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眩暈症~~耳石移位(馮紀游)
在上一篇貼文(註1)看到好友「雪霏兒_Sapphire」的留言。她說:「回台灣後,沒日沒夜的工作,結果耳石移位,動不動就眩暈得站不住」。著實嚇了一大跳,因為一個月前才看到好友「二姐」的貼文「舊疾復發--暈眩」(註2);她的「暈眩症大爆發,天旋地轉,完全無法下床」。
我的二姐和三姐在四十幾歲就開始了嚴重的暈眩症。初發時,住在芝加哥北邊 Glenview市的三姐在街上開車時竟然 black out,幸好車速慢只撞到路邊的 curb。此病雖不常發作,但隨時會出現,已不宜長途旅行。前年她從 San Jose 橫跨太平洋來看我這個「么弟」是由外孫女一路陪伴照顧方敢成行(註3)。我住在 Reno 的二姐(現已去世)初發病時「躺在床上都像要摔倒」,後來每次復發都是這麼嚴重。
我的姐姐們的醫生始終沒有給個確切的「病名」。從「舊疾復發--暈眩」文中得知好友「二姐」患的是「腦血管阻塞」。至於 Sapphire提到的「耳石移位」,則從未聽過,「耳」的基本構造中好像也沒有這個名詞。
(註1)眺望迦南地:以色列約旦歷史宗教之旅(12)系列(10)http://blog.udn.com/jfeng13x/131201476
(註2)二姐2019/11/09 舊疾復發--暈眩 http://blog.udn.com/followme99/130706464?raid=8891413#rep8891413
(註3)如果~~老人想念老家、故人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8126409
上網查了些「耳石移位」的資料,附在下方供好友們參考。此處只列舉幾個重點:
1)耳石症約佔眩暈患者的1/3
2)耳石只有20-30微米,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微米(Micrometer、㎛)是長度單位,符號µm。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10-6m)。因為它非常非常的小,應該不太會造成「腦血管阻塞」。
3)耳石由於疲勞、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從前庭橢圓囊斑剝落,移位到內耳半規管的淋巴液中,從而刺激半規管,影響了平衡功能,使人產生劇烈的眩暈。如果是「腦血管阻塞」,可能會造成眩暈,但不應該會劇烈影響「平衡功能」。
4)用藥物治療沒有明顯的療效。治療耳石症最好的辦法是讓耳石離開半規管,亦即手法復位。醫生通過手法使患者變換位置,讓脫落的耳石回到橢圓囊。這種治療的有效率可達70%以上。
5)「轉轉轉」– Epley復位手法:最為常用、且成功率也很不錯。大致流程為:頭先往對側轉九十度 → 身體往側邊轉九十度 → 身體坐直 → 結束。每個姿勢都會至少維持30秒,如此一來能讓這些迷路的耳石轉回原本該在的地方。
6)老年人和女性容易有耳石脫落的問題。
…………………………………………………………………………………………….
最常見的眩暈症——耳石症(詳見下附參考文)
頭暈目眩轉轉轉,耳石脫落症一次搞懂!(詳見下附參考文)
參考文:
最常見的眩暈症~~耳石移位(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31294644
2019/12/18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