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遠流出版 2020年3月1日 下午3: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遠流出版】「由你決定」不代表哪些情況
「由你決定」不代表這個家裡是孩子說了算,不代表放任年紀最小的成員變成全家人的老大(例如,「每天晚餐都吃巧克力蛋糕就好!」)。家長的權利和感受不應該被忽略。如果你的五歲孩子吵著要去動物園,但你剛好很累,你當然不必勉強帶他出門。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或者,如果你的十六歲小孩想要晚上開車到陌生城市聽演唱會,如果你擔心他的安危,請聽從內心的直覺。身為家長,你必須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也應該幫助孩子明白這一點。「憑良心說,我真的沒辦法讓你做那個決定,感覺很不妥」這個說法完全站得住腳。同樣地,「今晚輪到姐姐選擇看哪部電影,下星期再換你選」也很合情合理。
「由你決定」跟「設立限制」也不相違背。教養孩子時,設限永遠都是必要的。年幼的孩子在公園玩到不想回家,你要做的是保持冷靜,發揮同理心,提供他選項:「你可以準備結束了嗎?我們要離開嘍,還是你想再多玩五分鐘?」如果過了五分鐘他還是不走,就可以告訴他:「你要自己牽我的手走,還是要我抱你離開?」如果他不願意牽,就直接抱他起來回車上,即使他哭鬧也是一樣。下次要出門去公園前,你可以先跟孩子約好,「我很想要帶你去公園玩,可是,等我提醒你過五分鐘要離開的時候,你要遵守規定,我不想追著你到處跑或是跟你吵架。如果這次離開又搞得我們不開心,下次就先暫停幾天(或一星期)不去公園。」
青少年在鬧脾氣時,「抱起來走人」這一招無用,但你還是有設限的辦法─限制你願意為他們做的事情。例如,孩子花太多時間聊天傳訊,你可以對他們解釋,你不可能視若無睹,繼續幫他們繳帳單。你需要設下清楚明瞭的規範,同時也需牢記,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教出唯命是從的小孩,而是在社會上懂得應對、進退得體的孩子。
「由你決定」不等於給孩子毫無限度的選項。事實上,這麼做孩子也會感到焦慮。第一章提過,當孩子還沒準備好,知道有大人可以依靠,他們會很有安全感。放任不管的教養法之所以不成功,正是因為如果孩子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必須去做某件事,會有很大的壓力。孩子對世界擁有安全感時會覺得最為自在,而世界讓他們最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是爸媽提供了可預測、有條理秩序的環境。
最後一點,「由你決定」更不等於操弄手段控制孩子,把自己想要的決定,包裝成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的選擇。誠實的教養方式才能建立孩子對你的信任,你也需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必須一步步將掌控權確實交給他們。
那麼,如何運用「由你決定」?簡而言之,只要是孩子生活當中的事,如果他們有能力自行選擇,你就不應該代為決定。首先,想一下讓他們練習做決定時你覺得自在的界線範圍,接著,割捨掉那條界線,擴大範圍做出讓步。協助孩子學習需要獲得哪些資訊才能做出周全的決定。如果你跟孩子意見不合,可以運用心理學家葛林(RossGreene)和艾本(J.StuartAlbon)研發的合作問題解決法(collaborativeproblemsolving):先對孩子說些話表達同理心,再保證你不會強迫他們去做不想要的事。透過合作,你們攜手找出雙方覺得自在的解決方案,一起想辦法執行。只要孩子挑的選項不算瘋狂,即使不是你樂見的,也還是要請你配合。
當然,每個人對「瘋狂」的定義不同,有個實用的辦法是多多請教身邊理性的人,如親戚(阿姨、叔叔)或師長(老師、教練),看他們是否認為孩子的選項很糟糕。回到前段提到的那個十二歲女孩,如果她決定回去讀公立國中,這個選項不算瘋狂。比起父母要她念的私校,就算公立國中的資源較少,有些課程的師資略遜一籌,只要她讀那裡比較自在,有好友扶持作伴,或許她會表現更好,也更快樂。假設她想要的是「離家加入馬戲團表演」這種,可就另當別論了。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有些例外的情況不該讓孩子選擇。如果這位十二歲的女孩聽不進去優缺點的分析,也不願意尋求建議,此時就不適合讓她決定。孩子必須願意聆聽並仔細思考所有選項,這是必要的前提,否則沒得商量。
另外,如果孩子的思考功能受損,例如有嚴重憂鬱或自殺傾向,「由你決定」也不可行,因為不清楚他們是否希望自己擁有成功人生。憂鬱症的部分症狀就是思想會扭曲,患者無法清楚思考。相同的道理,如果孩子有依賴酒精、藥物或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也會無法做出適當選擇。當孩子暫時無法自行考量,家長就需要代替孩子選擇。不過一般情況下,「由你決定」的大方向原則仍然適用。
對孩子說「由你決定」的六大理由
一、科學證據支持由孩子決定。
當一個人擁有做決定的空間,那麼當他面對其他事時,也會覺得自己有辦法夠掌控情況。此時的大腦不只在學習如何做出困難的抉擇,也在保護自己免於無助感帶來的壓力。孩子擁有自主權,內在動機會更強,對大腦也更有益。孩子管理壓力、克服挑戰的經驗愈多,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就愈能調節杏仁核。
我們在工作上遇過許多熟悉青少年腦部研究的家長,他們知道這時期的孩子喜歡冒險(就算這些風險看來很愚蠢),特別是有朋友作伴時。這些爸媽很清楚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展還不夠成熟,但如果要等到孩子的大腦成熟才讓他們做決定,這樣並不合理,畢竟這樣得等到他們三十歲左右才行。大腦的發育是隨著使用的情況用進廢退,如果家長能鼓勵、要求青少年自己做決定,等於是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有機會誠實評估自己的需求,留意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權衡各個選項的利弊,試著找出最適合的答案。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的大腦去習慣處理艱難的決定,並承擔這些決定的責任。這點很重要,對於孩子的未來大有好處。
二、孩子不應該覺得自己只是爸媽的附屬品。
爸媽企圖主導孩子的生活時,短期內就算看到好處,長期而言仍是損失。一旦孩子覺得受到逼迫,就經常會抗拒對他們有益的事。還記得麥特為了違抗宵禁,寧可被鎖在家門口嗎?就算孩子剛好是願意順從的個性,不代表就不會有後患,等到他們長大後過著成功的生活,會自認是冒牌貨,不是憑一己之力量成功。諮商師兼作家戈特莉(LoriGottlieb)曾在《大西洋》雜誌發表的文章當中提出,她有許多個案都已經二十多歲了,都是好家庭出身,也擁有看似令人稱羨的生活,為什麼仍會莫名憂鬱?這類病患最初難倒了她,直到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臨床關注的焦點向來是如果家長沒有把為人父母的職責做好,會如何影響孩子。」她寫道:「卻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家長把小孩照顧得太仔細了呢?此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戈特莉用學步期的小女孩為例探討。孩子跌倒時,還沒來得及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爸爸或媽媽就已經衝過去扶她,因為家長竭盡全力想要避免孩子受苦。可是,孩子受苦時,雖然讓旁觀的爸媽也難受,對於孩子培養復原力卻是必經的過程。爸媽是太過心疼捨不得看孩子受苦嗎?或者,是他們需要感覺到孩子需要自己?
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直升機父母以及過度照顧造成的後果。奈德老師有個學生莎拉準備出國一學期,跟爸媽一起來找奈德討論。見面時,莎拉的爸媽說明了對於這個學期有什麼目標,還有擔心哪些事,也提出「她會錯過數學課,我們該怎麼辦?SAT測驗要怎麼好好準備?」諸如此類的問題,全程幾乎都是爸媽在發言。最後,雖然他們制訂出大家都贊同的計畫,奈德總覺得莎拉不大自在,於是,下一次他安排兩人單獨會面,詢問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計畫沒什麼問題,」她回答,「有問題的是『我們』。」
「什麼意思?」
「我聽到的永遠都是『我們這次得拿高分』、『我們今年要拿到好成績』、『我們要寫出更好的自傳』。」顯然,莎拉的挫折感已經壓抑了一段時間,「寫自傳的又不是我爸媽,明明就是我。根本沒有所謂的『我們』可言好嗎?每次聽到他們那樣講都讓我受不了。這是我的人生、我的學業,包括煩死人的自傳也是要由我來寫。」
記得你在前面讀過的魔法金句嗎?「由你決定,我相信你對自己的人生有能力做出考量周全的選擇,也懂得從錯誤中學習。」莎拉的爸媽所傳達出的訊息恰恰相反。莎拉其實是個天資聰穎、學習動機也很強烈的孩子,她接收到的訊息卻永遠都是爸媽不相信她的選擇,甚至從不考慮該讓她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三、給予孩子掌控感是教導他們培養能力的唯一途徑,包含決策的能力,以及任何他們正在學習的技能。
俗話說得好,智慧來自經驗,經驗來自做錯的決定。孩子需要練習做決定。爸媽光是口頭告訴孩子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或是如何做其他事)絕對不夠,示範給他們看也不夠,他們需要的是實際去做,親自演練,需要去體驗他們決定後會產生什麼自然後果(naturalconsequences),例如不穿外套會冷個半死,或是不念書會考得很差。我們常看到有些孩子在進大學前,沒多少機會自行決定重要的事,像是如何配置時間、把心力花在什麼事物,或是本身究竟對念書有無興趣。可想而知,當他們必須決定主修哪些科目、選哪些課,或安排一天行程等,他們都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設定目標、達成目標、做出明智的抉擇。
這種練習也適用於其他各種生活技能。曾有個媽媽帶兩個孩子來給奈德老師上課時,詢問學費能否開支票,她當然知道刷卡會方便得多,但是想讓孩子有寫支票的經驗,以後要用時才會。這件事讓奈德想起,有次他開車時看到儀表板上警示燈亮起,於是靠邊停車,原來是車子爆胎了,結果車上的孩子全都不會換輪胎。照理說,駕訓課應該都有讓學員觀看如何換輪胎,但只要不曾親手操作,就算看了一百部換輪胎的教學影片,你照樣會手足無措。當然,你可以尋求道路救援服務,但如果你能自行解決,就不用在路邊乾等。主宰感是需要練習的。
四、爸媽並非永遠知道怎樣最好。
你可能很難接受,但家長確實很難知道怎樣才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一方面也是因為你並不曉得孩子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答案要由他們去找出來(理想上是靠著你的從旁協助)。而且,表面上的挫敗其實常是偽裝的祝福,邁向成功的路何其多,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稍微迷失,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路。
身為爸媽,我們經常幫孩子做決定,例如,不讓他們參加戲劇表演,改去報名足球,這些決定原本看似再合理不過,到頭來卻都只是徒增懊惱。我們自己的生活不也是類似的情形嗎?多數人都工作太忙、吃多睡少、投資失敗、職涯發展不如預期,父母請記得,要保持謙卑,有時候你真的不知道怎樣才是最好。
奈德老師回想當初自己剛念大學沒幾個月,就想先休學一年,他爸媽不答應。他茫然地撐過大一,到了大二一樣惶然,再次興起休學的念頭,這次爸媽終於同意。休息的這一年讓他有機會脫離輸送帶似的生活,暫緩腳步,卸下壓力,思索真正想做的事,雖然沒有找到所有的解答,但他復學時的狀態好很多。
就是在大二想休學的那段期間,他加入了阿卡貝拉合唱團,到現在幾位團員都還會相聚唱歌。最重要的是,大三時奈德開始跟太太凡妮莎交往,是她啟發了他想成為輔導老師。要是沒有休學一年,他不會寫出你手上的這本書,也不會當了爸爸擁有幾個優秀的孩子。他的經歷聽起來就像勵志片《美滿人生》,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不是沒有原因的,生命有時就是要靜候因緣具足。爸媽再怎麼費盡心思為孩子提前規畫,不見得就會有較好的結果。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五、孩子確實有能力做出好的決定!
一九八五年,比爾成為神經心理學家。當時流行一種風潮,就是強迫小孩重念幼兒園或小一。比爾驚訝地發現,許多前來看診的大學生會說:「我念大二,本來應該是大三,但我爸媽偏要我重讀小學一年級。」這些孩子的怨懟很深,大人擅自決定了他們六、七歲時的生活,沒有給他們掌控權。比爾後來都建議家長在做決定時也要讓孩童參與。爸媽可以說:「沒有人會逼你重讀一年級,由你決定。不過我們先一起想清楚,現在升二年級有什麼優點和缺點,有了這些資訊,你就能聰明選擇。」比爾發現,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都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最起碼不輸大人。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常會想出連爸媽都沒想到的解決辦法。在比爾的個案當中,好些孩子最後的回答是:「我還沒準備好要上二年級,要是同學取笑我留級,我會當作耳邊風。」或是「我覺得自己可以升二年級,可是,如果學校太難,我可以請私人家教老師嗎?」
三十多年前曾有一項關於孩子決策能力的有趣研究,受試者介於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研究人員出了一道狀況題:有個男孩不肯跟家人說話,好幾星期都不願踏出房門一步,受試者會如何解決這個需要謹慎處理的情況。結果顯示,十四歲孩子所做的選擇,跟十八歲以及二十一歲的孩子結果相差無幾,而且也跟多數專家建議的答案一樣:讓男孩進行門診心理治療。耐人尋味的是,有一半的九歲小孩也是選相同的答案。整體而言,十四歲、十八歲、二十一歲的孩子在決策能力得到的分數幾乎一樣,九歲孩子的分數也只是略低。這不只是代表九歲的孩子擁有做決定的能力,同時也代表當他們無法明智選擇時,不見得就是缺乏判斷力,而是擁有的知識不足。
《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前主編艾普斯坦(RobertEpstein)撰寫過許多關於青春期的力量與潛力,他跟同事杜瑪絲(DianeDumas)共同進行了一項「你像個真正的大人嗎?」的調查,詢問受試者關於愛、領導力、人際能力、承擔責任的問題。整體而言,青少年的測試結果就跟成年人一樣好。艾普斯坦指出,大家習慣把青少年當成幼兒對待,彷彿他們無法做出負責任的决定。大人固然無法完全阻止青少年做出衝動的選擇,但我們可以信任他們,容許他們在對他們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有智慧的選擇。研究發現,十四、十五歲的孩子,通常已經具有成年人層級的理性,能做出決定。事實上,多數的認知過程在青春期中期便已達成年人水準。
六、良好的決策力也取決於於良好的情緒智慧(emotionalintelligence)。孩子需要學習哪些事對自己具重要性。
雖然良好的決策,必須倚賴足夠的知識作為評估的資訊,但是光有知識並不足夠。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有五個代表情緒的角色,分別是樂樂、怒怒、憂憂、厭厭、驚驚,他們共同指揮小女孩大腦總部裡的控制台。電影反映出一項基本的科學真理:情緒在引導人的思考、決策、行為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少了情緒的指引,就不可能評估某件事的好壞、對錯以及利弊。情緒大腦中心受損的人,連要不要外出吃晚餐這麼簡單的事都無法決定,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留意自己的情緒,但這樣並不代表孩子可以依循一時的衝動或情緒行事(例如你生氣的當下,就不適合做決定)。我們想要的是,孩子做決定的時候一方面是根據資訊,一方面也能從羨慕、罪惡感、同情、仰慕等各種感受的角度,去考量別人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此外,孩子感覺自己生氣、忌妒、憤慨、仇恨時,也必須懂得如何看待這些情緒。
孩子本身「感覺如何」以及「想要什麼」,都是他們做決定時的考量要素,就跟事實本身一樣重要。你再怎麼想忽略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是不可行的。假設孩子看了恐怖片感到害怕,你雖然可以告訴他那只是電影情節,但孩子自己的恐懼情緒是真實的,而且這種恐懼情緒將會幫助他們恢復過來,日後敢繼續看恐怖片。假如孩子覺得遭到背叛而生氣,你可以協助他們消化痛苦的心情,學習往後退一步,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直接採取行動報復。孩子應該練習覺察情緒,懂得問自己:「怎樣做才適合我?」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