湖北孝感的農村,1946年被抽壯丁來到台灣。他由於有輕度中風,靠從大陸過來的女兒照顧,女兒也60歲了。我們走進了黃傳金老人的家。屋子裡非常的簡陋。房間成一字型排列,臥室裡放著兩張單人床、一個衣櫥和一張桌子,空余的地方僅容一人站立。中間是一個能放下一張長沙發的過道,放著一張飯桌,既是吃飯地方也是休息的地方。過道連著廁所和廚房。房頂距離地面也就 當時,作為當局“安置計劃”的一部分,退役的老兵也成為台灣基礎建設的主力軍,從1961年起,有將近4500個沒有達到退休年齡而想退役的士官,組成兩個“開發總隊”,沿著台灣花東縱谷進行墾荒工作。開發隊的成員,要至少勞動兩年以上,否則隻有身體較差、無法負荷墾荒工作的人才能提前退伍。台灣從南到北都留下了這些退役老兵的足跡,島內最著名的中橫公路就是老兵們當年修筑的,很多老兵有爆破經驗,修路時的爆破工程自然不在話下。這些道路至今也是島內的主干道之一,不過,走路的人向來是不會記著真正修路的人。有人叫老榮民“台灣寄生虫”也就不奇怪了。 痛苦一生的婚姻 婚姻幾乎是每個老兵一生的傷痛。 劉老伯說:“我老婆糖尿病,過世了。”再一問,劉老伯才慢慢講,以前沒結婚,因為沒有錢。60歲才娶了老朋友的女兒,她,22歲,“給了5萬塊訂金。”年齡為什麼差距大?她腦子有病,劉老伯搖搖頭,連飯也不會做。那十幾年,要照顧她,還要工作養家。劉老伯不願多提舊事:“他早就要把女兒訂給我,我不要。沒結婚時想結婚,結了婚就后悔了。不會再娶嘍。” 一位從小在眷村長大的 七十年代,在后裡馬場,一位老兵娶了一位全身萎縮的媳婦,一動也不能動,每天躺在床上,吃飯喝水都要喂。老兵當時在馬場工作,每天喂馬、放馬,還要回家照顧她,平時還要找時間上街撿垃圾,好多賺一點錢。 年輕的 即使如此,根據“退輔會”統計,有超過5萬以上的老榮民始終未婚。 台灣解除戒嚴后,老榮民間開始流行到大陸娶妻。不過,雖然都是60歲以上的年紀,但是每個老榮民省吃儉用積攢下的錢在大陸很多地區還是很有誘惑力的。因錢而嫁的大陸新娘,有對老榮民照顧有嘉,讓他們晚來享福﹔也有不少唯利是圖的。 大陸新娘在台灣是弱勢群體,“老榮民”卻被大陸新娘騙得最多,有的甚至被騙的很慘。 77歲的高老伯就是如此,他說,之前娶的一位大陸新娘把他迷昏,拿走了他的全部積蓄就跑回家去了。另一位老先生,也被老婆騙走200多萬元新台幣,但他表現出很無悔的樣子,說反正是給大陸做貢獻了。 盡管如此,不少人還在前仆后繼地迎娶大陸新娘。理由很簡單,孤獨,想念家鄉,他們回不了家,但對家鄉的一山一水還是記憶猶新,而且年紀越大,越是懷念老家。但現在回去,又不能適應了,不要說環境,連天氣都有點過不慣了,因為畢竟在台灣過了大半生。大陸新娘成為他們的感情慰藉。66歲的陳宜奮說,這麼大年紀了,娶老婆干什麼啊,因為孤獨。兩個人說說家鄉的話,做點家鄉的菜,回憶起小時候的光屁股生活,晚上有人睡在旁邊,感到安慰和溫暖。 當然,騙老榮民的也不僅是大陸新娘。 歸鄉路如此曲折 1987年台灣開放回大陸探親,很多老兵喜極而泣。然而歸鄉也並不是沒有尷尬和傷痛。 77歲的朱有福是上海人,1949年從上海坐船來台灣。當過海軍。1955年退伍,成家,老伴1978年去世。 朱有福說,1949年有一個口號是:“一年准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我們堅信是能成功的,誰也不會去懷疑這個口號,誰懷疑誰的思想就有問題,思想有問題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誰都相信這句話,因為蔣介石是神。可是一喊就是幾十年,就再也沒有回家過。那時回家的決心不隻刻在心上,還刻在身上。說著,他伸出左手,往上撂起袖口,我們赫然看到了刻在他手上的“反共抗俄, “剛開放,我就回去了。”劉老伯開心地說,那時,媽媽已經去世了,沒見到,老父親還在。“父親還認得我呢,現在他已經過世了。沒趕上見面,他們三天后,打電報給我。”說到這兒,劉老伯混濁的眼睛泛起一層淚光。第一次回大陸,劉老伯說,看到家裡屋子正中挂著一個毛澤東的畫像,便立刻遮上眼睛說:“這是誰啊,挂這裡?我不想看。”果然,第二天,畫像就被取走了。說起這件事,劉老伯表情很得意。 兩岸解禁后,他立刻回到家鄉尋親。妻子是已經過世了,當地幫他找到了女兒。 他給女兒一家蓋了房、買了三大件,還買了一輛摩托車。十幾年前,摩托車在家鄉的那個小地方,還很轟動,平時有什麼活動,甚至由他們騎著摩托車在前開路。可是女兒還是不滿足,找各種名義向他要錢。 表哥隻是從上士退伍,沒有太多退休金,不久,他就開始感到經濟壓力了。台灣的家人出主意,讓他和女兒談談,告訴她們其實他自己也沒什麼錢。一深談,表哥越來越覺得不對勁,這才發現,此人根本不是他的女兒,是當地的某人找來的自己親友。 表哥從此再沒回過家鄉。 快要離開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問劉老伯最后一句話:“你這樣過一輩子,恨不恨誰?” 劉老伯嘴角顫動了半天,看不出似哭似笑,隻是混濁的眼睛盈出了淚光,“誰也不恨哪,要恨隻恨自己命不好,打仗沒被打死,活著受罪啊。” 說著,站起來,拿起拐杖,一跛一拐准備回家。不過,他轉而還是開心地說,“過幾天,我就要回老家了。” 我們走時,80多歲的周瑞老人揣著手仍在村裡游蕩,他說他會落葉歸根,死后埋在湖北的家鄉。 要不了多少年,“老榮民”在整個台灣就將絕跡,“老榮民”也將成為歷史名詞。實際上,也許歷史根本不會記錄他們這群渺小而卑下的小人物,隻是,小人物的慘淡一生就可以被輕易抹滅嗎?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何晶茹) . keyword:外省人,原罪,階級壓迫,族群歧視,族群仇恨,二二八,蔣介石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