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來去三峽學習藍染的技巧,有趣又可了解先人染布的過程,天然又實用,美麗多變呈現的圖形又讓人驚喜不已。
三峽染工坊 藍染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介紹:
三峽(舊名三角湧),早年曾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茲因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三峽溪及其支流中埔溪畔且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的水運便利,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三角湧染色,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
感言:
這些年規劃藍染節的活動,有加入很多的專業團隊,提升藍染藝術性及附加價值,讓我們接觸更多瞭解更廣,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努力學習。每年藍染節的舉辦,我們做的是最前線推廣工作,跟民眾最近距離接觸,讓他們感受藍染的魅力。沒有我們協會夥伴的努力,把藍染這項消失技藝恢復,那有現在的藍染節,我們全心投入,參與到認同、從無到有,將消失不見的產業重新再恢復,是我們對故鄉那份認同的心情,不期望能發揚光大,但持續堅持不讓他再次消失。
藍染分為:
紮染:
利用線或橡皮筋隨性綁在布上,綁的部分經過染色後,再將綁的位置拆除呈現出圖案。
縫染: 利用針線縫在布上,再將線抽緊打結,經過染色後再將縫線拆除後呈現出圖案。
蠟染: 將蠟加熱溶化塗繪布上,再將布放入染液中染色,染色時不能滲透蠟塗繪部分,而保留織物原有色彩。
型染: 雕鏤空型紙為模版,以黃豆粉與石灰調製成防染糊。刮糊時將型版覆蓋在一塊白布上,刮上一層防染糊,待防染糊凝固後,將糊好的布塊,放入藍靛染液中重覆浸泡多次染色,染好後再將糊料除去,即可呈現圖樣。
|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