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的獄中小說《這三個女人》改版重新上市!
◎華視八點檔大戲,11/24上檔,潘儀君、潘慧如、林韋君主演
《這三個女人》新版序
「3+1」個女人的人生故事 呂秀蓮
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女人更有她說不完的故事。但故事怎麼說?誰來說故事?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三個女人」的故事,是三個大學同班最要好的女同學在畢業十年之後,她們各自的生涯發展。愛情與婚姻是她們的故事軸線,但因為性格不同,人生觀有別,際遇更殊異,所以畢業十年之後,每個人的禍福喜悲自然完全不同。
結婚、單身與守寡是這三個女人的不同人生際遇,有部分出自個人的抉擇,但命運因素也很高。遇事抉擇的時候,考驗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譬如愛或
不愛?或取或捨?不過,一旦命運之神施展法力,你連思考都來不及,福禍就來臨了。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來臨,就得面臨。
尼采說:「弱者,妳的名字叫女人!」傳統社會中,女人在男人面前裝弱比較能獲取男人的憐惜。但沒了男人的女人,或者不需要、不在乎男人的女人,她也就不再是弱者了。
天上下大雨的時候,母雞就會撐起雙翅,把小雞們團團圍住,雨停後,抖抖羽毛,母雞收回翅膀,小雞們又重新蹦跳起來。然而有誰看到這個時候的公雞在做什麼?
許玉芝,高秀如和汪雲這三個女人,是我的朋友,是我自己,更是妳自己和妳的朋友們。這篇小說在自立報系連載期間,很多讀者說,妳寫的是某人的故事嗎?媒
體界尤其自以為是地認為高秀如就是我自己。我的答案是,也不是。無論是或不是,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的故事帶給你怎樣的啟示?讓你對女人增加多少
認知?
本書是小說,不是傳記,這三個女人是我杜撰的故事。那是一九八○年春夏間,我因為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在景美軍法處看守所?押偵
訊。長達一百天日以繼夜的折磨之後,整個人失魂落魄,不止不成人形,內在心靈早已支離破碎。偵訊在除夕夜結束,熬過慘淡悲悽的農曆年,立即面對十天的世紀
軍法大審判,其間發生慘絕人寰的林義雄母女血案,我頓覺天崩地裂,肝腸寸斷。
一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軍法大審結束,我們重被鎖在不見天
日的押房裡,四壁徒然。一方面因為不必再面對面目猙獰的偵訊員,心情稍感鬆弛,另方面卻也因為無人可談,無事可作而陷入另外一種發慌、恐「瘋」狀態。終於
我想到用腦思考,用手寫作以打發歲月的點子。徵得獄卒同意,替我代購了紙張和原子筆,因為沒有參考資料,最好的辦法就是搜索枯腸,在記憶中捕捉拼湊長年從
事婦女運動所積累的人生故事。
押房裡無桌無椅,我就坐在榻榻米上面,背頂著牆壁,把塑膠臉盆翻轉過來,用雙膝頂住臉盆底面,趴著身子寫作起來。有時累了,就到押房內的抽水馬桶蓋旁書寫。
這三個女人的故事,其實是四個女人的故事。「3+1」的故事,有血有淚,也有歡笑和驕傲。讀透她們的故事,也就差不多讀透你的人生。
謹將此書獻給天下的紅男綠女們!
也謝謝聯合文學出版社讓它在二十三年之後,三度問世。本書第一次出書是在一九八五年八月由自立報系出版,第二次是二○○○年十二月由草根出版社出版,併此致謝。
二○○八年五月七日於總統府
往日情懷舊夢溫 呂秀蓮
自從一九九一年回復因美麗島事件被褫奪了十二年的參政權以來,我歷經三次選舉,先後當選一屆立法委員、兩屆縣長,中間還擔任過一年的總統府國策顧問。由中央到地方,由外交而內政,生涯變幻不可謂不大。
政治是既忙碌又庸俗的工作,雖有心多從事怡情養性的事,總覺心餘力絀。文學和藝術是我的眾多愛好之一,但從政的日子裡,卻只能望梅止渴而已。然而,越是忙碌,越怕庸俗,因此腦際常閃出一個念頭:「待我縣長任期屆滿,我要退休,舞文弄墨去也。」
我迄今出版了十三本書,其中最特殊的是在獄中寫就的兩本小說:《這三個女人》和《情》。前者於獲釋歸來的八五年由自立報系出版,後者於翌年承楊青矗兄經
營的敦理出版社出版。我原非文學中人,但這兩本小說出來之後,倒曾引起文學界一陣好評。讀過《這三個女人》的女人,都會在書中看到屬於自己或屬於自己的女
性同胞的故事,而讀過《情》的人,應該也會眨著潤濕的眼角,憶起我們曾經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有點兒悲愴,又有點兒溫馨的往日情懷。
轉眼
十二、三個年頭已過,在這段時間,台灣的社會和政經情勢產生莫大的變革。報禁解除,報紙張數也擴增,而電子媒體和電腦網路尤其蓬勃,其結果,文藝副刊和文
學創作難免落寞。偶爾我會想起我書中的各種人物,很想替他們編織後續故事,但下意識裡又覺得,即使我寫了,又有誰在乎呢?
沒想到不久
前,忽然收到前衛出版社林文欽先生的傳真,問我願不願意將這兩本獄中小說讓他再版?前衛是台灣出版界捍衛本土文化的尖兵,多年以來為台灣的政經文史出版許
多好書,培植許多人才,我的《新女性主義》、《兩性問題女性觀》以及《重審美麗島》三書,皆由前衛重版問世。如今林文欽先生又對我的兩本獄中小說有重版興
趣,我高興都來不及,反正兩本的出版契約期限早逾,能讓它們跟前衛的「台灣文學名著」諸多佳作並列,讓讀者朋友陪我重溫舊夢,豈不開心?
這兩本書若能獲得您的青睞,也許,我真要認真考慮退休下來,去寫小說,去寫這三個女人跟李正宗這一家的後續故事了,而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你我的故事。
原載於二○○○年草根出版社《這三個女人》
再版的話 呂秀蓮
一個不曾寫小說的人寫起小說了,跟一個不曾看小說的人看起小說了,不知何者較有意思?自從《這三個女人》中篇小說在《自立晚報》連載以來,有些朋友對我
的越俎代庖不以為然,倒是我頗為法律界與政治界多位從來不看小說,卻因著我而每天關心《這三個女人》的朋友們,默唸一聲:阿彌陀佛!但願我沒有倒掉他們對
文學偶生的胃口,但願原本愛讀小說的朋友不會因此而不再看小說。
事實如何,我不得而知。但這本書八月八日中午出書,《自立晚報》將它上
市甫十日,就發現倉庫裡只剩下一本了,買書的與賣書的,為此同樣發急,而身為作者的我,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經過五年三個半月的與世隔絕之後,居然發
現我尚未給社會全然遺忘,而且發現原先愛我的人依舊愛我如昔,尤其一些本來不了解我的人也有了較為正確的了解,我能不感到溫暖,感到慰安麼?
想想看美麗島事件後,報章雜誌如何充斥著對我個人的誹謗與對新女性主義的誣衊,聽說某位電視播報小姐還乘機捏製了一頂「性開放」的黃色帽子亂扣人,氣得
我的新女性同好們直想把電視機砸掉。其實遠在這之前,打從我提倡新女性主義十四年以還,我便經常要擔待莫須有的罪名,承受莫須有的指摘,擔待久了、承受夠
了,我自然養成「笑罵由它,好事我自為之」的德性。有位記者先生在他的採訪中說過,那些處心積慮想打擊呂秀蓮的人,如果看到她氣定神閒,泰然自若的樣子,
一定會對自己的咬牙切齒、摩拳擦掌感到索然無味。
也許他應該說:如果那些漫罵侮辱的人,肯於平心靜氣地了解新女性主義的內容,他在發現所漫罵侮辱的根本不是新女性主義的主張之後,一定會為自己人云亦云、無的放矢的盲目衝動而深深汗顏!
譬如那些以為新女性是男人的仇視者,是婚姻的否定者的人,當他看到許玉芝如何在自我掙扎中細心維護她的家庭,高秀如既享受獨身的樂趣,又不忘了覓索靈魂
的伴侶,以及汪雲經過婚變與喪偶的打擊而後醒覺時,對失貞的亡夫仍存念著繾綣情愛和理性的寬懷,他還有什麼好緊張、好痙攣的?不止這三個女人,本書收錄的
其他三篇小說中,幾位具有男性沙文主義氣質的男子,我也不忍過度描抹、攻擊他們,毋寧視之為謬誤的兩性社會的共同受害人。抑有進者,我在故事中還一再用心
地刻繪心地寬廣、性情朗落的新男性人物。
又譬如那些以為新女性是懶怠於家務、厭惡乎庖廚的人,當他聽到這三個女人吱喳絮叨的
domestic細述,無論是許玉芝對與圍裙和尿布為伍的喃喃怨言,或者高秀如對烹調作羹湯的自得其樂,他在難耐其嚕嗦煩瑣之餘,是否應該捫心自問自己又
何曾熱中過家務,精通於煎炒蒸煮?至少當你發現我本人常汗涔涔待在廚房,並且香噴噴熱騰騰端菜上桌時,請別大驚小怪,故作恭維;早在九年前,我舉辦男士烹
飪大賽的同時,就標榜起「左手拿筆桿,右手拿鍋鏟」的新女性了。
再譬如那些攻訐新女性主張性開放、提倡雜交群婚的人,當他讀到高秀如因
著她所心儀的男同事有過不負責任的性放任而怫然否定他時,難道悟不出新女性對「性」的莊重態度?在舖陳高秀如卓爾不群的生命中,我穿插著一個婚前失貞以致
命運坎坷的少女故事,難道不是在對性道德作愷切鞭策?鑒於性道德淪喪的隱憂,我甚至力挽狂瀾般,為傳統的「貞節牌坊」作了「世說新語」──貞操不應限於兩
性的性關係,它是每個人對自己尊嚴的維護,與對生活原則的堅持。現代化的貞操觀念,應從禮教的桎梏提升為人性的修鍊,從被動的束縛轉換為主動的操持,更從
女性片面的倫理,擴展為兩性全面的道德戒律。
很久以前我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新思想的產生是對當地社會最大的恭維,因為就像沒有一個股東會對即將破產的公司再作新的投資一樣,沒有一個對社會絕望的人願意致力於新觀念的倡導。」
無疑地,新女性主義,套用三民主義模式,它是:
一種思想──它順應時代潮流,也基於社會需要;
一種信仰──它主張兩性社會的繁榮與和諧應以男女的實質平等為基礎;
一種力量──它要消除傳統對女子的偏見,重建現代合理的價值觀念,以再造女子獨立自主的人格,並促進男女真平等社會的實現。
新女性主義在十多年前被有志一同的男女朋友們所倡導促進,無疑地,我們都對台灣社會懷抱相當的熱忱與信心,然而多年的閱歷使我相信另外的一段話:「一個不能用理性新看待新思想的人,必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你我人人嚮往一個朝氣蓬勃、多元開放的社會,尼采不是說過麼?「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處在日形憂患之中的你我,豈有無病呻吟,對酒悲歌的權利!我你都不能是對人間世絕望的人,都還應該秉持一己的良知良能去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就是基於這個信念吧,李昂、向陽、魏淑貞、李元貞、宋澤萊以及楊國樞等先生女士,對於拙著《這三個女人》的發表和出書,先後給過難能可貴的掖助和期勉,
他們的雲誼隆情,絕不止於對我這個咫尺天涯客劫後歸來的慰懷,毋寧是知識份子道德勇氣的表現,感佩之情,盡在不言中矣。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寫於尼爾森風雨交加時
原載於一九八五年自立晚報出版《這三個女人》
鐵窗下搖筆桿 呂秀蓮
人的記憶是很奇妙的東西,有點像百寶盒吧,打開來琳瑯滿目,闔起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我出獄才一個月,漫長的一九三三個坐牢日子,竟已被我壓得扁扁的,只剩下濃縮了的記憶。是我健忘麼?也許。下意識裡寧可汲取新鮮的、光明的歡愉,以營養我一度枯萎的生機。
此刻要追述獄中寫作的情形,我便只想捕捉那不帶感傷,不牽人愁恨的點滴。
我的鐵窗生涯,就空間言,先是在景美軍法處看守所四疊榻榻米的囚室裡,總共蟄居二百九十天,其後移監土城仁愛教育實驗所,二者都曾更換過住處。景美的易
室而居,是由於押房四壁加裝保麗龍和閉路電視的緣故,到土城我們先住進仁教所副主任的值班室,不久又搬到國防部特別為陳菊跟我興建的一棟有小套房小院落的
「別墅」裡去;「別墅」因有重重鐵門鐵柵而使我們免除治安日壞的恐懼,也因有閉路電視和竊聽設施而使我們倍感「身價不凡」。
坐牢的空間自由絕對有限,但時間自由的限制卻是相對的,就其支配權來說,我把它分作四個階段:
一、調查偵訊階段總共五十天,一切聽命調查人員,除接受偵訊外,不能看書,不能使用紙筆,也無從與人交談,時間上全無自由可言。
二、開庭審判移監土城前,共約二百天,時間很自由,可看書並用紙筆,但紙張的用量受嚴格管制,每天核對,不得短少,後來還可以跟陳菊、林文珍和張溫鷹交談。
三、十點熄燈階段,約四年。我們因被分界監禁,不參與仁教所活動,只受十點熄燈的限制和每週上課半天的安排,其餘時間自理。熄燈後我常就著室外水銀燈的微光寫作。
四、使用檯燈階段,由於我罹患慢性皮膚蕁痲疹,夜晚奇癢難眠,終獲准於熄燈後使用檯燈,時間的支配至此得到相當的自由,這是出獄前一年的事。
約略交代過獄中生活的時空座標後,請讓我告訴您,鐵窗下我是怎樣搖筆桿的?又搖了些什麼?
仁教所有桌有椅,寫作的物質條件還不錯,軍法處看守所卻大異其趣。吃喝拉屎洗漱全在囚室裡,窗戶是高高在上的,唯一與室外溝通的是一方十二乘三公分的眼
孔,再就是牆腳下傳遞飯菜的「狗洞」,而眼孔經常要被外面的銅板給罩住,於是觸目所及,除了刺眼的黃色塑膠牆(為防撞壁自殺而設),便是高懸在天花板上東
南西北四個角落的電眼裝置。囚室之內除馬桶蓋外,再沒有硬而平的東西,我腦子不靈光,未曾想到在馬桶上求靈感(有人如此),但運氣還不壞,一位好心的管理
員為我弄來一塊紙板,我把它糊上白紙,倚著牆腳,墊著雙膝,就沒命地寫起來了。實在累極,我又想到把棉被毯子摺疊在一起,連人帶筆趴上去,趴得腰痠背疼,
猶不願歇息。我那篇曾令法庭上下唏噓成一片的「最後陳述」,便是漏夜在棉被上一字一淚泣書而成的。
遺憾的是,在那樣艱困的環境與惡劣的
心情下寫就的東西,除了法庭上宣讀的「最後陳述」外,其餘的──包括與軍法大審有關的文件和小說三篇──在移監土城時,全部被軍法處扣留。這一扣留,自自
然然地摧毀了我在鐵窗下搖筆桿的全盤計畫,以至於有兩年半的時間,我不曾為自己動筆。
直到七十二年三月間,我方始獲得「自撰文稿經送檢後,於開釋時發還」的允諾,並將軍法處扣留的三篇小說稿索回。鐵窗下搖筆桿的念頭於焉復萌。
由於寫作環境與寫作心情的日漸改善,兩年來我以嚴肅的態度撰述較具學術性的論文,至於小說創作,也由粗淺的演練逐漸進入狀況,技巧可能未臻純熟,然而所欲表達的理念均經反覆思索,稿成之後也都與陳菊討論過。綜括這兩年筆耕的些許收穫,共四十萬多字,可分為三大類別:
一、法律類
1.夫妻財產制修訂芻議
2.美國憲法的言論自由權
二、哲學類
1.人權思想的哲學探討
2.儒家思想的人權觀
3.中國哲學的生命觀
4.宇宙、生命與人生
三、小說類
1.這個三個女人
2.貞節牌坊
3.小鎮餘暉
4.情
5.無眠之夜
6.拾穗
7.......
我宿習法律,卻不務正業久矣,當年在哈佛大學選修「婦女與法律」及「美國憲法」等課程,並撰寫〈墮胎合法化〉與〈夫妻財產制〉兩篇論文,返台後因投身政
治,未暇將之迻譯成中文。今優生保健法已通過,而民法夫妻財產制的諸多迂陋仍未革除,乃將該稿譯成中文,他日或能供有司作再修訂之參考。
言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礎石,因其激勵並傳播思想,而思想引導行動,行動促成組織,沒有自由的言論,何來政治的民主?然而自由有其極限,在此極限內,言論
(包括傳播、講學、著作、出版等)應受保障。言論自由的極限為何?它有其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理,也不無因時地而制宜的必要,立國二百年的美國在言論自由方
面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其聯邦最高法院所作有關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判例,對於「言論自由」的實質內容與形式規定先後作了極為詳盡週妥的檢驗,鑑於國內涉及言
論自由的爭端層出不窮,而政界、法界與輿論界對此又莫衷一是,無有定論,我遂著手整理有關的判例;「可惜」尚未完成,人已出獄。
人權是
廿世紀政治思想的特色,它常被視為西方基督文明產物,實則不然。在我涉獵先秦哲學思想時,我欣悅地發現,詩書經以及孔孟學說中原本孕含著濃厚的人本──人
權思想,可與西方的人權思想相映成趣。如果有人執持「人權」是舶來品的藉口而拒絕認同,當心他已犯了「數典忘祖」的罪過!
我在獄中寫就
〈人權思想的哲學探討〉和〈儒家思想的人權觀〉等文章,據說曾使某些人不安了一陣,經我表示,我人在獄中而膽敢探討人權問題,其實是對有關當局的一項恭維
後,他們一度同意將該二稿予以發表,又因故作罷。此一經過恰似有回我要求獄方准許家姊送入我自撰的〈墮胎合法化〉論文稿被拒一樣,饒富謬誤的趣味。墮胎合
法化絕不等於鼓勵墮胎,探討人權思想,又怎能被無端目為攻訐政府呢?
對人權思想的探討引發了我對「人」本身的興趣,因此著手撰寫一本
《人與人權》的書。我分別從科學與哲學的立場,去了解宇宙、生命和人生的問題,並思索三者之間的關係,而以中西方哲學對「生命」的看法,作為詮釋的樞紐,
進而指出人生哲學的當代意義,亦即從大宇宙的創化,衍生出小宇宙的人,而人生在宇宙之中,以其特殊的結構和意義,展現出生命的目的,在於使人與天、人與
人、人與物相互之間圓融合一。這本書由於內容深奧晦澀,而獄中寸步難行,資料極有限,寫了十多萬字,即告暫停,尚待來日的努力。
寫論說和小品文,是我習以為常的事,小說卻是心嚮往之而不曾嚐試的,我深知文學藝術特有的魅力,絕非硬梆梆的理論或直來直往的政治所能企及,而獄中有的是磨菇的時間,於是我也跟著邯鄲學步起來,只是難逃方家法眼,也是意料中事。
當初獲准寫作既以「送檢」為前提,我在構思時首先就得撇開一切敏感問題,因而決定以兩性之間的關係作為取材的對象,藉以呼應十年來我所倡導的「新女性主義」思想,而以《這三個女人》、〈拾穗〉、〈小鎮餘暉〉、〈貞節牌坊〉、《情》等篇差堪我意。
《情》寫的是親情、友情、愛情、物情與鄉情之間的糾葛和理析。小說人物以一個貧困家庭裡當過娼妓的姊姊,在工廠工作的妹妹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兄弟為主
角,鄉間小市民、工廠員工及海外留學生與其洋朋友等為配角,不同的身分有其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思想,基本上我想表達的是──無情人生有情人。為著救濟弟弟
的急病,姊姊被賣為娼,為著供應哥哥上學,妹妹自願去當女工,然後這個備受呵護的兄弟,長大而且即將功成名就了,他是繼續追求一己的理想而無視家人對他的
呼喚呢,還是飲水思源,毅然放棄自己的前途回報他的姊妹?故事雖是李家的故事,涵攝的卻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全文十數萬字,將另行出書。
此外四稿皆屬短篇小說,其中〈貞節牌坊〉是就傳統貞操觀念所作的「世說新語」。我以為貞操不應限於兩性的性關係,它是每個人對自己尊嚴的維護,與對生活原
則的堅持。現代化的貞操觀念,應從禮教的桎梏提升為人性的修鍊,從被動的束縛轉換為主動的操持,更從女性片面的倫理擴充為兩性全面的道德誡律。故事主角藍
玉青原為富家千金,由於一場大火而家破人亡,為償父債並為養母弟,她淪為紅牌舞女,在面對豪門巨賈的銀彈攻勢下,她怎樣把持住自己?因為她背後有一位剛毅
不俗的男孩在從旁激勵──女性在傳統的桎梏中掙扎解脫時,男士們,請擺出你們的紳士風度來助她一臂之力!
〈小鎮餘暉〉寫一個賣蚵煎的女
兒與鎮上權貴之家所發生的情緣。那權貴之家留美的博士兒子娶了患有不治之疾的女子為妻,而且生下一女才黯然逝去。這段淒美的故事感動了賣蚵煎的女兒,經由
魚雁往返,兩人建立起感情的橋梁,卻被權貴之家的門閥意識從中作梗,傷心之餘他閉著眼睛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女孩,這女孩憎惡再婚的事實,於是前妻之女便被遙
遙摒斥於他們再婚的門外,任由她在小鎮的老家自生自滅。故事開端於賣蚵煎的女兒隨夫調職回到小鎮來,並擔任鎮上的國中教師,而驚覺到那可憐的前妻之女適是
她班上的學生。隨著師生情誼的推展,我探討起世俗的門閥之見,與西風東漸後的人倫關係,而隱藏在門閥之見與倫理關係背面的是,一位外表拙樸,心性卻寬厚篤
實的好丈夫,這個放牛出身的好丈夫,在做人的情操方面絲毫不亞於權貴出身的太空博士──算是我對「新男性」的側寫吧!
〈拾穗〉屬於一個
自信、自愛而且自苦的女孩的心靈剖白。這個被男友譏刺為冷血動物的奇特女孩,在男友的婚禮上,赫然從他的眼光中讀出太多的悱惻和怨艾。抽出被新郎緊握不放
的手,拋下給新娘一句隨俗的恭喜,她匆匆逃離會場,獨自漫步在夏日晚間的人行道上,為自己居然做了一名感情的劊子手而惴惴難安──而自我解析。她發現自己
既心儀於一種可以使她發光發熱,如醉如痴的戀情,又害怕被狂熱焚毀,因情愛沉溺,這矛盾的心理使她雖願為心之所愛作精神守寡,卻雅不願隨波逐流,墜入婚姻
的流俗,在服膺「情字不可錯過,緣字不可強求」的傳統諺語之餘,她也怵然於蘇格拉底得意門徒空手而回的拾穗警惕。
《這三個女人》是最徹底闡揚「新女性主義」思想的小說。如果有人視之為「非小說」,我也不反對,因為其中敘述了太多的道理,我幾度考慮予以剔除,又覺得已許久不曾就婦女問題大發議論了,何不將它存留,好就教於高明?
文中的「三個女人」是三位極要好的大學女同學,她們的性向和際遇各別,自然畢業以後,每個人的人生旅程各有千秋。許玉芝原是大學講師,婚後隨夫赴美,全
心全意做賢妻良母,擁有博士丈夫,二男一女和花園洋房;高秀如身任大學系主任,能幹豁達而未婚,又兼具古道心腸,是位熱誠的社會工作者;汪雲這個麗質天生
的美人和她相戀多年的白馬王子結成眷屬後,一味沉湎於少奶奶的舒泰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丈夫移情別戀,而且車禍喪生,她才如夢乍醒。
故事分作三段進行。之一的〈有朋自遠方來〉,以某個夏日午後舊金山郊區為舞台,許玉芝為招待老友高秀如的到來而大忙特忙,內心裡尤其七上八下翻騰不已。通
過許玉芝的忙碌,我們看出旅居海外的家庭主婦其生活內容之貧與煩,再通過許玉芝對高秀如的稱羡,我們發現表面上擁有一切的女人其實正因失落了自我而大起恐
慌。然則恐慌之後呢?逃避再湮滅自己,抑或勇敢地破殼而出?
之二的〈今夕何夕〉以翌年某個夏日的週末晚上為定點,描寫高秀如單身但不單
調的生活。當許玉芝的整個下午都離不開瑣瑣屑屑的家務事,高秀如的短暫夜晚,卻是充實而且多采多姿,因為她豐沛的心靈包容著世間許許多多的人與事。異性的
愛情,相對地,便不會是她生命的全部了。然而,她又是個血性女子,一張海報圖,一陣電話鈴響,一碗酸辣麵,依然要翕動她的心田深處。
之
三的〈回首〉,寫守寡三年的汪雲對亡夫的愛恨和對往事前塵的自省,時間定點是第三個夏末的早晨,她打發好雙胞胎女兒上學後,獨個兒邁向自己經營的服飾店,
一步一回首,想及她跟丈夫的往日情懷,她對幸福和美麗的錯誤觀念,還有丈夫外遇的謎題。驀然地,她發現她原來擁有的竟是一樁荒謬而慚愧的婚姻,她愛丈夫,
卻愛得迷糊,而另外一個女人,愛得不比她少,而且比她辛苦。謎底揭曉了,她如何面對她所嫉恨的女人?
當然,以上不過簡單鉤勒出《這三個
女人》的梗概,做為女性知識份子,她們的業力因緣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必然會產生許多激變,這是本文所試圖探討的。從傳統到現在,再通往未來,這條亙古綿延
的人生道路,是生生不息,日新月異的,女性同胞豈可抱殘守缺?而她們所摯愛的男士們,非但不能相應不理,尤其應該加以勉勵和提攜。
於
此,尚須提請讀者注意的是,我以下午、夜晚和早晨作為三篇小說的時間定點,是別有寓意的。許玉芝擁有世俗豔羨的一切幸福,像午後在一天當中所代表的盛況,
只是下午過了便是黃昏,擁抱婚姻而失卻自我的女人,別忘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警語!汪雲從迷糊的愛情中甦醒,從守寡的哀傷中復活,更從對別人的
怨懟中自省,雖然她失去了許多,她所抖落的正是阻礙她重生的絆腳石,她的生命,其實仍如一天當中的早晨,又長又充滿希望!至於高秀如這樣的女人,己立而立
人,小我之外另有大我的生命,即使在夜晚,也難掩其滿天星斗般的光華。
最後略述本文寫作的過程,這篇全長六萬多字的小說,始於六十九年
五月間,軍法大審結束,十二年判刑定讞之後,剛獲准使用紙筆時,心境與環境的惡劣可想而知,當時只寫好〈有朋自遠方來〉,用的十行紙,自然是趴在棉被上面
完成的。三年之後的七十二年九月十一日上午,我因專注於看書,眼睛極感不適,順手抓來眼藥水往左眼一點,頓覺鉅痛無比,淚下如雨,原來我胡亂間點下的是用
眼藥瓶改裝的明星花露水(有止癢效用),酒精成分極高,差點沒把我眼角膜燒壞掉。經過一陣沖洗,下午三時許獲准到外就醫,眼科大夫於是把我的雙眼統統包紮
住,我因此充當兩日夜的瞎子。平日忙碌慣了,我即使坐牢也坐得分秒必爭,忽然間靈魂之窗被罩上幃幕,一切便都百無聊賴起來,忍無可忍之下,我首先想到摸索
著繡花,繡了一半,因常要陳菊幫我穿針線太麻煩,索興躺在床舖上構思小說,〈今夕何夕〉就是這兩天眼盲心不盲所打點的腹稿。
至於末篇
〈回首〉,則是為追念先慈逝世三週年而作。母親生前對我有異於常人的呵護,因驟聞愛女罹案被捕而踉蹌倒地,終至骨折中風,臥床不起,病榻間不時以淚洗面,
並頻呼吾名,如此幾達兩年之久,終於含恨西去。而我身繫囹圄,咫尺天涯,除面壁自愆,絕食請願外,紿終未曾獲晤一面。即連病故之後,法定廿四小時的喪假亦
被限制在午夜十一至一時之間奔喪,我因其太傷風敗俗而拒絕,不得已乃於翌日祭禮時分在院外當天長跪不起,幾至昏厥。從此母女幽冥兩隔,相見永無期,每思及
此,不覺慟徹肺腑,難以自已。清明那日,我撐病軀登臨墓地,但見黃土一坯,而慈母安在哉?放眼青山白雲間,念天地悠悠,而人間無情有若此者,愴然淚下之
餘,唯有憮喟地老天荒不了情!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返家滿月誌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