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7,859|回應405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橘世代/【向上教養】他們不是怕死 是怕掌控不了生命變動

轉載:udn 張瀞文 2024年12月21日 週六 上午5:44

生病不看醫生,看了醫生也不吃藥、不運動、不復健;手術順利出院後卻一蹶不振、懶得出門;你氣不過唸了幾句,他回你:「大不了死一死!」但是急症送急診時,他又害怕醫療無用真的死去……。照顧生病老父母,讓子女疲憊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父母的消極。

「我們看手術順利,但他真實感受就是身體變差。與其說怕死,他懼怕的是無法掌控身體變動的挫折。」臨床心理師何曉婷試著解釋生病父母的狀態,年長者的身體恢復能力大不如前,看似順利的手術結束後,身體仍會有許多看不見的不舒服,讓他不願意出門與運動。

長輩也可能在病後看見病容、感覺身體衰老,嚇了一跳,油然而生無能為力、難以掌控的挫折感,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乾脆都不要做了,當要去看醫生就聯想到「同樣的事又要再來一次,我會不會變得更差?」沒有掌控感的害怕愈來愈深。

先理解父母狀態 再找方法

何曉婷看見許多長輩真的會害怕,但怕的不是死,而是「我掌握不了我生命的變動」。何曉婷提醒子女,先理解父母的狀態,理解了就不會對他生氣、對他有迫切要求。她也強調,向上或向下教養都非「說了就有效」,都需要對當事人有理解之後找方法、要花時間陪伴他養成習慣。

例如媽媽不出門是在乎面子,覺得自己變醜了,就試著幫她準備外出穿著,讓她漂漂亮亮,從外觀下手,讓她對自己有信心,減少對出門的抗拒。

也要記得多鼓勵,提醒他們擁有的優點,增強自信,例如跟爸爸說,他抗癌過程很勇敢,護理人員要求都有做到,提醒他也是很強韌面對苦痛,降低他們因為身體病痛所致的失落。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3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這些做法恐怕會寵壞baby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些做法恐怕會寵壞baby

轉載:草根影響力新視野grinews 喬伊絲 2020年6月5日 上午9:38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父母在照顧寶寶的需求時,有時很難區分「滿足」與「寵壞」的界限。美國紐澤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學心理學Carrie Masia Warner副教授強調 :「即使寶寶年紀尚未滿一歲,父母的一些行為仍然可能會在無意間寵壞了寶寶,造成寶寶日後成長時教養上的麻煩。」以下這些行為可能要特別注意 :

寶寶3個月大之後,只要哭泣時立刻將他抱起

在寶寶的頭3個月中,白天和黑夜都應該要這樣做。美國費城關愛兒童醫院兒科醫生Maria Conwell說 :「讓寶寶在最初的3個月裡長時間哭泣是不正確的,他們這時候需要感到安全並得到照顧,這就是他們開始建立信任的方式。但是過了3個月之後,你可以多等個幾分鐘看看他是否會自己冷靜下來(唱一首溫柔的歌曲可能會有所幫助)。甚至到了9個月大之後,請試著確定他是真的需要你的幫助或者只是在尋找安慰。」

看到寶寶準備發脾氣時就立刻給他安撫奶嘴

在寶寶1個月大之後,美國兒科學會確實建議寶寶夜晚哭泣時可以給他奶嘴以降低嬰兒猝死症(SIDS)的風險,但這並不表示寶寶每次哭泣就立刻塞給他奶嘴。首先,應了解寶寶哭泣的真正原因,例如可能是餓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將不再需要奶嘴,特別是過了9個月大之後,請給寶寶一個自我安定下來的機會。

搖著寶寶入睡

在3個月大之前稍微搖著寶寶入睡還算可以,但3到6個月就應該開始減少這種做法。寶寶需要學習自己入睡的技能,如果可能的話,盡量讓寶寶在3個月大之前就試著自己入睡。

隨意讓寶寶玩大人的物品

請將不適合當做玩具的物品例如電子設備、鑰匙、電話、首飾等放在寶寶拿不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美國康乃狄克州兒童發展研究所Marcy Guddemi博士表示,孩子觸手可及的所有物品應該都是允許他能夠觸摸和探索的。

給(較大的)寶寶吃不恰當的零食

如果寶寶正餐都有規律進食,那麼可以讓他吃一些健康且安全的食物(例如優格或去皮的軟水果),這樣就可以了。請不要鼓勵寶寶隨意索討大人正在吃的東西,也不要對他的耍賴要求讓步,以免寶寶以為這就是他可以要到東西的方法。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23542
玩起來比孩子還瘋!作家葉揚童言童語,跟孩子一起重新當孩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玩起來比孩子還瘋!作家葉揚童言童語,跟孩子一起重新當孩子

轉載:媽媽寶寶 2020年5月31日 下午2:34

葉揚蹲下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跟孩子一起建立了一個宇宙觀。在那個小小宇宙裡,她自己也是一個孩子。

文/葉怡君  圖/葉揚

跟孩子玩的時候,葉揚是個一個玩起來比小孩還要瘋的大孩子。

有時候,她會跟羅比在地上鋪一堆枕頭,然後跟孩子玩從床上跳下來的遊戲。葉揚的老公彼得超不喜歡這個遊戲的,可是她自有一套理論:「沒有風險就不好玩了啊!」」

「我是一個蠻可以玩的玩伴。常常自己也玩得很入迷。如果今天羅比要找我打球,我就會問:你是哪一隊?大人是一個很可憐的動物,需要很多細節去填補才能玩得起勁,而且我以前是寫小說嘛,我就會需要更多細節。這時我就會問羅比:你的背景故事是什麼呢?我想要更入戲一點。我承認我也不是一個擅長當媽媽的人,有時候,我也會當的很煩。但只要能夠一起進入情境,一起故事架構好,我就會玩得比較樂。進入孩子的故事裡,你就不只是媽媽

為什麼要用孩子的視角呢?「因為他的視角比我的有趣啊!」

新作品《總裁獅子頭》,羅比的童言童語逗樂、也療癒了許多讀者,在葉揚的文字中,你可以發現,葉揚經常是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與他聊天。因為是孩子與孩子,他們的聊天內容就可以無限延伸。

為什麼要用孩子的視角呢?葉揚說:「因為他的視角比我的有趣啊!」她舉例,前幾天,羅比問她:「如果有一天如果人的臉都變成屁股怎麼辦?」葉揚說:如果全世界都變成屁股,那我也只能接受啊!繼續活下去。羅比又問他:「那如果只有我跟你和爸爸三個人呢?你還有辦法勇敢嗎?」

想想,還真有哲理!跌倒站起來,要勇敢還蠻容易的,但人臉變成屁股,還要勇敢,這層級就還挺高的。

面對成人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曲曲折折的,但是兒子羅比每每提供她有趣的視角,每天直球對決回答她的問題。在他的世界裡快樂又單純,有幸進入這個世界,是身為母親的小幸運。

樂見媽媽力抬頭,育兒是一件有價值、有生產力的事

現在葉揚每天的生活節奏還是很緊湊,她依然是外商公司的業務主管,也還堅持著寫作,出了新書要跑宣傳行程,前陣子甚至還跨足作電影編劇。

「其實我也很難拿捏時間的平衡,前一兩年,我甚至經歷嚴重的失眠,精神很緊繃,因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寫作是我很熱愛的事,就算只有30分鐘,都可以讓我進入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只要你夠熱愛,你就堅持得下去。」

儘管人生會因為成為母親,有所取捨,但是當了媽媽之後,很神奇的是,你的心會告訴你,什麼才是心裡最在乎的事。

「像我很樂見到現在職場中,有些媽媽,因為有了孩子,而轉換型態工作,或自願減少工時。我覺得很好的原因是,因為以往的社會只重視生產力,好像育兒就是一件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但現在媽媽們會把自己在乎的事情放桌面上。當媽媽是她在乎的工作、身分,而她自己也願意調整自己工作時間,這是時代的進步。」

不像從前,社會的普世價值可能會認為,兼職工作沒有全職好,或者媽媽不工作,是因為「非得」照顧小孩,是不得不的犧牲。但現在許多媽媽已經不覺得減少工時是丟臉的事情了,因為跟孩子相處時光的價值更高,是金錢也無法衡量的。孩子讓大人自動繳械了武器,自動改變了人生順序的排名,甚至還一點一點地動搖了世界的價值觀。也許, 這就是純真的力量吧!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打造幼兒腸道健康.從均衡飲食開始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造幼兒腸道健康.從均衡飲食開始

轉載:媽媽寶寶 2020年5月31日 下午2:21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主任黃清峯

父母養孩子,總怕孩子吃得少,尤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胖嘟嘟,更是煩惱自己的孩子怎麼吃都吃不胖,是不是腸道吸收狀況有問題?然而,期待腸道吸收狀況好,應先從建立均衡飲食習慣開始!

一直以來,孩子胖嘟嘟或是瘦巴巴,總是被長輩拿來評斷父母會不會照顧孩子的依據,對養出瘦巴巴孩子的父母來說,內心其實也是充滿百般無奈,往往只能用「吸收不好」回應長輩的關心。

腸道.把守身體健康第一關

沒錯!吸收狀況好不好,與腸道健康有所關聯。當食物進入身體後,當中的營養素經過胃的消化處理,進入腸道,由腸道所分泌的酵素分解為小分子的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再經由腸道黏膜細胞吸收進入血液,最後,藉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腸胃科主任黃清峯表示,「營養是所有生理功能運作的基礎,正確且均衡自食物攝取營養,並讓健康的腸道吸收,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

特別是近幾年盛行「腦腸軸(gut-brain axis)」一說,他解釋,「大腦與腸道雖分屬身體不同部位,但透過免疫、代謝、內分泌與神經系統而有所交流,也就是說,腸道的健康和大腦的功能會互相影響,根據研究,腸躁症、緊張壓力、憂鬱症、自閉症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與「腦腸軸」有關。

 

滿1歲幼兒以一般食物為正餐

腸道健康很重要,而維護腸道健康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多元食物均衡攝取營養,讓腸道維持正常運作,並處於好菌多、壞菌少的菌叢生態。可是這對剛滿1歲的幼兒來說,是一件艱鉅的任務,畢竟剛從以奶類為主食的飲食模式,切換到跟成人吃一樣食物的模式,很難無縫接軌。黃清峯醫師指出,「如果副食品階段有循序漸進吃過多種食物,其實銜接成人飲食並不難,只要注意烹調時,把握將食物剁碎、煮爛或切小丁,讓孩子易於咀嚼吞嚥的原則即可」。

然而,有不少孩子在副食品階段的食用狀況不佳,進入一歲後,仍以奶類為主要營養來源,他建議,「父母應該更積極幫助孩子建立以一般食物為正餐的飲食模式,奶類則退居二線副食品」。

銜接成人食物不佳的過渡做法

對於滿1歲幼兒仍未能適應以一般食物為主餐時,不少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營養不夠,於是繼續以奶類為主食,但這樣無法讓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會影響咀嚼吞嚥的能力發展。

黃清峯醫師建議,父母在過渡時期可以這樣做:如果1歲以上幼兒,依然1天吃5次奶,每次180 c.c.,早晚兩次奶的量不減少,但白天3次的奶量,每次各少15c.c.,這15c.c.就用多吃一口飯代替,以1週的時間訓練每次少15c.c.的奶量,到下一週時,再練習少喝15c.c.,多吃兩口飯代替少掉的30 c.c.,逐步減少奶量並累積飯量,用180c.c.除以15c.c.等於12週,也就是說,只要父母耐心花上數週的時間,總是能讓孩子白天喝3次奶的習慣消失,改以吃正餐搭配點心的飲食模式。

他說,「為符合兒童的營養及熱量需求,健康的飲食模式應為一天吃三餐加兩次點心,點心在兩餐之間供應,且與下一餐相隔兩小時,否則會讓孩子吃過點心,到正餐時間仍有飽足感而不想吃飯」。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準備讓孩子出國,你的心臟夠大顆嗎?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準備讓孩子出國,你的心臟夠大顆嗎?

轉載:草根影響力新視野grinews Dr. Phoebe 2020年5月23日 上午9:32

"給予你愛的人會飛的翅膀,會回來的根,以及會待下來的理由。"(達賴喇嘛)

曾經有一個媽媽問我,如果送孩子出國,如何保證孩子不會變壞?這個問題是許多家長心中的OS,看似簡單,但回答起來其實繁瑣複雜。由於在美國社會對孩子的教養中,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因此我姑且把這個問題改為,"如何保證我孩子,在我不在的視線範圍內,不會做出脫序或令我頭痛的行為?"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法保證,"甚至我覺得想問這個問題的家長,或許可以問自己,"我的心臟是否夠大顆?"

或許有著科舉狀元的歷史,台灣或是亞洲各地的人對於所謂"標準人生"有著相當完善的解讀,窄小的定義,不外乎是認真念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討個好老婆或嫁個好老公,然後生個好小孩,再繼續教育小孩重新循環一遍。許多想要出國念書的父母們,就是在這個循環中間穿插出國唸書,然後無論是幫助孩子考上國外(沒有長春藤的話最好也是大家都有聽說過的那幾所)的好大學,又或者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出去闖盪,但父母還是都會偷偷希望孩子可以在闖完之後回家,藉由國外經歷拿到好工作,無縫接軌上述這個循環。其他在這個循環外所追求的事情,往往被貼上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混來混去、漫無目的,應該用最安全的方式拿到最順遂的人生才是正道。

除此之外,台灣教育底下也對著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定義非常分明。好學生就是乖乖唸書、聽從師長的教誨、順應長輩的話語、加上孝順父母以及兄友弟恭。而壞學生則有可能是翹課、逃學、成績差、不聽從父母或是師長的教導。但是我卻看到許多所謂的好學生背後,有的變成讀書機器,卻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人生只知道聽順於父母安排;有的則為了唸書而不擇手段,用盡各種心機將別人踩在腳下好達到目的;有的甚至和父母關係疏離,只想著把書唸好以應付家人,未來好離開這個除了成績以外沒有其他話題可聊的家。我在美國遇過許多會唸書也非常聰明的學生,但是他們卻並不屬於台灣所定義的好學生,書唸得好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部分,卻不是全部。比如我的朋友A,會翹課,愛喝酒,考試前還去聽演唱會,他也不一定對父母言聽計從,但最後每科出來都是A,還讀到博士畢業,目前在天龍國的UCSF上班。又比如我朋友T,從柏克萊大學畢業後選擇去歐洲流浪三個月,後來又工作一兩年,拿著台灣父母絕對不認可那種吃不飽餓不死的薪水,最後才決定申請牙醫系。進牙醫系之後,就是那種考試前都在看小說、如果可以永遠穿著睡衣不願起床,但最後拿下全班前十名的那種人。在我看來A和T都是會唸書的學生,但卻不全然是好學生。可是和他們相處卻非常有趣,因為他們懂得有興趣的幾乎都和考試讀書工作沒有關係。就算摸索時期也全然對自己負責,而並非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在美國,沒有所謂正確的人生。許多孩子在決定未來的方向之前,可能四處打工累積經歷、可能窮遊世界打造經歷、可能去某個地方當志工,這些看似漫無目的的追尋在美國並不會被瞧不起,基本上只要沒有作奸犯科,這些行為通通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鼓勵的。許多家長或許沒有想到的是,當你決定把小孩送出國的那一刻,有可能會打破你對孩子擁有標準人生的期望。有許多你想都沒想到的變數可能會發生。因此,如果打算送出國,則可能要有放下自己對孩子標準人生的規劃,放手讓他們去摸索,讓他們自己決定甚麼才是他們想走的路徑。美國崇尚自由,出國後眼界擴大之後,會發現除了台灣或是父母訂製的標準人生之外,還有很多路線可以走,即便這些路線不見得和安全標準順遂的人生劃上等號。但是父母的心情往往矛盾,在出國前往往卯足一切替孩子鋪路,從補習英文到出國來美渡假十來次,甚至有不少父母為了能夠有一人陪伴在孩子身邊,選擇將一個家切成兩半。這一切的犧牲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夠在美國融入的好,但又不希望好到真的跑去和美國人結婚,在美國定居,當個美國人,雖然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題外話,根據資料顯示,大約有53%的國際學生都會選擇在美國待下來繼續工作,因此有大於一半以上的機率,你的孩子會想方設法的留在美國,這點你要有心理準備)。

從孩子的觀點看來,離鄉背井的遊子,其實心情是很孤單寂寞的。當在異國的新鮮感退卻之後,迎面而來的可能是在這裡生活的種種考驗,包括語言文化的隔閡,面對種族歧視,或是卯足全力想要融入當地文化。很多時候,更像和家人談著一場遠距離的戀愛,在目前的生活沒有交集之下,考驗雙方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我愛你、我關心你、我在乎你的情緒。曾經有一個朋友Q告訴我說,她在離家唸書之後,和父母原本就不太好的關係變得更加冷卻。當Q講述著她在研究所論文何其難,擔心課業的時候,來自台灣的Q媽反倒怪罪一定是Q不夠努力,沒好好唸書,讓Q感到十分挫折。因為今天不是她不願意盡力,畢竟研究所的課程很多時候不是努力就有結果,而是為了找不到該努力的方向費盡了心思。這也不能怪Q媽,Q媽用的是台灣式教育的思維,覺得只要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我相信她看女兒唸書唸的不順遂也非常擔憂,但其實Q媽的心裡話是,"我很擔心你,也很在乎你,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所以我跟你一樣無助。"許多人擔心出國之後親子關係變差的問題,但其實與其說出國讓關係變差,不如說經歷了出國的考驗,少了舒適圈的包圍,將原本就有問題的關係暴露出來。我的經驗是,就如同遠距離的情侶一樣,只要有心,就算相隔兩地,也能夠藉著科技讓家人感受到你的用心。只要有心,再遠的距離也能夠禁得起考驗,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一樣。

送孩子出國唸書,其實也是檢視親子關係的開始。雖說將孩子綁在身邊比較方便觀察或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防止脫序或變壞的情況發生,但是打從孩子出生起這些滴水穿石的家教究竟有沒有效,要看當孩子離開父母身邊,接觸到新的人事物時,是否還願意謹守這些父母所給予的諄諄教誨。對我來說,在離開家之後,我才體會到只有家人對你的愛才是不離不棄,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要對你好或為你著想,一切都要你自己來。而距離也讓我對於和家人的相處時間感到無比珍惜,我不敢說如果我如今還待在爸媽身旁,是不是也如同許多人一樣,會對家人關心的碎念感到厭煩,或對於家庭的包袱感到厭倦,但是因著遠距離,反而將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拉近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96764
親子衝突不斷!憂鬱爸媽自救5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子衝突不斷!憂鬱爸媽自救5招

轉載: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2020年5月20日 上午7:30

李伯伯主訴,因35歲小兒子至今工作仍不穩定,每份工作幾乎做不到3個月,不是被辭退,就是自我求去,最長曾有2年沒工作。因為擔心他無法獨立,只要見面就叨念,長期下來兩人感情不睦。最近,兒子又提了離職,父子爆發激烈衝突,兒子憤而離家出走,李伯伯甚至有想讓兒子一起去死的念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近年來,不少憂鬱爸媽至門診尋求協助,問題多出在親子溝通惡化,從一開始有溝沒有通,到最後直接吵架衝突不斷,問題一直累積卻無法解決,導致父母憂鬱成疾。

門診觀察發現,直升機父母會有幾種現象,導致與孩子溝通衝突不斷,值得醒思!過度寵愛兒女,易養出啃老族;生活重心只有孩子,偏離自己生活目標;過度焦慮兒女的未來與成就;強烈的控制欲,使孩子無法自立。

施佳佐指出,而社會變遷快速,新世代得面臨更多挑戰,而父母渴望以自身經歷或認知的世界來幫助子女,並希望他們能夠接受,但又無法理解孩子所面對的問題及壓力挑戰,就會徒增衝突誤會,影響親子關係。

世代差異造成親子衝突無法避免,也導致憂鬱爸媽增兩成!但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因此憂鬱了呢?施佳佐提到,當出現以下症狀,小心可能是憂鬱纏身。

症狀1:不由自主過度關注兒女一舉一動,以負面及懷疑態度過度解讀其行為,因此常憂心忡忡、無法開心,甚至無法轉移注意力到自身正常生活。

症狀2:專注力不集中,而導致自己生活及工作狀況出錯,自我能力下降。

症狀3:親子溝通障礙,頻頻衝突且狀況惡化,自我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想死念頭(自傷),或出現想傷害兒女的念想(傷人負面意念)。

症狀4:凡事提不起勁,再也無心工作或與人相處,出現社交退縮。

症狀5:和伴侶因為兒女事務意見不一,產生爭執。

症狀6:改變自我驅力及生活習慣,如食慾下降、短期內變瘦、失眠、焦慮、緊張、恐慌、心悸、害怕、抽菸或飲酒行為增加等。

症狀7:對未來不抱希望,強烈無助感、絕望感,不覺得事情有可能可解決或好轉。

面臨與孩子溝通相處上層出不窮的問題,施佳佐建議父母,面對與新世代因觀念不同所造成的衝突不斷,為避免情緒失控、憂鬱發生,父母能運用以下自救五招緩解。

自救方案 1 父母應先自救

注意力拉回自身,支持及肯定自己的努力,學習放鬆及紓壓,增強自我能力及對外尋求協助,才能幫助家裡所有成員。

自救方案 2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避免過度專注兒女,不要給自己的過度的責任壓力。

自救方案 3 看見父母易犯的盲點

放下身段,不要上對下的溝通模式。正向的親子互動模式,增加輕鬆、幽默感。淡化孩子的問題,不要針對性的放大處理。

自救方案 4 學習相信孩子

建立信任關係,而非認定為孩子有問題。

自救方案 5 轉介醫療或諮商資源

發現有憂鬱症狀,務必先尋求醫療資源自救。

她提醒,親子教養是門深奧的課題,父母過度干涉及擔心孩子不但無法解決親子問題,更使自己綑綁在痛苦的情境裡,讓憂鬱情況更嚴重。建議父母先自救,放下不實際的期待,尋找適當的醫療或諮商資源,學習更好的方式溝通,透過重新教導雙方的互動方式,使家庭成員都能安穩度過憂鬱風暴。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96763
孩子發燒先別擔心是新冠!水痘、腸病毒、諾羅已在蠢蠢欲動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發燒先別擔心是新冠!水痘、腸病毒、諾羅已在蠢蠢欲動

轉載:Heho健康網 林以璿 2020年5月16日 下午2:00

台灣目前雖然不用擔心社區內的傳播,但是連日高溫,其實有不少傳染病已經蠢蠢欲動,近日有 3 種疾病,症狀甚至跟新冠病毒都很像,需要爸爸媽媽特別留意。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疾病。

傳播途徑: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發病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兒童,2-6歲為高發。冬春季節多發。水痘患者為傳染源。

表現症狀:感染後可出現如發熱、乏力不適和厭食等前驅症狀,1-2天后身上出現皮疹,一開始主要分佈在頭、面、胸、腹及背部,繼而再擴展到四肢。

皮疹往往很癢並且發展迅速。起初皮疹為紅色斑疹,後為凸起的丘疹,而後變為水皰,繼之水皰破潰,開始迅速結痂。

如何治療: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該疾病能依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無合併症時只需對症治療及一般治療為主。水痘一般痂脫後不留瘢痕,如發生感染則會留瘢痕。有時病毒感染後長期存留於神經節細胞中,多年後被某些因素激發後,引起復發感染,導致出現帶狀皰疹。

預防方式:目前施打疫苗能預防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到九成。在台灣水痘目前僅施打一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之間。

檢視相片
照片檔 ID:970166328
更多

二、腸病毒

由腸道病毒引起,並且好發於兒童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傳播途徑:手足口病主要是以糞口途徑及接觸污物兩種方式來傳播,比如接觸患者糞便、唾液、鼻涕後進食,觸碰被污染的物品等。

發病人群:特別是以3歲以下年發病率最高。

表現症狀:患兒大多有發熱、食慾不佳等症狀,同時還伴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患兒常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散發性的皰疹和潰瘍,引起患兒哭鬧、拒食。

多數患兒可在7天內痊癒,痊癒後病變部位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但是少數患兒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危重,在短時間內可出現嚴重的多系統損害的表現,甚至出現死亡。

預防方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腸病毒流行期間,其實如果只是限制小朋友去公共場所並不夠,許多大人會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不自知。提醒家長們也要留意自己的衛生狀況,回到家裡不只是洗手,最好連衣服都要換掉。

陳映庄特別提醒,酒精對腸病毒並沒有效,包含一般乾式洗手液也是如此,其他不具消毒效果之清潔用品更無消毒效果。

【漂白水稀釋方式】

嘔吐物消毒➡ 5000ppm= 1:10稀釋 = 100cc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6.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5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周遭環境擦拭➡ 1000ppm= 1:50稀釋 = 20cc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1.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1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1012
檢視相片
1012
更多

圖片來源:pexels

三、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傳播力非常強,容易發生群聚事件。

傳播途徑: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只要20隻以下的病毒就有傳染力,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病人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就有成億上兆的病毒,只要病人嘔吐或腹瀉後手沒洗乾淨,或是接觸到嘔吐物,其他人都很容易被感染,所以諾羅病毒容易造成大流行。

發病人群: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

表現症狀: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小朋友的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多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

預防方式:諾羅的預防關鍵還是在避免接觸到病毒。兒科醫師徐嘉賢在臉書就有指出:諾羅病毒的結構不帶有封套,酒精是沒辦法抑制他的。而諾魯病毒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防止飛沫傳染的口罩,對於腸病毒的預防效果並不大。

「請別忽略酒精無效的病毒,酒精不是萬能,洗手才是王道!」徐嘉賢強調,請別只顧著「酒精可以消毒冠狀病毒」,酒精消毒是在「沒辦法洗手的狀況下」使用的替代,並非放在第一位。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87961
五分之一的產後媽咪不開心! 用3方式讓自己為母則強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分之一的產後媽咪不開心! 用3方式讓自己為母則強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5月16日 下午12: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手媽媽面對育兒初期的手忙腳亂,新生兒誕生後周圍親友注意力的轉移、身材無法恢復等,可能感到憂愁而開心不起來!根據2018年1月發表於《婦幼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有21%罹患產後情緒疾患的新手媽媽,未能向醫療照顧提供者主動尋求幫助。

產後情緒症狀 五分之一未能主動求助

該研究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22~45歲婦女共211名,於生產後三年內接受網路調查,包含感知治療障礙量表、孕產婦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焦慮和壓力量表及有關透露產後情緒疾患的問題。

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試者呈現產後情緒症狀,但其中五分之一卻未能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件極度困難的事情;超過三分之一者認為社會支持不足。

產後情緒低落較普遍 2成易衍生成產後憂鬱症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昱表示,婦女在生產後,生理上由於雌激素降低,心理上可能因為無法適應角色的改變、忙於照顧嬰孩,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成產後憂鬱症。產後情緒低落較普遍,約有五到八成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雖會出現心情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但仍能照顧小孩;而有兩成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超過兩週持續性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孩,此時,就應立即去身心科門診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用3方式增強耐受度

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仍普遍存在刻板的要求,常賦予當媽媽的角色好像天生就是要會是照顧新生兒的好手,遇到有些孩子哭鬧的時間較頻繁或任何不適,就覺得問題是出在媽媽的身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認為,可先從觀念上調整,新手媽媽可以告訴自己不需要太完美或一定按著周圍人提供的育嬰寳典去執行,一切其實都在學習與適應中,當媽媽從來就不會是「一次到位」。
懐孕時期在列舉準備新生兒的所需物品時,不要忘了把可以支援的人力考慮進去,屆時當有不同需求,或者感到無法勝任時,可以立刻求助;其次可以參與加入新手媽媽的網站或群組,分享類似的經驗,或尋求支持,另外,不妨多和身旁可以一起照顧新生兒的新手爸爸、媬母或可短暫替手的長輩,多談論新生兒的可愛、互動、成長變化及所感受的喜悅等,這將增強育兒壓力的耐受度。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87960
新手媽咪產後憂鬱 兩成未SOS求助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手媽咪產後憂鬱 兩成未SOS求助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5月8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母親節即將到來,新手媽媽也準備迎接第一個母親節,但面對育兒初期的手忙腳亂,新生兒誕生後親友注意力的轉移、身材無法恢復等,可能感到憂愁而開心不起來,身旁的人不妨主動多點關心!根據2018年1月發表於《婦幼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有21%罹患產後情緒疾患的新手媽媽,未能向醫療照顧提供者主動尋求幫助。

嚴重有輕生念頭 無法照顧baby
該研究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22~45歲婦女共211名,於生產後三年內接受網路調查,包含感知治療障礙量表、孕產婦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焦慮和壓力量表及有關透露產後情緒疾患的問題。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試者呈現產後情緒症狀,但其中五分之一卻未能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件極度困難的事情;超過三分之一者認為社會支持不足。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昱表示,婦女在生產後,生理上由於雌激素降低,心理上可能因為無法適應角色的改變、忙於照顧嬰孩,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成產後憂鬱症。產後情緒低落較普遍,約有五到八成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雖會出現心情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但仍能照顧小孩。而有兩成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超過兩周持續性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欲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孩。

李昱醫師建議,產後憂鬱的媽媽不要太苛責自己,想想小嬰孩可愛的地方,把身心的痛苦,跟先生或親人訴說,大部分的產後憂鬱媽媽得到家人的支持後,就能度過難關,若仍有憂鬱甚至想不開的念頭,就應立即去身心科門診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當媽媽需要適應學習 不會一次到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仍普遍存在刻板的要求,常常賦予當媽媽的角色好像天生就是照顧新生兒的好手,遇到孩子哭鬧的時間較頻繁或有不適,就覺得問題是出在媽媽的身上。上述研究結果有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可能是難以開口,認為求助是暴露自己的不適任,及不知該跟誰及如何求助。

葉雅馨主任指出,可先從觀念上調整,新手媽媽可以告訴自己不需要太完美或不一定要按周圍人提供的育嬰典去執行,一切都在學習與適應中,當媽媽不會「一次到位」。孕時期在準備新生兒所需物品時,也不要忘了把可以支援的人力考慮進去,屆時當有不同需求,或者感到無法勝任時,可以立刻求助。其次可以加入新手媽媽的網站或群組,分享類似的經驗或尋求支持。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79397
孩子常有叛逆反應 恐是身體缺了這個元素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常有叛逆反應 恐是身體缺了這個元素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2020年5月3日 上午8:4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常讓孩子盡量採以低鹽飲食嗎,其實一旦缺乏鹽氣,就可能會出現叛逆的反應;根據《你的身體想要鹽》一書指出,孩子常常叫他吃飯時,都會頂嘴拒絕,甚至反覆不斷的反抗,這時其實讓孩子吃點稍鹹有點味道的食物,就能讓身體以及想法漸漸緩和下來,而這樣的方式,其實同樣用在大人身上,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血液處於凝結現象 恐讓思想變死板

許多人都曾有負面消極的一面,且當時不管怎麼想要正面思考,但總是不如預期;《你的身體想要鹽》一書提到,主要可能是因流於體內各處的血液處於凝結現象,當身體流串著僵硬且黏稠氣運的血液和體液時,除了會使身體變得無力,也會使思想變得死板,看待所有事物的角度都顯得負面消極。

身體補充足夠水及鹽 有助放下緊繃狀態

面對無法變得正面,且在不自覺中消極的態度,這時不妨可在飲食中添加鹽巴;作者金銀淑與張真起指出,補充點鹽份不僅僅是讓食物的味道顯現出來,也因此能幫助摒棄了固有成見,感受新的味道,尤其讓身體補充了足夠的水以及鹽,更能懂得傾聽他人的話、改變自身及想法,放下緊繃的部分,變得更懂得變通。

父母處於過於僵硬 反使孩子逐漸退縮

其實很多孩子會鬧脾氣,真正問題多出在父母身上;作者金銀淑與張真起強調,當父母自身處於過於僵硬狀態時,無論面對小孩的任何行為,也都只會先看到否定的一面,因此常常只會先採以指責的方式取代稱讚,長期下來,恐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退縮,其實像這樣無法隨心所欲的答案,都藏在身體裡,不如嘗試找回身體的鹹平衡,自然情緒也會跟著改變。

(參考資料:《你的身體想要鹽》時報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71999
傾聽孩子的看法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傾聽孩子的看法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轉載:TCnews慈善新聞網 2020年5月2日 上午10:21

大人的事,小孩不用管?

問:「我已經不是小孩了,家裏的事爸媽也應該聽一下我的意見啊。」孩子這樣跟我說,我該讓他與我分憂嗎?

答:個人完全贊成家裏的事,不管孩子的年齡,只要他能表達,都要聽一下孩子的意見!因為家是大家的,不是爸媽兩個人的,對孩子也要感恩、尊重、愛。

爸媽可以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說出個人的看法,例如:「最近有一個同事對我有敵意,媽媽很傷心,你覺得我可以怎麼做?」「我們要去外面踏青,你最想去哪裏走走?......」讓孩子說出看法與做法,這樣孩子才會得到最充分的尊重與認同感,從中孩子也會成長很多,何樂而不為?

有位學生一早就慌張地到辦公室找我,他的表情凝重、雙眼通紅,讓人覺得他出事了!馬上安撫他的情緒並請他坐下,倒了一杯溫開水給他,他接過開水一口氣就喝光;我用最輕柔且穩定的聲音問:「孩子,怎麼了?」他迫不及待地說:「昨晚兩點左右我起來上廁所,發現客廳小燈亮著,有人坐在客廳暗處啜泣,雖看不到臉,但我知道是我爸爸!老師,我爸爸一定出事了,他這次從中國大陸回來每天的表情都很不快樂,跟以前不一樣!老師,我爸爸會哭,代表事情很嚴重!」說完這些話,這個大男孩也哭了起來。

「孩子!爸爸一定有事才會睡不著、甚至哭泣,家裏有誰跟爸爸最親?你回去私下問他,請他務必告訴你真相,否則你無法安心讀書。」隔天孩子告訴我:「姑姑說爸爸在大陸欠人家兩千多萬,生意又一蹶不起,我們家陷入經濟危機。」「孩子你有跟爸爸談?甚至提出你的看法嗎?」「爸爸跟我說,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叫我只要好好讀書就好!」

我問孩子,關於家中的經濟危機,打算怎麼做?「以後每個月零用錢從三千元改為五百元;衣服自己洗,家中不請傭人、不外食,食衣住行儘量節省......」聽到孩子實際又有智慧的做法,我知道他一夜之間成熟、懂事了!「你的想法、做法非常好,今天回家就跟爸爸分享,相信他會贊成的!」隔天孩子的笑容又回到臉上,我知道,父子溝通生效了!

在華人世界,父母只要發生事情,總跟孩子說:「小孩子不必知道太多、不要問、只要好好讀書就好,其他事不要管。」這些話對孩子是沒有安撫作用的,他們會因為許多疑慮在心,更無法安心讀書;所以要學會跟孩子「坦誠」與「分享」大人的痛苦與快樂,然後聽聽孩子的意見,孩子對家的向心力會更強、跟父母的感情更密不可分;千萬不要讓孩子有「我對於家庭大小事件的參與感很低」、「我有很深的不安全感」,也因此失去很多本該有的成長機會的遺憾。

教育家杜威博士說:「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期盼敬愛的家長把這句話記在心裏,並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看法,也請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會),插畫:鍾庭嘉)

【本文由 慈濟月刊 授權刊登】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71996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