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Knowledge 知識篇(新)
 瀏覽28,323|回應300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酸性體質」易被蚊子咬?腎臟醫提「4論點」:別上當

轉載:三立新聞網 簡浩正 2025年4月26日 週六 下午12:12

「酸性體質」易被蚊子咬?腎臟內科醫師表示,這個論點並沒有醫學根據,人體血液的酸鹼值是恆定的,身體各器官主要透過「緩衝系統」、「呼吸系統」、「腎臟」、「代謝過程」來做調節。呼籲如果有人聲稱吃某某食物可以改變體內酸鹼值,千萬別上當。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發文表示,酸鹼體質是指人體內的酸鹼平衡,通常以pH值來衡量。支持這一理論的人認為,飲食和生活方式會影響身體的酸鹼狀態,進而影響健康。然而,這個論點並沒有醫學根據,發明酸鹼體質一說的美國人楊恩(Robert Oldham Young),因無照行醫等18項重罪,被美國法院判刑3年8個月,並於2018年11月被判決必須賠償因為相信他的鹼性食療而延誤就診致死的病患約1.05億美元。

林軒任提出身體會自行維持pH值的穩定的4論點:

緩衝系統:
人體內存在多種緩衝系統,緩衝系統的意義在於有外來的酸或鹼進來時,不會馬上大量改變血液pH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緩衝系統。當血液中的酸性物質增加時,碳酸氫鹽(HCO₃⁻)可以中和這些酸,從而幫助維持pH值的穩定。其他緩衝系統還包括磷酸鹽緩衝系統和蛋白質緩衝系統。

呼吸系統:
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CO₂)濃度增加時,會形成碳酸,導致血液變得更酸。此時,呼吸系統會藉由加快呼吸速率,來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降低血液中的酸性。反之,當血液中的pH值過高(偏鹼性)時,呼吸速率可能會減慢,以保留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增加酸性。

腎臟:
腎臟在調節酸鹼平衡也是一大功臣,透過排泄或保留氫離子(H⁺)和碳酸氫鹽(HCO₃⁻)來調節血液的pH值。當血液偏酸時,腎臟會排出更多的氫離子,並保留碳酸氫鹽,反之亦然。

代謝過程:
身體的代謝過程也會影響酸鹼平衡。例如,乳酸的產生會使血液變得更酸,而某些代謝產物則可能使血液偏鹼。這些機制共同作用,確保血液的pH值保持在7.35到7.45之間,這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範圍。當pH值超出這個範圍時,可能會導致酸中毒或鹼中毒等健康問題。

林軒任說,假如因為被蚊子叮,而認為自己是「酸性體質」,進而購買離子水或狂吃偏鹼性食物,試圖中和體內的酸鹼值,其實這是無效的。假如看到有人聲稱吃某某食物可以改變體內酸鹼值,千萬別上當。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15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59181
 回應文章 頁/共3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不只飛沫傳染!「流感傳染途徑」曝 醫示警「7因素」死亡率飆高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只飛沫傳染!「流感傳染途徑」曝 醫示警「7因素」死亡率飆高

轉載: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2022年11月13日 週日 下午4:30

一名黃小姐因高燒、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確診為B型流感,但服藥後仍咳嗽不止,醫師詢問病人旅遊史及群聚狀況,卻讓黃小姐忍不住傷心透露,明明自己採自主隔離,但自己65歲父親也出現同樣症狀,且還被送至加護病房,經檢驗結果為A型流感;蔡宛臻醫師指出,主要因黃小姐的父親本身罹患糖尿病,加上可能與生活周遭接觸的流感病人接觸導致被傳染。

 

接觸流感病人風險高 高為族群須警惕

 

多數患者罹患流感,即使不需用藥治療,也能自行痊癒,僅少數患者會併發像是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嚴重恐死亡,又以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為高危險族群;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蔡宛臻醫師表示,一旦罹患流感,發病後應盡快就醫治療,回家後也應採自主隔離,配戴口罩、勤洗手,才能避免身邊親朋好友受到傳染。

 

杜絕流感找上門 勤洗手是關鍵

 

治療上,政府目前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了減緩流感症狀,且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也能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若符合條件者,應把握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蔡宛臻醫師表示,赴公共場所時,除了配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染,因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因此像是門把、扶手、電梯按鈕等,都可以成為傳染途徑,因此也應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找上門。

 

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出現症狀應配戴口罩並就醫

 

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升溫,雖症狀與流感類似,但目前仍無疫苗可預防,也無藥物可醫治,因此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也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蔡宛臻醫師強調,若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出現時,除了應配戴口罩,且咳嗽或打噴嚏時掩住口鼻,就醫診斷時,應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才能真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4903
果汁比手搖飲好?天天喝痛風、腎臟病恐上身!醫教4法「這樣喝」才健康!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果汁比手搖飲好?天天喝痛風、腎臟病恐上身!醫教4法「這樣喝」才健康!

轉載:中天新聞網 2022年11月13日 週日 下午3:45

記者藍麗琪/綜合報導

很多人覺得喝果汁比喝手搖飲健康,像柳橙汁美味又可補充維他命C,藉此增強強免疫力,簡單又方便,坊間也有號稱以果汁排毒、促進消化道功能的方法,但果汁真的這麼健康嗎?有家醫科醫師表示,曾遇過居家醫療的患者不菸不酒,但肝功能卻默默的飆到紅字,後來發現竟是管灌食中的果汁惹禍,停用3個月後肝臟狀況才恢復正常。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發文,果汁吧在每條巷子隨處可見,似乎是比手搖飲還要健康的選擇,但真是如此嗎?果汁通常是「濾掉纖維」的,且相較於完整的水果,果汁更容易在空氣中氧化。而纖維是腸內菌叢的食物,要擁有足夠纖維,腸內菌叢才會豐饒生長,人體才會有飽足感及正常的糞便。

李思賢醫師說明,如果缺乏了纖維,果糖進入身體的速度更快,身體會無法應付瞬間進入的大量果糖。與葡萄糖不同,身體唯一可處理果糖的器官就是「肝臟」,又多又急的果糖瞬間湧入,使得肝臟只能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而過多的果糖和「高尿酸」有關,高尿酸又會與心血管風險、高血壓、痛風、腎臟病等脫離不了關係。

李思賢醫師提到,曾碰到一位居家醫療的病患,躺在家裡不菸不酒,但肝功能卻默默在幾個月內從正常飆到紅字,家屬不解為何肝臟會有輕微發炎的狀況,經李醫師建議「我們先把每天管灌食的果汁停掉再看看吧?」,果然3個月之後再抽血檢查,肝臟狀況已經恢復到正常。

另外,李思賢醫師認為有些病患會利用綠果昔保養身體立意很好,但要小心調味時不要加入太多水果;因為適量水果是可以平衡綠果昔中葉菜類的味道,但過多水果反而增加健康風險。但果汁不是不能喝,而是要喝對方式,以下有4個建議要注意:
1.買果汁時,請老闆保留果渣,不要濾掉。
2.一樣打果汁,但要留下的不是果汁,而是果渣纖維。用果渣來拌優格、沙拉,或是加入入其他熱食菜餚,可以讓食物充滿水果風味,同時也多吃進纖維、少點果糖。
3.選擇糖分較少的水果做果汁,像是酪梨、檸檬、萊姆、蔓越莓、黑莓、酸櫻桃等。
4.直接吃水果,取代喝果汁。畢竟喝掉5顆蘋果的果汁很容易,但用吃的就不簡單了。

最後李思賢醫師也提醒,一天的水果攝取量不要超過一顆拳頭;還有常脹氣、或有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IBO)的患者,就不適合吃這些纖維;所以如果打算進行排毒前要先搞清楚一件事,就是「什麼東西不要吃」,絕對比要吃什麼東西來得更還重要。

資料來源: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4901
微波輻射會致癌?營養師揭驚人真相:4情況更危險 「這些食物」別加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微波輻射會致癌?營養師揭驚人真相:4情況更危險 「這些食物」別加熱

轉載:周刊王CTWANT |網編組 2022年11月6日 週日 下午6:38

[周刊王CTWANT] 現在的超商除了販賣飲料、零食,也有各式熟食或微波食品供選擇,是許多人快速解決三餐的首選,但也引發不少健康疑慮。對此,營養師高敏敏發文揭開真相,指很多人認為微波爐的輻射會致癌,其實微波爐的輻射量非常低,不對對人體造成影響,所以比起微波爐輻射,更要當心以下4大風險。

重複加熱使營養流失:

重複加熱除了會滋生細菌,還會造成營養流失,建議加熱以一次為限。

隔夜菜易變質:

吃過的食物請勿放置隔夜,以免口水造成食物污染。建議如果要保存成便當,在吃之前就先盛好再做享用。

微波時間過長:

大家應該都聽過,食物復熱時一定要完全加熱,但為什麼不能加熱至可以食用的溫度即可呢?其實就是因為加熱可以達到殺菌的效果,將食品加熱超過70°C 較能有效殺菌,但過長的微波時間會使食物變成硬塊,過短又會使食物無法熟透,建議多加注意微波時間

保鮮膜、塑膠:

微波前建議將各種塑料做拆除,如保鮮膜、塑膠等 以免誤食塑化劑。不過比較特殊的是便利商店的塑膠包裝,通常都是無安全疑慮的,可以直接微波。

高敏敏強調,微波純粹就是在釋放熱能,不會殘留在食物當中,要當心的反而是微波食品當中的鈉含量跟營養素易流失的問題。另外,營養師也提醒,4種物品千萬不要微波,,包括密封食物、金屬容器、有皮食物及有殼食物,否則有可能引發爆炸,不可不慎。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4021
水果你吃對時間了嗎?營養師曝「正確吃水果」吃錯恐傷身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水果你吃對時間了嗎?營養師曝「正確吃水果」吃錯恐傷身

轉載:中天新聞網 2022年11月6日 週日 下午1:23

實習記者/李昀駿 綜合報導

吃水果有益身體健康,有些還能幫助消化!但吃對水果、吃對時機等,都是一門學問,營養師程涵宇就分享了不同人適合吃的水果與時機。許多民眾表示水果太甜,糖分太多是否對身體不好?程涵宇表示,研究指出若攝取過多的添加糖,恐對身體造成損害,這並不是指水果中的糖!而是指額外添加的糖份,例如蔗糖與果糖。大量的食品因為添加太多的糖才會影響健康,不過水果中的果糖含量都是安全的,而且水果也有很多額外的營養素,每天都應該攝取!因為水果含有膳食纖維,需要時間咀嚼和消化,可以增加飽足感。也含有豐富且對身體重要的營養物質,包括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各種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合物。可以降低心臟病、中風和第2型糖尿病風險。至於什麼時間吃對的水果!營養師說這可很重要!

水果也含有豐富且對身體重要的營養物質,包括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各種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合物。可以降低心臟病、中風和第2型糖尿病風險。

適合食用水果的時機

一般人:吃水果在人和時候都行!人體腸胃道不論是空腹時,剛進食後,不論何時都有運作,都能消化水果。

減肥族群:藉由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有效增加飽足感,可降低食慾,達到減肥功效。

飽腹後:食用促進消化的水果來促進代謝,例如木瓜、奇異果、鳳梨等。

運動後:在運動後一小時內,食用具維生素c的水果幫助肝糖在生來修復肌肉。

糖尿病患者:可選擇芭樂或是聖女番茄(也就是小番茄)這類低GI水果,且選擇飯後吃更好,能夠讓水果跟蔬菜及蛋白質讓血糖波動更小,避免空腹吃且記得適量!

胃食道逆流患者:在睡前3小時內避免吃水果,同時避免攝取柑橘類和高酸度水果,降低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的風險。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4020
遠離口臭、牙周病該怎麼做?專家:先做好「這一件事」最重要!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遠離口臭、牙周病該怎麼做?專家:先做好「這一件事」最重要!

轉載:中天新聞網 2022年10月29日 週六 下午4:30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許多人喜歡吞雲吐霧,覺得可以在抽菸的幾分鐘內減輕壓力,好好放鬆,但其實抽菸不只會傷肺,也會對牙齒造成很大的傷害,黃文龍牙醫師就臉臉書粉專貼文表示,菸中含有的尼古丁,會使身上微血管收縮,使牙齦自我修復的能力變弱,進而增加牙周病的風險。

黃文龍牙醫師名,口臭是源於細菌的代謝產物,破壞牙周組織,是牙周病的致病因子,所以癮君子也常有口臭的問題,由於抽菸會破壞牙齦跟牙周,所以如果發現疾病想要治療,效果也會變很差。

另外,黃文龍牙醫師進一步說明,菸裡含有上百種致癌成分,會大幅提高口腔癌 的風險,焦油也會沉積在抽菸者的牙齒上,讓原本好看的牙齒變成黃褐色,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戒菸時間越長,牙齒治療效果就越好,代表在戒菸後牙周會慢慢修復,最後,黃文龍牙醫師提醒,為了自己的一口好牙,也盡快把菸戒掉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3111
睡前小酌變貪杯「80萬人有酒癮問題」!靠三款戒酒藥、心理治療成功戒除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睡前小酌變貪杯「80萬人有酒癮問題」!靠三款戒酒藥、心理治療成功戒除

轉載:HEHO 謝承恩 2022年10月29日 週六 上午11:00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的研究估計,全台約有2%~5%的成年人有酒精使用障礙,大約等於全台30~80萬人,但民眾喝酒雖多,絕大多數卻不清楚是否有酒精使用障礙或不肯承認,因此「缺乏病識感」是酒癮治療的一大障礙。

酒精越喝越重!肝指數狂飆

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鄭映芝指出,不少成人會漸漸從低酒精濃度的啤酒,變成需要喝紹興酒、高粱酒等烈酒才能入睡,甚至有時會喝到斷片,直到員工健檢時發現自己肝指數飆升嚴重,才驚覺自己可能有酒精使用障礙。

若成人要開始戒酒,首先必須也要透過檢測來衡量自己是否有酒精成癮或過量的問題,此外戒除酒癮只靠意志力是不夠的,需要搭配戒酒藥物與心理治療,慢慢成功脫離酒精依賴。

一周斷片一次就算酒精成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酒精使用疾患確認檢測」,酒精使用障礙可分為三等級分別為「低風險」、「高風險」、「有障礙問題」,但許多人常認為「有障礙問題」才算酒癮,但殊不知超過每天酒精攝取量就可能是成癮。

以衛福部建議,女性每日不超過一瓶罐裝啤酒,男性每日不超過兩瓶。若經常暴飲,一週至少出現一次喝到斷片也是輕、中度的酒精使用障礙狀況,必須注意接下來很容易愈喝愈多,務必盡快尋求醫師諮詢。

自篩「4問題中1題」要小心

民眾可依據早期酒癮篩選問卷來自我檢測是否可能有酒精使用障礙,以下四個問題只要有一項的話,就可能已有酒精使用問題:

  1. 曾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

  2. 曾有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

  3. 曾對於你喝酒這件事感到愧疚嗎?

  4. 曾經早上一起床眼睜開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最怕復癮!常見三款戒酒藥怎麼吃?

鄭映芝指出,酒癮治療包含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過去只能使用「戒酒錠」發泡戒酒錠治療,服用後個案對酒精出現嫌惡效果,喝酒會有明顯不適感,很多個案為了要再貪杯,乾脆停藥「不回診了」。

但這兩年衛生福利部已核准多間醫療機構使用專案進口Naltrexone「納曲酮」是鴉片類藥物拮抗劑,可減少飲酒後刺激與愉悅的效果,減少對酒精的渴求。

另一款Acamprosate「阿坎酸」口服藥物,則可減少酒精戒斷的不適與渴求,能幫助更多酒精使用障礙的個案減少復飲的想法。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事半功倍

台灣酒害防治協會副祕書長、身心科醫師陳柏安指出,許多個案與家屬都以為短期停酒就算戒酒成功,許多家屬常認為只要讓個案住院停酒就可以一次性成功戒酒,但其實成功戒酒個案在一年內有過半的比率會再度酒癮復發。

因為飲酒對於患者而言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性行為,即使已戒酒長時間,一旦遇到以前的酒友、看到與飲酒相關的場景、或出現心情煩悶等任何可能引起患者情緒波動的事件,都可能會導致戒酒很久的患者再次出現復飲的行為。

醫師建議,民眾可至身心科門診接受預防復發的心理治療,包含動機式晤談,短期諮商,預防高危險情境,酒癮正念預防復發等。當然除了個案自己的努力,週遭家人的鼓勵支持,也十分重要。

長期治療的重點是減少患者的復飲行為,或當患者出現復飲行為,醫療與家屬應一起來分析尋找對策,如何再次避免與減少復飲,讓患者維持長期而穩定的滴酒不沾。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3108
咖啡喝過量恐癌化 醫曝四類人少喝「加牛奶更傷」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咖啡喝過量恐癌化 醫曝四類人少喝「加牛奶更傷」

轉載:東森新聞 2022年10月22日 週六 下午5:01

許多上班族精神不濟時,習慣來杯咖啡提神,長期下來喝咖啡已經成為習慣。假如每天喝咖啡過量,恐怕會造成胃食道逆流、食道病變,甚至是癌化的情況,相當恐怖。

喝咖啡的好處

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指出,咖啡中有種物質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減少便秘,就能夠降低大腸癌發生的機率;也有研究顯示,喝咖啡能夠促進腸道內好菌的增加,減少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發生。

喝咖啡的壞處

雖然說適量喝咖啡有益健康,但如果攝取過量,反而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詹宜學表示,咖啡若飲用過量,咖啡中的咖啡因會使食道與胃的交接處「賁門」括約肌鬆弛,增加胃酸逆流經過食道的風險,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長時間不注意,甚至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病變、癌化!另外,過量的咖啡因,也可能造成心悸、血壓升高。

一天能喝多少咖啡?

知道了咖啡攝取過量,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天到底能喝多少咖啡呢?根據衛福部公告,建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若是現煮咖啡,建議一天最多不要超過兩杯(一杯指的是約350CC)。另外,現在外面的咖啡店有些都會用顏色標示出咖啡因含量,喝咖啡時,也可以順便參考所喝下的咖啡因含量。

拿鐵會比較不傷胃?

有些人認為,香醇的拿鐵跟黑咖啡比起來,對胃可能比較好,但這其實是個錯誤觀念!詹宜學表示,因為牛奶含有脂肪,脂肪會使腸胃蠕動變慢,反而更容易造成腸胃不適,且咖啡與牛奶一起喝並不會增加鈣質的吸收。

延伸閱讀>>愛爾蘭女赴日旅遊喝完咖啡過敏 搭專機回國要630萬

四類人少喝咖啡

詹宜學提醒,孕婦、孩童、心臟病患者、腸胃不好的人,這四類的民眾需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除了少喝咖啡外,包含可樂、巧克力、茶葉也都含有咖啡因,也要盡量減少攝取。

詹宜學提到,孕婦也不要刻意去攝取「低咖啡因」的咖啡,一般正常或減少攝取即可。其理由是低咖啡因烘培製作過程中使用的「二氯甲烷」,有可能產生身體不適的副作用。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2063
換季鼻涕擤不完 專家揭4種食物可緩解過敏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換季鼻涕擤不完 專家揭4種食物可緩解過敏

轉載:東森新聞 2022年10月22日 週六 下午4:50

過敏性疾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的身體不適。根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8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約355萬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是過敏兒,尤其碰上季節交替時,鼻水流不停,擤到鼻子破皮讓人好困擾!對此有醫師分享,有4個食物可以緩解過敏症狀。

根據台南醫院耳鼻喉科指出,凡鼻黏膜的發炎反應通稱為鼻炎,症狀包含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是一種極普遍的疾病,尤其台灣又屬於海島型氣候,環境濕熱且溫差大,因此過敏性鼻炎一直是門診常見的疾病,爸媽如果有過敏體質,孩子會有一半比例出現過敏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統計,部分過敏性疾病與季節交替、天氣型態、空氣品質有關。

然而,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其次是為家塵、蟑螂、螃蟹、蝦、貓毛、狗毛,也因此居家空間清潔也顯得十分重要,如果要防制呼吸道過敏,光從塵蟎、黴菌環境控制是不夠的,必須改善室內外空氣品質,調整舒適的溫、濕度,以及經過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藥物控制,才可真正改善過敏。

台灣近期雨勢不斷,濕氣又變得更重了,衛生紙一張接著一張抽,辦公室此起彼落的「哈啾」聲,真的讓人好困擾。三峽恩主公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銘鴻,在臉書專頁「大禹治水 恩主公醫院 高銘鴻醫師 三峽北大鶯歌泌尿科」發文,分享可以緩解過敏的4種食物。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2062
小心減成易胖體質!醫親曝減肥誤區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心減成易胖體質!醫親曝減肥誤區

轉載:NOWNEWS 記者鍾怡婷/綜合報導 2022年10月8日 週六 下午5:36

高油、高脂的飲食習慣,導致不少人有肥胖、體脂肪過高的問題,但是努力減重卻屢次復胖,錯誤的減重行為,反而會導致肌肉不斷流失,最後胖回來的全是脂肪,即便體重一樣但基礎代謝率卻降低,反而更加容易發胖,對此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親解何謂易胖體質,減重時須注意哪些錯誤行為!

洪醫師表示,大部分的脂肪都相當頑固,若是胖到一個程度會分裂成兩個細胞,就算瘦下來脂肪減少後,細胞經過幾年後也不會凋零、消失,而細胞都有本能要充滿自己,當體內每個細胞都很渴望變胖時,就會變成容易發胖的體質,因此不要想著吃胖再減肥就好,一但變胖身體就會記住,最好從小開始控制體態,維持在健康的標準內。

常常覺得自己喝水也會胖?洪育忠醫師進一步解釋,確實某些基因影響會讓人容易發胖,但水沒有能量並不會讓人體變胖,通常導致人們吃啥都胖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基礎代謝過低。許多人減肥的最大誤區是,想要僅靠飲食控制達到瘦身目的,但實際上光靠飲食並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狀態,反而過度節食會讓身體變得更容易發胖。

洪育忠醫師呼籲民眾,不論是追求完美體態,或是想要擺脫所謂的易胖體質,最重要的是減少內臟脂肪增加肌肉才是目標,雖然相當熱門的生酮飲食、168確實能讓體重減輕,但若是不做有氧、重訓,反而會越減越容易胖!假設一開始減下五公斤體重,但其實是兩公斤肌肉、三公斤脂肪,基礎代謝率下降很快就會再度變胖,不僅胖回原來體重,且增加的全是脂肪沒有肌肉,反而陷入越來越容易發胖的恐怖循環。

最後醫師也建議,每次運動盡量是30至50分鐘,一個禮拜3至5次。雖然有許多人會誤認為高齡、慢性疾病患者做重訓容易受傷,但實際上重量訓練是穩定核心,只要循序漸進就不會受傷,且這幾類人反而是肌少症的重點族群,因此更需要透過重訓來增加肌肉,提高身體的代謝率來保持健康。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0387
中藥食補養氣 提升自己免疫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藥食補養氣 提升自己免疫力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2022年10月8日 週六 下午2: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免疫力就像一座城牆,堅固的話就算有外來敵人也不易攻破,身體也較不容易被感染或生病。除了均衡飲食和運動外,也可使用中藥來提高免疫力。

提抗病毒入侵 靠體內兩防線

免疫力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總稱,在體內的功能不外乎就是防禦及偵測外來的侵入者,如細菌、病毒等,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時,人體健康必然也會出現狀況。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很精密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楊賢鴻醫師說明,大致上可分為兩道防線來捍衛我們的健康:

第一道防線就是黏膜系統:如皮膚、口腔、眼睛、鼻黏膜等。此道關卡是保護、抵抗外界的物質,將一些較大的灰塵顆粒、細菌及髒東西阻擋在外面,隔絕被入侵的危機;而較小的細菌或是物質,第一道防線阻擋不住,就會侵入身體裡。

第二道防線為身體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員包含的淋巴、脾臟、胸腺、扁條線,其中還有負責免疫細胞的運送,有的負責製造免疫細胞,如T細胞、B細胞、吞噬細胞等,形成像網路一樣,分散至人體各處,來消滅外來的入侵物質。

從中醫的觀點 描述人體免疫

楊賢鴻醫師指出,中醫對於免疫力的概念在自古就有。「正氣」係人體的臟腑經絡正常生理功能所產生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邪氣」指病毒、細菌等外來的侵犯人體的物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侵襲,不容易生病。「衛氣」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此外,中醫的五臟學有提及與免疫系統相關的臟腑為肺、脾、腎。而肺部指呼吸系統,包含鼻、咽、肺、皮膚等,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脾是指消化系統,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消化吸收功能好,才能有良好的抵抗力;腎在中醫稱為先天之本,也是一個人的先天體質,是生命力活動的活動力,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

提升免疫力這樣做 中藥材食補也可以

楊賢鴻醫師建議,每個人要提升免疫力除了作息正常、適當運動之外,可攝取優質蛋白質、全穀根莖類、補充維生素D及益生菌,也可以借重老祖宗的智慧,以傳統中藥材食補,為免疫力加分。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80384
頁/共3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