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還能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嗎?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及勞動成本上漲因素,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此发出憂慮。日前,德勤公司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稱,預計未來五年內,美國有望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大國,屆時中國將屈居第二。
報告指出,先進的技術和創新发展將是未來制造業主要特征,制造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可持續、職能、安全和迅速崛起的階段,而美國將是這一行業轉型的領導者。中國則面臨人口老齡化、產權保護制度缺失、經濟增速放緩等一系列挑戰。中國要想全面追趕制造業強國、以提升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仍需其他舉措的補充。
美國波士頓谘詢公司去年研究報告顯示,由于美國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以及廉價石油和天然氣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在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計划或考慮將制造業務遷回本土。如果中國生產成本繼續上升,到2018年,美國制造成本將低于中國。
上述報告內容有些驚悚,但也反應出這一事實:中國廉價競爭的時代正悄然逝去,唯有提升勞動生產率、增強核心競爭力,才是中國未來立足世界之本。雖然中國也采取了應對舉措,例如正逐步落實《中國制造2025》,并與“互聯網+”結合,以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地位, 但此項戰略能否順利推行,关鍵在于硬軟實力的雙重支撑,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中國人口紅利消退導致勞動成本逐年上漲(圖源:Reuters/VCG)
國家之間經濟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是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下人的競爭。教育從中发揮無與倫比的核心作用。什么叫做教育?并非單純的讀書識字(并掌握一技之長),而是開发人們的想象力,培養人們理性的思維邏輯。興趣和質疑精神是培養理性思維的第一導向。
只有讓思維超越自身的局限,并插上會飛的翅膀自我翱翔,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質。美國之所以能夠產生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一大批精英群體,原因在于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熏陶)。而這與中國灌輸式教育有著本質不同。
可以說,正是具有理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企業家群體,構成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核心力量。例如亨利福特,被譽為上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因為他通過流水线作業,有效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讓汽車走進了千家万戶,被人們稱作“為美國裝上輪子的人”。
再比如喬布斯和他的团隊,通過“活著就是改變世界”的理念,以一場蘋果科技革命的方式,將人們引領進掌上智能終端時代。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依賴于想象力推動下的創新行為。這也構成中國目前很多企業的短板。
除了人的因素外,清晰的產權制度、完善的專利保護機制、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发達健全的金融市場、合理的政府政策扶持和激勵,也構成社會企業創新的基本要素。中國目前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发展趨于停滯,核心競爭力逐步喪失,均與此緊密相关。
以專利保護為例,市場有效需求是企業創新的源泉,而有效的專利保護制度,則構成企業創新的信心支撑。如果在一個造假盛行、隨意抄襲仿效他人專利的環境中,大多數企業家對于創新將鮮有動力。早在1787年美國憲法就明確規定:為推動科學和實用技藝進步,對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內保障其享有排他的專有權。美國創新精神由此得到憲法保護,促進更多的企業投身于发明創造。而中國由于缺乏專利保護制度,讓眾多企業不敢輕易投入技術研发,這也是中國企業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另外,任何企業創新離不開資本的緊密配合。眾多周知,由于金融壟斷和經濟實力問題,中國大多數民營長期依靠高利貸維系生存,這對創新構成重大障礙。這和美國情況截然相反,美國发達的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是企業創新的“資金池”,只要符合條件具備发展潛力,企業就可以相對輕易获取到資本的扶持。而中國資本市場,多年來一直是國企圈錢的場所,至于眾多民企則被排斥到邊緣一隅,徹底轉變這一格局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總體來說,一國企業創新是复雜的系統性工程,是該國文化、政治、企業共同促成的結果。中國若要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推動中國制造騰籠換鳥,向中國創造道路上邁進,則需要從社會和經濟制度環節上狠下功夫。美國已故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說,未來世界將是后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資本以及勞動力基本不再重要,知識成為关鍵且唯一資源要素。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美國、德國工業信息化浪潮推進,德魯克的預言正悄然變為現實,如何跟上時代前行的步伐,充分发揮知識人的職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中國經濟無法回避的選擇,對此,中國做好充分准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