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迷戀棒球如癡如狂,不論美職、日職、中職,只要有好球賽,都不希望錯過。即便工作關系,仍藉由每日閱報不忘看看棒球新聞,也算對自我的解饞。
最近的假球事件,讓人很郁悶,因為它發生在我所支持的球團,而且還牽扯出知名球星!在司法還在進行中,我還是對曹、張二人寄予厚望,但是對于很多的批評與責難,個人覺得似有討論的空間。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棒球成長的時空背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對于棒球的熱愛并未因為日本戰敗離開臺灣也沒落,反而在一些教學資源不甚豐富,孩子熱愛體育的鄉鎮蓬勃發展。如果以少棒的發展來看,一直都是南勝于北。這次桃園子弟名揚世界,也算是異數,因為在升學競爭壓力下,要培養出好球員又要兼顧學業,困難度的確很高。
其次,看看他們成長過程。早年大家埋首補習讀書之際,這些球員卻都集中在操場揮汗練習,運氣好的因為球隊成績好,能夠保送大專院校(早年只有文化、輔仁、體專、體院)的體育系,可是這也僅是鳳毛麟角。即便在體育系,如果遇到大賽,這些球員四處奔波,哪有時間念書?能夠像楊清瓏等少數繼續向上攻讀者更是屈指可數。這些年在美職、中職的吸引下,以及教育部門、國防部門退讓下,很多球員在高中學業後就投入職業棒球,心智、歷練、教育是否成熟可想而知,對自我的要求能有多高?
第三,棒壇功利主義盛行。只要打好球拿到好成績,就可以得到優厚的國光獎金,以及豐厚的加盟簽約金,讓球員養成“唯利是圖”的觀念,這種拜金思想充斥的環境,怎能不出岔子?
大家都不希望看假球,如何健全棒球運動,讓“國球”不再蒙羞,實在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當局怎能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