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實施軍公教年金改革,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大學教授,卻普遍因為事關個人尊嚴而選擇保持沉默。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呼籲將大學教授視作國家重要的「流動資產」,應該與較屬「固定資產」的軍公教適度分離,才能替國家留住人才,這是極有道理的事情,雖然年金改革對於各級中小學教師極其不利且不義,這件事情本身就很值得商榷,但大學教授基於個人學術生涯規畫,可自由做出最適合人生的選擇。

如果工作環境已經惡化,不利於個人學術發展,大學教授常不會選擇甚或不需要跟誰使用激烈的手段抗爭,他直接轉換跑道,到更友善的國內外大學任教即可,這種流動性的事實長期存在卻不被討論,引發的後果就是年金改革後,資深的大學教授要不就延遲退休,使得大學師資新陳代謝變慢,年輕的大學教授如果已累積相當豐厚的學術能量,則辭職轉到國外大學任教,不再留在國內奮鬥,這使得台灣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大幅流失與老化中。

大學教師的養成期很漫長,現在的博士畢業常見40歲左右纔會開始申請教職,如果工作到65歲退休,最長不過只能任教25年,培育自己成為博士要消耗的精神、時間與成本如此巨大,有幸終於爭取到教職,在有限的歲月裡,不只無法全神貫注於研究與教學,卻被困在年金改革的議題中,跟政府計較與爭論退休後被年金大減40%該如何獲得養老保障的議題,這實在是情何以堪。

從人性的角度來思考,當大學教授有其他機會能讓自己發揮學術專業,他應該會毫不猶豫做出抉擇,這時候本來屬於個人的損失,轉眼就會變成國家的損失。

因此,面對這個空前險惡的高教環境,賀陳弘校長表示將形同「學術絕後」,這的確是政府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畢竟目前很多年輕的博士無法進入大學任教,這終究只是暫時的現象,未來則除非家中經濟富裕到沒有生存的負擔,否則很難再有青年願意來念博士,當人才都已經老化或流失,國家就要面對長期衰落了。

當前各政黨總統候選人,尚沒有人注意到大學教授實屬年金改革最大受害者,然而,真正受害的對象並不是大學教授,而是正在受教的大學生,年金改革後使得尚在職場的資深大學教授沒有高度意願退休,藉由拉長年資來累積年金,導致有人或會無法即時吸收最新專業知識,並難跟青年學子產生更緊密的互動與連結,然而如果有更精確反應大學教授學術養成歷程的年金制度,這些資深大學教授何至於垂垂老矣,卻依然堅守崗位不離開呢?基於國家長期利益,期待有總統候選人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年金制度,來守護與保障屬於國家的「流動資產」。

(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