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以前,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人來到了東方,「看見台灣」的山青水秀,就用「福爾摩沙,婆娑之島」來形容當時的台灣之美。不料四百多年之後,齊柏林飛越的「看見台灣」,在那高空鏡頭的背後,卻看到了昔日的美麗之島,如今已經是「醜」態畢露,到底「看見台灣」呈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與問題?
一. 颱風過後的山崩與土石流,颱風或暴雨,引起了這麼多的山崩與土石流,政府應速思考如何整治已成光禿禿的山壁,加上植被或復育森林或其它工法,以免產生的土石流,無止盡的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傷害。
二. 高山栽種的經濟作物,幾乎垂直栽種的高山茶、山頭上的高山高麗菜、滿山腰的檳榔樹,當務之急只有限種或轉作,才有機會做好水土保護避免災難。
三. 逐漸消失的濕地,溼地的存在既代表文明的進步,台灣除了周邊的濕地之外,許多內陸的湖泊、河川或公園,整建溼地的概念也應該多推廣與落實。
四. 地層下陷的魚塭區,由於地下水的抽取,沿海魚塭區地層下陷愈來愈嚴重,如何改善是經濟與地層下陷取捨的課題,政府單位勿再輕忽與放任。
五. 滿是水泥的消波塊及九孔池,台灣島四周海邊本是沙灘之地,經過多年卻成了水泥的消波塊及九孔池。外國的海濱的觀光地區,常有購買沙粒回填保護沿岸的做法,台灣應正視消波塊的問題。
六. 過度開發的高山民宿,清境只是冰山一角,台灣各地的民宿應速清查及管理,「不教而殺謂之虐」,尤其是高山過度開發的民宿或觀光資源。
七. 污染河川的工廠廢水,後勁溪以及台灣許多的河流或溪圳,只要沿岸有工廠或畜牧養殖,這些有時利用暗管,有時趁著月黑或清晨,無人注意的時間排放廢水,環保單位會不知道嗎?
地球只有一個,台灣也只有一個,破壞容易回復難。從天空鳥瞰這些破壞的景象之後,執政者提出對策了嗎? 還是兩手一攤?人民有感受嗎?還是無可奈何?「看見台灣」所呈現的破壞無論是人為或大自然反撲,當務之急是需要控管與處理,否則後代的子孫們,恐怕將永遠無法再看到四百多年前,那個令人讚嘆的「福爾摩沙,婆娑之島」了!
鄉土是根;母親的名叫台灣!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