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浩鼎解盲:誰來解投資人的盲?
2016-02-24 02: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生技新藥公司浩鼎解盲事件,近來在台股引起很大的波瀾。在浩鼎解盲宣布之前,市場有著高度預期,將股價拉升到700餘元,成為上櫃股王。一家乳癌新藥公司在尚未獲利情況下,市值衝到近1,200億元,這麼驚人的現象,在先進國家股市絕無僅有。然而日前解盲失敗,臨床試驗未獲通過,浩鼎股價連續兩日跌停板,市值已經蒸發220億。
新藥上市前必須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為了確認療效,受試病人被隨機編入藥品的「對照組及實驗組」,實驗組投以試驗藥物,而對照組則可給予安慰劑。由於受試者或主持試驗的人員都不知實際分配的結果,因此稱為雙盲。解盲就是揭露試驗的結果,而本次浩鼎解盲未過,代表其乳癌新藥的主要療效未達統計的顯著意義,亦即療效未達標準。
浩鼎解盲未獲通過事件,令人想起前年的基亞事件。2014年7月基亞生技肝癌新藥期中臨床分析解盲失敗,使股價連跌20根跌停板,基亞股價事前曾拉到最高約480元,今年1月底股價只剩68元,市值從670億變成低於百億,投資人損失慘重。
生技製藥公司的股價,合理與否,雖是市場決定的,但是對投資人的權益,法規制度仍應給予保障。以浩鼎而言,公司目前並沒有任何營業收入,自然每年皆是虧損狀態;而支撐或拉抬股價的因素是未來新藥通過上市的夢,市場稱為「本夢比」。然而過去的案例在在顯示,夢碎的機會不低。對投資人來講,生技製藥業的財務報表並無法判斷其價值,因此有關公司對於新藥研發階段、進度的公布,對於投資人權益的保護,有著莫大的重要性。
在前年基亞事件發生後,主管機關參考美國生技股重大訊息發布,做較嚴格規範,被稱為「基亞條款」;但是主管機關在去年9月卻大幅放寬規範,被市場解讀是政策做多,生技製藥股也走出一波亮麗行情。
主管機關考量到生技研發有其複雜度,朝著讓生技公司更有彈性發布重訊的方向規範,例如原來嚴格規範一定要明確列出研發階段,但可加註是否有補件程序,補件是否屬於重大事項則由公司自行決定。重大訊息內容若涉及專業術語,應採用合理易懂的字義予以適當說明,但未針對專用術語規範。此外,也不明確規範各研發階段,允許彈性表述研發過程,或可引用保密協議不予公告。這次浩鼎事件又證實主管機關對生技製藥業資訊透明的規範,有著很大的檢討空間。
再者,浩鼎解盲未獲通過,董事長還表示在其他部分出現超乎預期的結果,是很成功的臨床試驗,其中許多有意義的科學及臨床資訊,已為未來產品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而原本技術移轉者中研院長翁啟惠也說,雖然試驗數據未達統計顯著意義,但就疫苗角度,算是成效良好。浩鼎是公開交易的公司,投資人是以真金白銀的高價購買股票,新藥研發結果是影響股價的最重大資訊,並非僅是科學家在做的單純實驗,相關人等的發言應該避免影響股價。
另外,外資在浩鼎解盲前借券5,000多張,先在市場賣出,但浩鼎目前不能信用交易,亦即一般投資人不能對浩鼎放空,這又創造不公平的交易環境,讓不明就裡的投資人慘遭套牢。
政府扶持生技產業,新政府也列為重點項目,但資訊透明與投資人權益絕不能捨棄。生技製藥公司發布重大訊息時用詞要更謹慎,「說清楚、講明白」是最重要的精神,若引用專家意見,不能讓投資人過度樂觀,只能事實陳述,讓投資人判斷。同時,對於研發階段、資訊公開仍需有明確規範;內部人、利害關係人發言也要謹記對股價的影響。我們希望此事件之後,不要再發生讓人覺得主管機關不懂得如何規範生技產業,而生技產業不懂得保護股東權益的情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