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7,832|回應403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橘世代/【向上教養】他們不是怕死 是怕掌控不了生命變動

轉載:udn 張瀞文 2024年12月21日 週六 上午5:44

生病不看醫生,看了醫生也不吃藥、不運動、不復健;手術順利出院後卻一蹶不振、懶得出門;你氣不過唸了幾句,他回你:「大不了死一死!」但是急症送急診時,他又害怕醫療無用真的死去……。照顧生病老父母,讓子女疲憊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父母的消極。

「我們看手術順利,但他真實感受就是身體變差。與其說怕死,他懼怕的是無法掌控身體變動的挫折。」臨床心理師何曉婷試著解釋生病父母的狀態,年長者的身體恢復能力大不如前,看似順利的手術結束後,身體仍會有許多看不見的不舒服,讓他不願意出門與運動。

長輩也可能在病後看見病容、感覺身體衰老,嚇了一跳,油然而生無能為力、難以掌控的挫折感,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乾脆都不要做了,當要去看醫生就聯想到「同樣的事又要再來一次,我會不會變得更差?」沒有掌控感的害怕愈來愈深。

先理解父母狀態 再找方法

何曉婷看見許多長輩真的會害怕,但怕的不是死,而是「我掌握不了我生命的變動」。何曉婷提醒子女,先理解父母的狀態,理解了就不會對他生氣、對他有迫切要求。她也強調,向上或向下教養都非「說了就有效」,都需要對當事人有理解之後找方法、要花時間陪伴他養成習慣。

例如媽媽不出門是在乎面子,覺得自己變醜了,就試著幫她準備外出穿著,讓她漂漂亮亮,從外觀下手,讓她對自己有信心,減少對出門的抗拒。

也要記得多鼓勵,提醒他們擁有的優點,增強自信,例如跟爸爸說,他抗癌過程很勇敢,護理人員要求都有做到,提醒他也是很強韌面對苦痛,降低他們因為身體病痛所致的失落。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3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講講五次仍不聽 換個說法要求孩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講講五次仍不聽 換個說法要求孩子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2月22日 上午9: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J媽一定非常愛孩子,希望能讓他們的童年擁有幸福的回憶,為了讓孩子過得幸福,願意嘗試所有的努力。你的心情真的很美,也因為這份心意,才讓你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也讓你具備能溫柔重複對孩子說五次的能力。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人好聲好氣說個兩三次就會發脾氣,也有人一開口就對孩子發火。J媽已經做到平均能對孩子理性地講五遍的程度了。

意志力是種很有限的資源,雖然每個人能展現出來的意志力強度都不同,但無論是誰,如果只是一直使用,最後都會枯竭。目前J媽所擁有的意志力,在等了五次之後就會告罄。除了J媽之外,還有多少父母能不生氣地對孩子說五六次同樣的話呢?所以現在該學的是如何說話的方法,做到不用講超過五次就能改變孩子的行動。接著就來介紹「能改變孩子當下行動的說話方法」。

當你判斷:「孩子在拖拖拉拉」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覺得「孩子在反抗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怒火,起因都是這些細微的情緒。這時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引導並改變孩子當下的行為,就等於是注定了待會一定會生氣。下面列出示範例子,試著把J媽原本的話換成能引導孩子改變當下行動的內容。

1.「媽媽幫你把衣服拿出來了,趕快穿上吧!」
‧少講了「什麼時候」。要告訴孩子可以用的時間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
一定要做,孩子才能理解事情的急迫性。
‧範例:「我們十分鐘內就要出門囉!你現在要馬上穿衣服才可以喔!」

2.「等時針走到六我們就要出門囉!不然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現在就把衣服穿起來、準備一下吧!」
‧你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法描述時間,真的做得很棒!提到「現在」這個詞也做得很好。只是如果孩子沒有停下他原本正在做的事抬頭看時鐘,或是孩子感受不到還剩下多少時間的話,就會無濟於事。六歲的小孩對於十分鐘跟六十分鐘的長短還沒什麼概念,所以必須要求孩子看時鐘,再用小朋友的話說明剩下的時間給他聽。

另外,在結尾的時候用問句詢問孩子會更有效,孩子被問到問題,自然就會回答答案,而回答的意思就是他接收到了這個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作答。因為是孩子自己想過再回答的,所以他也會對這件事有「責任感」。

3.「○○自己會準備的話,媽媽就會很開心又輕鬆喔!」
‧培養孩子懂得準備和自主性至關重要,不過要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也需要重複且一致的教導。父母情緒不穩定的話就很難有耐性指導小孩;只有當父母心情舒適、遊刃有餘時才有辦法耐著性子。

另外,緊急地要孩子做好出門的準備,這個目標太大,就算覺得要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並負責,當下也需要父母給出帶有領導力的「指示和命令」。如果情況比較急,媽媽要求孩子做的動作就必須清晰、簡單。例如:「我數到三,你要把褲子穿好喔!」、「五分鐘內要把衣服和鞋子都穿上。」等等。

‧如果J媽覺得「再緊急也要讓孩子主動去做該做的事」這點很重要的話,那就給孩子兩個左右的選擇,這也是很好的辦法。「你要先穿褲子,還是想先穿上衣?」這樣孩子就能在這兩種當中選出一種。

要是出門的時間迫在眉睫,也可以問孩子:「你想自己穿,還是讓媽媽幫你穿?」通常小孩都會說要自己穿,不過即使他選擇了第二個也無妨,因為那是他自己做的選擇,所以還是可以保護到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

如果是類似下面這種情況,不用強迫孩子就能快速改變孩子的行為。
‧○○啊,我們二十分鐘之後要出門囉!去穿衣服吧!
‧只剩十分鐘而已,請你把玩具放回去。
‧你還沒穿好衣服耶!我數到三喔,一、二、三!
‧最後一次機會囉!現在不穿的話媽媽幫你穿。

這些方法中有哪些讓你有嶄新的體會呢?看著J媽一直到現在的變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你跟孩子們的相處方式,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督促孩子行為改變,我也會為你加油的!

(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68573
想拉近親子關係?溝通大師黑幼龍:別把陪孩子當成苦差事,這樣做找出樂趣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想拉近親子關係?溝通大師黑幼龍:別把陪孩子當成苦差事,這樣做找出樂趣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時報文化 2020年2月16日 下午3: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時報文化】很多人說我的脾氣好,跟小孩互動時會像平輩一樣,其實我對他們也會發脾氣,只是後來改進不少,這是我自己比較慶幸的一點。

想拉近親子關係?溝通大師黑幼龍:別把陪孩子當成苦差事,這樣做找出樂趣
更多

四個孩子的青少年期,家裡是一塌糊塗。孩子天天早上不起床,我和太太怎麼推、怎麼叫就是沒用,更離譜的是他們連站著穿衣服也會睡著。平常家裡迪斯可音樂震天響,吵得我和太太快耳聾;老大的功課平平,老二則總是班上倒數幾名,老三女兒從小愛漂亮,帶回來的男朋友我們一個都不喜歡,總覺得這些男生看了都討厭,想把他們趕出去。

其實父母沒必要把和小孩一起做他們喜歡的活動當成一個苦差事,有時候你會發現也挺有樂趣的。我偶爾想,如果我也是個傳統的父母,只會要求他們寫功課的話,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四個小孩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

我最欣賞四個孩子的好個性及善良的心。有一次帶孩子們去看棒球,最小的兒子黑立行才幼稚園大班,好動的他會靠著欄杆,走過去擁抱其他小朋友,雖然被抱的小朋友有點嚇一跳,但在小兒子黑立行的眼中,他覺得這是個愛的世界,所以他很輕易可以去擁抱、關愛別人。

至少這點我做不到,他的哥哥們也做不到。有次參加活動,坐我旁邊有兩個女生看到立行很可愛,就過去問他:「小弟弟你叫什麼名字?幾歲?」而立行也很快跟她們熟稔起來。想想看,有多少小孩對陌生人感到害怕、恐懼,但如果能讓孩子們從小覺得這是個愛的世界,該有多好。

美國卡內基有位在學校教書的兼任講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小布希還是州長的時候,老布希和柯林頓選輸掉了,他們班上有位小朋友就是小布希的女兒,那個小朋友常常帶著笑容,是非常友愛的個性。

選舉結果公布的時候,老布希輸了,午餐時間就有很多人圍著那位小朋友揶揄她:「妳的爺爺輸掉了,妳的爺爺輸掉了。」老師看到這個情形,覺得小朋友很不應該,正準備出面干預的時候,沒想到小女孩不但不生氣,還跟嘲笑她的同學說:「對,我爺爺輸了,但我相信柯林頓也會是位很好的總統!」

我聽了非常感動,這個孩子的爸媽在孩子面前一定言行一致。雖然柯林頓是老布希的對手,但也沒有口出惡言,否則孩子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在這種教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我想一定會是個保持客觀、中立,有獨立人格的人。衷心希望我的孩子也是。

本文出自時報文化《黑幼龍的慢養哲學: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找到力量》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47512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2月15日 上午9: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聽話的狀況多到數不完。孩子還小、聽不懂人話,媽媽會生氣;孩子長大一點之後,聽懂人話卻還是不聽話,媽媽也會生氣。同樣一句話要重複好幾次的時候,還有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的時候,媽媽都會生氣,甚至覺得無力。就算媽媽們心裡都知道,不可能有孩子會對父母的話百依百順,但還是會生氣。

人生氣的原因大致上有三種。
1.是因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被妨礙。
假如晚上想趕快把孩子哄睡再去看個連續劇,但孩子就是不睡,這種時候不會生氣嗎?孩子好不容易睡著,終於可以坐到電視機前了,偏偏這時老公喝得醉醺醺地回來又把孩子吵醒,難道不會更生氣嗎?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期限內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計畫,沒辦法如願的時候就會生氣。

2.是因為被踩到底線。
每個人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都有一條覺得有安全感的底線。像是不住在一起的公婆,沒事先聯絡就自己開門進來,這時生氣的原因是因為「底線」被踩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也算是一種底線,例如自己喜歡的包包被孩子亂塗鴉時會生氣;沒說一聲就把老公珍藏的釣竿清掉時,老公也會生氣,這些都是因為不能跨越的底線被侵犯了。

3.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尊心受傷。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被認定,也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一旦被輕視,難免就會浮現生氣情緒。要是聽到老公說:「帶小孩有什麼好辛苦的,你到底做了什麼需要每天哀哀叫?」或聽到婆婆說:「你老公一個人賺錢太辛苦了,你也不要只是在家裡閒著,好好考慮一下怎麼幫忙賺錢吧!」當媽媽的人聽到這些話,自尊心就會受傷,外加瞬間被惹毛。

生氣不會沒有原因,每個人生氣都有理由。如果覺得「我就是生氣」或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生氣」,就表示自己需要更深入探討生氣這方面的議題。要是一直不明就裡地生氣,就該停下來好好觀察。

(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47497
你的小孩是蘭花?照顧蘭花孩子6法則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小孩是蘭花?照顧蘭花孩子6法則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2月8日 下午4: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maskrosbarn」是瑞典慣用語,翻譯成英語就是「dandelion child」(蒲公英小孩)。瑞典人用這個詞彙形容那些無論到哪裡都能蓬勃成長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樣,有一種「飄到哪裡,就在哪裡開花」的無限能力。另一個瑞典語新詞—「orkidebarn」,也就是「蘭花小孩」(orchid child),形容那些極度易受環境特質影響的孩子,他們就像蘭花一樣,只要悉心照料,就能盛開出瑰麗的花朵,卻也會因為被忽視或傷害而在轉瞬間枯萎、凋零。

照顧「小蘭花」的六大法則
蘭花小孩(就我們所知,大約五個孩子裡就有一個)對於年幼時遭遇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一種奇特、利弊互見的敏感性。他們對外界環境有一種易感性,容易受其影響,例如觸摸、聲音、味道和相關的體驗,當然還包括愛心、溫暖、惡意和冷漠……等的知覺,而這種感受力會造成他們在身體感官上產生巨大、有時是痛苦的反應。他們像是感官都對外界澈底的開放,因而造就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二元性結果:在強而有力、具正向支持的社會環境裡,他們比任何孩子都更朝氣蓬勃,但在相對嚴苛有害的環境裡,他們的人生可能會流向失序與谷底。

一、生活需要儀式感:新奇是種威脅,日常規律是種保護。
對蘭花小孩而言,造成他們人生擾動的,是他們對新奇和意料之外事物的敏感性。凱根稱這種現象為「恐新症」(neophobia)。這是一種深植於性格中、對預期之外或對陌生事物的恐懼。

二、給予孩子堅定不移的愛:無論單親、雙親或同志家庭,那怕只有一個大人的關愛也足夠。
第二個對蘭花特質的孩子提供安撫和支持的教養做法,就是家長無處不在的關注和愛。雖然所有孩子都渴望並需要父母的注意和關懷,但蘭花小孩需要特別多父母的關愛,而且特別能受惠於他們的影響。這種關注可以是來自雙親中的其一或雙方,祖父母、教父教母或是保姆。

三、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對孩子的「敏感」要有敏感度。
父母支持關懷蘭花小孩的第三個方法,就是體認並尊重人類的個別差異。切記,就算是在同一個家,但每個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圍就是不一樣。父母必須能辨識、了解進而欣賞孩子間的差異與獨特。
高質量、有回應的父母之所以能注意並回應子女在需求上所顯現的各種差異,就是因為他們具備這種「對敏感的敏感度」。唯有看到這種差異,肯定差異的正當性,才能讓蘭花小孩和蒲公英小孩各自盛開。

四、給予孩子寬容和自由的空間: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
父母要能接納並肯定孩子真實的樣貌、柔軟的心地和富創意的自我,如此一來,蘭花小孩就能夠茁壯。蘭花小孩能夠敏銳地察覺到父母的批判和意見,對此照單接受,並以強烈的方式回應。他們通常也是最富創意和想像力的孩子,需要找到表達、運用創造力的管道。這樣的孩子如果察覺到,要達到父母的期望,就必須完全迎合父母的欲望和企圖心,完全不能有任何差錯,那麼孩子自己的希望、夢想和創意,可能會受到阻礙和壓抑。

五、建立在「保護」與「刺激」之間的微妙界線:不放任,也不成為直升機父母。
蘭花小孩的家人必須在精心的保護與壯膽的歷練之間,尋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由於蘭花小孩容易被外界觸動生理反應,所以父母讓孩子與外界刺激間保持某種隔絕,通常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保護手段。

六、善用遊戲的力量:玩出想像力與療癒力。
最後,遊戲、奇幻和想像的樂趣大有助益。蘭花小孩的父母,一如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必須在其中接受陶冶。身在成人世界的我們,之所以深受孩童的吸引,諸多原因中的一個,就是孩子能夠自然且自在地進入生活中充滿想像力的玩樂角落。

有時候,我們這些大人,太早也太容易就放棄一度熟悉的嬉鬧和天真的快樂。我們喜愛、羨慕孩子,是因為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模樣,以及我們曾有的經歷。他們提醒我們另一種生存方式,某種曾經是我們所歸屬的「家」。

(本文摘自/蘭花與蒲公英/時報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19053
使用寶寶語言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使用寶寶語言

轉載: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2020年2月7日 上午9:49

[要來吃飯飯嗎?][跌倒痛痛來敷敷?]聽到父母用疊字,幼稚的童言童語跟小孩對話,你是不是感到厭煩?你該改變這個觀念了。

最新研究發現,用寶寶語言(baby talk)來與嬰孩對話,有助於刺激嬰兒的大腦,增進他們的語言能力。

華盛頓大學的語言學助理教授拉瑪瑞茲表示,這些寶寶語言使用比較高的音調,比較慢的聲音,比較誇張的語氣,其實對小孩很有幫助。專長於研究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華盛頓大學教-凱爾表示,父母對寶寶的寶寶語言有三個特徵,第一是音調刻意加高,第二是刻意加強重音與語氣,讓語氣有時高、有時低,這讓嬰兒聽了很開心與興奮。第三是速度刻意放慢,這也讓孩子有時間參與對話,增強他們的社交互動。

 

最後,寶寶語言可以強化嬰兒的大腦,負責社交的這個區塊,強化寶寶語言發展。凱爾分享了一段母親與七個月大嬰兒對話的影片,影片中母親使用[寶寶語言]以及正常語言與寶寶對話。結果發現,使用寶寶語言時,嬰兒特別開心與有反應,甚至開始與父母開始對話。

凱爾表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越自然地用寶寶語言與嬰兒對話,他們的語言發展也就越迅速越成熟。

2018年,凱爾做過實驗,發現使用寶寶語言與自己小孩對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14月大的時候,語言能力比沒有經歷寶寶語言的小孩還高。因此,凱爾博士還開設了許多課程,專門教導父母使用最正確的[寶寶語言]與嬰兒對話。在這些課程中,她特別強調嬰兒與父母互動的重要。她說:[嬰兒必須要參與社交活動,才有學習語言的能力。如果他們不想要主動學講話,那至少父母要主動鼓勵他們學講話!]

凱爾博士從嬰兒時期開始,持續觀察被使用[寶寶語言]的孩童的語言發展。她表示影響很顯著。持續有被父母使用[寶寶語言]對待的小孩,語言發展都比控制組來得好。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19034
祖孫共讀防失智 傳授經歷樂趣多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祖孫共讀防失智 傳授經歷樂趣多

轉載:今日新聞 Nownews 記者郭政隆/嘉義報導 2020年1月31日 下午10:00

銀髮族與孩童一起親子共讀,向孩子分享生命故事,可以活化長輩的大腦,同時刺激小孩的大腦發育,嘉義市西區衛生所邀請聖馬爾定醫院李欣蓉醫師來帶領社區的阿公阿嬤,藉由圖案、畫本、照片或有聲書,運用祖父母自身的觀點和生活經歷,引導孩子將故事和生活經驗連結,啓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李欣蓉醫師指出,親子共讀、祖孫共讀,就是家人彼此互動式聊天,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進行共讀。孩子們最喜歡躺在大人的懷抱裡,聽家人說話的聲音、看家人的臉部表情,每天短短幾分鐘的親子共讀,促進孩子的腦部發育,還可和孩子建立良性互動的親密關係,讓家庭生活更幸福。

李欣蓉也表示,在抱寶寶洗澡、餵奶或出門散步時,長輩可將過去的人生經驗講給小寶貝聽,也藉此傳遞長輩對小寶貝的愛﹔另外,活到老學到老,有科學證明,閱讀能活化大腦;在共讀童書時,會讓長輩動動腦,透過童書裡的圖畫或故事情節,和長輩過去的生活經驗相連結,可以引發更多祖孫互動的話題,更是預防失智的好方法。

嘉義市西區衛生所邵怡敏護理長說,親子共讀不僅能改變幼兒的大腦結構和促進腦部功能,又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益處多多;在家的祖父母幫忙照顧,希望藉由活動反轉長輩閱讀很困難的想法,不僅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的能力發展,又能滿足長輩被需要的感覺促進祖孫彼此間的情感,運用長輩的生活經驗與智慧共建自己與家人孫子的健康環境。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00698
別失去信心與盼望 錯誤是下一步參考值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失去信心與盼望 錯誤是下一步參考值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1月18日 下午4: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挫折中汲取寶貴的教訓與經驗,化為滋養自己的養分,未來的你們回首來時路,將會感恩因著這些滋養,心靈得以漸趨沉穩與富足。

親愛的恩和軒,有一首歌的歌詞這麼寫著:「這是一句好話:再試一下。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這會使你的見識多,這會使你的膽量大,勇敢去做不要怕,再試一下。」雖然這是一首簡單的歌,但能完全做到歌詞中所說的「不要放棄,再試一下」這樣的人依舊少於多數輕易放棄的人。
你們有過什麼事情,在嘗試幾次沒成功之後,就宣布放棄的呢?媽媽猜這樣的狀況應該時而有之吧!
今天媽媽想推薦你們閱讀的這本繪本Sometimes You Fly,雖然字數不多,卻寓意深遠,相信會讓你們有深刻的感觸與體會。

作者在書中呈現不同的人,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所遭遇的許多情境,藉此來告訴讀者:成長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你們嘗試任何事情、到成功之前,可能會歷經許多失敗,就看你們是否保有持續嘗試的心。

作者列舉不少生活中的例子,比方說媽媽要幫孩子慶生,決定親自做一個蛋糕,但是在蛋糕成形之前,媽媽可能會遭遇許多失敗,包括看不懂食譜、用錯麵粉、打蛋時連殼一起掉進麵粉中、烘烤時間沒抓準而導致蛋糕焦黑⋯⋯等等。雖然如此,媽媽還是一再地從錯誤中學得經驗,在下次製作蛋糕時,知道該如何調整,以避免重複上一次的錯誤。
終於,媽媽為孩子製作出一個既漂亮又美味的生日蛋糕;看著孩子歡欣的表情,媽媽也覺得好開心,感受到一切的嘗試最終都以甜美收場。

再舉例來說,學生面對課堂上爆炸般的龐雜知識,腦筋都打結了,這樣的挫折會讓他們意識到,如果要解開課堂知識的謎,下課後,應該花更多時間去鑽研、克服這個謎團;當成功解開了謎團,學生會得到很大的成就感。而專業能力的養成也一樣,我們都要經歷多年的用心學習,過程中難免遭逢挫折或失敗,但是只要不氣餒,繼續努力嘗試,並找到方法突破瓶頸,就有歡喜收成的機會。

交朋友也是一樣,我們要努力嘗試對別人友好,也許第一次不能馬上贏得友誼,但多嘗試幾次表達我們的善意,相信對方慢慢地就能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如此,我們便有可能在茫茫人海中交上幾位真心不換的好朋友。
作者告訴我們,人生中我們採取的每一個做法,有的會讓我們失敗,有的會讓我們成功,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錯誤與失敗中虛心學習,從中獲取珍貴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修正下一步行動的參考。

親愛的孩子,人生是一個有起有落的歷程,在成功之前,我們可能都會經歷一些挫折,不要因此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就是個魯蛇(loser)。這些都只是過程,別急著為自己下負面的評判,從挫折中汲取寶貴的教訓與經驗,化為滋養自己的養分,未來的你們回首來時路,將會感恩因著這些滋養,心靈得以漸趨沉穩與富足。

生命是一個緩慢向前推進的過程,不妨給自己時間慢慢長大,盡情去經驗並體會生命的憂傷和甜美,漸漸學習變成一個比現在更美好的人。
下次媽媽要嘗試做一道新料理給你們品嘗,在成功做出一道美食之前,請你們也要多給媽媽機會,再試一下喔!還有一直學不會騎腳踏車的姊姊,千萬不要放棄,再試一下喔!—贊成生活需要多努力嘗試的媽媽

(本文摘自/繪本裡的千言萬語:30個故事,30封給孩子的成長情書/大好書屋)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59815
別怕累!5個帶孩子爬山的好理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怕累!5個帶孩子爬山的好理由

轉載: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2020年1月18日 上午7:30

「晨晨這麼小,怎麼能這麼厲害,爬過這麼多的高山百岳?!」這幾年,在親朋好友的聚會場合,總會聽到這樣的讚美。而當我們進一步邀請他們帶孩子一起上山的時候,通常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拒絕。

他們會說:「我家小孩一定會耍賴,趴在地上不走。」「晨晨是經過特訓的,我們家的一定沒辦法。」「我們家小孩有潔癖,不喜歡在山上搞得髒兮兮。」父母們都能馬上為孩子找到無數無法上山的理由,好像晨晨只是個特例,自己的孩子絕對做不到。

而其實我們原本也是戶外活動的門外漢;晨晨則是從9個月小嬰兒到可以多日健行的小冒險家。所以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山,而父母才是孩子無法走出戶外的原因。這句話並不是譴責,而是惋惜於現代父母們對於親子健行的誤解,因而錯失孩子發展學習的良機。

帶孩子走到戶外,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前一代或更早以前,因物質缺乏,加上能輕易接近山林野地,因此有更多機會在山林中玩樂。而近代父母,常為了保護孩子,使他們大多都處在安全和乾淨的環境中成長,卻也失去了探索及冒險的機會,實在可惜。

我知道爬山是一件累人的事,何況還帶著孩子一起。但是經過這幾年帶著孩子在山林間探索的經驗,證實了帶孩子爬山的好處遠遠多過於父母們的擔憂。以下5個帶孩子上山的理由,是我們當初帶孩子爬山的初衷,期望可以成為你們家的戶外之旅動機!

理由1 身處於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健康

引述自《失去山林的孩子》:兒童從非組織性的遊戲中所獲得的體能活動及情緒性感受,要比組織性運動來得更多元化。無組織架構,充滿想像力和探索性的遊戲,愈來愈被視為兒童全人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大自然有緩解壓力的功效,樹木、岩石及高低不平的自然表面,展現較佳的運動適能,尤其在平衡感及敏捷度。

「泥土髒,不要摸!」是不是偶爾會聽到父母用這樣的方式來喝止孩子東摸西碰?其實充滿馨香氣味的廁所或百貨公司不會比我們想像中的衛生喔!大自然比我們想像中的乾淨多了,植物週遭有大量存在大自然中的細菌,還有許多的微生物處於土壤中,走在森林中,不斷吸入有別於都市的清新空氣,能訓練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

近年常會聽到「感覺統合」課程,目的是解決孩童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等統合失調問題。除了先天的遺傳缺陷外,另外的原因就是父母過度保護,不敢讓孩子盡情的爬行或跌倒及碰觸,而錯失了重要階段的發展機會。而帶孩子走進山林,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爬樹、鑽洞、聞聞泥土的香氣、觸摸樹皮及地衣等,都能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擁有優異的統合能力喔!

森林為孩子建立堅強的免疫系統及在山野中訓練統合能力,他們的健康體魄是來自於勇敢嘗試,不需要小心翼翼提防。

檢視相片

理由2 培養孩子勇敢、獨立的性格

台灣四面環海,島嶼雖小,山地卻佔總面積的70%,帶著孩子去探索台灣的廣大山林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呀!

孩子充滿想像力及創造力,父母應該要開放、鼓勵及引導他們勇敢探索自己;如將孩子安置於「安全」的溫室中,只為在教育體制中提升分數及名次,而減少戶外及課後活動,實是剝奪他們的創造力。

人生本是場冒險的旅程,孩子與父母一起出門探險,能學到的將會超過父母的想像;學習如何與家人訂定目標及計畫、學習為團隊的目標做好出發前的一切準備、學習如何冷靜分析當下困境並思考如何尋找解決問題方式。如何克服自己在體能及心理的極限還能專注在當下、學習在面對登頂的誘惑下撤退…⋯往山頂的路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是。每次的挫折、跌倒、軟弱,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棒的反面教育機會,藉著戶外活動的學習能為孩子帶來強大的勇氣,獨立自主且凡事為自己負責,勇敢的在雜亂芒草中砍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山徑。

檢視相片

理由3 野外是完美的教科書

記得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有惱人的自然科學或地球科學,那時常不知是為何而讀,算是為考試而努力吧!頁岩、斷層、地衣、咬人貓、玉山圓柏、竹節蟲、黑鳳蝶、虎頭蜂、青蛇、藍腹鷳、黃猴貂、山羌、水鹿等,說不完的科學及物種,我們都有機會在台灣森林裡相遇,是否比課本平面圖鑑更有意思呢?

當我們在野外發現某一有興趣的生物時,拍張照片,回到家就能從網路上或書本中了解其習性。在每次行程中都能有新知識的累積。另外,也能學習讀懂地圖且辨認方位、如何野外煮食、在完全無光害的環境下認識星空、從古道的遺跡了解歷史及文化變遷、認識台灣森林中高度及林相變化…⋯。說不完的知識,等著我們和孩子去探索及研究,光憑這些,帶著孩子一起去健行絕對是值得父母們投資的事情。

理由4 環境教育從家裡開始

在台灣,走一個步道就能發現,人類對於環境的傷害是難以抹滅的。在大量人造林的森林土地中,原是高大的台灣紅檜及其他原生的樹種,就算我們不討論這些歷史共業,也偶爾會在山中發現山老鼠濫墾盜伐的殘局。或著在看著對面山坡地,取代森林的是高經濟價值的果園、菜園,還有許多淺根的檳榔樹;在果園或菜園的下方,被丟棄在溪邊的是用剩半包的肥料或成堆的水果塑膠袋隨著溪水流竄,帶著孩子沿路淨山,可以撿到果皮、保特瓶、糖果袋,還有很多便溺後留下的衛生紙讓人不敢直視也不敢撿…⋯我們的道德教育成果在山上都一一可見。

目前台灣的教育過程中,普遍是為升學而教,從未聽說環境教育比數學、英文還重要。但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家園中,人民會因空氣汙染而上街頭抗議,從媒體中看見各縣市的垃圾大戰,水庫的嚴重淤積導致用水量不足,而這一切都是環境教育的不成熟所造成的結果。

當父母帶著孩子上山,從親眼所見來與孩子討論無痕山林的實踐方式,在爬山中提醒孩子,我們所用的一切皆來自於大自然,例如:紙張是砍樹而來,要節約使用。過度砍伐、淺根作物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而造成水庫淤積及土地崩塌。好空氣絕對是從植物光合作用而來,而不是空氣清淨機。我深信若每位父母都能著手環境教育,才能使環境永續發展不會淪為口號。

檢視相片

理由5 親子關係因山而緊密

踩在佈滿松針的漫長林道上,在身邊與自己共患難的是家人;躲在風雨交加夜晚的小小帳篷裡,臉頰感受的是孩子熟睡時鼻孔呼出來的溫暖氣息。從幾小時到幾天的行程中,沒有電玩及巧虎,沒有來自公司主管的Line,沒有與自己毫無相關的宮廷鬥爭劇吸引我們轉頭。

山上,父母及孩子更能緊密的依偎彼此;山上,孩子聊著平時在家裡鮮少與我們說過的話題;山上,我們更包容的面對彼此;山上,不再只是孩子被教導,常常也是父母們檢視自身好時機。原來我才是最沒有耐性的人,原來我們自以為聰明的事情卻不被孩子接受,原來孩子對於未來有更多想法需要我的支持;原來,帶孩子一起爬山,我們更懂得謙卑,也更珍惜彼此。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59806
用2方法 解決孩子缺乏動機的問題!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用2方法 解決孩子缺乏動機的問題!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1月12日 上午9: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何幫助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感?怎麼樣才能讓他找到內在動機,讓潛力發揮到極致?當孩子的掌控感不足時,會覺得壓力太大;另外,自主感(sense of autonomy)則是讓他們產生動機的關鍵。這是很重要的發現。後來我們的研究也證實了,家長希望孩子身心健全、學業優異、活得快樂,但這些都和「健康的掌控感」息息相關。孩子如果沒有適度的掌控感,會感到無能為力、不知所措,會變得消極或無奈。如果他們被剝奪了「做出重大選擇」的能力,就更可能產生焦慮、暴怒,或出現自我毀滅、毒品酒精成癮等行為。如此一來,就算家長提供再多的資源和機會,孩子依然無法成長茁壯。少了掌管感,無論家庭出身背景為何,孩子心裡內在的混亂都會為他們帶來傷害。

關於「意志消沉」的孩子:我的孩子對什麼事都沒興趣,完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青少年經歷一段無精打采的時期是很常見的,如果這種情形持續兩、三週以上,或是發生得很突然,可能就比較需要擔心,可以安排醫學評估,確認是否有導致孩子變得冷漠的身體病因。必要的話也可進行心理或精神評估,確認是否有憂鬱症或吸毒的可能性。

你也可以向孩子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讓我們很訝異的是,許多孩子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麼,也從來沒有人問過他們想要什麼。他們不是忙著討其他人的歡心,就是忙著對抗其他人的控制。但是,他們需要為自己用心思量,想想他們自己的才華跟人生的目的,在心中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我熱愛做什麼事?」就算你給不了答案,還是可以協助他們去提問。請認清, 找到人生的興趣和動機是孩子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

你也該協助孩子多留意自己擅長的事。「屹耳」類型的孩子很容易就看輕自己的天賦:「我會的大家都會,沒什麼了不起。」他們也會錯誤地推斷:「這件事我會做得好,一定是因為很簡單。」這類孩子經常忽視自己的才華,只看到其他人最為擅長的領域,而且,每當他們發現自己缺乏這些領域的能力,正好就用來佐證自己悲觀的看法。
如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強項,他們可以詢問自己:「有什麼事至少我做得跟其他人一樣好?」這樣可以引導他們去探索大方向的問題,例如:「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我在什麼方面需要人家的協助?我要怎麼辦,才能讓自己執行想要做或需要做的事情?」一旦他們來到了自身興趣、才華、自我覺察這三者的交會之處,就會擁有人生的方向感。當然,孩子年輕時覺得好的領域不見得一輩子都會繼續發展,但他們能就此邁出重要的一步。

關於「求好心切」的孩子:我的孩子壓力大到不合理,他認為如果進不了頂尖大學,這輩子就會完了。
有些孩子會受到競爭激烈的學校環境影響,或是天生就喜歡盡量爭取榮譽。哈利波特的好友妙麗就是這類的孩子。他們的壓力經常來自父母師長,不過也可能是同儕之間焦慮和競爭的心態互相傳染。

如果孩子的壓力是來自爸媽,問題很好解決,只要你停止給他們壓力就好。即使你原本就以孩子為榮,他們可能會誤解爸媽愛的是他們的成就。這通常只是溝通不良,跟孩子說清楚即可。

但是,如果你已經表明了「孩子,我不在乎你的成績,也不在乎你上哪間大學」,卻無法改善他們焦慮跟惶恐的程度,要想解決就會更加棘手。

你也可以協助妙麗類型的孩子明白,就算不及格很可怕,單憑一次差勁的成績也不至於永久關上機會的大門,反倒可能幫助他們感到解脫。我們曾有朋友在高一時的大學先修音樂理論課被當掉,她一開始嚇壞了,最後卻因此放下了拿不到GPA四分的恐懼,原本的恐懼之深,讓她的生活綁手綁腳。她見證到最糟糕的情況其實沒有毀掉自己,也沒害她前途黯淡,這帶給了她力量,讓她更願意冒險,也更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需繼續抱持著宛如有怪物在她背後不斷追趕的恐懼,最終,她也擁有了更加成功的人生。

隨時練習
•給孩子自主權(很重要,自己說三遍)!
•找機會認真跟孩子討論他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詢問他們:你熱愛什麼?認為自己擅長什麼?覺得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孩子不要只想取悅他人。如果他們一心追求別人的稱讚,有時可以提醒他們:「大家都喜歡把事情做好,獲得別人的肯定,這樣會覺得很開心,這很正常。不過,我的經驗是,最有智慧的做法是由你評估自己的表現,然後專心在對的事情上求進步。」

(本文摘自/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遠流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46445
如何應對自毀前程、不愛功課的孩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何應對自毀前程、不愛功課的孩子?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1月11日 下午4: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孩子處於「動機光譜」的兩個極端:一端是超級完美主義者,極力追求成功,搞得自己壓力大到生病;另一端的孩子則對一切都不在乎,明明知道哪些事情符合自身的最佳利益,卻依然反其道而行。我們的發現是,處於這兩極的孩子都是缺少掌控感,但最適合他們的解決方法差別很大。以下就根據最常見的動機問題將孩子分成四類,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應對。

關於「自毀前程」的孩子:我的孩子知道他需要什麼,但就是沒有去做的動機。感覺他簡直是在自毀前程。
如果孩子屬於這個類型,你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這個事實:目前看似不重要的事,對他們的長期目標卻很重要。很多家長來尋求我們的協助之前,其實都已經試過告訴孩子這件事,我們也知道這並不容易。如果孩子主要的興趣是跟朋友相處交際,除了給予鼓勵,你還可以協助他們看到這個興趣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可能有什麼幫助,比方說,他們這樣的特質,就適合成為老師、心理學家、談判專家、律師或業務主管,這些都可能是讓他們得以實現自我的職業。同時,你也要提醒孩子:要求「人際技能」的工作職位,大多數都規定要有大學甚至碩士學歷,如果孩子想要用有意義的方式跟人互動,藉此為生,就必須認真念書,以便獲得學位。

你也可以協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進而願意投入心力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我們經常試著幫助孩子分辨「感覺想做」跟「決定要做」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用新手爸媽當例子:新生兒半夜大哭,是由爸爸負責去把嬰兒抱到媽媽身旁喝奶。爸爸每次都「感覺不想要離開被窩」, 但是依舊「決定要下床去抱小孩」,總不能讓女兒挨餓吧(而且把新生兒搞定,父母也才能繼續睡覺)。運用這樣的思維,我們會鼓勵孩子自我喊話:「就算感覺不想,我還是決定要做,因為這對我很重要,對我的未來也很重要。」不難想見,孩子經常會發現,比起只是在心中說著「我不想做」,改成宣告「我決定要做」更有激勵的效果。

你還可以鼓勵孩子把寫下目標的紙張放在經常看得到的地方,可以收在書包內明顯的位置或是貼在臥房牆上。曾有個學生想要轉學到喬治城大學,為了提醒自己努力達標,他甚至一直把喬治城大學的校服穿在身上。

關於「熱愛萬事,不愛功課」的孩子:我的孩子熱忱十足,唯獨不愛功課。
多年來,比爾在診間見過很多對學業沒興趣的孩子,但他們卻極度熱衷於手工藝、音樂、運動或是製作星際大戰模型等其他活動。

他告訴這些孩子的父母,只要孩子們努力做自己由衷喜愛的事情,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他們正在塑造一個「最終能幫助他們邁向成功」的大腦。比爾也告訴這些孩子:「在你覺得重要的事情上努力精益求精,對你的大腦會有絕佳的幫助喔。」(熱衷於打電動可能是例外! 雖然打電動也並非全部都是壞處,但我們必須要謹慎判斷。第九章會再詳細探討3C產品對發育中大腦的影響。)比爾也提醒孩子,如果他們能將「完全沉浸」的這種心流感覺應用在課業學習上,會大有好處,而且他相信他們絕對有能力做到。

如果孩子對課業毫無熱忱,我們的建議是先讓他們接受檢查,確認有無學習障礙、憂鬱症、焦慮症、ADHD 的可能性。如果他們沒有這些問題,請尊重他們,同時也要幫助他們了解現實情況。你可能會驚訝發現,一旦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便會願意聽取你的建議。因此,如果孩子說想拿體育獎學金念杜克大學參加棒球校隊,先問他們打算怎麼達到目標,接著你們可以一起坐下來,用電腦查詢學校的成績要求跟申請條件,協助他們蒐集資訊,弄清楚該怎麼做。

請記住,孩子如果不愛念書就是不愛念書,你也無法強迫他們。而且,禁止他們做感興趣的活動,不僅於事無補,反倒可能更加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

隨時練習
•給孩子自主權(很重要,自己說三遍)!
•找機會認真跟孩子討論他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詢問他們:你熱愛什麼?認為自己擅長什麼?覺得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孩子不要只想取悅他人。如果他們一心追求別人的稱讚,有時可以提醒他們:「大家都喜歡把事情做好,獲得別人的肯定,這樣會覺得很開心,這很正常。不過,我的經驗是,最有智慧的做法是由你評估自己的表現,然後專心在對的事情上求進步。」

(本文摘自/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遠流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46436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