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部最近公布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揭露不少政府預算缺失,包括特別預算多達兩兆多元太過浮濫、前瞻建設分配不公及執行不力等。由於數字具體翔實,屢遭在野黨引用,批評蔡政府施政不力。未料,監察院長陳菊在院會中就此質問審計長,認為報告不應引起外界解讀落差,並要求審計部設置發言人以隨時澄清。對於陳菊的「關切」,在野黨批評她不當干預審計權,必須道歉。
對於在野的抨擊,監察院回應說,審計權是監察院的「憲定」職權,陳菊對審計權獨立行使職權一向予以尊重,並未干涉或企圖影響。這些澄清,並不足以說明陳菊未試圖干預審計權。其一,陳菊在院會針對決算報告引發外界議論當面質問審計長陳瑞敏,多名監委隨即跟進附和;這些舉動,擺明就是施壓。其二,監院八月底在宜蘭舉辦監委共識營,素不相干的審計長也被叫去參加,並特別安排監委與他「交流」半小時;這顯然也是某種形式的同儕壓力運用。
沒錯,審計權是監察院的「憲定職權」;但必須釐清的是:監察委員和審計部都是獨立行使職權,並不接受監察院長指揮行事。審計部雖隸屬於監察院,其職責是審核各級政府機關、基金、及公營事業的財政收支,考核其財務效能;這和監委的糾舉、彈劾權一樣都是獨立運作,非監察院長所能過問或干預。亦即,陳菊既要談「憲定職權」,就應了解「憲定」的真正意涵,不宜自以為官大學問大。
進一步看,審計部今年的決算報告之所以受到外界的格外關注,並非因報告用詞辛辣或添油加醋,而只是就政府近年編列及追加預算的林林總總作出匯整,以數字為基礎而得出的扎實結論。尤其過去三年新冠疫情驚擾,蔡政府趁著人心惶亂,大舉擴編防疫及國防特別預算,加上八年「前瞻特別預算」的驚人開支,卻因分配不公換來許多草率工程。審計部決算指出,國家未償債務高達五兆多元,從而引發社會大眾對「債留曾孫」的驚懼;那些內容只是如實呈現真相,何錯之有?
蔡政府執政七年多,在上下交相賊的治理下,加上網軍側翼的粉飾,許多事情早已看不見原貌。對比之下,審計部像是唯一說實話的機關,讓真相從數字之間浮現,戳破蔡政府「財政紀律最佳」的謊言,因而吸引外界的廣泛注目。陳菊身為監察院長,理當反省的,是監委監察權的表現為何不如審計決算權有力;她捨此而不為,卻認為審計權不該太受矚目,而要求該部「設發言人」以釐清真相。然而,設發言人的目的,不就是方便政府「統一口徑」,壓低內外的異音嗎?
以蔡政府過去執政七年多的表現,各機關的發言口徑已經一致到可怕的地步,幾乎聽不到第二種聲音。如今,擔負監督重責的監察院,竟然要將唯一能說真話的審計部閹割,用「發言人」來抵擋社會輿意,這恐怕是台灣民主的大倒退。長期以來,社會大眾認為監委已自我矮化為「打蒼蠅、不打老虎」,因而有「廢監察院」的呼聲:但對比今年的情況,當審計部成為民眾渴望真相之所繫,人們真正覺得該廢的是監委,絕對不是審計部。這點,陳菊要搞清楚。
陳菊曾經是政治受難者,如今飛上枝頭掌管大政,她竟覺得政府內部的所有雜音都應消除,社會認知都該統一在政府的發言口徑下。審計部的決算報告,只是讓數字有個呼吸的空間,連這樣也要扼殺嗎?請記住:審計部不是誰家開的,當然更不是民進黨開的!
聯合報社論/陳菊連讓數字自由呼吸的空間都不給? | 社論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