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达
不管2004年“大选”有多么不尽如人意,阿扁是选上去的。用街头群众运动的办法把选上去的人轰下来,解恨是解恨了,却不是一个好主意。街头轰“总统”,不要程序,不要规则,不需要证据,不给犯错误者以辩护机会,这就是我认为台湾人值得忧心的原因。
台湾岛内泛蓝阵营发起的倒扁大动员,一波又一波,现在达到了又一个新高潮。“美丽岛八君子”之一,在台湾政治体制转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民进党元老施明德重新出山,把矛头对准了昔日战友今日“总统”陈水扁,发起百万人亿元倒扁运动,仅五天就募到民众倒扁承诺金8181万新台币,预定亿元目标很快就能达到。这样的号召力,令台湾蓝绿阵营的政治家们艳羡不已。这倒扁承诺金可是老百姓心甘情愿从口袋里一百元一百元地掏出来的。钱越多,说明老百姓倒扁的愿望越强烈越迫切。现代社会老百姓的强烈而迫切的愿望,通常是用选票数量来衡量的,台湾这次却用街头募捐的金钱数量来表达。台湾老百姓踊跃捐款倒扁,固然表明了民众的政治热情和愿望,问题是,这样一种方式,在体制和政治游戏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如果这种表达方式成功了,对以后的台湾体制和社会是什么影响?如果不成功,又是什么影响?
扁家弊案,令正派人所不齿。可是用街头群众运动之方式来倒扁,在我看来,比世界闻名的台湾“立法院”肢体冲突场景,更值得台湾民众忧心。
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是法律条文,是“立法院”的议事和表决规则,是纸面上规定的“政府”各部门各机构的权力之界限。制度就是游戏规则,就是程序,是出了情况的时候,由什么人,按照什么程序,来作出什么决定的规则。上该怎么上,民选官员在什么日子什么时辰,由什么人来宣布多少票就能上。下该怎么下,生老病死,犯法贪渎,到期改选,不同的下法由不同的程序预先规定好,到时必须这样做,只能这样做。这些就是制度。制度就是球场上的白线,就是球门,就是裁判员的哨音,就是黄牌和红牌。有这些才有球赛之公平可言,才谈得上可看的球赛。
球场到处都有,有球场就有白线球门裁判员。公平的球赛还要球员裁判和观众对规则的高度尊重。这尊重不仅表现在克制自己不犯规,更表现在对方犯规时要按照既定规则和程序来惩罚。不耍赖,不起哄,不在比赛中途修改规则,不以起哄来定胜负。这是今天看球的人都懂的道理。
好的政治家就像好的球员,民众就像观众,他们都知道,球场只能维护和改善,不应砸烂。砸烂了球就赛不下去。输球不要紧,这次输了还有下次,回家好好练,下次再来比。可要是球场和游戏规则没了,要是双方球员和观众尊重游戏规则的约定没有了,那以后就没球可赛可看了。
台湾倒扁,源自“总统”家人出了贪渎丑闻。在这一丑闻中,阿扁到底有多少责任,是否要受到惩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这要根据台湾已有体制对“总统”的要求规则来办。阿扁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他或他的家人若有违法行为,自然有法律来公平处置。阿扁是民选“总统”,是根据台湾的体制规则而上去的,其个人或家人若有违法行为,也必须根据体制既有的规定和规则来处理。阿扁是顺着体制上去的,倒扁也必须符合体制来倒,要么是“立法院”按照程序罢免,就像美国人弹劾克林顿,要么是法院按照刑事诉讼程序起诉或审判,美国人两百年前就起诉和审判过他们的前副总统伯尔。如果现有体制内的制约机制不足,程序运作不尽如人意,没有有效机制来警戒和惩罚权势官员违法贪渎,那么社会以后要及时亡羊补牢,通过立法等途径对制度进行修补,使得制度完善起来。不管2004年“大选”有多么不尽如人意,阿扁是选上去的。用街头群众运动的办法把选上去的人轰下来,解恨是解恨了,却不是一个好主意。道理很简单,把阿扁轰走以后怎么办?
把阿扁轰走,不会为体制中约束“总统”的立法和司法程序确立权威,不会对制度缺陷起到修补和完善的作用,只会树立一个不好的先例:“总统”再怎么民主选上去,只要发动足够多的大众,有足够响的声音,还是可以轰下来的。反过来,这次制度内现有的机制和途径没有在各派政治家极力维护下发挥作用,那么以后若出现政府内部官员的贪渎腐败,民众就会以例办事,不信任现有体制提供的立法和司法途径,转向街头的直接表达。街头轰“总统”,不要程序,不要规则,不需要证据,不给犯错误者以辩护机会。这种街头群众运动,到了可以轰“总统”下台的地步,那就是一场革命。革命是会破坏现有体制的,它会为未来的革命家提供想象和行动的空间。这就是我认为台湾人值得忧心的原因。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