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vlog.xuite.net/embed/MlhyVTNJLTYzMTU0MzMuZmx2?ar=0&as=0' width='180' height='60' scrolling='no' frameborder='0'></iframe>
淡水是河名,淡水是地名,更真切地說,淡水應該是歷史文化和藝術教育上的名詞;一百多年來它悠悠蕩蕩,綿綿延延,始終散發並傳承著美育和真理。當渡輪將淡水河喚醒,正是白鷺乘著陽光的羽翼,來到漁人碼頭的時刻,浪漫的情人橋畔,豎立《淡水暮色》的歌碑,這首傳唱近半世紀的經典台語歌謠,作詞者就是葉俊麟。
1950年代中期,台灣刮起一股懷日風潮,日本歌曲漸受歡迎,唱片公司為迎合這股懷日風,也為了節省成本,就大量引進日本歌曲改填台語歌詞,當時唱片市場到處充斥日本曲調的台語歌,有心重振台灣創作歌謠的作曲家洪一峰與葉俊麟結識後,兩人從1957到1959年間寫出不少屬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歌曲。
1957年,擔任編劇的葉俊麟隨外景隊來到淡水,黃昏時外景隊正準備收工,葉俊麟沿著淡水海邊獨行,豔橙如火的落日慢慢沉入海中,一群男女老少擠在渡船口迎接歸來的漁船,一片嘈雜中,忽有歌聲隱約斷續傳來,葉俊麟尋覓歌聲來處,抬頭正好瞧見不遠處位於斜坡上的閣樓裡,一個風塵女子躲在門扉後,遙望渡船口人們一家和樂的畫面。
女子從門扉窺探的神情,觸動葉俊麟善感的心思,他拿出紙筆寫下《淡水暮色》的第一段歌詞:
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
啊………
幽怨的心情無人知。
寫下第一段歌詞後,葉俊麟佇立淡水河畔,靜聽流水風月,悠悠蕩蕩,綿綿延延的淡水河,恰似一條交織傳統老街與異國風情洋樓的織錦,緊緊環繞這山城河港,將淡水小鎮襯托得楚楚動人。落日餘暉中看著流過千古的河水滔滔奔赴大海,水光瀲影,在落日下更加變幻莫測,直到淡水河上一片漆黑,月亮從雲後露出朦朧月色,幾隻迷途的鳥兒心急地四處飛竄啼鳴,「一隻小鳥找無伴,歇在船頭岸(邊緣)」。
葉俊麟繞過淡水老街斜坡,沿著小巷往回走,經過淡水教會時,鐘聲正好揚起,他不覺駐足凝思,遠眺觀音山麓燈光閃爍,此情此景讓他心動,就著微弱的月光,葉俊麟疾筆寫下內心的悸動,「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
歌詞完成後,葉俊麟偕同作曲家洪一峰重遊淡水小鎮,兩人的心靈因淡水美景產生共鳴,洪一峰譜下旋律,透過《淡水暮色》優美曲調,淡水小鎮的美景永留後代子孫心中。
台北縣(註 1)政府為了感謝葉俊麟對台灣歌謠的貢獻,2003年11月29號,在漁人碼頭舉辦「淡水暮色」音樂會,並將葉俊麟作詞、洪一峰譜曲的《淡水暮色》歌碑,豎立在漁人碼頭情人橋旁,這座描寫淡水景致的歌碑,讓台灣八景之一的「淡水夕照」增添浪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