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美麗的蒼茫的後中年,儘見滿地荒蕪!幸而專志、嗜愛的文學書寫依然堅執持續,似乎生命裡還潛伏著不馴的理想主義,一向浪漫的抒情美學意識;是的,浪漫原出於至小孤寂卻不願認命於庸俗,抒情賦予以文學表達形式亦是相信在這紛擾、多端的人世間,試圖尋求、構築一片花與樹的夢土。涉身詭譎、峻礪的江湖,看過人與人之間的虛實、應對、算計,真情與矯飾,其實是小說最真切的取裁;我亦不揣淺薄地試筆二三,不是曾有前人明諭:「小說比歷史還真實」嗎?虛構的情節往往真實就悄然侵入,寫小說的人極力抗拒,圍城般的生死戰役,幾無閃躲的浴血對峙,就因過於清楚而蒙受苦痛。拋盔棄甲的遁逃到詩的領地,聖鬥土學習轉化為種花植樹的園丁,靜靜生活,在最邊緣的角落。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告解的形式?於是就在二○○九年,歷經政爭之亂、風災肆虐的時刻,彷彿尋求文學救贖般地,應邀撰寫兩個散文專欄,動盪的亂世,我卻秉持著「抒情為上」的意念,著力於每帖千字的持續書寫。浮舟於海,回看島嶼,寧願保持一種疏離的等距;不免偶覺清寂,只有書寫的文字替代且舒慰我時而沉鬱,時而輕緩的內心,抒情風格竟然容許我藉以依託、傾訴。這才發現,昔時那一廂情願、率真愚騃之人早已遠去,如鏡碎影滅,若夢乍醒,回歸文學還我純淨初心。一千字散文。格律般流動,筆與紙,晝與夜,猶若淨心抄經的過程,我必虔誠如古代的僧侶或教士,卻沒有任何信仰的規範、制約;這必得深深感謝編者的寬容與疼惜,雖說專欄幅員囿於千字,於我卻如無垠草原、大海,任我奔馬疾馳或潛泳,風起雲湧,海色山影,酒歌畫夢,得以壯闊,得以纖美,文學之聖殿果然幽深無盡,我這使徒,只能讚嘆且謙卑。書分兩卷,前之:「邊境之書」逐月數帖原載於《中華副刊》,後之:「靜謐生活」則每週登在《人間福報》,合五十四帖。細心讀者自能辨識其中異同,意旨還是從抒情出發而止於塵世所感;書題:「邊境」亦如我人生向來的寧在邊緣,厭於眾聲喧譁的虛相,確切的渴求一種真實的靜謐,純然的美質涵養。陳芳明先生的序文,才是此書最美好的完成。總讓我時而感念二十多年的文學情誼,他的典範與純淨伴隨著我們曾經堅信的島國之夢,雖似湮遠卻永不熄滅。多年以來,兼具作家與醫師身分的王浩威,則是我印象不忘在花蓮初識的秀異詩人;此後時而求教於多次生命遇逢困厄的課題,其溫暖真摯於我猶若暗夜燭光,撰序鼓舞自是意義非比尋常。必須向誠摯邀約專欄的編者:中華副刊羊憶玫、人間福報蔡孟樺深致謝意。從《迷走尋路》到《邊境之書》。聯合文學年輕、銳氣的編輯同仁,總令我憶起從前在副刊工作的美麗歲月;郁雯自始是我文學旅行最好的伴侶,人生亦是,她猶若明鏡予我在朦昧中,得以映照、反思。雖說「邊境」,卻是靜好的真情凝視。
二○一○年二月四日 臺北大直
──本文收錄於林文義《邊境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