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由來不分種族、年齡、性別,當愛了,就是愛了。只是有些愛情無法被說出口,像是不倫之戀、亂倫之戀、禁忌之戀。然而,被傳頌最久、最廣的,被記憶最深、最牢的,恐怕也是這些吧!
那些無法被說出口的愛情,被寫成了書、拍成了電影,以永世存在的姿態,在人世間流傳著。
* ** *** *** *** ***
《夜行之子》由十三篇短篇小說構成,書寫的是同一個議題:同性戀。
小說的前三章有共同的主角人物,但以第一人稱稱謂的主角,則隨著章節而有所轉奱。這樣的寫作手法,和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的短篇小說《名。聲》一樣,只是郭強生的《夜行之子》只有前三章的主角人物是相關的,第四章以後,則各自成了獨立的篇章。
《夜行之子》從第四章「猥褻」開始,有四、五個篇章,都是作者在和小說家的情人對話。小說家把自己真實世界中的情人寫進了小說中,而作家郭強生藉由閱讀小說家的作品,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甚至讓小說家筆下的人物還原為原來的面貌,並與郭強生有了聯結,產生對話。
除了與小說家的情人對話以外,郭強生也與小說家對話,藉由閱讀小說家的作品,對小說家提出了質疑,質疑小說家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的得到了理想中的情愛,質疑小說家在小說中美化了真實人生中的情愛過程,也質疑小說家所講述的情愛的真實性。
在這幾個篇章中,有一個共通的特性──作者與之對話的小說家,幾乎都是同性戀者(除了莒哈絲,但莒哈絲的情人也被人懷疑是同性戀者。),於是這些篇章便緊扣著這部小說的書寫主題:同性戀。
* ** *** *** *** ***
同性戀或許曾是禁忌之愛,但經由長期的社會運動,許多人早已從耳聞目見,到能體諒、接受這樣的情愛方式。
但是作者在取材時,仍將主角人物設定成悲愁的性格,每一段情愛都是悲劇的走向,都是令人悲痛的存在。讓人為其中揮之不去的陰暗,蹙眉難展。
小說的場景設定,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從經濟繁榮到衰退,從美國到台灣,再到美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悲劇性的結果。這顯然與我所知的現實社會有所出入。
從高中時期開始,我的身邊就有一些像電影「藍色大門」的愛戀情節在發生,那些並不完全讓人難以接受。而我所知的一些愛人同志,也是生活得幸福愉快。雖然還是有人隱晦不明言,但他們週遭的人,也沒有不理解、不接受的。
如果作家郭強生能走入高中職的校園裡,他應該不難發現,現在有更多的孩子,女性的靈魂裝在男性的身體裡,或是男性的靈魂裝在女性的身體裡。但,並不是這些裝錯性別的身體,就會有小說中所述說的同性戀情節發生,大部份都還是異性戀者。不過,這些世代的孩子們,比起我們更能夠接受各種形態的戀情發生。
單就小說寫作的手法來論,《夜行之子》無疑是技法高超的,藉由文字所營造出來的「夜行」氛圍,也常常能令人感受到那種肅穆、沈悶、悲痛。
我喜歡小說中對於追求純粹情感的堅持,那些追求早已超乎時空的限制,超越性別的區隔,更遑論種族的差異、年齡的差距。尤其是「替身」一篇,為純粹的情感依戀而犠牲的情節,在故事的末尾被揭示時,令人棄卷低迴不已,情緒久久難以平復。
這同時也是一本「說書」的小說,從「王爾德」、「莒哈絲」、「馬賽爾普魯斯特」到「E.M.佛斯特」,應該是不只說書,還「說人」。如果對作者所提稱的這些小說家,以及小說家的各類作品都能有所涉獵,那麼閱讀這本小說便會是一場奇異的書海探險。即使對這些都不熟悉,也無損於閱讀這本小說所能獲得的樂趣。
作者的多重身份:評論家、學者、劇場編導、作家,在小說的創作安排中,發揮了相輔相成的作用,讓人能藉由作者之筆,同時領略了小說的閱讀、評論,劇場的運作,這樣的書寫特質,恐怕無人再能出其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