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7,835|回應403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橘世代/【向上教養】他們不是怕死 是怕掌控不了生命變動

轉載:udn 張瀞文 2024年12月21日 週六 上午5:44

生病不看醫生,看了醫生也不吃藥、不運動、不復健;手術順利出院後卻一蹶不振、懶得出門;你氣不過唸了幾句,他回你:「大不了死一死!」但是急症送急診時,他又害怕醫療無用真的死去……。照顧生病老父母,讓子女疲憊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父母的消極。

「我們看手術順利,但他真實感受就是身體變差。與其說怕死,他懼怕的是無法掌控身體變動的挫折。」臨床心理師何曉婷試著解釋生病父母的狀態,年長者的身體恢復能力大不如前,看似順利的手術結束後,身體仍會有許多看不見的不舒服,讓他不願意出門與運動。

長輩也可能在病後看見病容、感覺身體衰老,嚇了一跳,油然而生無能為力、難以掌控的挫折感,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乾脆都不要做了,當要去看醫生就聯想到「同樣的事又要再來一次,我會不會變得更差?」沒有掌控感的害怕愈來愈深。

先理解父母狀態 再找方法

何曉婷看見許多長輩真的會害怕,但怕的不是死,而是「我掌握不了我生命的變動」。何曉婷提醒子女,先理解父母的狀態,理解了就不會對他生氣、對他有迫切要求。她也強調,向上或向下教養都非「說了就有效」,都需要對當事人有理解之後找方法、要花時間陪伴他養成習慣。

例如媽媽不出門是在乎面子,覺得自己變醜了,就試著幫她準備外出穿著,讓她漂漂亮亮,從外觀下手,讓她對自己有信心,減少對出門的抗拒。

也要記得多鼓勵,提醒他們擁有的優點,增強自信,例如跟爸爸說,他抗癌過程很勇敢,護理人員要求都有做到,提醒他也是很強韌面對苦痛,降低他們因為身體病痛所致的失落。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3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別動我的房間!如何利用好習慣去創造好人生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動我的房間!如何利用好習慣去創造好人生

轉載:TCnews慈善新聞網 2020年4月18日 下午2:30

問:為什麼孩子的房間總亂得讓人抓狂,叫他整理也不聽?

答:家像花園,孩子是種子,爸媽是園丁;園丁總希望播種後,種子按照規畫的方式長大,最好是長得頂天立地、花木扶疏,不要歪瓜劣果;然而孩子有時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例如整理房間,便是許多親子間頭痛的問題。

遇到房間一團亂的孩子,父母先不要生氣,先檢討自己:孩子小的時候,有沒有讓他一起做家事?有沒有做好身教,隨手將東西擺整齊?起床時有沒有摺棉被?東西有沒有放在固定的地方?若父母身教、言教都做到了,孩子的房間還是亂得讓人抓狂,怎麼辦?

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問明孩子不想整理房間的原因,有時候答案也會讓父母抓狂:「我亂中有序,不要亂動我的東西!」這時候父母到底要幫忙整理或放著不管?個人覺得:先尊重孩子,不要動手整理,也不要講一大堆道理!但有幾個原則一定要孩子遵守:

1.房間不可放未喝完的飲料或空罐;也不可以放未吃完的零食、便當盒,這些東西會招來蟑螂、螞蟻,也會滋生病蟲,所以這點要堅持。

2.一個月至少換一次床單,請將以下數據給孩子看:一週不洗床上用品的話,每六平方厘米的枕頭、被單和床單上可能產生三百至五百萬CFU(菌落形成單位)的細菌;如果一個月不洗,數目則會接近一千兩百萬。要知道,一張床單大約四平方米,算下來至少有八億細菌與你相伴而眠。再加上被單、枕頭等,每晚「擁抱」著你的細菌單位總計可達二十億。

孩子若不相信,請他自行上網查資料,在數據確鑿之下,孩子應該願意配合。

英國詩人山謬爾‧強生(Samuel Johnson)曾說:「習慣的枷鎖太小,感覺不到,但等到有所感覺時,卻又堅固得無法掙脫。」可見習慣養成後,多難改變!為了讓孩子養成整理房間的習慣,有幾個建議給爸爸媽媽:

1.親子互約固定的時間一起動手整理房間,先誘之以利,讓整理房間變得有動力。如:整理房間一次可獲得多少打電玩時間,等他慢慢習慣,整理房間就成自然了。

2.可多準備幾個整理箱,讓孩子學會將物品隨時歸位。整理箱上要貼標籤:玩具箱、雜物箱……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物品可放哪裏。

3.允許孩子再次犯錯。孩子的房間又亂七八糟,千萬不要抓狂:「我就知道,你一定改不掉!」要知道習慣的養成非一天兩天,改變絕非一蹴可成,父母的定力、毅力都要夠,否則無法幫助孩子改變壞習慣。

證嚴法師說:「命好不如習慣好。」為人父母者,雖然只能盡養育之責,而無法要求子女依照父母給予的模式成長;但,改變人生就從建立好習慣開始。所以當家中出現這樣的孩子,要把這個孩子當作是來讓我們修行的,一定要鼓勵、讚美他的優點,給他時間、空間,慢慢改變;讓好習慣不知不覺和生活融在一起,讓孩子更有能力利用好習慣去創造好人生!

(撰文:李秋月,插畫:鍾庭嘉)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52644
小小孩抗拒戴口罩? 醫師建議3個方法秒收服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小孩抗拒戴口罩? 醫師建議3個方法秒收服

轉載:常春月刊--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7日 下午2:50

自從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世界各國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每天聽到各種統計數字的快速累積,難免令人焦慮。而身為父母,為了保護家中寶貝不受侵害,除了努力讓自己跟上防疫資訊的更新,還要判斷消息的可靠程度,無形中累積了不少心理壓力。

 

不過,在叮嚀孩子落實洗手、戴口罩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親子衝突的機會,究竟針對兒童族群的防疫措施該做到什麼程度才足夠?家長又該用什麼方式跟孩子討論疫情並建立防疫觀念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宋季純表示,其實防止疾病傳播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依照風險做區隔」,像是水果依照大小分級裝箱一樣,盡量區隔乾淨與染污的物品、有症狀與沒症狀的人,只是具體措施需要依據場所與對象做一些細部調整。

 

然而,防疫措施要求孩子執行,如果只靠家長每天叮嚀,實在勞神費力,如果能促進孩子對疾病的認知,鼓勵他們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不但可以改變他們的行為,也能賦予孩子主導權和被信任的感覺,因此宋季純建議參考麻省總醫院臨床心理師的建議,分享幾個與孩子討論疫情的原則:

 

1、用適合年齡的語言討論事實

家長可以試著將自己理解到的資訊,轉化成適合孩子理解程度的語言,引導孩子認識與疫情相關的基本事實。舉例來說,學齡前的兒童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介,較大一點的孩子對身體運作已有基本認知,可以將武漢肺炎症狀與他們的生病經驗作連結,加強切身感。

 

2、針對孩子特質提供應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面對疫情的反應也可能南轅北轍,對於粗線條的樂天派強調疾病的殺傷力、持續肆虐的後果,把精力轉移到落實防疫的措施上;對於敏感纖細的小擔憂,強調防疫作為的效果,介紹並肩作戰的夥伴。

對於窩在家中的小宅宅,強調戶外活動既能保持社交距離,又能強健身心提升免疫力;對於喜歡主導的小老師,就任命為家中的衛生部長,請孩子帶領家人洗手戴口罩、維護居家環境整潔。

 

3、利用實際情境進行機會教育

與新課綱的素養教育相呼應,已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武漢肺炎的討論或讓學生專題報告,家長也可結合時事與孩子的興趣,用創意研發新型態的親子活動。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52637
寶寶上車坐安全座椅能減7成死亡率 安全帶得留一「指」寬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寶寶上車坐安全座椅能減7成死亡率 安全帶得留一「指」寬

轉載:匯流新聞網  陳 鈞凱 2020年4月11日 下午2:00

帶寶寶外出,千萬別少這一「座」!國健署提醒,研究顯示,正確使用汽車的安全座椅,可降低兒童頸部73%衝擊力、減少71%死亡率,後向乘坐的安全性提高75%。家長只要記得「後、安、固、指」四口訣,就能維護寶寶的安全。

根據靖娟基金會2019年汽車安全座椅使用調查回收的1047份問卷結果顯示,有13%的家長未使用過安全座椅,且有4分之1的家長認為使用安全座椅有困難。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近日兒童因未乘坐或未正確安裝安全座椅,導致死傷的新聞頻傳,日前台南就有疲勞駕駛自撞電線桿,車內一名媽媽抱著3個月大的男嬰坐後座,因男嬰未乘坐安全椅,孩子無法承受劇烈碰撞急救後重傷不治。

事實上,交通部公告109年9月1日將實施新修正的「小型車附載幼童安全乘坐實施及宣導辦法」,明訂2歲以下幼童應安置於車輛後座之攜帶式嬰兒床或後向幼童用座椅,予以束縛或定位;2至4歲以下且體重在18公斤以下者,應坐於車輛後座之幼童用座椅,予以束縛或定位,並優先選用後向幼童用座椅為宜。

國健署呼籲,家長開車載送4歲以下兒童時,要檢查安全座椅是否有正確安裝,以守護孩子的乘車安全。且遵守「後、安、固、指」四口訣,才能兼顧舒適與安全:

「後」:只安裝於「後」座,並選用「後」向式安全座椅
「安」:請依循各廠牌說明書「安」裝安全座椅
「固」:安裝完成後必須確認安全座椅穩「固」不搖晃
「指」:確認寶寶繫緊安全帶並保留一「指」寬的空隙

想更進一步了解「後、安、固、指」撇步,國健署亦特別製作衛教影片,可上國健署官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健康學習資源/影音專區/影音推薦/其他/兒童安全座椅宣導影片)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42879
近視度數愈深併發症愈多! 實用3招跟惡視力說掰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近視度數愈深併發症愈多! 實用3招跟惡視力說掰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4月11日 下午1:2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視是不可逆的疾病,依文獻指出「近視學童每年約增加100-125度」計算,小一學童一旦近視,至國中即可能高達千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自102年率先提供國小學童免費專業視力檢查及衛教服務,歷經長達7年的統計及觀測,針對同一批加入服務之學童,持續觀測至畢業當年,5年增加總度數僅120度,遠低於文獻統計,讓孩子漸漸脫離惡視力的威脅。

高度近視易出現併發症 嚴重恐致失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蔡景耀醫務長提醒,「近視」是眼球前後徑軸長不正常地增長,近視度數愈多,表示眼軸愈不正常增長。當眼軸過長容易危害視力健康,而高度近視也容易產生併發症,包括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眼球後極部退化變性、青光眼、白內障、失明等眼球疾病,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另多數民眾認為近視是小事,以為戴眼鏡或雷射手術即可回復正常生活,其實即便如此仍免不了近視可能帶來的不便及併發症威脅。

護眼控度好表現  3要件要做到

抗疫期間,孩子的視力保健亦刻不容緩,要讓護眼獲得良好成效,有三要件:

致勝要件1:關鍵距離三十五 視力健康不模糊

依據臺北市衛生局102年至108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已近視學童的用眼習慣較沒近視學童來得差,尤其以「近距離用眼時,眼睛與物體的距離」、「讀書、寫功課、使用電腦的坐姿」、「近距離用眼30分鐘,是否有休息10分鐘」等方面最為明顯,其中以「近距離用眼」為影響臺北市國小學童近視度數變化之最主要關鍵因素。

致勝要件23C不是不可以 跳脫螢幕更美麗

在視力尚未穩定的國小階段,養成正確的護眼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現處於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學童透過3C產品進行遠距學習的機會增加,而使用3C產品情形,原則如下:

【使用距離及時間】一般 3C 產品均屬近距離用眼的範圍,包括手機、電動約 30 公分以下;平板、筆記型電腦約30~45公分左右;桌上型電腦約45~60 公分左右;電視約2-3公尺左右則為中距離,眼睛注視螢幕時睫狀肌會持續收縮緊繃,長久下來將造成視力傷害,因此注視螢幕每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另建議國小學童每天使用電子商品總時數應少於 1小時,未滿2歲則避免觀看螢幕。

【照明、光線及亮度】周圍環境燈光要充足適當,手機與電腦螢幕應調整至適當的亮度,太亮或太暗都容易造成眼睛疲累,也應調整對比度讓螢幕光線柔和;建議使用夜間模式或過濾藍光模式,減少可能的藍光傷害。

致勝要件3:家長豎立好典範 學童眼力一級棒

家長應以身作則並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包括增加親子戶外活動時間、不以3C產品作為安撫孩子的工具等,且應該要知道孩子一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國小學童每天少於1小時),並提醒正確用3C之規則。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42873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三采文化 2020年4月4日 下午1:00

六點的病人遲了一些離開,讓我在七點的小妹進來之前只有幾分鐘轉換。這讓我想到,品嘗美食的時候,餐點之間會有清除味蕾的小點心(palate cleanser),用來消除味蕾上留存前一道菜的味道,重新預備味蕾品嘗下一道餐點。同事們之間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們在轉換病人的時候,也需要一些協助,清除味蕾,才好以全新的心智狀態面對下一個病人。

檢視相片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更多

我下意識地甩甩頭,喝口咖啡,想到上次離開時Amy允許我稱她「妹妹」,這算是可以進入她的核心社交圈了嗎?

一家三口走了進來。今天Amy跟媽媽選擇坐在長沙發上,爸爸則坐在我跟Amy和媽媽坐的沙發之間,茶几旁邊的單人椅上,形成一個半圓。上週離開時Amy跟我交換的微笑,並沒有持續到今晚。Amy垮著臉,爸爸坐下後雙臂交叉環抱在胸前,卻感覺有點無奈,媽媽表現得有些焦慮。

「Hey……」我看著臉臭臭的Amy,不想馬上使用她給我,可以叫她妹妹的權力,「怎麼啦?」我問。

「我真的是覺得很奇怪欸……」Amy很不悅的說。

「我最近要代表學校去參加一個程式設計的比賽,在很多家人朋友的聚會裡,大家在聊天的時候,就說到通常參賽人的刻板印象是男生,而且是宅男。我爸沒來由地說了一句:『結果我們小妹去了會讓人跌破眼鏡,不但是個女生,還是個小胖妹!』講完了還自己還一直笑!我是完全看不到笑點,而且非常令人反感,又很不尊重人,very offensive !」Amy越講越激動。

「我不就是開個玩笑,」爸爸苦笑著說,「Amy從小就是肉肉的,大家都覺得這樣好可愛。誰知慢慢地長成了個小天才,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常常超乎大家的預期,這麼小就有成就,可以破除這種先天的刻板印象啦!」

檢視相片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更多

原本的善意,可能讓對方感受到不愉快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謎語:一位父親和他兒子發生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被人匆忙送入醫院。手術室裡,外科醫師看到這名男孩說:「我不能給他動手術,他是我的兒子。」看到這裡,你的想法或結論是什麼?

你是否會覺得,這孩子怎麼可能有兩個爸爸?

波士頓大學心理系的教授就用這個謎語做了一項實驗。受試者包括了一百九十七位波士頓大學心理系的大學生,以及一百零三位七歲到十七歲參加夏令營的少年與青少年。結果顯示,不論是大學生,還是少年、青少年,都只有約百分之十五的受試者回答:「這位外科醫生是男孩的媽媽!」

外科醫生應該是男性。刻板印象,就是對特定族群的一些假設和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唸理工的應該是男生,愛哭的是女生,囉嗦的是老人,等等。Amy是個在美國的亞洲人,又是個小天才,還是個女生,想必加諸在她身上的刻板印象一定不少。但現在讓Amy最生氣和困擾的,不是刻板印象,而是她爸爸所說的話:小胖妹。

爸爸說了這是個玩笑。其實,從我的角度聽,在爸爸的話語當中,我還聽到了驕傲,對Amy的表現跟成就,引以為傲。但這不是Amy所聽到的。

「妹妹,」我感覺目前跟Amy的心理距離比剛剛近了一些,可以使用這親密稱呼了,「爸爸開這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羞辱,」她很快地回答,「我本來就沒有對自己的體重很滿意了,在那麼多人面前這樣講,然後大家一起笑,是笑我嗎?這樣是開我玩笑嗎?」

我還來不及回覆,爸爸就等不及,表示不可思議地說:「羞辱?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我怎麼可能羞辱你?更何況是在大家面前?我是你爸爸,是因為我們很親,才可以開玩笑的,你看我會不會開別人的玩笑!」

「喔,是因為和我比較親才開我玩笑,那拜託你,我寧可不要跟你親!」Amy伶牙俐齒,不甘示弱地回應,我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

檢視相片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更多

爸爸正要立刻反駁的時候,我趕快比了個手勢,請他暫緩。我問爸爸:「不管是不是誤解,你有接收到Amy現在所表達的感受嗎?有看到她對你所說的話的反應了嗎?」

爸爸停下來,想了一下之後,深深地吸了口氣,又緩緩地嘆氣,點了點頭。Amy的父親是在一家美國的國防承包商做事,常要面對國防部裡面的人。軍隊裡的文化不只是陽剛氣很重,有時候也有些比較另類的幽默感。有時候,他們不習慣太露骨或直接的表達情感,在面對生死相關的議題時,也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面對。弟兄之間彼此互虧,是經常用來表達好感的方式。

工作,占據我們人生中很大的一部分。一天二十四小時,至少有一半醒著的時候是在工作,工作中的互動方式,逐漸會成為人的習慣。回到家來,要一下切換,就算願意,也不是容易的事。

事後,Amy的父親跟我分享了他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影片,認為表達了他的心聲與感受。

一位父親在女兒的婚禮上,對新郎這麼說:「第一個抱她的,不是你,是我;第一個親她的,不是你,是我;第一個牽她的,也不是你,是我。如果有一天,你不愛她了,請你不要跟她說。請你跟我說,我會把她帶回家,用我從第一天開始就愛她的心,繼續愛她。」

Amy的爸爸跟我分享,從Amy還小的時候,他腦中就會閃過Amy將來要嫁人的那一天,會有多麼的不捨,會有多少的擔憂。他覺得Amy就是他的小寶貝,是他的,所以可以開她的玩笑,Amy應該知道他是多麼地愛她啊!

當Amy一開始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受傷的人是誰,好像很明顯。但在聽了爸爸的分享後,受傷的人是誰?誰受得傷比較重?好像就沒有那麼容易評估了。也或許,到底誰受傷,並不一定要下定論。重點是,原本一片的善意,怎麼會演變成這樣?

檢視相片
提升親子關係,父母別用開玩笑來表達愛與肯定 調整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溝通
更多

正視對方的感受,理解他想表達的訊息

我剛剛問Amy的父親,有沒有看到Amy的反應?這常是人們相處過程中的一個盲點:我沒有那個意思,你怎麼這樣反應?這重點就一直放在「我」上面,因為我知道,我沒有,也不是那個意思,所以對方的反應是錯的。

其實仔細想想,對方會想要出現那樣的反應嗎?Amy會想要有被羞辱的感覺嗎?應該不會。如果我們先把重點放在對方的反應上,正視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接下來才能夠解決「為什麼」我們想要表達的,會被對方接收,或詮釋成不一樣的訊息呢?

在已經有摩擦的時候,去挑戰、質疑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只會讓互動惡化。放下自己,了解、接受對方所表達的,不代表同意他們的想法,只代表我們有聽到他們的心聲。之後,溝通的管道才有可能被開啟,才可能順暢。

除此之外,我也假設Amy爸爸的性格與習慣,在表達愛的方式上,可能與Amy有所衝突。特別是Amy正進入青春期,在各方面都正經歷變化,對許多事會感到敏感,也在學習自己所需要、所能接受的關懷與愛的方式。

剛好碰上她父親習慣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表達對Amy的肯定,而這不是Amy 可以感受到愛的方式。之後的家庭治療規劃,需要先驗證我的假設,如果是正確的,就要協助調整他們的互動模式。

Learning of Love

接受對方所表達的,不代表同意他們的想法,只代表我們有聽到他們的心聲。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34171
還在用手機當保母? 家長們應該知道的TOP4孩子心聲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在用手機當保母? 家長們應該知道的TOP4孩子心聲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2020年4月4日 上午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多國紛紛停課,如何填滿孩子空白成為家長煩心議題。許多研究指出,遊戲有助兒童身心全面發展,能促進語言發展、認知能力、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等;因此,《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即保障兒童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遊戲和娛樂活動的權利,確保孩子們能擁有健全的身心發展。

5成孩子常感無聊 3C遊戲為主要娛樂

據台灣兒童休閒與自由遊戲現況調查報告發現,僅4成5不到半數的孩子經常自己發明遊戲,還有超過6成需要大人教怎麼玩;近5成常感無聊,不知道玩什麼。兒福聯盟提出台灣兒童在遊戲中面臨困境:(1)每日遊戲時間不足,超過3成兒童平日每天遊戲不足1小時、(2)戶外遊戲空間不足,近4成孩子活動場地為賣場購物中心等室內場所、(3)自製遊戲創意不足,故4成9歲以上孩子常玩3C遊戲,僅1成自製玩具,以及(4)互動遊戲玩伴不足,使近4成孩子經常自己玩。

過半家長心憂孩子空閒成空白 近6成要遊戲有教育意義

此外,調查還發現,59.8%家長認為玩遊戲應要有「教育」效果、52.5%認為應幫孩子安排活動免得孩子無事可做,意味家長對遊戲的態度相當「功能」取向。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遊戲和玩樂,是孩子成長的養分,也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而家長態度是關鍵,建議可以從4面相,陪同孩子成長:

1、家長可以每天安排一小時的時間,讓孩子決定如何運用這段時間,在自由遊戲中發揮好奇心來探索和啟發創意和想像力;此外,家長每周能安排一天「家庭無規劃日」,少了預定行程,一起從隨興發想中找到樂趣。

2、孩子的遊戲需要有充足的空間,呼籲政府和大眾一起為孩子營造友善的公共空間,讓公園、餐廳、展覽等都成為孩子能休憩的場所。

3、被動接收過多影音資訊或3C遊戲可能侷限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同時,孩子的遊戲不見得需要大量添購玩具,體能活動能增強孩子的體適能,也能運用生活中的現有素材來激發孩子的創意力與想像力。

4、孩子如果能有手足、同學或長輩的陪伴,能玩得更盡興,也增進彼此情感;家長也能為孩子安排玩伴或參加適齡的活動、課程,讓年紀相仿的孩子們一起玩耍,累積的人際互動能力將是孩子一生的資產。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34163
伊甸:6成父母對發展遲緩警覺性不足 錯失治療期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伊甸:6成父母對發展遲緩警覺性不足 錯失治療期

轉載: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20年3月24日 上午11:31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4日電)父母都期望小孩健康成長,但根據伊甸基金會調查,有6成父母對發展遲緩的小孩警覺性不足,反而錯失黃金治療期,呼籲父母若發現小孩異常時,千萬別選擇再等等再觀察。

伊甸基金會日前針對有0至6歲育兒經驗者進行「兒童發展知多少」問卷調查,今天舉行記者會發布調查結果,並邀請慢飛天使「涵涵」與涵涵父母分享早療經驗以及藝人簡嫚書談育兒經驗。

伊甸社福基金會資源發展處長張炎玉在會中表示,從過往古早阿公阿嬤的育兒經驗可以發現,長輩教養孩子就是「七坐、八爬、九發牙」,當小孩過了這個時間卻與其他小孩不同時,長輩都會說再等等看。

張炎玉表示,伊甸透過調查也發現,有6成父母碰到相同情況時,也會選擇再等等或再觀察,但父母在等的過程中,可能錯失小朋友0至6歲黃金療育期間。

調查也發現,有4成父母每天陪伴小孩的時間不到4小時,主要原因包含工作及繁忙家務,種種調查結果都顯示父母傳統保守心態仍揮之不去,育兒的「質」與「量」都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張炎玉呼籲,當父母發現小朋友只要有稍微異常、與別的小孩不同時,「千萬不要等」,可以選擇信任的小兒科就醫或者是到伊甸早療機構,讓小孩有機會回復到與正常小孩相同。

慢飛天使「涵涵」父母指出,涵涵出生時有先天性心臟病,後來進行手術並住院,在加護病房過程中,經由醫師、護理師、治療師等告知出院後要怎麼要給予涵涵腦傷照顧及復健,涵涵後來進入伊甸基隆服務中心接受早療服務,經過教保老師訓練、引導及同儕的刺激與影響,涵涵已經開始學習行走,也能抓握湯匙自行吃飯,並了解簡單指令。

「涵涵」父親呼籲,父母不論如何,如果有發現小朋友發展遲緩情形,父母都應該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給小朋友照顧。

婚後育有2名女兒的簡嫚書則說,雖然平常工作繁忙,但因為心裡想要與小孩有互動,所以「時間擠就會有」,小孩在0至6歲非常需要父母陪伴,透過陪伴小孩的過程中得到的最大感動是其實是小朋友在陪伴自己,小朋友成長、父母也跟著成長,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重要角色,若發現問題,父母不用不好意思或害羞發問,發現異常就趕緊問,才能找到解方。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5353
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一定要威脅恐嚇?搞懂孩子不聽話的4種原因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一定要威脅恐嚇?搞懂孩子不聽話的4種原因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2020年3月13日 下午4: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再不把玩具放下來警察伯伯會把你抓走!」「乖乖坐好,不准亂動!」很多父母習慣用威脅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但除了害怕,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放下玩具、不能動嗎?專家教你掌握這些技巧,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讓孩子乖乖聽話!

檢視相片
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一定要威脅恐嚇?搞懂孩子不聽話的4種原因
更多

你有想過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嗎?其實孩子不聽話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聽不懂或誤解父母講話的意思、不知道父母正在對他說話,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

為何孩子老是不聽話?

無法理解指令、聽不懂大人說話的意涵。

兒童發展專家張旭鎧表示,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直覺用「大人理解」的方式表達,卻忽略孩子的理解能力與大人不同。孩子聽不懂,自然不會照父母說的話做。

產生「自我防衛機制」,耳朵自動關機。

當指令內容讓孩子產生壓力(或無法預期結果),孩子通常不會去做。舉例來說,叫孩子跟長輩打招呼,孩子怕打完招呼以後無法回應對方的問話(ex:「有沒有聽媽媽的話?」「會不會背三字經?」),就會選擇沉默。

此外,小小孩專心事情時通常會將耳朵「關機」,因此在孩子畫畫、疊積木、拼拼圖的時候下指令,孩子多半會不予理會。

檢視相片
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一定要威脅恐嚇?搞懂孩子不聽話的4種原因
更多

不知道大人正在對他說話。

3歲以下的孩子認知能力不成熟,如果沒有「指名道姓」,孩子往往不會知道有人在對他說話。對孩子說話前一定要先呼喚孩子的名字,或利用一些小動作讓孩子知道有人正在和他說話。

不知道如何完成指令、過去曾有負面經驗。

舉例來說,叫孩子把衣服拿到房間掛好,孩子不知道衣服要放在哪裡,就不會動手去做。此外,如果指令內容曾經讓孩子產生負面經驗,孩子也不會去做。例如孩子過去曾經把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卻被誤以為偷拿人家的東西,現在再叫孩子撿起地上的東西,他就會拒絕去做。

如何讓孩子聽從大人的指令?

0~3歲的小小孩語言及認知能力都未成熟,教育孩子前應先了解孩子現階段的認知能力,再決定用何種方式「教」。

0~1歲 邊說邊搭配動作

1歲以下的小嬰兒對語言指令沒有太多理解能力,此時可以用語言搭配動作帶著孩子做,例如一邊說「來~手舉高,把手手放進衣服裡。」一邊將孩子的手舉高,教孩子將指令和動作連結。

tips.教導孩子的時候記得保持微笑,就算孩子聽不懂還是要稱讚他,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經驗。

諮詢/兒童發展專家 張旭鎧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0年0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0285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3569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遠流出版 2020年3月1日 下午3: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遠流出版】「由你決定」不代表哪些情況

「由你決定」不代表這個家裡是孩子說了算,不代表放任年紀最小的成員變成全家人的老大(例如,「每天晚餐都吃巧克力蛋糕就好!」)。家長的權利和感受不應該被忽略。如果你的五歲孩子吵著要去動物園,但你剛好很累,你當然不必勉強帶他出門。

檢視相片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或者,如果你的十六歲小孩想要晚上開車到陌生城市聽演唱會,如果你擔心他的安危,請聽從內心的直覺。身為家長,你必須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也應該幫助孩子明白這一點。「憑良心說,我真的沒辦法讓你做那個決定,感覺很不妥」這個說法完全站得住腳。同樣地,「今晚輪到姐姐選擇看哪部電影,下星期再換你選」也很合情合理。

「由你決定」跟「設立限制」也不相違背。教養孩子時,設限永遠都是必要的。年幼的孩子在公園玩到不想回家,你要做的是保持冷靜,發揮同理心,提供他選項:「你可以準備結束了嗎?我們要離開嘍,還是你想再多玩五分鐘?」如果過了五分鐘他還是不走,就可以告訴他:「你要自己牽我的手走,還是要我抱你離開?」如果他不願意牽,就直接抱他起來回車上,即使他哭鬧也是一樣。下次要出門去公園前,你可以先跟孩子約好,「我很想要帶你去公園玩,可是,等我提醒你過五分鐘要離開的時候,你要遵守規定,我不想追著你到處跑或是跟你吵架。如果這次離開又搞得我們不開心,下次就先暫停幾天(或一星期)不去公園。」

青少年在鬧脾氣時,「抱起來走人」這一招無用,但你還是有設限的辦法─限制你願意為他們做的事情。例如,孩子花太多時間聊天傳訊,你可以對他們解釋,你不可能視若無睹,繼續幫他們繳帳單。你需要設下清楚明瞭的規範,同時也需牢記,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教出唯命是從的小孩,而是在社會上懂得應對、進退得體的孩子。

「由你決定」不等於給孩子毫無限度的選項。事實上,這麼做孩子也會感到焦慮。第一章提過,當孩子還沒準備好,知道有大人可以依靠,他們會很有安全感。放任不管的教養法之所以不成功,正是因為如果孩子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必須去做某件事,會有很大的壓力。孩子對世界擁有安全感時會覺得最為自在,而世界讓他們最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是爸媽提供了可預測、有條理秩序的環境。

最後一點,「由你決定」更不等於操弄手段控制孩子,把自己想要的決定,包裝成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的選擇。誠實的教養方式才能建立孩子對你的信任,你也需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必須一步步將掌控權確實交給他們。

那麼,如何運用「由你決定」?簡而言之,只要是孩子生活當中的事,如果他們有能力自行選擇,你就不應該代為決定。首先,想一下讓他們練習做決定時你覺得自在的界線範圍,接著,割捨掉那條界線,擴大範圍做出讓步。協助孩子學習需要獲得哪些資訊才能做出周全的決定。如果你跟孩子意見不合,可以運用心理學家葛林(RossGreene)和艾本(J.StuartAlbon)研發的合作問題解決法(collaborativeproblemsolving):先對孩子說些話表達同理心,再保證你不會強迫他們去做不想要的事。透過合作,你們攜手找出雙方覺得自在的解決方案,一起想辦法執行。只要孩子挑的選項不算瘋狂,即使不是你樂見的,也還是要請你配合。

當然,每個人對「瘋狂」的定義不同,有個實用的辦法是多多請教身邊理性的人,如親戚(阿姨、叔叔)或師長(老師、教練),看他們是否認為孩子的選項很糟糕。回到前段提到的那個十二歲女孩,如果她決定回去讀公立國中,這個選項不算瘋狂。比起父母要她念的私校,就算公立國中的資源較少,有些課程的師資略遜一籌,只要她讀那裡比較自在,有好友扶持作伴,或許她會表現更好,也更快樂。假設她想要的是「離家加入馬戲團表演」這種,可就另當別論了。

檢視相片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有些例外的情況不該讓孩子選擇。如果這位十二歲的女孩聽不進去優缺點的分析,也不願意尋求建議,此時就不適合讓她決定。孩子必須願意聆聽並仔細思考所有選項,這是必要的前提,否則沒得商量。

另外,如果孩子的思考功能受損,例如有嚴重憂鬱或自殺傾向,「由你決定」也不可行,因為不清楚他們是否希望自己擁有成功人生。憂鬱症的部分症狀就是思想會扭曲,患者無法清楚思考。相同的道理,如果孩子有依賴酒精、藥物或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也會無法做出適當選擇。當孩子暫時無法自行考量,家長就需要代替孩子選擇。不過一般情況下,「由你決定」的大方向原則仍然適用。

對孩子說「由你決定」的六大理由

一、科學證據支持由孩子決定。

當一個人擁有做決定的空間,那麼當他面對其他事時,也會覺得自己有辦法夠掌控情況。此時的大腦不只在學習如何做出困難的抉擇,也在保護自己免於無助感帶來的壓力。孩子擁有自主權,內在動機會更強,對大腦也更有益。孩子管理壓力、克服挑戰的經驗愈多,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就愈能調節杏仁核。

我們在工作上遇過許多熟悉青少年腦部研究的家長,他們知道這時期的孩子喜歡冒險(就算這些風險看來很愚蠢),特別是有朋友作伴時。這些爸媽很清楚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展還不夠成熟,但如果要等到孩子的大腦成熟才讓他們做決定,這樣並不合理,畢竟這樣得等到他們三十歲左右才行。大腦的發育是隨著使用的情況用進廢退,如果家長能鼓勵、要求青少年自己做決定,等於是提供他們寶貴的經驗,有機會誠實評估自己的需求,留意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權衡各個選項的利弊,試著找出最適合的答案。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的大腦去習慣處理艱難的決定,並承擔這些決定的責任。這點很重要,對於孩子的未來大有好處。

二、孩子不應該覺得自己只是爸媽的附屬品。

爸媽企圖主導孩子的生活時,短期內就算看到好處,長期而言仍是損失。一旦孩子覺得受到逼迫,就經常會抗拒對他們有益的事。還記得麥特為了違抗宵禁,寧可被鎖在家門口嗎?就算孩子剛好是願意順從的個性,不代表就不會有後患,等到他們長大後過著成功的生活,會自認是冒牌貨,不是憑一己之力量成功。諮商師兼作家戈特莉(LoriGottlieb)曾在《大西洋》雜誌發表的文章當中提出,她有許多個案都已經二十多歲了,都是好家庭出身,也擁有看似令人稱羨的生活,為什麼仍會莫名憂鬱?這類病患最初難倒了她,直到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臨床關注的焦點向來是如果家長沒有把為人父母的職責做好,會如何影響孩子。」她寫道:「卻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家長把小孩照顧得太仔細了呢?此時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戈特莉用學步期的小女孩為例探討。孩子跌倒時,還沒來得及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爸爸或媽媽就已經衝過去扶她,因為家長竭盡全力想要避免孩子受苦。可是,孩子受苦時,雖然讓旁觀的爸媽也難受,對於孩子培養復原力卻是必經的過程。爸媽是太過心疼捨不得看孩子受苦嗎?或者,是他們需要感覺到孩子需要自己?

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直升機父母以及過度照顧造成的後果。奈德老師有個學生莎拉準備出國一學期,跟爸媽一起來找奈德討論。見面時,莎拉的爸媽說明了對於這個學期有什麼目標,還有擔心哪些事,也提出「她會錯過數學課,我們該怎麼辦?SAT測驗要怎麼好好準備?」諸如此類的問題,全程幾乎都是爸媽在發言。最後,雖然他們制訂出大家都贊同的計畫,奈德總覺得莎拉不大自在,於是,下一次他安排兩人單獨會面,詢問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計畫沒什麼問題,」她回答,「有問題的是『我們』。」

「什麼意思?」

「我聽到的永遠都是『我們這次得拿高分』、『我們今年要拿到好成績』、『我們要寫出更好的自傳』。」顯然,莎拉的挫折感已經壓抑了一段時間,「寫自傳的又不是我爸媽,明明就是我。根本沒有所謂的『我們』可言好嗎?每次聽到他們那樣講都讓我受不了。這是我的人生、我的學業,包括煩死人的自傳也是要由我來寫。」

記得你在前面讀過的魔法金句嗎?「由你決定,我相信你對自己的人生有能力做出考量周全的選擇,也懂得從錯誤中學習。」莎拉的爸媽所傳達出的訊息恰恰相反。莎拉其實是個天資聰穎、學習動機也很強烈的孩子,她接收到的訊息卻永遠都是爸媽不相信她的選擇,甚至從不考慮該讓她自己做決定。

檢視相片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三、給予孩子掌控感是教導他們培養能力的唯一途徑,包含決策的能力,以及任何他們正在學習的技能。

俗話說得好,智慧來自經驗,經驗來自做錯的決定。孩子需要練習做決定。爸媽光是口頭告訴孩子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或是如何做其他事)絕對不夠,示範給他們看也不夠,他們需要的是實際去做,親自演練,需要去體驗他們決定後會產生什麼自然後果(naturalconsequences),例如不穿外套會冷個半死,或是不念書會考得很差。我們常看到有些孩子在進大學前,沒多少機會自行決定重要的事,像是如何配置時間、把心力花在什麼事物,或是本身究竟對念書有無興趣。可想而知,當他們必須決定主修哪些科目、選哪些課,或安排一天行程等,他們都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設定目標、達成目標、做出明智的抉擇。

這種練習也適用於其他各種生活技能。曾有個媽媽帶兩個孩子來給奈德老師上課時,詢問學費能否開支票,她當然知道刷卡會方便得多,但是想讓孩子有寫支票的經驗,以後要用時才會。這件事讓奈德想起,有次他開車時看到儀表板上警示燈亮起,於是靠邊停車,原來是車子爆胎了,結果車上的孩子全都不會換輪胎。照理說,駕訓課應該都有讓學員觀看如何換輪胎,但只要不曾親手操作,就算看了一百部換輪胎的教學影片,你照樣會手足無措。當然,你可以尋求道路救援服務,但如果你能自行解決,就不用在路邊乾等。主宰感是需要練習的。

四、爸媽並非永遠知道怎樣最好。

你可能很難接受,但家長確實很難知道怎樣才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一方面也是因為你並不曉得孩子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答案要由他們去找出來(理想上是靠著你的從旁協助)。而且,表面上的挫敗其實常是偽裝的祝福,邁向成功的路何其多,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稍微迷失,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路。

身為爸媽,我們經常幫孩子做決定,例如,不讓他們參加戲劇表演,改去報名足球,這些決定原本看似再合理不過,到頭來卻都只是徒增懊惱。我們自己的生活不也是類似的情形嗎?多數人都工作太忙、吃多睡少、投資失敗、職涯發展不如預期,父母請記得,要保持謙卑,有時候你真的不知道怎樣才是最好。

奈德老師回想當初自己剛念大學沒幾個月,就想先休學一年,他爸媽不答應。他茫然地撐過大一,到了大二一樣惶然,再次興起休學的念頭,這次爸媽終於同意。休息的這一年讓他有機會脫離輸送帶似的生活,暫緩腳步,卸下壓力,思索真正想做的事,雖然沒有找到所有的解答,但他復學時的狀態好很多。

就是在大二想休學的那段期間,他加入了阿卡貝拉合唱團,到現在幾位團員都還會相聚唱歌。最重要的是,大三時奈德開始跟太太凡妮莎交往,是她啟發了他想成為輔導老師。要是沒有休學一年,他不會寫出你手上的這本書,也不會當了爸爸擁有幾個優秀的孩子。他的經歷聽起來就像勵志片《美滿人生》,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不是沒有原因的,生命有時就是要靜候因緣具足。爸媽再怎麼費盡心思為孩子提前規畫,不見得就會有較好的結果。

檢視相片
讓孩子做決定的6大好處!不是放縱不管,而是協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
更多

五、孩子確實有能力做出好的決定!

一九八五年,比爾成為神經心理學家。當時流行一種風潮,就是強迫小孩重念幼兒園或小一。比爾驚訝地發現,許多前來看診的大學生會說:「我念大二,本來應該是大三,但我爸媽偏要我重讀小學一年級。」這些孩子的怨懟很深,大人擅自決定了他們六、七歲時的生活,沒有給他們掌控權。比爾後來都建議家長在做決定時也要讓孩童參與。爸媽可以說:「沒有人會逼你重讀一年級,由你決定。不過我們先一起想清楚,現在升二年級有什麼優點和缺點,有了這些資訊,你就能聰明選擇。」比爾發現,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都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最起碼不輸大人。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常會想出連爸媽都沒想到的解決辦法。在比爾的個案當中,好些孩子最後的回答是:「我還沒準備好要上二年級,要是同學取笑我留級,我會當作耳邊風。」或是「我覺得自己可以升二年級,可是,如果學校太難,我可以請私人家教老師嗎?」

三十多年前曾有一項關於孩子決策能力的有趣研究,受試者介於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研究人員出了一道狀況題:有個男孩不肯跟家人說話,好幾星期都不願踏出房門一步,受試者會如何解決這個需要謹慎處理的情況。結果顯示,十四歲孩子所做的選擇,跟十八歲以及二十一歲的孩子結果相差無幾,而且也跟多數專家建議的答案一樣:讓男孩進行門診心理治療。耐人尋味的是,有一半的九歲小孩也是選相同的答案。整體而言,十四歲、十八歲、二十一歲的孩子在決策能力得到的分數幾乎一樣,九歲孩子的分數也只是略低。這不只是代表九歲的孩子擁有做決定的能力,同時也代表當他們無法明智選擇時,不見得就是缺乏判斷力,而是擁有的知識不足。

《今日心理學》雜誌的前主編艾普斯坦(RobertEpstein)撰寫過許多關於青春期的力量與潛力,他跟同事杜瑪絲(DianeDumas)共同進行了一項「你像個真正的大人嗎?」的調查,詢問受試者關於愛、領導力、人際能力、承擔責任的問題。整體而言,青少年的測試結果就跟成年人一樣好。艾普斯坦指出,大家習慣把青少年當成幼兒對待,彷彿他們無法做出負責任的决定。大人固然無法完全阻止青少年做出衝動的選擇,但我們可以信任他們,容許他們在對他們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有智慧的選擇。研究發現,十四、十五歲的孩子,通常已經具有成年人層級的理性,能做出決定。事實上,多數的認知過程在青春期中期便已達成年人水準。

六、良好的決策力也取決於於良好的情緒智慧(emotionalintelligence)。孩子需要學習哪些事對自己具重要性。

雖然良好的決策,必須倚賴足夠的知識作為評估的資訊,但是光有知識並不足夠。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有五個代表情緒的角色,分別是樂樂、怒怒、憂憂、厭厭、驚驚,他們共同指揮小女孩大腦總部裡的控制台。電影反映出一項基本的科學真理:情緒在引導人的思考、決策、行為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少了情緒的指引,就不可能評估某件事的好壞、對錯以及利弊。情緒大腦中心受損的人,連要不要外出吃晚餐這麼簡單的事都無法決定,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留意自己的情緒,但這樣並不代表孩子可以依循一時的衝動或情緒行事(例如你生氣的當下,就不適合做決定)。我們想要的是,孩子做決定的時候一方面是根據資訊,一方面也能從羨慕、罪惡感、同情、仰慕等各種感受的角度,去考量別人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此外,孩子感覺自己生氣、忌妒、憤慨、仇恨時,也必須懂得如何看待這些情緒。

孩子本身「感覺如何」以及「想要什麼」,都是他們做決定時的考量要素,就跟事實本身一樣重要。你再怎麼想忽略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是不可行的。假設孩子看了恐怖片感到害怕,你雖然可以告訴他那只是電影情節,但孩子自己的恐懼情緒是真實的,而且這種恐懼情緒將會幫助他們恢復過來,日後敢繼續看恐怖片。假如孩子覺得遭到背叛而生氣,你可以協助他們消化痛苦的心情,學習往後退一步,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直接採取行動報復。孩子應該練習覺察情緒,懂得問自己:「怎樣做才適合我?」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87616
父母的債務有多重?分分鐘多達七位數字!為甚麼?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父母的債務有多重?分分鐘多達七位數字!為甚麼?

轉載:Motley Fool Sophia Nam 2020年2月23日 下午1:03

常言道供養子女至少要400萬,聽起來非常誇張,但其實對於不少中產家庭而言已屬於保守預算,其實為讓子女享受更好的住屋、學業及醫療保障,父母的欠債同樣急升,分分鐘可達七位數字!今次和大家分享當中原因及提供減省債務方法。

父母究竟有幾多開支及債務?

根據城大201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父母2015年花費在12歲以上子女的開支,每月大概為6,987元,當中包括學費、課外活動、醫療及飲食部份,如果每年3%通漲計算,2020年每月的開支大概已增加逾8,000元。父母本身未必有足夠現金在手支付子女的所有,可能要透過信用卡、私人貸款甚至增加手上按揭貸款套取資金,欠債分分鐘由數千元急增至六、七位數字不等,借貸額視乎父母想為子女提供甚麼類型的生活。

為甚麼父母負債可達七位數字

七位數欠債看似荒唐,但現實上為了讓子女有更廣闊的空間生活,原本居於納米單的夫婦除非打算長期租屋,如果希望擁有自置居所大有機會要買樓或換樓,生活空間由200平方呎增至400至500平方呎單位。如果他們手上有正在按揭貸款的單位,假設現時尚欠按揭還款有200萬,但要買入大單位便要增加按揭貸款至300至400萬。就算手上物業已經供滿,換樓也大有機會重新辦理按揭,七位數字按揭在香港可謂「濕濕碎」。

就算沒有住屋需要,由於子女教育開支亦不菲,父母會透過加按模式套現以解燃眉之急,同樣導致按揭債務增加。此外,父母為保障子女健康,在他們出生時已買入醫療保險,所以保險的負債也會增加。

父母如何縮減開支?

作為父母要避免手上債務愈滾愈大,要堅守以下五大方向:

  1. 詳細預算:需要具備詳細的預算,如子女的教育費用、衣服、住宿、娛樂、健康等開支一一列出。
  2. 避免無謂的衣服開支:大量品牌及產品針對父母市場,皆因企業相信為了照顧子女,父母會毫不吝嗇花錢在子女身上,初生子女更願意大灑金錢。但作精明的父母應該懂得分辨哪些消費品才是必須品。
  3. 教育子女理財要有方:子女未有理財概念時,會不停要求父母買東西。父母盡早教育子女理財的重要,為未來生活著想,應透過儲蓄或投資的方法,為財富增值,把回報若干部份才用作消費。
  4. 為子女提供合理的生活質素:為家人提供舒適環境沒錯,但應考慮自身財務能力,過往不少子女要於狹窄的房間生活,或使用二手汽車接載子女放學等,子女同樣能愉快地成長,比起物質,最重要是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5. 盡早儲蓄:父母愈早增加儲蓄便能減輕日後債務,例如為子女的教育開支設立教育基金,便毋須透過借貸才鹿為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

父母能夠減省家庭債務,不但能改善財務狀況,更能舒緩壓力,令家庭更為和諧,對子女百利而無一害。各位父母快來檢視與子女有關的債務,盡快落實減輕債務計劃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68578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