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28,754|回應266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孩子可以吃零食?營養師授3招 讓小孩吃得健康又快樂

轉載:中天新聞網 2023年5月28日 週日 下午3:30

文/NOW健康 連珮妤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喜歡吃糖果零食、喝含糖飲料,家長擔心攝取過多糖分,容易變胖,營養發育,而拒絕給糖,孩子就會哭鬧不休,令人頭痛。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貼文,提出「正確挑選、控制份量、假日限定」等3準則,家長如果能夠給得剛剛好,滿足孩子口慾,還能兼顧營養需求。

如何為小孩挑選零食的種類與份量? 營養師公開3準則


程涵宇營養師表示,要完全禁止孩子攝取甜食飲料,是1件不容易的事,如果過度限制,還更可能引發反效果。國外研究指出,家長如果越嚴格禁止孩子吃零食,則孩子飲食品質下降,攝取零食等不健康食物的機會反而提升。


如何避免孩子吃進過多的糖份與空熱量?程涵宇表示,家長對於甜食飲料的拿捏上,可從「種類」、「份量」、「頻次」等方面著手。


1.種類怎麼挑選?


建議家長,檢查零食及飲料的營養標示,正確挑選避開空有熱量的食物。以孩童早餐常喝的調味乳為例,不是所有調味乳都是鮮奶做的,家長應該選擇以鮮乳製成、生乳含量達50%以上的冷藏調味乳,不僅口感較新鮮,還能攝取到蛋白質、鈣質,有助於牙齒、骨骼等正常發育。


程涵宇提醒,家長也應指導孩子正確挑選食物,才能避開沒有營養價值的空熱量飲料。


2.份量怎麼拿捏?


建議家長,參考每日飲食指南建議,為孩子把關糖份攝取量,提供其適當的點心份量,其中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7至12歲學童為例,每天2000至2200的熱量建議換算,約為50至55公克糖份。如果孩子當天喝了含糖飲料,或是吃了零食,家長就應該降低正餐食材中的糖類。


3.頻次怎麼規定?


建議家長,零食以假日限定為主,不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甜食。程涵宇表示,不可用甜食、飲料,來安撫或獎勵小孩,這可能養成孩子對甜食的依賴。家長應該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正值成長期的孩童每天都應喝足2份(1份240ml)鮮奶,家長平日仍應選擇鮮乳做為補充鈣質的管道。


假日帶孩子外出野餐、遊玩時,則可提供較甜的調味乳飲品,搭配穀物餅乾、果乾等含有營養價值的美味零食,滿足孩子的口慾,以及出遊的儀式感。


3大地雷食物盡量別碰! 選錯零食恐影響孩子發育


程涵宇提醒,如果長期幫孩子選錯飲料、零食,過度攝取糖分,這將影響孩子發育。


1.汽水:由糖、水組成,也含有咖啡因和磷,容易干擾鈣的吸收,甚至影響孩童成長發育。


2.奶精奶茶:由糖、油組成,濃濃奶香但沒有奶,營養價值低、熱量高,長期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和脂肪肝。


3.糖果:糖與色素組成,五彩繽紛、顏色鮮豔的糖果,可能免影響孩子專注力。

本文轉載自《NOW健康》該給孩子吃零食?營養師授3招 讓小孩吃得健康又快樂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15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2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學童不快樂!兒盟:半數學童壓力大 少與家人傾訴心事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童不快樂!兒盟:半數學童壓力大 少與家人傾訴心事

轉載:NOW健康網 葉立斌 2023年4月9日 週日 下午4:47

兒福聯盟表示,調查發現,2023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較2022年稍低。以100分計算,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佔79.1%,與HBSC世界平均相差8.9個百分比。再者,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為73.5分,相較於2022年的74.0分只低0.5分,維持很小的差距。此外,年紀越大的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數越低,國小為77.5分,國中則是70.6分。


運動很重要 但每4名孩子1人運動量偏低


適當的運動與休息能讓生活減壓,同時能提升日常生活的精神與活力,然而本次調查詢問兒少一周中運動60分鐘以上的天數,有26.3%的兒少平均1週不到兩天運動60分鐘以上,亦即每4個孩子就有1人運動量偏低,相較2022年的22.7%多了3.6個百分點;在休息部分詢問兒少每日睡眠時間,根據美國睡眠學會建議13歲至18歲之間的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應為8至10小時之間,研究結果指出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7.62小時,低於國際建議標準;再依學制分析後發現,年紀越大睡眠時間越少,國小生每日平均睡眠8.25小時,高於國際建議標準,但國中生每日平均睡眠只有7.24小時。

兒少心理健康須格外重視 調查發現15%兒少感孤單


兒福聯盟詢問兒少有關孤單、疏離感、對現在生活喜歡的程度,想了解是否因此產生變化。調查發現15%兒少「覺得孤單」、28.4%覺得「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非常喜歡現在生活的兒少比例27.9%較去年少,甚至有12.7%兒少表示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此結果與往年差異不大。


在後疫情時代,學童會變得較喜歡上學嗎?本次調查發現,2023年台灣學童不喜歡上學比例為28.8%,較2022年的31.3%下降了2.5%;進行跨國比較後發現台灣兒少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僅14.4%,與HBSC國際平均28.0%仍有較大的差距。


兒福聯盟進一步指出,超過四成台灣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44.5%,比起2022年41.6%多了2.9%,且相較於HBSC國際平均36%明顯高出許多,顯示台灣學童的課業壓力有上升情形。調查顯示,近半數國中生同意及非常同意課業壓力很大(49.2%),比國小生(38.0%)高出11.2%。如何排解學生的學業壓力,讓他們從不同的生活體驗中獲得自信、多元發展,是大家必須共同思考和面對的議題。


人際關係是我們跟社會連結的重要平台,更是兒少成長中的必須學習和面對的事情。本次調查發現,有70.5%台灣兒少在班上和同學相處愉快,有76.7%台灣兒少在學校有友善且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78.5%若遇到問題有老師幫忙,73.6%兒少認為老師願意傾聽其想法,73.4%兒少在學校感到安全。整體而言,超過7成台灣學童對於校園生活是感到安全、友善並有人協助的。

與家人談心事 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少50.9%認為朋友會盡力幫助自己,有51.2%兒少認為可以跟朋友談論自己的問題,在各方面的同儕支持皆超過五成的比例,但相較於國際平均60%,顯然同儕支持表現較差。


除了學校,家庭是兒少另一生活重要場域,與家人的關係可能影響生活滿意度,從共餐的頻率來觀察親子互動,結果顯示每天跟家人共餐的兒少有46.2%,趨近於國際HBSC調查的50%比例。另外,在分享心事方面,從煩惱的傾訴來看,「覺得把煩惱告訴媽媽容易」的有61.5%,相較2022年56.6%增加4.9%;「把煩惱告訴爸爸容易」的有49.5%,較2022年45.2%增加4.3%,可能與疫情後因隔離政策在家上學、上班,導致親子相處機會增加有關,不過兩者仍遠低於國際平均的85%及73%。


共餐頻率與傾訴煩惱之外,在兒少家人的支持狀況層面,結果顯示有52.9%兒少認為家人會盡力幫助自己、48.1%兒少認為可以跟家人談論自己的問題,若跨國比較,國際平均值高達72%,台灣兒少的家庭支持仍稍嫌不足。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00492
孩子常脫序 桃園衛生局:先諮詢評估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常脫序 桃園衛生局:先諮詢評估

轉載:中時新聞網 陳夢茹/桃園報導 2023年4月4日 週二 上午4:10

家中年幼孩子若經常有脫序行為,脾氣也像「小火龍」般火爆,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常與同學起衝突,就有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桃園市衛生局呼籲,如家中孩子有上述狀況,家長應尋求兒童心智科專業評估,減少批評或責罵,為孩子找出原因,才能降低親子衝突,讓孩子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桃園市衛生局表示,有案例家長是雙薪家庭,努力工作盡可能讓孩子擁有最舒適的生活環境, 但孩子經常忘東忘西,老師寫聯絡簿告知家長,孩子在學校中很容易與同學起衝突,課堂上會發出怪聲,甚至有干擾其他同學上課等情形。

家長原以為是老師的教導方式有問題,但不管怎樣調整或提醒,孩子還是經常出狀況,不過在練習直排輪及游泳時又可以非常專注,直到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協助,才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困擾。經過醫師妥善的說明與治療,孩子學業成績有所提升,脾氣也變得比較溫和,在學校的脫序行為也逐漸減少。

衛生局說明,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前額葉發育較慢或部分神經傳導物質失常等狀況,出現注意力不足的情形,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學校課業及家庭生活,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類似情形時,應及早接受適切的治療,由專業醫師給予合適治療計畫。

衛生局另提及,市府今年也將規畫辦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情緒支持團體,如有心理諮商需求也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預約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00491
孩子挑食可能是「食物恐新症」! 長期可能導致罹患慢性病風險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挑食可能是「食物恐新症」! 長期可能導致罹患慢性病風險

轉載:民報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3年3月31日 週五 上午11:40

對許多爸媽來說,孩子的營養攝取一直都是育兒的難題之一,憂心孩子因為挑食而導致營養不均衡。醫師表示,其實小孩的偏挑食行為有時是因為對未曾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即所謂「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常見於2歲至6歲的兒童,由於逐漸發展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們對於喜惡開始有所分別。若家長未及時給予協助,短期間可能會造成孩子因為纖維質攝取不足而出現腹痛、便祕的情況,長期下來除了造成體重過輕或過瘦之外,對於大腦神經的發育也會有所影響。

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曾針對食物恐新症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食物恐新症會使整體飲食品質下降,造成飲食中的蛋白質、纖維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足,或鹽分、飽和脂肪的攝取偏高,可能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師陳慧文日前在門診收治一名體重僅12公斤的3歲陳小弟,經仔細問診後發現,陳小弟自嬰兒時期對於副食品便十分抗拒,且時常腹瀉,先以處方藥物改善陳小弟腹瀉症狀,並請母親記錄陳小弟三餐飲食,回診時安排營養師諮詢,以期改善陳小弟營養不良的情況。

陳慧文醫師表示,1歲以前幼兒飲食是能夠被訓練的,家長可以透過多變化的副食品讓孩子嘗試,能夠大幅提升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而1歲至2歲的幼兒對飲食接受的可塑性相對也還是較高,經由階段性的嘗試與改變食物型態及樣貌,比如青菜可以剁碎、磨泥、熬湯等,或利用模型切出特別圖案,幫助幼兒飲食多樣化。

在提升孩子對飲食的接受度時,其中家長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於家長通常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陳慧文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吃,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簡單手作,增加孩子的好奇心與參與感進而願意嘗試。

陳慧文提醒,孩子的飲食攝取固然重要,但家長也切莫過於心急,避免運用賄賂或威脅手段,假使孩子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進食,反而會造成孩子焦慮或討厭的情緒。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9635
寶寶頭歪歪好可愛? 當心「斜頸症」與「扁頭畸形」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寶寶頭歪歪好可愛? 當心「斜頸症」與「扁頭畸形」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2023年4月1日 週六 下午5:00

新生兒的頭型睡扁睡歪,小心不只是睡姿不良,有可能是因為罹患「斜頸症」!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骨科暨小兒骨科醫師李宗霖表示,斜頸症若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恐出現高低肩、脊椎側彎、扁頭畸形等症狀,但可以透過睡姿矯正、頭盔矯形、按摩與手術等方式改善,呼籲新手爸媽多留意寶寶的狀況。

李宗霖說明:「斜頭畸形及胃食道逆流皆是寶寶的好發病症群,除了先天性病因外,寶寶出生後的6個月內更是黃金關鍵期。當寶寶長時保持同一個頭部位置是姿勢性斜頭畸形症最常見元凶之一,而姿勢不正確帶來影響更不可輕忽,恐會造成脖頸傾斜固定,後續於視力、肌肉、脊椎發展上等皆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先天肌肉異常 後天姿勢不良

新生兒扁頭畸形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顱縫早閉造成的扁頭,另一種則是斜頸症造成的扁頭。嬰兒斜頸症屬於常見的骨骼肌肉先天型異常,為單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引起。纖維化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產創傷、產前或周產期腔室症候群等,若母親胎位不正,子宮內限制也會導致胸鎖乳突肌發育不全;後天型的斜頸症則因姿勢不良(睡姿)或斜視,而續發姿勢性斜頸。

患童若有斜頸症,患側肌肉會變得僵硬、縮短、無法伸展,使頭部向患側傾斜,而臉部轉向對側,也無法將下巴自由轉動至患側肩膀。若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恐出現併發症如高低肩、頸部活動不良、脊椎側彎、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全、姿勢性扁頭畸形等症狀。

扁頭畸形會不會影響腦部發展?

1980年代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仰臥睡覺後,嬰兒猝死症減少了40%,然而「姿勢型扁頭畸形」卻多了600%!許多爸媽擔心扁頭畸形是否會影響腦部發展?李宗霖說明,姿勢型扁頭畸形並不是一種疾病,只要腦部有足夠的位置擴張成長,並不會影響腦部發展。

嬰幼兒斜頸症診斷重點

至於如何評估自己的寶寶是否有斜頸症?可從下列幾點觀察:

1觀察睡姿:寶寶是否喜歡都朝同一邊睡。

2觀察臉型:是否有大小臉或不對稱情形。

3觸摸肌肉:將寶寶的頭擺正,觸摸兩側頸部肌肉是否有腫塊或不對稱。

4頸活動度:觀察寶寶頸部活動度是否單邊受限、兩邊不對稱。

若家長察覺寶寶肌肉骨骼有上述異狀,建議進一步就醫進行理學檢查(健康檢查)或是超音波檢查是否有「斜頸症」。

第一型:假性腫塊,可在超音波下評估腫塊大小。

第二型:慢性纖維化併有正常肌肉組織。

第三型:完全瀰漫性纖維化。

第四型:索狀纖維化。

姿勢治療3步驟 有助改善斜頸症

1歲前治療斜頸症效果最好,治療手法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方式。早期可透過睡姿矯正、頭盔矯形、物理治療(按摩)與專門設計的軟墊改善;若保守治療效果仍不佳,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尤其纖維化至1歲後恐變成不可逆狀況,需要到小兒骨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治療。

步驟1讓寶寶趴睡,患側朝上。

步驟2餵奶時,將奶瓶移至患側上方,誘導寶寶轉向患側喝奶。

步驟3讓健側靠牆,以玩具吸引寶寶頭朝外看。

寶寶的骨骼配合神經肌肉系統的發展,隨時間逐漸發育成形,從坐到爬進而到走的歷程。醫師呼籲,協助新生兒保持正確、健康的姿勢,可幫助寶寶避免發生斜畸形頭等狀況,降低其帶來的傷害。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9634
專家籲家長注意3改變 可能是孩子遭霸凌警訊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專家籲家長注意3改變 可能是孩子遭霸凌警訊

轉載:中央通訊社 2023年3月25日 週六 下午4:15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5日電)台中市某公立高中生疑在校園內遭師長霸凌輕生,專家提醒,孩子不見得會告訴家長,但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改變等,都可能是個警訊,家長可多關心並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

台中市某公立高中生疑在校園內遭師長霸凌,今年2月輕生死亡。台中市教育局昨天表示,校方處理此事態度消極,校長、主任教官、教官及學務創新人員等7人調離現職,靜候調查。

校園會有霸凌的情形出現,主要是出現在被害者與加害者在權力不對等下。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教育部將霸凌分為5類,包括肢體霸凌、關係霸凌、言語霸凌、網路霸凌及反擊霸凌,其中言語霸凌最為常見如辱罵、誹謗、謠言、嘲笑、騷擾、威脅等。

張自強指出,孩子在校園中若遭遇到類似霸凌的情形,回家也不見得會把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告訴家長,但孩子的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的改變等,都可能是個警訊,家長們多份關心或許就可能阻止悲劇發生。

若孩子不想以口語表達,張自強說,也可用通訊軟體、臉書等方式溝通,或向同學瞭解孩子的心中世界,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讓兒女知道身邊永遠有人在支持著他,同時維持好與學校的親師關係,共同防範校園霸凌發生。

張自強提醒,當學生在校遭受言語或肢體霸凌時,有些學生會將責任反諸於己,認為是自己抗壓不足,但每個人對於言語霸凌的感受不同,若學生因此產生的焦慮或壓力時,應該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羞於開口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而造成遺憾。

此外,家長若被學校告知孩子因故遭懲罰時,除要向學校積極了解實情,也要聽聽孩子的想法,必要時也可以透過其他同學了解真實狀況,避免誤判實情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8814
保護親子關係/給教養資源 幫不知所措的父母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保護親子關係/給教養資源 幫不知所措的父母

轉載:聯合新聞網 董俞佳 2023年3月22日 週三 上午8:27

法務部修正民法,家長濫打、濫罰孩子,未來最重將被剝奪親權。學者與專家提醒,如何定義濫罰、濫打,將是關注焦點。且僅修法將這些父母標籤化為「不適任」父母,卻未提供足夠教養資源,強制剝奪親權卻無配套,恐不只懲罰父母,也傷了孩子。

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親職教育作家林惠雅表示,具體的濫罰、濫打定義應該要清楚,否則界線不明,難以斷定。若強制剝奪親權,孩子會被送往哪裡?是給政府?到社福機構?還是給祖父母與親戚?如果是給祖父母與親戚,他們準備好了嗎?

若強制孩子離開家,林惠雅說,對他們來說,施暴者留在家中,而自己卻被帶離自己的家,還要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豈不是二次懲罰,且過往也有案例,孩子寧願被打,也要待在家。

臨床心理師施文逸也提到,剝奪親權等於告訴家長「你不配當父母」,但剝奪親權是否會用強硬的方式斷開孩子與父母的連結?未來孩子的情感依附對象會是誰?是否有替代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連結情感的角色?長期而言對孩子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都是需要持續關注與思考的事情。

施文逸表示,現在的父母處在高壓力的社會環境,很多人光是養家活口就已身心耗竭,導致明知道處罰、責罵孩子不好,卻無力去尋找更好的方式來調整教養方法;也有一些父母在成長經驗中也是受到打罵長大的,沒有上一代的正向教養示範可以模仿練習,在看了很多教養書籍、文章之後,實行上仍會經常遇到困難。

施文逸建議,應要同時思考是否有足夠的教養資源,協助這些不知所措的父母,畢竟對大多數的父母而言,在教養過程中傷害自己的孩子並不是他們的初衷。

親職專家陳傑華說,法律是最後防線,且僅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家長教養觀念,傳統打罵教育可以取得短效成果,但長期而言,卻可能導致親子關係崩裂,如果孩子真的受到身心重度傷害,也勢必需要社會防護網介入保護。

修法的同時,是否提供教養資源也同等重要。林惠雅說,家長教養有多重辛苦,若遇到困難,往往責備多於協助。但目前並未提供什麼資源。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8813
關上濾鏡就焦慮,你的孩子也有「美肌濾鏡症候群」嗎?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上濾鏡就焦慮,你的孩子也有「美肌濾鏡症候群」嗎?

轉載: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黃敦晴 2023-03-14 12:22

拍照、在社群媒體分享照片、視訊時,一定要開美肌、濾鏡、或先修圖過嗎?不只是大人,這樣的孩子也愈來愈多了,他們脫掉口罩後,要怎麼面對與接納真實的自己,以及對別人看到自己真面目的反應呢?讓人瞬間變美的科技背後,還隱含了更多心理健康的危機。

隨著疫情減緩,脫下口罩後,還習慣嗎?不只大人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孩子也需要時間適應沒有口罩、瞬間失去隔離與保護、甚至以真面目示人的日子。

對於拍照、視訊、錄影或直播時常常使用美肌、濾鏡、打光功能的人,在不戴口罩後,更是如此。

美國奧爾布賴特學院(Albright College)心理系主任席德門(Gwendolyn Seidman)與副教授費根森(Keith Feigenson)在《今日心理學》共同撰文指出,隨著各種 app 推出濾鏡、美肌、修圖等功能,科技使人在鏡頭裡瞬間「變美」的功能也愈來愈強大,但卻可能帶來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大量在 IG 等社交媒體上曬出美照、或是用抖音等內建濾鏡功能呈現自我的青少女。

變美,有什麼不好呢?問題不在變美,而在濾鏡裡的圖像與真人的距離愈來愈大,甚至可能已經完全改變了人臉的樣子,而且使用情況實在太普遍,不只是青少女、還有老師、父母等長輩。

太常用濾鏡,影響自我評價與情緒

首先,這讓很多人猶豫要不要用美肌、濾鏡功能,特別是期待得到社群認同與正面評價的人。

如果不用這些功能,可能要面對照片或影片中的自己沒有那麼漂亮,而且跟很多人不一樣,甚至可能會被別人品頭論足。光是解釋,就是一番工夫。

如果用了濾鏡,自己也習慣看到那些美化過的自己,當他們照了鏡子看到真實的自己時,可能會很不習慣鏡中的人像,不熟悉真正的自己,甚至覺得自己看起來很糟、落差很大而難受。而且,當他們要以真面目面對別人時,也會在心裡擔心別人看到真人與濾鏡後的落差與感受。

此外,光是常常用美肌、濾鏡或是修圖等行為,就會影響自我評價與情緒。他們的文章引述了杜克大學與普渡大學的調查指出,比較常用濾鏡、軟體編輯自己的照片的人,對於自己的身材與外觀比較不滿意。此外,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研究也發現,常對自拍照片修圖的人,對於自己的臉蛋比較不滿意,而且較常有負面心情。

兩位心理學家還提出了更深層的問題。濾鏡與美肌等功能的設計,常常基於特定的種族與審美觀,無法因人而異,所以反映出來的是單一的美感。但世界上的人與美各有千秋,不該只有一種標準與喜好,也不該以此定義每個人的美醜、看起來應該怎麼樣。這不但扭曲了美感,也扭曲了價值觀,甚至傷害孩子的自尊。

用與不用濾鏡,都有問題。那麼,該怎麼辦呢?

兩位心理學家建議,大人若發現孩子有使用濾鏡的習慣,要跟他們談談濾鏡這件事。例如,聽他們說他們使用的方式、原因、觀察與感想,也對他們解釋美肌、濾鏡與真實世界的差異,就像一般社群媒體裡看到的貼文很片面、不是全部的真實一樣。

另外,還要說明濾鏡與美肌功能對於什麼叫做美的單一標準與偏見,讚美孩子天生的優點,希望他們喜歡自己,也能夠肯定人們外觀的多元化與不同的美感。

作者提醒,在教育體系中,愈來愈多人留意到數位溝通與社群媒體的儀節、霸凌、安全等議題,以保護孩子,卻忘了這些 app 的濾鏡等相關問題也會對孩子帶來傷害,甚至更嚴重的自我內在衝突。

或許,這也該從拍照時無法關掉濾鏡的大人開始做起。

(資料來源:今日心理學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923
睡前故事推薦:精選幼兒短篇睡前故事&睡前故事技巧分享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睡前故事推薦:精選幼兒短篇睡前故事&睡前故事技巧分享

轉載:親子天下有聲故事書APP 2023-03-13 18:22

睡前故事該怎麼選?為了讓小寶貝們趕快上床進入睡眠狀態,為他讀一篇睡前故事,是非常有幫助的方式,親子共讀床邊故事並特別沒有年齡限制,我們甚至鼓勵你從小朋友 0 歲開始就能開始嘗試。

而目前市面上的睡前故事選擇豐富,還是新手父母的你該怎麼選睡前故事呢?閱讀睡前故事時又有那些技巧呢?

本篇文章除了會推薦你,5 篇適合和小朋友一起聆聽的睡前故事外,更將與你分享睡前故事的閱讀與挑選技巧,希望能幫助你建立與小朋友的親密時刻,好好享受親子時光。

小朋友睡前故事推薦清單

讓小朋友透過閱讀童話故事或是聆聽睡前故事,能幫助小朋友建立閱讀習慣,更有助於小朋友發展同理他人的能力,提早孰悉待人處事的道理,

親子天下有聲書是結合了童話故事及民間故事有聲書外,更精選了多個適合兒童的睡前聆聽的專輯:

  • 卡林巴搖籃曲系列 
  • 晚安故事 系列 
  • 誰在床下養了一朵雲 
  • 母雞奶奶晚安故事系列 
  • 晚安故事摩天輪 系列 
  • 睡覺囉 - 媽爹版 
  • 一起說故事 系列 
  • Peggy 的睡前故事

我們接下來會在這些專輯中,聽出7適合小朋友聽的床邊睡前故事,並且同步放上睡前故事的試聽按鈕,讓新手父母有個好的開始。

給爸媽的7個睡前故事技巧分享

能夠在睡前讀個睡前故事給小孩聽,是共享親子時光的最好辦法之一。英國知名的書籍出版社企鵝出版社,曾在一次與英國最大的兒童閱讀慈善組織BookTrust的專家訪談中,提出7個讓家長掌握睡前故事的技巧

睡前故事技巧 1:睡前故事從零歲就能開始

想要念睡前故事給小朋友聽,可以從 0 歲就能開始。

你完全不用擔心寶寶還聽不懂故事內容,只要讓他靠在父母身邊,隨著呼吸起伏聽著父母念著睡前故事的嗓音,就能讓他的身心漸漸放鬆、順利入眠。

除此之外,越早讓寶寶習慣聽故事,將有助於寶寶在長大後發展出閱讀的好習慣,因此即早開始念故事對小朋友是絕對有好處的喔!

睡前故事技巧 2:讓睡前故事成為一種習慣

持續而穩定地與小朋友養成一起閱讀故事的習慣,能幫助小朋友建立「一天已經到了尾聲,是時候睡覺了」的儀式感,每

當和爸媽一起完成這項任務,會讓小朋友感到滿足,有個一天完美的結束。

如果從小養成規律,將有助於語言、讀寫還有情感能力發展,讓孩子成為一個富有同理心且快樂的人。

睡前故事技巧 3:讓小朋友做好就寢準備

睡前儀式感的建立,從念睡前故事之前就開始養成。

唸故事前,請先幫小朋友都穿上了睡衣、刷了牙做好隨時就寢的準備,在唸完故事以後就可以直接入睡。

在事前準備的同時,我們也鼓勵父母可以在這時候和小朋友討論,今天要讀的睡前故事是什麼內容,試著去了解他們有甚麼想法,有助於建立起對故事的期待,也能擁有讓人一天滿意的尾聲。

睡前故事技巧4:挑選適合的睡前故事

不知道該讀哪本故事嗎?直接問問小朋友的想法吧!

不管是小說、圖畫書還是漫畫書都可以,只要是他們喜歡或有興趣的故事,唸起來都會很有成就感的!

如果家裡的小朋友還小沒辦法表達意見,那麼我們建議你可以往色彩鮮明、充滿簡單易懂的插圖、摸起來柔軟的書籍(如布書)等方向去挑選。

即便這個階段的寶寶還聽不懂故事的內容,至少他們還可以藉由色彩、語調和觸感等感官刺激產生印象。

內容方面,則可以選擇有很多壯聲詞的故事,這類充滿節奏感、重複性聲音對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兒能達到類似搖籃曲的效果,

建議父母在念睡前故事時,可以用比一般說話更慢的速度閱讀,讓寶寶更能聽清楚發音留下印象,更容易建立閱讀然後就寢的習慣。

如果小朋友已經大到可以自己選擇,那麼就帶他們去圖書館或書店一起挑選,父母們跟著小朋友一起嘗試不同類型的故事,享受探索的樂趣。

睡前故事技巧 5:建立放鬆身心的環境

決定了內容以後,選擇念故事的場地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找個舒服的角落,可以是沙發上或者是床上,只要能夠舒服、安心地靠在一起、翻著書,讓彼此靠著輕鬆閱讀的空間都可以。

一起遠離干擾,創造親子談心的專屬時間!

睡前故事技巧 6:放開來!好好玩

雖然是睡前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小朋友進入夢鄉,但你不需要總是用緩慢柔和的口氣來閱讀,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享受相處的時光。

我們鼓勵你多配合故事角色的個性,即興發揮,可以是誇張的動作或有趣的語調,只要讓小朋友和自己都開心就好,你會是他眼中最棒的說書人。

睡前故事技巧 7:盡情享受你們的專屬時間

一旦決定了內容,就好好享受彼此的閱讀時光。

如果小朋友已經夠大了,能夠了解書中的意涵,就讓他們自己拿著書、自己翻頁,你只需要在旁邊陪著他閱讀。

如果還是寶寶就讓他靠著你,好好聽著讓他安心的嗓音,讓興奮的心情得到安撫,充分放鬆,共度美好的時光。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921
日曆紙上的圖畫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曆紙上的圖畫

轉載:中時新聞網 馮國瑄 2023年3月9日 週四 上午4:10

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個月才回家一趟,平常只能打電話。

話筒裡,爸爸的聲音從很遙遠的地方傳來,貼在我耳畔,既疏離又親暱,他預告:「下禮拜四,把拔要回去看你囉。」下禮拜四?當時我讀幼稚園小班,對「時間」完全沒有概念,我根本不曉得「下禮拜四」是什麼意思?只有默默記住「下禮拜四」這個詞,打算掛電話後再去問阿公。 下禮拜四。下禮拜四。心裡的困惑讓我在電話這頭安靜了下來,爸爸那邊的話題好像也枯竭了,他輕輕揚起聲音問:「還有什麼話,想對把拔說嗎?」說這句話就表示爸爸要掛電話了。

每當發現爸爸要掛電話,我的喉頭總會湧起一陣酸意,像是一股氣流卡在喉嚨,想大聲叫出來,卻又怕爸爸擔心所以強忍住。我深吸一口氣,眼睛痠熱,輕輕說一句:「把拔我好想你。」電話那頭似乎笑了,心滿意足地笑了,爸爸說:「兒子,我也很想你。」

那個年代沒有手機,爸爸住在宿舍也無法使用室內電話,他總是跑到公共電話亭打電話回家。我的腦袋始終儲存著一幅清晰畫面:寶藍色的夜空,花蓮入夜後的海灣,灣岸的遠處有一排餐廳熱鬧的燈火、還有喝醉的人大聲喧嘩的笑聲;而海灣這一頭卻是安靜寂寥,黑色的海浪一波一波撲上岸,岸邊暈黃路燈下,矗立一座紅色電話亭。太平洋黑暗無邊無際的海面,孤單隨時都要湧進這座電話亭。我爸鑽進亭子裡,投下一枚枚硬幣,嗡嗡嗡、嗡嗡嗡……我接起電話,爸爸聲音後面,總會有一片黑色海浪的背景音。

我爸回來時,告訴我許多關於海邊的故事。他說,他住在宿舍想吃水果,去水果攤滿了一袋撞傷的小蘋果,他說買受損的水果比較便宜。他捨不得分給其他人吃,所以拎著這袋水果,跑去海堤,一口氣啃光整袋蘋果。那是一段孤寂的時光,媽媽過世了,我和姊姊被帶回阿嬤家寄養,我們家被迫拆散。好久好久才能見一次面,平常只能靠昂貴的長途電話聯繫,電話裡不時傳來哐啷一聲錢幣跌落的聲音,公共電話提示我們該投錢了,否則就要切斷電話。

有時爸爸來不及說再見,他的聲音便切斷,消失在一片黑暗之中,被黑色大海捲去一樣,吞沒太平洋,像媽媽死掉一樣,再也看不到他。我是太多幻想也太容易感傷的小孩,我莫名為此哭起來。

下禮拜四。下禮拜四。阿公幫我在日曆紙上畫圖,告訴我每天撕掉一張,撕到畫圖的那張紙,一台藍色小轎車,駕駛座車窗伸出男人上半身,對我們笑著揮揮手,那天就是下禮拜四,爸爸就會回來。我每天爬上椅子認真撕去一張紙,然後作弊翻到畫圖那張紙,盯著阿公畫的那個男人,希望他趕快出現。我始終覺得我的童年很漫長很漫長,因為我總是在等待。

終於等到爸爸要回來那天,他早上就打電話回來,告訴我們要出發了。他開著一輛破舊的雷諾小車,從太魯閣入山,車子就在窄小的山路轉啊轉,轉到合歡山,再轉到清境農場,一座一座大山變成綠色的高蛋糕,他沿著蛋糕的邊緣開車,一圈一圈爬上去,翻山越嶺,再從台中轉高速公路回來,等到他的車子回到小鎮,往往也都傍晚五六點了。

可是有時候,他會回不來。下大雨或者颱風過後,中橫容易山崩,就像暴力掘開鮮奶油蛋糕,巨石般的海綿蛋糕與泥沙般的鮮奶油,把回家的長路搞得滿目瘡痍,爸爸開到一半就回不來了,只能折返,用路邊公共電話傳回這個悲傷的消息。

我坐在餐桌邊緣,還在等他回來開飯,阿公卻婉轉告訴我這件事。阿嬤為了爸爸回來,加了好多菜,滿桌的佳餚,這下子應該吃不完。阿公似乎預知我會哭出來,輕輕挲著我頭髮:「你母湯哭喔。」

這樣不定期的,爸爸回不來的恐懼縈繞著我。我常常做惡夢,夢到豪雨的山路,爸爸困在車陣裡,雨刷來不及刷開淋下來的水幕,鬆軟的山壁吃進太多水,土石滑動,又像海綿蛋糕崩下來,把他活埋進去。

我嚇醒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

黑暗中,我聽到勻稱悠長的鼾聲,是爸爸的鼾聲。爸爸睡在我身邊,疲憊過度,整個人睡死了。我驚奇看著,他的臉,他的身體。但叫不醒。我像一隻小狗,蜷在他身邊,挨著他的手臂,又安心地睡了。隔天早上,爸爸還在睡。我跑進廚房找阿嬤,阿嬤攪著瓦斯爐的熱粥,漫不經心告訴我,昨晚爸爸從中橫下來後,又改道蘇花公路,從台北連夜繞回來。回來看我。

我走進客廳,牆上日曆紙,還是昨天舊的那張,停留在禮拜四。圖畫上,藍色的車,男人半身鑽出車窗,伸著長長的手臂,笑著咧嘴對我招手。爸爸回來了,他真的守信用回來了。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191
新北推定點臨托 臨時有事免煩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北推定點臨托 臨時有事免煩惱

轉載:中時新聞網 葉德正/新北報導 2023年3月8日 週三 上午4:10

雙薪或單親家庭常有臨時托育需求,但臨托機構難尋,新北市社會局推動「定點臨托補助計畫」,只要是合格保母就能夠在社區或地點接受臨托,社會局將補助設備、租金與教材等費用,每案最高10萬元,也能免去托育機構需要立案的法令規定,希望家長放心生,孩子有人幫你顧,目前已有淡水1處提出申請。

新北市托育機構有1485家,居服托育中心13家,保母也有6808位,希望滿足家長托育需求,但新北市家庭型態多元,城鄉差距大,有些家長可能因為就醫、就業或求職等突發情況,需要臨時托育孩子,常找不到人協助照顧。

社會局今年推動「定點臨托計畫」,除登記的法人、機構、團體或學校,合格保母也能夠申請設置定點臨托,如住家社區內,只要有合適空間,經社會局環境評估後,都可以作為臨時托育的場所。

社會局兒童托育科長林秀穗表示,成立托育機構依照法規需要立案,但若是透過合格保母申請的居家照顧,可免去法規限制,但是收托人數就會減少,如每時段收托人數至多4人,其中未滿2歲者至多2人。

林秀穗說,目前已有淡水1處提出申請,主要是由一群保母組成的協會,地點設置在淡水捷運站周邊,希望可以提供家長臨托的選擇,目前籌備中。林秀穗說,家長如有需求,可上新北市「新北市育兒資訊網」預約,將協助找到最近、最適合的保母。

社會局也說,新北市今年也增加弱勢家庭臨托補助金額,送至托嬰中心或居家托育人員托育,由每小時補助120到140元,提高180到200元,以臨托每小時收費230元,家長等於只要支付50元。

另也增加居家托育人員夜托補助,補助每名兒童每小時200元,如屬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兒童則是220元,以目前夜間臨托每小時收費290元,一般家長只需支付90元。

社會局說,夜托補助及臨托補助每年各補助240小時為上限,合計每年最高可補助480小時;今年也增加增加單親家庭為補助對象,提供單親家庭托育支持。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190
頁/共2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