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完詩道修禪道,讀膩書聲讀雨聲。
吾乃追風客,釣魚勝釣名;習詩觀道性,玩古寄真情。
談笑批時政,朗吟賞落櫻;閒來何所憩,浪板踏歌行。
個人詩詞創作,已經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這兩、三年走過來,雖然在創作風格與內涵,小有突破與斬獲,但真正陪伴我一路走過來的,卻是內在的孤獨與寂寞。
早期在網路寫詩,純粹是基於網友之間創作的交流與互動。解散寄情畫意之後,我開始了另一階段的寂寞之旅。
在這個創作階段,為了突破創作的風格與內涵,除了每天閱讀古今名家詩詞論述與作品之外;也以舊作為範本,大幅度的修正、校訂,希望能借此提升個人作品的圓融度與可讀性。在創作的成長過程,我沒有老師可以指導與諮詢,書本,成了我唯一可以求教的老師。
我常常買詩詞方面的書籍,不過,我不太喜歡買「個人詩集」。原因無它,很多個人詩集,「印刷粗糙、內容枯燥」,讀之索然無味,乏善可陳。我大都買有關「現代詩學理論」的書籍閱讀,古典詩詞方面,也專挑以「詩詞典故」為主題的書籍。
每一首名垂千古的好詩,其背後常常有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崔護的「人面桃花」,背後實有一則賺人眼淚的感人愛情故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又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宦海浮沉,總是令詩人對親情的體恤,有心而無力,短短數句詩,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對妻子無限的思念和情意。
再如杜牧的「金谷園」一詩﹕
繁華事散逐香塵, 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
詩中隱含著西晉文豪石崇,與其寵妾綠珠的愛情故事。詩人漫遊在春草叢生、繁華消散的「金谷園」中,耳中聽著夕陽下哀怨的鳥啼聲;心中對人世的變遷,歲月的無情,亦不自禁的感慨萬千。
秦淮風月
三月春風入故京,煙花十里踏歌行;秦淮河畔燈千樹,夫子廟前雁一聲。
丹桂垂楊分野色,石橋畫舫共天清;六朝風月今何在 ? 王謝故居烏夜鳴。
在21世紀的今日,無論是現代詩或古典詩詞,都已經不是當今的主流文學。
寫詩、學詩的人,可以為積靡不振的詩詞市場,找到一大堆的理由當藉口。比如說,詩詞因為曲高,所以和寡;詩是文字精煉後的結晶...云云的說詞。但都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那就是喜歡閱讀詩詞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
我改變創作風格,以散文的方式創作,將詩詞溶入散文中,目的在增加詩詞閱讀的情趣與明悟。
如果說,詩是紅花,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散文則是襯托詩詞的綠葉,是整篇文章的身體。「以詩入文,以文釋詩」,是我目前所能想的到、最適當的創作方式。
我從不敢以「詩人」自許,只敢以「賞詩人」自勵。自家事,自家知,個人對現代詩學理論的認知,尚嫌不足;加上不是文科出身,缺乏對國學常識深入的涉獵與豐富的素養。豈敢自命風流,貽笑方家?
買醉
獨釣溪亭賞落櫻,風泉細細鳥喧鳴;修完詩道修禪道,讀膩書聲讀雨聲。
人若多心人易老,月因無夢月常明;三杯下肚填丘壑,買得糊塗醉一生。
未來的路,肯定更是寂寞與孤獨。除了,以詩詞創作,當修心養性之道外,更期許這種創作風格,能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讓更多喜歡詩詞創作的文友,共襄盛舉。使古典詩詞或現代詩學,能擺脫讀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窘境,創造新一波的詩學風潮。
李墨白 2006/11/01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