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作文教育現況
作文現狀
談到作文,大家可有話要說了,從電視媒體、電子媒體、平面媒體,談起作文,無不嘲諷四起,揶揄他們的作文表現,這都不是新聞。每逢基測、學測、統測、機關考試,只要有作文測驗,學子們作文貧弱的現象又要被消費一次。
至於兒童作文,那更是中小學教師、家長頭疼的科目,從我越來越頻繁的到國小教學研討,研討的都是作文教學,可見端倪。從我到各地和家長演講親子教育、閱讀的狀況,家長提問都和作文有關,可見一斑。依我的歸納,學生作文常見的問題有以下數種:
一、寫不出來
嚴重的狀況是完全不寫,或者完全不知如何寫,面對作文空白一片,求助爸媽,從孩子的功課,變成全家的功課。狀況較輕者,則是一篇文章想很久,想來想去,遲遲無法下筆,就算寫出來,文字也是少得可憐。
二、不喜歡寫作文
孩子不愛動筆,一拿起筆來,便抗拒連連,唉聲嘆氣。
三、火星文
除了圖像文字,還有使用注音ㄚ、ㄛ、ㄏ.、ㄌ、ㄎ之類擬聲詞。
四、文字口語化
文章是寫出來了,但是沒有美感,有時還會誤用成語,贅字連篇,有些詞彙如「但是、然而、不過、接著。」充斥全篇。
五、組織能力不佳
文章沒有句讀、標點不清,段落不分,甚至冗長無重點、廢話連篇,不知所云。
六、文章格局不大
生活經驗少,生命經驗不深刻,思想表達有局限。或者思想偏激,胡言亂語,惹人哈哈一笑。
面對此種狀況的作文教學策略,如繁花盛開,但都殊途同歸,大部分落實在寫作的技巧、寫作的方法、挑起孩子的興趣上著手。我相信這些教案,一定都有成功的案例,一定有孩子依循此模式,從生疏的寫作技巧到寫出成熟的作品。但是否適合大多數的學生?是否完全適當?我則持懷疑的態度。
尤其是兒童作文的領域,我看過大部分的教材教案,落實在教學技巧、寫作技巧上處理,讓人捏一把冷汗。因為,我認為兒童作文,落實在技巧的細節上處理,多害而少益。
從故事與討論出發
我的作文教育內涵,是自由的從故事出發,以討論取代套裝的架構,讓孩子們以故事作為創意作文的內涵。
為什麼要從故事出發呢?
因為孩子喜歡聽故事,透過故事的書寫,培養敘述的能力,開發感官能力,建構邏輯能力,進而培養寫出好作文的能力。
還有更多理由。
連結學童的閱讀
當今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閱讀,期望他們藉著閱讀增加人文素養,培養寫作的能力。因此父母會注意優良的童書,讓孩子們廣泛閱讀。
但翻開孩子的童書,什麼樣的元素最多呢?在孩子的童話世界、兒童故事書中,非紀實元素占壓倒性的比例。不用提流行的哈利波特、魔戒、波西傑克森,經典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西名家寫的童話,都是非紀實的元素,甚至是奇幻世界。
但檢視現今的兒童作文教育,紀實題材的書寫策略,卻壓倒性的成為不成文的規定。在兒童的生命經驗少,生活面向單一的環境中,硬要孩子們以書寫「真實」為前提,則孩子們寫出來的內容不僅大同小異,也缺乏深刻的表現。
為何不以故事為內涵,作為書寫策略呢?孩子們有這些故事閱讀輸入,卻不能以故事為輸出練習敘事,無疑是浪費了龐大的資源。
透過故事書寫,孩子們逐漸熟悉使用文字、鍛鍊文句的能力,學習如何敘事,這是借力使力的便捷方法。
故事的力量
每一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精采的故事,如果生活中缺少故事,將缺少很多樂趣。比如一個演講者,拚命在台前講述理論,聽眾可能昏昏欲睡,但演講者放入精采的故事,聽眾常神采奕奕。
一部好看的電影,一本好看的小說,一齣絕佳電視劇,一齣歌劇、舞台劇,都需要好故事,這些好故事將使人咀嚼再三,回味無窮。
在生活中,好故事同樣迷人。比如一個業務員,如果不懂說故事,只會條列說明產品的好處,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肯定不高。但是業務員若能為產品說出動人故事,消費者會有較高意願聆聽,甚至被故事打動而消費。
教師、父母、夫妻、朋友之間,有了故事,互動將更熱絡,交談將更生動有趣。
故事有強大的力量。
古老的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故事說了一千零一夜,最後保住了性命。
電影《遠離非洲》的女主角梅莉.史翠普,說故事以饗客人,作為最特別的招待,令人印象深刻。
前一陣子,常聽見國內的文學獎評審們大嘆:「現在的小說創造者,都失去說故事的能力了,使得小說乏善可陳。」可見說故事能力的重要。
故事開發感知能力
現在的孩子,生活經驗較局促,較少和大自然接觸,感知的能力也狹小了,無疑也使現在的作文教育工作者傷透腦筋,拚命想開發孩子們的感知能力。因此作文課摸箱子裡的事物,蒙著眼睛嚐食物,聽各種聲音,聞瓶子裡的氣味,使用各種方式開發五感,想要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成效卻有限,因為從開發感官到開發出色的描寫之間,失落了關鍵的連結。
成長文教基金會出版蘇珊.恩傑《孩子說的故事》,引用俄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羅利亞的說法,語言的學習讓我們超越當下的行動世界,進入第二個世界:「如果沒有文字,人類就只能接觸到他們本身感知得到,並且可以處理的事物。有了語言之後,即使是前人的經驗,或不是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事情,人類還是有機會接觸。因此文字可以說是替人類增加了另外一個空間。」
蘇珊.恩傑據此提出,故事可以說是人類的第二層經驗,並且反映出我們各種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經驗。
從蘇珊.恩傑的話中延伸,一位作家沒經歷家暴,但是能寫出家暴感受的小說,出色的描寫,依舊語言細膩動人。一位讀者不是孤兒,但是讀到孤苦無依的小孩,在淒風苦雨中挨餓受凍,卻能感同身受。
因此從故事的聆聽中,開發非直接、第二層的感知能力,再從故事的書寫中轉化感知經驗,重組感知的敘述,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加上課程的討論,開發特別的經驗,開發不同的觀點,感官的效果會更擴大。
在這本書裡面,你將從孩子的文章中看到不可思議的感官描述。
──本文收錄於李崇建《作文,就是寫故事》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