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詩是完全屬於想像力的,比如阿赫瑪托娃〈我已不再相信電話……〉這樣的詩會這樣寫著:「我早已不再相信電話了,/也不再相信廣播,和電報。/對一切我都有自己的法則/哦,也許,這都怪我呆狂的性格。/可是,我在夢中無所不能,/用不著乘坐『圖波列夫』,/我想降落到哪里就飛到哪里,/可以去征服任何高度。」,有一些則是更依賴著感覺的發生,比如賽克斯頓在〈星空〉最後一個詩段所中,如果能夠從詩句可以替莊馥華的想像空間更貼近的描述,我想《海天浪》除了依託了某些宗教想像外,某些觸覺意象的敏銳更是作者日後能施展的方向,比如海成為手中拋來拋去的金球,比如電梯終於為我跳動,或比如讓夢驅策自己的滾邊。
我們的詩歌就如同德里達〈limitrophy〉(有限的絕境),暗地依託的形象(liminal being),比如說故事的人馬,比如變身中的狼人,我們的身體混雜著不同國度,或是藉由哲人口中說得:「沒有什麼比『我的死』的句法更可替換的了,然而又沒有什麼比『我的死』的句法更不可替換的了。它總是與觸感(hapax)有關,與觸感的詞(hapax legomenon)有關,但每一次只說一次,不確定地只說一次。」、「我們在推延(differre)什麼呢?」《海天浪》這本詩集幾乎一次又一次地在向我們揭示生命的邊界,比如黃昏讓飛礫飛向宇宙,比如結繭的聲帶,或是天空是透明的鐘。生命就只能是生命的同義反復之中,重言不斷。
但另一方面關於詩的元素,我重新思考想像詩的誕生,比如一種節奏,比如一種在脖子擺動之間產生的語符,會不會是另一種音韻的殘餘?為了符合一種詩的想像,一種翻譯會不會只是──如莊馥華〈巡迴演出的夢〉:「……無解將我/載往另一種無解,我的右臉已經光明/左臉依然陰暗,不管了!/就讓好夢巡迴演出!」有一種我們無法跨越的光明與黑暗的界線。或者,是另一種規則所主宰的音樂,在詩人的宇宙裡面,晝與夜一天只跳一支舞。
生命有多深幽就多溫暖,跳動的心臟不會像瞎子領路。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