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鉅鹿之戰」與「孟良崮之役」
2007/01/31 16:00:10瀏覽8111|回應6|推薦21

日前台獨政府的教育部長杜正勝說:「我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YST 實在看不過去,是作此文。

 

現在我們就來談論軍事。YST 講兩個故事,一古一今。讓我們細說歷史,引出成語。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了六國,一統天下,改稱號為「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天下靠的是虎狼之師,秦王朝治理天下靠的是嚴刑峻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暴斃沙丘(今河北平鄉縣),遺詔由長子嬴扶蘇繼位。但是秦始皇嬴政死的時候嬴扶蘇不在身邊,他正在西北的上郡(今陝西延安)與大將蒙恬(就是發明毛筆的那位將軍)在北邊防禦匈奴。

 

沙丘與首都咸陽相距何止千里,在嬴政遺體的歸途中,嬴政的幼子嬴胡亥與宰相李斯、太監趙高商量,毀了贏政大帝的遺詔,另寫了兩份詔書,一份令嬴扶蘇自盡,另一份令嬴胡亥為帝。「改詔書」的行為就相當於今天民主選舉的「做票」,對爭取大位非常有效。於是花花公子嬴胡亥輕輕鬆鬆就坐上皇帝的位子,是為秦二世。

 

「阿亥」靠做票當上了皇帝頓時抖了起來,志得意滿又目中無人。「阿亥」本就胸無韜略,也不是靠真本事做上大位的,所以既不會拼軍事,也不懂拼外交,更不知如何拼經濟。但人總需要拼些什麼才好過日子,於是「阿亥」決定拼女人,大頭不行小頭行。「阿亥」生性自私,一旦認為自己的權力無限就變得更加任性。「阿亥」和幫他做票的功臣、現任皇帝府祕書長(首席太監)的趙高有下面這麼一段有名的對話。

 

秦二世對趙高說:「人生在世不過一眨眼的工夫,我既有今日的地位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所以我要享盡天下艷福,你認為如何?」

趙高回答說:「這是極明智的見解,愚蠢的人永遠想不到。」

你看看,古時候做皇帝多過癮,美女光天化日隨便就可以抓來睡覺,那像現在需要偷偷摸摸跑到澳門去幹那檔子事,還怕老婆女兒為此翻臉。

 

可是如此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嬴胡亥萬沒想到他當上皇帝的第二年倒楣的大事就發生了。一隊派往千里之外換防的軍隊因為連綿大雨耽誤了行程,無論如何不可能在限定時間之前到達駐防地,依照律法必定受到重處。隊長陳勝和副隊長吳廣商量之下就決定造反,伸頭一刀,縮頭也一刀,不如鋌而走險或可活命。於是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揭竿而起,號昭天下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就此點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烈火。

 

秦王朝興也快,敗也快,政權才短短十五年,大秦王朝便毀於一旦。秦王朝滅亡的關鍵性戰爭就是發生在公元前二0八年到公元前二0七年的「鉅鹿之戰」。這個偉大的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戰爭是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主角的英雄人物就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的烈火引出了眾多英雄好漢,也引出一大批戰國時候的舊王朝復辟。楚、齊、趙、燕、魏、韓都有後人出來稱王,而且同樣國的王有時還不只一個,譬如楚王的後人就有四個稱王,齊王的後人也有三個稱王。我們去繁就簡,只談幾個與「鉅鹿之戰」相關的人物。

 

前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與孫子,項梁與項羽,叔姪二人起兵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今安徽盱眙縣)。後來江蘇沛縣的流氓劉邦殺了當地官吏,率領幾千人也來投奔羋心。其實羋心那時候已經淪落為一個窮苦的牧羊人,本身沒有任何實力,項梁與項羽擁他為楚王不過是為了號召故楚國的遺民。羋心鼓勵前來投奔的將士直接攻打秦王朝的首都咸陽,他下令說,誰先攻下咸陽,誰就當秦王國的國王。於是劉邦率領他的部隊先行出發,殺奔咸陽。

 

另一伙主要人馬是由張耳、陳領導的義軍,他們立趙歇為王,建立了趙國,定都在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附近)。

 

其實這個時候如果秦王朝立即發重兵平亂,叛亂很快就能結束。但是嬴胡亥只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喜歡聽到壞消息,所以把報告壞消息的官員都關起來,以致官員們隱而不報讓叛亂擴大。所以義軍如野火般蔓延,等到陳勝的大將周文勢如破竹地進攻到距咸陽只有三十公里的戲水(今陝西潼關),嬴胡亥才大夢初醒,但是此時要調動大軍已不可能。情急之下,嬴胡亥解放了在驪山之下做苦工的幾十萬奴隸,組織成軍隊,命令當朝的少府(財政部長)章邯為總司令率領這批奴隸兵去消滅叛軍。

 

文官出身的章邯精於謀略,在名將如雲的秦王朝居然成了一顆耀眼的新星。章邯帶領這支奴隸軍,一戰打敗周文的數十萬大軍,再戰破齊楚的聯軍,三戰在定陶殺了楚軍統帥項梁。項羽和劉邦只好退守彭城。在秦王朝將要覆滅的時候,章邯重新建立了大秦的軍威。

 

中原的戰亂未平,宮內的權力鬥爭卻開始了。宦官趙高覬覦開國元勳李斯的權力,透過精密的設計誣陷李斯私通東方的叛徒,李斯父子同時被處以腰斬。趙高登上了宰相的職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監掌權。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必須建立威嚴,趙高心生一計。有一天早朝的時候,趙高向皇帝獻上一隻鹿,但是在呈獻的時候,趙高聲稱向皇上呈獻一匹馬。嬴胡亥說:「這明明是一隻鹿,怎麼會是一匹馬呢?」

趙高回答說:「這的確是一匹馬,陛下若是不信,就請問殿上眾臣。」

於是朝廷上的大官們便分成兩派,一派說是鹿,一派說是馬。

等到這個事件結束後,說是鹿的官員不久都得到証據確鑿的叛逆之罪,全部被處決。從此趙高便全盤掌握政府的運作。這就是歷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

 

諸位看到這裏一定覺得好笑。不要笑,這種「指鹿為馬」的政治把戲即使在今天還不是到處都在上演。陳水扁手指「中華民國」口中聲稱「台灣」,贊同的就上朝為官,吃香喝辣;反對的就下野為民,隨意踐踏。陳水扁玩的是和趙高完全一樣的把戲。

現代的我們學了加、減、乘、除、聲、光、化、電,又學了A、B、C、D和啊、咦、嗚、唉、喔,還有什麼民主、自由、人權、邏輯學...等等,但是折騰了大半生,頭腦並沒有比我們的老祖宗更聰明。

 

讓我們重新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原古戰場。

 

章邯殺了項梁,認為楚軍元氣雖然受傷,但是並非潰亂,退守彭城時井然有序,仍有相當的戰鬥力,不可輕敵。章邯精於算計,彭城遠離關中,糧草補給不易,若是孤軍深入又久攻不下,情勢便會逆轉,更何況楚懷王已趕到彭城奪取項羽的軍權,就讓他們先內鬥好了。於是章邯決定暫時放過黃河以南的叛軍,先收拾華北的趙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定,後世的軍事學家對此常有非議,有些人認為如果章邯一鼓作氣攻下彭城消滅了項羽和劉邦,那就改寫歷史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章邯帶領秦軍北上進攻趙國,很快就攻下了趙國的首都邯鄲。趙王歇逃往鉅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

 

鉅鹿城位於趙國京城邯鄲的東北方,是華北平原的正中央,自古便是糧食的集散地。這個城規模相當大,城牆的防衛力很強,周圍都是平原,是大會戰的良好場所。章邯攻打趙國的時候,張耳便迅速保護趙王歇離開邯鄲進入鉅鹿,準備長期抗戰。章邯派手下的首席大將王離率領十幾萬軍隊把鉅鹿重重包圍。幸虧鉅鹿城糧多,短時間不易攻破。張耳的刎頸之交陳隨後率領兩萬餘軍隊趕到,就屯守在鉅鹿城北方,互為犄角,監視王離軍隊的動向。

 

張耳富於謀略,很快就看出鉅鹿是個決戰之地。他的的算計是說服其他諸侯在鉅鹿會合,與秦軍決一勝負。遊說是張耳的專長,於是他派出說客四處請救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楚懷王。張耳把自己當誘餌守住孤城,吸引秦軍主力,也吸引眾諸侯前來決戰,裏應外合,一舉殲滅秦軍的主力。

 

秦軍主將章邯也認為鉅鹿是決勝負的主戰場。章邯善於用兵遣將,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打運動戰的能手。他派出智慧型的將軍王離率領精銳在前方將鉅鹿團團圍住,自己帶領主力大軍駐紮在鉅鹿南邊的棘原,與鉅鹿互為犄角,阻絕前來救援的諸侯。章邯在棘原和鉅鹿之間修築了一條糧道,給王離的軍隊運糧食。糧草攸關戰爭勝負,所以非同小可,章邯派秦國第一猛將蘇角護衛糧道,並在糧道兩邊築牆,防備敵人劫糧。史書上稱這糧道為「甬道」。

 

章邯打的也是和張耳同樣的算盤,以鉅鹿吸引天下諸侯前來送死。諸侯若是救趙,則帶本部發動攻擊,一舉掃蕩眾諸侯;諸侯若是不救,則前鋒王離拿下鉅鹿,盡殲趙軍,打擊諸侯士氣,日後各個擊破,將眾諸侯逐一消滅。秦軍尋求的也是會戰式的大決戰,所以對鉅鹿只是圍困,並沒有急攻

 

這種情形下,一場在鉅鹿的超級大會戰是不可能避免了。

 

張耳果真是個外交天才,諸侯紛紛答應派軍隊前來救援。首先響應的就是楚懷王。齊國的兩大集團,田都和田建都派出軍隊,北方的燕國和代國也來了數萬人馬,就連剛建國的魏國都派出少數兵力前來助陣。但是張耳知道楚國的軍隊是最有戰鬥力的反秦主力,其他國家的軍隊不過是啦啦隊而已。果然,這些國家的軍隊雖然趕到鉅鹿,但是一見到秦軍威武的聲勢就非常害怕,都豎起壁壘不敢出戰,而楚國的軍隊卻遲遲未到。鉅鹿城中糧草漸盡,張耳憂心如焚。

 

歷史都有點類似的重演。兩千兩百年後,鉅鹿戰場的這番情景真實地再度出現在一九四七年的國共內戰,那就是有名的「孟良之役」。

 

一九四七年5月,蔣介石的王牌整編第七十四師(實力其實是一個軍),師長張靈甫主動把三萬兩千人的精銳部隊(全部美式裝備,火力超級強大,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是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嫡系)拉到山東一座名為孟良的小山上做誘餌,吸引華東野戰軍的主力前來決戰。共軍出動五個縱隊十幾萬人馬把張靈甫的三萬多精兵團團圍住進行殲滅戰。

 

要知道,張靈甫一把七十四師拉上山崗,國共雙方統帥一下子全都明白張靈甫將軍的戰略意圖和這場會戰的重大意義。

蔣介石立刻下令附近的國軍前往支援七十四師,打一個裏應外合的漂亮會戰,殲滅共軍第三野戰軍的主力。

面對七十四師的強大火力,「三野」的首席大將粟裕知道自己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戰,下令任何人不得言退;「三野」的司令員陳毅也宣佈了包括殺頭的戰場三大紀律。這場戰役的勝敗同樣就在一個「快」字,解放軍下定決心要在國軍外援來到以前全部殲滅七十四師。

 

蔣介石的命令是下了,但是國軍將領個個尋求自保。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在這個戰區有四十五萬軍隊,但是個個都存觀望之心,不敢出戰。其中國軍八十三師與二十五師近在咫尺(離孟良不到五公里)但是八十三師三天都沒有到位,就這樣四十五萬國軍眼睜睜地看到“兄弟”七十四師三萬多的部隊被全數殲滅,師長張靈甫陣亡。

唉,國民黨不亡沒有天理!

 

孟良這場戰役,陳毅就是章邯,粟裕就是王離,張靈甫就是張耳。可惜呀!蔣介石的將領沒有一個是項羽。

 

讓我們再度回到古戰場。

 

楚國的軍隊為何遲遲未到?原來楚國內部發生了政治鬥爭。楚懷王早就不願被項家叔姪挾制,項梁死後,本來是傀儡的楚懷王就藉機奪了項羽的兵權。這次出兵解鉅鹿之圍楚懷王派自己的心腹宋義為上將軍(統帥),令項羽、范增為副將。

 

宋義帶領大軍到了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聽說秦軍聲勢浩大,就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宋義想等秦軍和趙軍交戰,消耗掉一部份秦軍實力後,再前往進攻。

 

根據【史記】的記載,宋義按兵不動,每日飲酒作樂,在安陽一待就是四十六天。項羽急著為叔父報仇,心裏焦躁,便去見宋義。宋義說:「上陣打仗我不如你,但是在帳篷裏想計策你就不如我了」。宋義接著下一道命令:將士中如有不服從指揮的,按軍法斬首。

 

這道命令明顯是針對項羽而來。項羽一怒,第二天便藉機把宋義殺了,提著人頭對士兵說:「宋義背叛大王,我奉大王之命把他處死」。宋義在軍中本無威望,殺了也就殺了,士兵都表示願意聽項羽的指揮。項羽派人送處死宋義的消息回彭城,楚懷王得知宋義被殺雖然心裏不悅但是沒有選擇,只好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在鉅鹿糧食將盡、快要城破的時候趕到了戰場。

 

項羽估量戰場情勢得到下面的判斷:

秦軍的兵力有三十多萬,一半由沙場能將王離(征伐匈奴的大將軍蒙恬的副將)率領圍城,一半由足智多謀的主將章邯率領打援,就像老虎鉗的兩頭,中間由猛將蘇角機動策應。項羽自己只有六萬部隊,盟軍畏戰等於沒有,楚軍如果被秦軍兩頭夾擊,則必敗無疑。

 

項羽是個軍事天才,他看出章邯佈局的弱點在蘇角的機動策應,如果由一支部隊打亂蘇角的機動部隊,則章邯就不能首尾兼顧。自己可以先取王離解鉅鹿之圍,等殲滅王離的軍隊後,回頭再收拾章邯的軍隊。整個戰略就在一個「快」字,也就是說蘇角的機動必須被打亂,在章邯能趕來救援之前就殲滅王離的軍隊。

 

於是項羽先派出先鋒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人馬,渡過漳水,進攻秦軍甬道。然後項羽率領主力渡河發動決定性的總攻擊。項羽知道自己的兵少,必須激發士兵勇猛殺敵的旺盛鬥志才有可能打敗數倍於己的敵人,所以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等部隊都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乾糧,把軍隊裏面煮飯的鍋子全砸破了,把渡河的船隻也鑿沈(史記的文言文叫做「破釜沈舟」,釜就是煮飯的鍋)。然後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打仗,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把秦軍打敗」。

 

項羽的決心、勇氣、與悲壯的豪情對將士激發了鼓舞作用。楚軍面對王離的軍隊毫無懼色,隨即向秦軍發起衝鋒,用穿插、分割、包圍的戰術把秦軍一塊塊地殲滅。楚軍士兵「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經過九次戰鬥,楚軍九戰九勝,獲得輝煌的最後勝利。蘇角在戰鬥中被殺,王離被生擒,大將涉間不願降楚自焚而亡。

 

楚軍在進攻時殺聲震天,戰場上有十幾座盟軍的營寨,他們都建了高高的壁壘,不敢出戰。聽到楚軍驚天動地的喊殺聲,這些盟軍將士都擠在壁壘上觀看(文言文叫做「作壁上觀」),他們看到楚軍橫衝直闖在秦軍中衝殺,嚇得伸出舌頭,屏住氣息。等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來軍營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對項羽稱頌說:「上將軍的神威從古到今沒有第二人,我等情愿聽從您的指揮」。這一段戰史在太史公的【史記】有著精彩的描述。

 

從這個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為各路反秦諸侯的首領。

 

項羽殲滅了王離的軍隊,解了鉅鹿之圍,但是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因為章邯還有二十萬人馬。項羽在次年(秦二世三年,西元前二0七年)收服章邯,隨後趙高殺了嬴胡亥,立嬴扶蘇之子嬴嬰為帝,嬴嬰繼位後立刻殺了趙高,這些歷史我就不再詳述了。

 

最後 YST 用本文中的成語典故來造句,氣死杜正勝和所有台獨份子來結束此文。

 

台獨份子以為自己是“三隻小豬”,幻想抱住老美大腿就成了“灰姑娘”,只要滿口ABCD就可以“麻雀變鳳凰”,每天「指鹿為馬」,把中華民國當成台灣國。其實要想建立台灣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破釜沈舟」、「以一當十和大陸的解放軍決一死戰。台獨瘋子不要妄想製造台海危機,然後由美日聯軍和解放軍進行決戰,自己可以躲在一旁「作壁上觀」。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ST2000&aid=702802

 回應文章

臥龍居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温故知今
2007/02/02 21:00

謝謝大俠給我重温一段歷史,並詳解改變歷史的一場戰役。


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引古諷今
2007/02/02 19:00
說得好嗄。只可惜沒看過幾個政治人物有此等思考。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是要鼔勵一下
2007/02/02 00:32

先不談想法和立場是否相同,對於見解是否同意,YST2000此文是一篇散文,而不是論文,作者的故事好聽,說理清楚,更何況還十分耐心而生動了比較了二場大戰的類似之處,所以還是要鼔勵一下。


Montré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機械化師上山幹嘛?
2007/02/01 20:01
那不是張靈甫選的戰場,是國防部裡面的共黨間諜決定的戰場.張靈甫無奈,也只好上山了.機械化師不應該上山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結構鬆散,文不對題
2007/02/01 03:34

上下文一點關聯性都沒有,整篇文章看不見重點在哪裡!

真是充分表現了教育部長杜公歪敗的風格啊!


Legionra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1/31 17:35
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