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曾經在「想你的時候」那首流行歌曲中唱說:「是那一個糊塗的廚娘,把那酸甜苦辣揉在一起,叫我吐不出,嚥不下,……」,想起小時候聽過的一首台語流行歌曲,「糊塗總舖師」。
行政院長賴清德「重申公務員是上帝的選民 人生應追求幸福而非物質」(請參閱附件)。
院長,就公務員的期勉或祝福,與其採喀爾文的「預選說」,不如順服路德的「天職說」。
501年前的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於德國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隨後(1537)有瑞士的喀爾文接踵呼應,形成日後俗稱的新教。 馬丁路德認為職業無分貴賤,任何人都應該以「志工」的心情堅守崗位,無怨無悔,也如時下一般所說「選擇你最愛,最愛你選擇」,如果採路德的「天職說」,不論是對於公務人員,還是其他的各行各業,都是再恰當不過的比喻。
對於世俗政府的統治,喀爾文相對於他的前輩(路德)來說,是更加的否定,他從來就不相信世俗政府的統治會是一件好事,因此提倡由宗教主宰世俗政府的「教政合一」,他也引申路德的「天職說」為「預選說」。
預選說是採用宿命論的觀點,認為上帝在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以前,就已經預定了只有少部分的人,才是上帝的選民,其他的大部分都不是,而且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人能夠事先知道誰是上帝的選民。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更加引申,說,由於無法預知誰是上帝最寵愛的少數選民,基於此份焦慮不安的心情,是促成資本主義形成的原因,理由是信仰新教的朋友們,必須要藉由勤儉自持、努力工作、累積資本,彰顯上帝的榮耀,以解除焦慮不安的心情。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老員外,於某次要約宴會時擔任主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開席的時間都到了,客人怎麼才來一半,他很焦慮的說,怎麼該來的人都沒有來,在場聽見的客人馬上走了一半,這時老員外更焦慮了,又說怎麼不該走的都走了,其他聽見的又走了一半,或許老員外只是內心太焦慮而已,並沒有存心羞辱客人的惡意,然而任你我聽了都會感到不舒服而想到離開。 ……(摘錄自阿丙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