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聯合文學
市長:UNITAS  副市長: Angelina Lee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聯合文學】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叢書文摘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劉大任◎《羊齒》後記
 瀏覽1,417|回應0推薦0

rainstream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若干年前,朋友來信,裡面有這麼一段:
「……,席上談到你的小說,某人說:那怎麼能算小說……。」
信中提到的「某人」,我大概知道,是一位專研《水滸傳》的學者。朋友的來信,意思是要我寫點什麼,自衛一下。我當然什麼都沒寫。
現在,校對完這一批初看體制、風格甚至成熟程度都彷彿不太合調的作品,卻覺得應該說幾句話。不是針對水滸專家,是面對讀者。
這批長短不一的小說,表面好像湊不到一塊,卻有一條線,若隱若現,貫穿首尾。
這條線,我自己審思,或應叫做moment of epiphany。
讓我先解釋這個英文用語。
基督教傳統,有所謂「主顯節」,所以,直譯的話,應該就是「主顯靈的時刻」。然而,我自知沒什麼宗教情懷,這個「真意」,對我不太適用。
字典上可以找到第二層次的翻譯:「事物本質的突然顯現」。
其實太囉嗦了。佛家不是有個說法──頓悟。不同的是,前者好像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變化,後者卻暗示了主體的參與。我比較喜歡後者。
搞文學的都知道,現代文學的出現,有幾個重要的「突破先鋒」,其中之一,就是喬艾思(James Joyce,愛爾蘭作家,1882-1941)。臺灣早期的現代主義運動,不少人受他影響,尤其是所謂的「意識流」手法。比較不為人注意的,是他經常運用的另一個手段,學者們即稱之為「epiphany」。
然而,我嘗試的,是不是這個呢?
仔細想,也不盡然。
喬艾思的「epiphany」,是一種寫作技巧,他確實冷靜到可以讓「事物的本質突然顯現」,絕不自己跳進去。這個態度,「新批評派」視為金科玉律,以至於,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在他們眼裡,竟成垃圾。
我從來就不喜歡「新批評」。
因此,我的moment of epiphany,一向不為技巧服務。我只想抓住生命流程中稀有可貴的「頓悟片刻」。
其實,中國傳統小說技巧中,也有不少類似的技法。《紅樓夢》就有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可是,對於讀者,除了心理上的一些震撼,距靈魂遠甚,真正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淨化昇華的,絕不是這些。
我的小小嘗試,追根究底,淵源來自我們自己的祖宗,明白說,就是唐詩宋詞。唐詩宋詞的高處,沒有別的,就是靈魂震盪,就是頓悟片刻。
小說形式能不能傳達這個?
為什麼不能?
至少要試一試嘛。

二○○九年九月三日寫於無果園


*本文收錄於【劉大任作品集4】羊齒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8&aid=3625460
引用者清單(1)
2009/09/25 22:30 【文字浴】 當背影轉身與你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