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休閒不休閒
市長:楊鎮榮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旅遊【休閒不休閒】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英雄戰場,天下嘉農(Hero of the field ,KANO for the world)
 瀏覽1,572|回應4推薦2

楊鎮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朵貓
吱吱喳喳

英雄戰場天下嘉農

(Hero of the field ,KANO for the world)

看完了KANO電影,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臺灣的國球-棒球大概有救了,Why?

雖然是早場但戲院內幾乎都坐滿了,約有一半的小學生,年輕人也不少,加上一些中年人,甚至於也有七十幾歲的歐吉桑,如此盛況對於台灣的棒球運動的推廣,真的是太棒了,令人十分感動。

一直以來,總是覺得棒球運動雖然貴為國球,但台灣長期就缺乏棒球的教育,也沒有可以令人感動的傳奇或故事。所以,職業棒球就像是空中的樓閣一般,常常因為地震或意外就被震盪的七葷八素,如職棒簽賭或打假球事件所造成的後果不堪想像。

如今八十幾年前KANO的棒球球前輩們,告訴我們,棒球的球魂是什麼?打球的態度是什麼?那就是堅持以及不怕失敗的精神,讓KANO一支從沒有打贏過一場球的棒球隊,只因朝著進入「甲子園」的夢想前進,1931年就打進冠亞軍的決賽,這支漢、日、番(原住民)三族共組的球隊,由於團結一心終於在「甲子園」,能夠一路克敵獲得亞軍凱旋而歸。

散場後,一對年輕男女說:「這部電影,看到掉了幾次眼淚耶!」,感人的棒球故事令人叫好也叫座,「英雄戰場天下嘉農 (Hero of the field ,KANO for the world)真的是KANO在「甲子園」這球場加油聲的最佳寫照。


鄉土是根;母親的名叫台灣!

本文於 修改第 9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368&aid=5064185
 回應文章
從KANO看台灣人!
    回應給: 楊鎮榮(b2001) 推薦0


楊鎮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蘋果日報作者:寒波(台灣大學研究生)
 
台灣電影《KANO》與《軍中樂園》,是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最常提到的兩部電影,《KANO》承載了經歷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本省人,例如柯文哲家族的記憶,而《軍中樂園》則反映出像姚立明這種外省人的哀愁。
 
1949年大時代的遷徙,200萬外省人來到有600萬本省人的台灣,他們的後代繁衍、茁壯在這個小島,雙方接觸最頻繁的地方,正是台北市,時至今日,年輕一代已少有本省、外省的界線。國民黨早已廣納本省與外省精英,不再是單純的外省黨;今天不少外省人也支持,甚至直接加入民進黨,替台灣的未來奮鬥。
 
《KANO》的時代沒有外省人,它講的是一支融合三族:日本人、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球隊,如何力爭上游,創造奇蹟,最後功虧一簣的故事。表面上看,它是一部運動勵志電影,然而一部單純的運動電影,沒必要加入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也不必穿插太平洋戰爭的橋段,《KANO》之所以加入這些枝節,是為了建立更大的格局。
 
《KANO》讓人思索何謂「台灣人」,它的潛台詞是:「生活在台灣,為台灣奮鬥,就是台灣人」。嘉農棒球隊在甲子園比賽,沒有人說他是大阪人或是愛媛人,而是說:「我們是來自台灣的嘉農」。日本將台灣作為殖民地,卻有八田與一這種人才,付出創意與心血來建設台灣,難道不夠格被承認是台灣人嗎?
 
然而《KANO》也加入戰爭殘酷的一面,暗示台灣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與大日本帝國綁在一起的台灣人,有機會打進甲子園爭光共榮,但也無法避免與日本一同捲進殘酷的太平洋戰爭;在電影之外,台灣人當年不是沒有反抗過日本統治,但任何反抗都敵不了一紙馬關條約,而日本之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也無法拒絕。
 
台灣人一百多年來,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人」的組成卻不斷變化。清朝時在台灣的漢人與原住民是台灣人,之後在台的日本人也加入台灣人的行列,後來中國來台的外省人不論願不願意,卻成了新台灣人。但台灣人的定義,我認為始終都沒有改變,只要生活在這塊土地,有心讓台灣更好的,都是台灣人,這塊土地上各種來歷不同的台灣人沒法選擇過去,但至少可以共創未來。
 
何謂台灣人,台灣人能否自己決定未來,這些問題一直存在,為了選舉,連戰與郝柏村兩位老人家提到「皇民」,無疑踩到某條紅線,引發巨大的反彈聲浪,但這類言論令人反感的,絕不該是因為「撕裂表面的和諧」,而該是因為他們仍抱持高高在上,繼承把台灣人當成「皇民」的日本殖民心態,只是殖民者從《KANO》時代的日本人,換成《軍中樂園》時代國民黨的外省人。
 
時至今日,許多台灣人體內流著本省、外省與原住民,乃至於所謂「新住民」的血液,至少也擁有共同的生活圈。省籍已成過去,階級才是現在要緊的問題,今日民主的台灣,不該有天生的統治階級,而應當人人平等,就像《KANO》裡的棒球隊,不分族群齊心奮鬥。歷史上的決賽終究是輸了,但如今的台灣,面臨更強大的敵人,而我們台灣人沒有輸的選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368&aid=5244449
攏系台灣人 一起KANO吧!(洪忠文)
推薦1


楊鎮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拎杯

洪忠文(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14.3.15)

在聯合及中時兩大報上,同日出現了批評KANO是還原歷史給日本人看的媚日片言論,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甚至有人懷疑該文的投稿者是龍應台部長。姑且不論真相如何,筆者只是懷疑作者是否真的有看過KANO,還是有看沒有懂,筆者把自己看過兩次KANO的心得與該作者分享。

KANO除了一幕幕賺人熱淚的球員比賽畫面外,最讓人動容的就是教練和球員們,彼此不分種族、同心協力的訓練及奮戰過程。日籍教練近藤兵太郎,不會因為自己是日本人,就只教導日本球員、排斥台灣球員,而是一視同仁,整合原住民跑得快、漢人打擊強、日本人守備好的優點,將一支從未贏過球的球隊,改造成超強勁旅。

除了教練的大公無私外,球員們不分種族,只憑著一股愛棒球的心,一起刻苦練習互相扶持,盡全力去面對每一場球賽,最後終於站上夢想中的英雄戰場,雖然最後沒有奪冠,但台灣嘉農小將們的奮戰精神獲得日本人的敬佩,贏得「天下嘉農」美名。這種不分你我,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的精神,才是KANO想帶給觀眾的感動。

奉勸批評KANO者,不要一看到是日據時代的故事就打壓,在電影中沒聽到國語就看不懂,請您再回到戲院重新品嚐一次,電影中真正要表達的精神吧!(作者為出版業者)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368&aid=5064842
有色眼光看《Kano》(魏千峰)
推薦1


楊鎮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拎杯

作者:魏千峰(律師)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評論2014.3.13
《Kano》給筆者的深刻印象是鐵血教練近藤兵太郎斯巴達式的訓練,將一支未曾贏球的隊伍轉變成全台冠軍,進入日本高校棒球最高殿堂「甲子園」,展現嘉農球隊永不放棄的意志,縱使到最後一刻,「一球入魂」的精神憾動全場。雖然最終輸球,也令人為台灣球隊的努力豎起大姆指,說聲「讚」。有人說投手吳明捷手指受傷,仍忍痛奮鬥,賺人眼淚。我卻喜歡原住民球員平野保郎的樂觀單純,他的歌唱舞蹈及他對濱田老師木瓜哲學的詮釋,非常討喜可愛。

有批評者認為《Kano》媚日,我倒是認為太沈重了。1931年嘉農棒球隊進入日本甲子園比賽時,日本已經統治台灣36年,前1年發生霧社事件,嘉南大圳亦在同年興建完成,解決嘉南平原缺水的窘境。《Kano》在史實上犯了錯誤,將嘉農球隊參加甲子園比賽及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建造完成嘉南大圳誤植為同年,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但這並未損及本部電影的表現。如果說《Kano》媚日,那麼,《賽德克·巴萊》細訴霧社事件,不就是抗日?筆者認為兩部電影都是描述台灣歷史的一部分,而且都存在原住民看待外來統治者的觀點。它們衹是忠實地表現出來,僅此而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368&aid=5064235
好文!!!
推薦0


吱吱喳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368&aid=506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