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聯合文學
市長:UNITAS  副市長: Angelina Lee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聯合文學】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叢書文摘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蕭愛思◎實現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
 瀏覽1,009|回應0推薦0

rainstream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並非我所創見。

在上個世紀或更早之前,盧梭、杜威、福祿貝爾等的教育家早有「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時至今日都難以落實,多僅限於紙上談兵階段。問題就出在教師的觀念,以及教育體制的限制。

對老師而言,讓孩子排排坐安靜的聽講上課,是最容易「管理」的形式,但現在的孩子並不如從前般生活單純,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隨處可得,許多孩子未入學之前,早已從電視、電腦中建立虛擬的人際關係,了解許多生活常識。如果學校仍然維持單向、填鴨的學習管道,不禁令人擔心學校是否變成效率最低,也是最抑制孩子學習興趣的地方。

近二十年來,教育部積極吸取各方專家及國外學制的建議,努力改革國內的教育環境,但重心多擺放於國民義務教育,以及大專院校的開放與存廢問題,至於學前教育的部分,技能學習與工具、才藝的學習仍然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例如孩子能否提早學習英文、該不該學習才藝?儘管家長及教育單位關心孩童的品格與生活教育,親子教養書籍成了出版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但無可諱言的,才藝和技能培育仍然是父母關注的重心。真正能落實品格與自主學習的教養機構寥寥可數。

學校與補習班的許多課程都是在「孩子無法主動學習」的前提下所設。我自己便是最好的例證。從小,我是個看見數學便想逃避課業的孩子,無論台上老師如何口沫橫飛,努力激發我的學習意願,我仍然無法理解那許多的「雞兔同籠」或「幾何邏輯」,當時覺得自己無藥可救了,常常只能逃避在繪畫的興趣中,我常想如果當時老師願意將雞與兔子帶進教室,讓數學的計算成了具體的生活問題,每個學生都能沉浸在數學的實驗中,我是否還會惡夢連連?

過去的教育體制不若現在的開放多元,我硬逼著自己讀書的結果,對於學校印象盡是不愉快與不樂意。學校真的只能是填鴨的地方嗎?



人本來就該如此被對待

出身於軍公教家庭,父母親為教育奉獻一輩子的青春,也由於自己從小不愉快的學習經驗,我開始對於幼教的領域產生興趣。學校畢業之後,在父母的支持下,一九九六年我參加ICYE國際交換青年組織,到義大利羅馬殘障機構當義工,恰巧接觸了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包括全人教育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學習速度,主張教師應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依照不同年齡、能力、傾向給予孩子不同協助。我深深地被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所吸引,如此科學、有組織、有系統地引導兒童發展,還能顧及到每個階段兒童的發展需求。

「人本來就該如此被對待!」我的心在吶喊著,而且只要周遭的父母及老師願意給孩子機會,孩子天生就具備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二○○○年我決定再回到義大利,完成蒙特梭利三至六歲師資訓練課程。

回國後,我懵懂地投身幼教環境,卻發現即使從整體環境評估屬於辦學績優的幼稚園,其中也有許多不得不的無奈。例如,因為承受著高昂的租金與成本,幼稚園的教室空間普遍狹小,使用的教材較為制式沒有變化。教師以權威方式、甚至責罵方式對待孩子,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幼教老師工作時間過長,沒有時間準備課程教具、也沒有時間檢視自己的教學情形。教師本身常常處於負面情緒中,遑論有自在充足的時間觀察孩子的發展需求。

國內很多的蒙特梭利幼稚園,教室內什麼教具都有,卻缺少的是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興趣,和我在國外所觀察的不同,國外的蒙特梭利教室學習氣氛輕鬆自在,兒童主動學習的意願強,且工作重複次數多、興趣高昂。

是甚麼原因造成了這個結果?非我個人的片面觀察所能評斷,但是很清楚的是,幼教界普遍存在的親師緊張關係、講求績效的目標導向、企業經營的成本概念,讓每一個原先懷有夢想的老師變成了「很會教」的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只能直接糾正學生、趕上教學進度,日復一日的照本宣科。

有甚麼時間能顧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甚麼樣的空間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及獨立思想。

想一想,大人覺得重要且逼著孩子學的才藝,是不是變成浪費孩子生命的事?不管什麼教具或教育法,成人才是問題的關鍵。



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

進蒙特梭利教室後,我也發現兒童的創造性、藝術創作和戶外體驗上的缺乏,決定再到英國念幼教研究所。在歐洲參觀、接觸很多做得很好、也做得很久的開放教育──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夏山小學、森林幼稚園的教育思想都以孩子為中心,推崇在生活中學習的重要,提供豐富兒童的感官經驗的教育。

結束英國的學業回到台灣,很意外地因為一只寄給朋友的作品連結了我和漢光教育基金會宋董事長的緣份,讓我有機會將所學化為具體行動。更令我訝異的是,當我綜合整理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教育理念,並試著整理出教室的經營規則後,竟得到許多家長的支持。

這些家長是我所見過的母愛典範,她們有些人為了孩子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以全然放空的心情將自己當成孩子的資源,她們會在一旁關心孩子、但不干預孩子的成長。她們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從真實生活中學習到真本事,從學習到的本事中慢慢體驗成長,因此我們一拍即合,也才有牧羊之家這個小小教育團體的存在。這本書所記錄下的就是我和這群家長、孩子們所共同創造的那三年美好的時光。

我們永遠記得那年三月,體驗之旅啟程於公園旁的修車行,我和幾個兩歲到四歲的小毛頭湊在一起觀察著,七嘴八舌討論著修車行的伯伯如何將汽車架起修理車子,修車伯伯告訴孩子因為油箱在車底,故障了,所以要先把油箱的油漏掉再修。從沒真正見過修車的孩子們從修車伯伯身上學到了知識,修車伯伯則從孩子仰慕的眼神中,窺見到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我所嚮往的以孩子為中心,從生活體驗激發主動學習精神的教育理想。




誌謝:本書得以完成,最感謝的是所有牧羊之家的家長及孩子們,是你們豐富了這本書的內容,還有為文推薦的李偉文醫師、游乾桂老師及盧蘇偉老師。另外,漢光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宋具芳女士,除了贊助牧羊之家之外,也提供了詳實記錄上課實況的「牧羊之家結案報告」──《融合不融合?學齡前幼兒融合教育研究初探》一文,該文由楊曉芬撰寫。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8&aid=40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