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時間長巷】
作者:陳芳明
心得(節錄):
閱讀《時間長巷》的歷程,對我而言,只是一種非常純粹性的,就當一位在政治界與學術界交錯奔走的學者,以書寫方式自我剖析的幽微心情。他在自序〈我的雙城記〉裡,將政治與學術形容為冷靜與熱情兩座遙遙對峙的城堡。當中的五十五篇散文,依時空對象被區隔成三輯,從第一輯對政治的熱情騷動、對左翼思想的迷亂幻滅;第二輯在靜宜中文系兼課時,回關單純學術環境的沉潛思考,一直到末輯回歸內心文人的反芻。
雖然全書由濃至淡終究未曾與政治論述全然脫鉤,但也許與他不間斷研究台灣歷史與投身文學運動的感觸有關,陳芳明始終懇切卻謙卑,把屬於文學的仍然留給文學,其他論述只是因為心情、只是因為對人群的觸覺而已,並不會過度覆蓋文字,讓讀者因過於鋒利的批判而擾亂閱讀步調,反而更能因為他在政治歲月中面對的事件,而更了解他書寫當下的心情以及創作的目的。
〈第一輯‧左翼道路〉
然而,通過這樣的告別,歷史才有可能產生斷裂。─〈斷裂〉
這是對一個新舊時代的切割。〈初識毛澤東〉、〈斷裂〉、〈巨人〉等篇章藉由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先後逝世及越戰、中美斷交等撼動國際的事件,經由各種書籍輿論,也透過當時海外所學的催化,陳芳明娓娓道出當時自己、海外留學生與台灣各種思潮的傾軋;〈背叛〉、〈歧路〉等數篇,則是由歷史學術出走至政治浪潮的困惑、掙扎以及抉擇。他將自己投入政治運動的路的決定稱之為蜿蜒前進、沒有終點的「歧路」。
而〈黑暗如碑〉之後陸續拆解出真正的主題-左翼道路,藉由接觸左派書籍、與左翼人士的偶遇交談,讓中西方思想像兩道滔天巨浪在他思想的兩端衝撞襲擊,使他陷入宛如白先勇〈芝加哥之死〉裡的研究生吳漢魂那樣無以為繼的苦悶。只是吳漢魂隕落了,陳芳明沒有。他選擇面對甚至參與,不惜在某些程度上拋棄過去抱守著的學術思維,雖然徬徨,但最終他還是寫下了:「背叛,是我唯一的選擇」這樣的文字當作文章的結尾,在我讀來,未曾感受任何殺戮之氣,那只是一個沈重的、甚至是不得已而暫且劃下的句號。
這樣一把闡述的刀,落下的力道恰恰好,用學術(或說是「文學氛圍」比較恰當?)鋪陳政治心情一直是隱藏在紙背的主要脈絡,有主觀意識卻比選擇過份疏離或盲目狂熱的文字,來得有閱讀性。從來一直不主動接觸帶有政治性的文字,或許是以往先入為主的偏狹印象使我停留在假借文學的旗號,卻高舉刀光劍影下赤裸裸政治文字的傷痕性批判,讓我感到哀傷,只不過,現在已然對那種裂帛式吶喊漸漸釋懷,那也是另一種學子的熱情傾訴;只是陳芳明平靜低吟的告解,能讓我更心平氣和去看待,學界如何經歷、感受與描繪一場大時代的各種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