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1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
文/趙桐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cfm?File=20110112/nclvx001/vx001b.txt
「沒有任何人是完整的,只有通過與另一個身體的接合、切割,在經歷一切後,才有可能邁向徹底的圓滿?」作家韓麗珠新作長篇小說《縫身》在台灣面世兩個多月就賣了三千多本。
連生人的社會
小說描繪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帶有強烈的社會隱喻:為了經濟發展,立法機構定立了《縫身法例》,成年者可透過身體配對中心提出縫身申請,根據兩人身高、體重、膚色、年齡和新陳代謝的速度,進行縫身配對。被迫提早退休或失業的人們紛紛被召回原來的工作崗位,製造數以萬計專供連生人使用的生活用品,並重新規劃適合連生人生存的環境工程……
生命終究無法擺脫孤獨虛無的本質?個人與群體究竟有沒有共通和諧之處?存在只能疏離的?或是妥協衝突也有可能邁向平衡的自在快樂?1月15日,韓麗珠將與《字花》發起人、作家謝曉虹對談,討論關係、語言、寫作、選擇、堅持、放棄……以及作者在香港以至在世界的處境。
韓麗珠去年獲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在美國兩個半月,與三十多個國家的作家一起出席朗讀會、討論會、講座,獲邀到大學演講,度過了一段純文學時光,還完成了一篇中篇小說,不過「暫時還未打算發表」。
重思「外來者」
她與記者分享說,雖無經濟的壓力,卻有另一種身為「外來者」的壓力,時刻感受到來自陌生環境的衝擊。而平日用英文和普通話交流,會無法順暢表達內在感受,也無法探索其他人的深層感受,這令她重新思索:廣東話其實是什麼?也令她體會到粵語的親近,以及粵語寫作的趣味。
韓麗珠說,與埃及、以色列、南非作家交流相處,她發現這些原以為陌生的文化透過鮮活的交往呈現眼前。因大部分人都用母語寫作,對作品的交流其實較難深入,反而對文化層面的交流更為深刻。她對一位伊朗作家印象深刻,這位作家在美國感嘆:毋須戴面紗的生活多麼自由!最後還趁機留在美國不回家了。「聽說在伊朗,每天都人因言及政治而被秘密警察帶走,所有作品都要通過審查才能發表……」
韓麗珠著有《灰花》、《風箏家族》、《輸水管森林》及《寧靜的獸》。曾獲2008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2008及2009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第20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灰花》獲第三屆紅樓夢文學獎推薦獎。
從《縫身》談起——關於寫作和生命的幾個「小問題」時間: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下午3:30-5:00
講者:韓麗珠、謝曉虹
地點:油麻地 kubrick (香港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H2地舖)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