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百日,施政滿意度直直落,來自各方團體抗議,更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入秋後9月的台北街頭,更是每周都有群眾號召走上街爭權益,遍地鋒火,周周開花;有網友更稱,「Let's 上街吧」成為台灣共識、全民運動。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傅恆德表示,儘管民主社會中,抗議活動是正常現象,但太多、太頻仍,也顯示政策的脆弱及執行困難,值得執政當局深思。
9月首先登場的就是93軍公教10萬大軍抗議年金改革,訴求小英政府霸凌軍公教、反汙名化,並爭取軍公教八成所得替代率;緊接著台電工會分會自發性號召員工,5日從恆春一路步行北上,預訂19日抵達終點經濟部、行政院,表達抵制電業法修法,算是少數非爭取勞工自身權益的抗議活動。
而12日還有觀光旅行、遊覽車業等,串聯萬人抗爭,要求政府回應陸客縮減衝擊;中秋節連假,台鐵員工發動合法休假,勢將衝擊疏運;而南山人壽工會爭取1,700名健保流浪兒回南山,已向行政院遞出陳情書,若5日未獲具體回應,將在9日及25日發動兩波抗議活動。
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表示,在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中,新政府對其訴求照單全收,未見折衝,致罷工抗爭大獲全勝,這凸顯出會鬧的人有糖吃,進一步誘發原本不鬧的民眾「見賢思齊」,跟著上街爭權益。
近來勞工、勞團的抗議風潮更是風起雲湧。成之約觀察新政府對民眾抗議處理模式大致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法律有授權處理,卻捨棄不用,如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勞資爭議處理法已授權地方政府可強制仲裁,新政府不走強制仲裁,任由罷工事件發生,又以照單全收落幕。
第二類是於法無據卻讓步,如國道收費員事件,政府理應依法行政,明明可以依法而拒絕,新政府捨法律不用而照單全收。
他說,「這兩大事件看在全國人民眼裡,是作何感想?說明了政府只挑軟柿子吃」。
傅恆德表示,在民主國家中,各種利益團體抗議活動是很正常的,而新政府要推出新政策,往往會剝奪既得利益者的潛在利益,上街頭成為利益團體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