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國際觀察網
市長:hs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國際觀察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金瓶梅譯者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
 瀏覽422|回應0推薦1

hs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hsr

金瓶梅譯者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

美國著名漢學家、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芮效衛(David Tod Roy)20160530日於芝城過世,1933年在南京出生的他,於19822016年間,投注30年心力,完成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全五冊英文翻譯。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530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歲。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芮效衛1933年在南京出生,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國長老會在中國的傳教士。他的弟弟芮效儉(J.Stapleton Roy) 也在南京出生。芮效儉九十年代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你們台灣的佛光大學曾經於20151214 舉辦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芮效衛(David Tod Roy)贈書特展會很可惜因故芮教授無法再度蒞臨台灣.芮教授的逝世使得國際間研究中國文學的人才,愈來愈少數,他是真正的中國通,從小在中國社會成長,歷經各種政權,戰爭,時空轉移,他都親身經歷事實,親自體驗到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以及市井平民的生活和社會現實,芮氏的一生的光陰是為中國而生而活,我們失去了這樣子的故友,不勝噓唏,人生少之又少的時代,在芮氏一生都親臨,但願他的來世投身為中國人好好ˇ的再度品味.

他曾經說他第一次接觸16世紀的中國小說《金瓶梅》是在1949-50年和父母在南京生活的時候。他回憶說,他和他弟弟在中國長大,他們花了兩年時間閱讀過所有3000多頁的早期版《金瓶梅》。

 

閱讀過程中他意識到《金瓶梅》包括了很多摘自更早期作品的材料。他花了許多時間核實小說中的詩詞,俗語等,並且製作了一萬張卡片。 他在1982年開始翻譯《金瓶梅》,在2012年完成了翻譯工作。最後一卷在20139月出版。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 Volume Two:
The Rivals
Translated by David Tod Roy.

In this second of a planned five-volume series, David Roy provides a complete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famous Chin P'ing Mei, an anonymous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that focuses on the domestic life of His-men Ch'ing, a corrupt, upwardly mobile merchant in a provincial town, who maintains a harem of six wives and concubines. This work, known primarily for its erotic realism, is also a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art--not only from a specifically Chinese perspective but in a world-historical context.


Praise for Volume 1: "[I]t is time to remind ourselves that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is not just about sex, whether the numerous descriptions of sexual acts throughout the novel be viewed as titillating, harshly realistic, or, in Mr. Roy's words, intended 'to express in the most powerful metaphor available to him the author's contempt for the sort of persons who indulge in them.' The novel is a sprawling panorama of life and times in urban China, allegedly set safely in the Sung dynasty, but transparently contemporary to the author's late sixteenth-century world, as scores of internal references demonstrate. The eight hundred or so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ho appear in the book cover a breath-taking variety of human types, and encompass pretty much every imaginable mood and genre--from sadism to tenderness, from light humor to philosophical musings, from acute social commentary to outrageous satire."

 

 

 

 

 

 

他是當代少數西方的“中國通”(old China Hand),“首先必須得老。”然後正色道:“中國通”自認為是中國問題專家要很謹慎,他們的一大特點是,對自己有多瞭解中國方面表現謙虛,他們寧願不斷地學習和瞭解中國,而不是以專家自居。


芮效儉強調,“中國通”必須能夠理解中國人是怎麼看待問題的,要學位換位思考。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同意中國的立場,而是意味著能夠理解不同觀點,這樣才能找到共同地帶。


中文流利的芮效儉認為,中文好對成為“中國通”是有助益的,但不是最重要的,美國有些很好的中國問題專家,中文未必很好,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判斷力,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71742&aid=55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