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陸游
市長: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散文雜記【陸游】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意願?不要強求!
 瀏覽535|回應1推薦3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陸游2號:漫長當下
亓官先生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引用文:意願?不要強求!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880687

 

 

意願?不要強求!

 

前文提到的,對「意願」的認識與掌握,

是我們在學習如何「平心靜氣」上,

最重要的突破及收穫。

 

前文:[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的反思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879838

 

佛教徒只教人,要慈悲,慈悲,再慈悲。

 

但「慈悲」只是一個概念,而且又和「發願」糾纏在一起,形成更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所謂的「信受奉行」上,每個人表現出的,有天壤之別。

 

也因此,白雲老和尚告誡他的出家弟子們:「願不要發得太大!」

 

這和他說的「能力」有關,如:「想那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及概念式的事,叫做妄想雜念;因為 概念是掌握不住的」。老和尚教的只是基礎的理念,但他一再強調,要我們舉一反三,開拓新的思路。

 

老小子思維所得是,在「能力及概念」之外,再加上「意願」。

 

啟發來自佛教故事中,那個重慶富可敵國的龐居士。他把家產全部變賣成金銀財寶,裝上大船沈入江中,每天只打十雙草鞋維生。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捐出去,可以做很多好事?

 

他回答:「好事不如無事!」

 

這個故事真正要說的是「淨心」的境界(如果看官想的是此人、此事的「是非對錯」,那就落入了煩惱的陷阱)。

 

如果竭盡全力而能夠擺平造謠或生非的人,固然是「好事」,但參與了是非,免不了要付出「惹煩惱」的代價。所以,如果要「發願」去做,當然可以;但如沒有「意願」去做,當下捨之即可,無需自責。

 

捨,要捨得乾淨,不留一點反覆的「念頭」,否則只是在給「自心」套上另一個新的框框。

 

 

延伸閱讀:

 

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無罣無礙,還我自在。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784848

先平心再平路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4019766

無相三皈依與川貝枇杷膏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240152

多情、絕情皆為心之陷阱,談:李叔同 vs. 弘一大師(情為何物?之一)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637566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3234&aid=5683339
 回應文章
配圖中的「三慈悲」,即「眾生緣,法緣,無緣之慈悲」(最高的理想境界是「無量無邊」)。
    回應給: 陸游(jfeng13x) 推薦2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亓官先生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本文提到的「佛教徒只教人,要慈悲,慈悲,再慈悲」說的是配圖中的「三慈悲」,即「眾生緣,法緣,無緣之慈悲」(最高的理想境界是「無量無邊」)。

 

前文配圖則說,要用「明鏡」去查看的,不是美醜善惡,而是「緣起」。

 

綜合兩者的思維,得知千佛山上下兩代差異的「緣起」在於他們修養的程度。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千佛山雜誌是一個佛教徒所謂的「道場」;為護持此「道場」而提供的文章屬於「法布施」。

 

白雲老和尚在國學及佛法上的造詣,已超越示現「三慈悲」的境界,故在檢視本人的心得報告時,能見「此子」在「解、行、證」上「自我」的層層突破,思惟(惟字從心)方向未偏離正法法門;且知見的發展,未見於任何四眾弟子,故把每一篇私下的報告,都刊登出來給他們看。

 

老人家圓寂後,「接掌群」的人只學懂了「眾生緣」(辦法會、訓練班、慈善活動…..之類)。在「法緣」的領域,因需累積相當份量的突破性自悟,故尚屬鸚鵡學舌的程度,把老和尚引導「初學入門等級」的話奉為圭臬「不可更改一字」,罕見能夠舉一反三者,更別說反三十或反三百了(老和尚雖曾一再強調過其重要性,但不能領悟)。例如本文及前文加在「能力及概念」兩者之外的「意願」思惟所得,就曾被要求刪除(因為老和尚沒說這兩個字,哈哈哈)。

 

老和尚的修養境界遠遠高出我們,出於他的能力及慈悲心,才能如海納百川、兼容並蓄。

 

後繼者,看起來仍是出家人的樣子,但在佛法上的心已還俗,因為壓不住強烈的主觀意識(老和尚稱之為「自我意識」,經常訓誡其出家弟子,說:「你們那個自我意識一下子就冒了出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3234&aid=568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