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4歲的李臨秋將《望春風》的歌詞交給27歲的鄧雨賢譜曲,兩個二十幾歲的青年,首度合作就造成轟動,並在傳唱超過一甲子後,儼然成為代表台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作詞者李臨秋,在日治時代雖只有國小的學歷,但對文學卻相當有研究,精通詩詞和古典文學。這首歌的靈感是來自《西廂記》中:鶯鶯月下等候張君瑞,那種「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第一段歌詞用輕鬆、古錐的筆法,將懷春少女期待愛情的苦悶及無意間見到意中人,心裡頭小鹿亂撞,卻又礙於少女的矜持,不敢問他的名和姓,只能獨自懊惱。
第二段歌詞猶如腹語般,將少女內心不為人知的心思,藉歌詞表達得絲絲入扣,惹人心生愛憐。在當時,女性的感情仍被壓抑,內心的情意是不容許輕易說出口,否則就會被看成輕浮、不正經,因此,儘管內心對「少年家」充滿好感和愛意,也只能放在心裡,歌詞最後就把這種愛在心裡口難開,期待意中人能和自己靈犀相通,主動上門來提親,這種微妙的心思,牽動全身每一絲纖細的神經,即使只是隔牆花影動,也會懷疑是不是有人來了?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結果還被看過千古多少紅塵事的月娘取笑,原來只是風吹動門扉的聲音;又氣又惱,摻雜些許失望,只能倚門望月興嘆:
月娘笑阮憨大獃,
茯風騙毋知。
作詞者李臨秋剛開始是創作電影宣傳曲,寫過《懺悔》、《倡門賢母》、《人道》、《一個紅蛋》等。這首《望春風》是李臨秋的第一首台語流行歌謠創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