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7,869|回應405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橘世代/【向上教養】他們不是怕死 是怕掌控不了生命變動

轉載:udn 張瀞文 2024年12月21日 週六 上午5:44

生病不看醫生,看了醫生也不吃藥、不運動、不復健;手術順利出院後卻一蹶不振、懶得出門;你氣不過唸了幾句,他回你:「大不了死一死!」但是急症送急診時,他又害怕醫療無用真的死去……。照顧生病老父母,讓子女疲憊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父母的消極。

「我們看手術順利,但他真實感受就是身體變差。與其說怕死,他懼怕的是無法掌控身體變動的挫折。」臨床心理師何曉婷試著解釋生病父母的狀態,年長者的身體恢復能力大不如前,看似順利的手術結束後,身體仍會有許多看不見的不舒服,讓他不願意出門與運動。

長輩也可能在病後看見病容、感覺身體衰老,嚇了一跳,油然而生無能為力、難以掌控的挫折感,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用,乾脆都不要做了,當要去看醫生就聯想到「同樣的事又要再來一次,我會不會變得更差?」沒有掌控感的害怕愈來愈深。

先理解父母狀態 再找方法

何曉婷看見許多長輩真的會害怕,但怕的不是死,而是「我掌握不了我生命的變動」。何曉婷提醒子女,先理解父母的狀態,理解了就不會對他生氣、對他有迫切要求。她也強調,向上或向下教養都非「說了就有效」,都需要對當事人有理解之後找方法、要花時間陪伴他養成習慣。

例如媽媽不出門是在乎面子,覺得自己變醜了,就試著幫她準備外出穿著,讓她漂漂亮亮,從外觀下手,讓她對自己有信心,減少對出門的抗拒。

也要記得多鼓勵,提醒他們擁有的優點,增強自信,例如跟爸爸說,他抗癌過程很勇敢,護理人員要求都有做到,提醒他也是很強韌面對苦痛,降低他們因為身體病痛所致的失落。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3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孩子常挑食或拒食? 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出問題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常挑食或拒食? 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出問題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7月12日 下午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的小孩常拒絕食物或吃得比較慢嗎?其實背後原因除了挑食、胃口或消化不佳等因素,可能還得考量是否是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所導致。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指出,通常孩子兩足歲時就不會再流口水且和成人飲食狀況相同,但若孩子仍依賴奶瓶餵食,且總是不經意流口水,就恐是口部功能發展出現問題。

孩子口部功能發展差 恐影響說話清晰度

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的孩子,因長時間喜愛吃軟食或流質食物,導致咀嚼練習不足,促使口腔肌肉力量也無法發揮,長期下來就會使肌肉力量、咀嚼能力等也跟著下降。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不僅進食會出現障礙,說話時得依賴唇、舌、雙頰、下頦肌肉等力量共同協調完成,但對於口腔能力不佳的孩子,就會影響說話清晰度。

滿2足歲應給予固體食物 訓練咀嚼能力

但要如何改善口腔功能有問題的孩子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解釋,除了依據孩子發展狀況,適時給予合適的食器和食物的質地。若滿兩足歲後,就應以一般固體食物為主要營養攝取來源,以訓練孩子咀嚼和咬的能力,同時也能提供孩子口腔控制動作的學習經驗,即使孩子拒絕新食物,父母也應多給予耐心鼓勵孩子從少量食物開始嘗試,以增加口腔感覺刺激。

透過玩聲音活動 助孩子發展正常口腔功能

用餐時,父母也應營造愉快的進食氣氛,以鼓勵嘗試代替強迫餵食,讓孩子願意吃也吃得更開心。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補充,透過吹紙團、吹泡泡的活動增加雙唇收縮的能力,或陪伴孩子進行玩聲音的活動,利用口腔內的器官發出不同聲音的練習,一方面了解孩子是否有口腔功能發展遲緩的問題,另方面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正常的口腔功能,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人士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69507
避免性騷擾、侵犯,只教孩子說「不要」是不夠的 家長更該強調這點!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避免性騷擾、侵犯,只教孩子說「不要」是不夠的 家長更該強調這點!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采實文化 2020年7月11日 下午1: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采實文化】只說「不要......」是不夠的

不只是性教育,無論教導孩子學習什麼事都一樣,比起跟孩子說「不要怎樣」,最好教他們「要怎麼做」。盡可能以正面事例教育孩子,而不要採用負面案例。

檢視相片
避免性騷擾、侵犯,只教孩子說「不要」是不夠的 家長更該強調這點!
更多

我用在路上遇到消防車來做比喻,想像一下當消防車經過,看到所有車子都擋住道路時,教導孩子「不可以擋住消防車。」相反地,消防車一來,看到車子都往某一方向讓路時,教導孩子「要先讓消防車通過」,你認為哪種教育方式比較有效呢?當然是後者。

爸媽們會對孩子說:「不可以跟陌生人走」、「不要去危險的地方」、「太晚不要在路上亂走」......但與其這樣教導孩子,不如告訴他遇到那些情況時,要怎樣做才是更好的。

話雖如此,爸媽也不能直接說:「如果有人把手伸進你的衣服內,你就大聲叫。」不要只是對孩子說明,而是假設遇到那種情況時,練習要怎樣做才最有效果,就跟學校也會假設發生火災,而進行避難訓練一樣,把這想成是角色扮演遊戲來訓練。

檢視相片
避免性騷擾、侵犯,只教孩子說「不要」是不夠的 家長更該強調這點!
更多

媽媽:那假裝媽媽是一位陌生的叔叔。

孩子:好。

媽媽:現在妳出門後,遇到一位陌生叔叔。

孩子:好。

媽媽:叔叔問,妳住在這個社區嗎?我迷路了,妳可以幫我嗎?

孩子:你可以找大人幫忙。

媽媽:叔叔現在有點著急,妳就幫幫我吧!(抓住孩子的手)

孩子:不要!不行!然後就趕緊逃跑。

媽媽:妳做得很好。那妳到家後要怎樣做呢?

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跟媽媽說。

媽媽:對,做得很好。

爸爸:如果妳在商店看到喜歡的東西,結帳時要怎樣做呢?

孩子:我會拿錢給老闆。

爸爸:當妳拿錢給老闆的時候,老闆說,妹妹妳好可愛,要不要坐在我的膝蓋上呢?

孩子:不,我不要。

爸爸:我是因為妳很可愛才這樣說。如果妳坐上來,這個東西就免費給妳。

孩子:還是不要。

爸爸:不要這樣嘛......(假裝要抱起孩子)

孩子:不要!(趕緊跑出去)

爸爸:對,這樣做就對了,妳做得很好。

以上只是作為舉例簡單地描寫。根據孩子的反應,會有各種不同的劇情發展。孩子可能會猶豫:「我不知道要怎麼做......」或是回答錯誤的答案:「那就稍微坐一下啊!」即使如此家長也不需要急躁,慢慢地跟孩子說明,並且訓練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除此之外,也可以跟孩子假想各種情況來練習。例如,當無法發出聲音時要怎麼辦,跟朋友在一起時,可以怎麼做等等,在練習過程中,爸媽也要同時問問孩子的想法。

本文出自采實文化《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69506
當小孩碰到毛小孩 孩子想養寵物怎麼辦?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小孩碰到毛小孩 孩子想養寵物怎麼辦?

轉載:TCnews慈善新聞網 2020年7月4日 上午9:04

問:孩子吵著要養寵物,該如何讓他理解「養」這個字的真義,還有對活生生的生命負責任?

答:蠻多人對於「養寵物」這件事有莫名的憧憬,連我個人都是;一來覺得寵物很可愛,再者想有個玩伴可以跟牠說話、玩耍。

每次看到電視中的貓狗磨蹭著主人,都會忍不住大叫:「我也要養一隻!」這時先生會非常慎重地告訴我:「你想要養,有時間好好餵牠吃飯、陪牠散步、帶牠打疫苗、做SPA、剪趾甲、生病時帶牠去看醫師,還有清潔牠的居住環境嗎?」這些問題像冷水從頭上潑下來,憧憬馬上被澆醒。

當孩子想要養寵物時,一定要告訴孩子以上問題,讓孩子明白寵物的生命需被尊重,要養就要負起一切的責任;孩子聽了這麼多麻煩的事,也許會討價還價,這時候家長千萬不可以輕易妥協,因為若是稍微退讓,便給孩子逃避責任的機會,到後來做這些事的還是家長。所以要事先溝通,建立默契,甚至還要訂下罰則,若是其中一項沒做好就要有哪一種懲罰。

很多家長禁不起孩子哀求、期盼的眼神,便帶寵物回家養,孩子只知道和牠玩卻不負責照顧,疼愛也只是三分鐘熱度,這樣無法培養出對寵物的責任感及對待生命的尊重。

笑與淚的時光

好朋友及他們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狗,孩子們會遛狗、清理狗的排泄物,會陪爸爸、媽媽帶狗去洗澡、美容、剪趾甲;狗生病時和爸媽輪流照顧、送醫院治療,狗重病時為牠祈禱祝福;往生後幫狗買塔位,到現在還常去看牠。整個過程不是只有爸媽付出,孩子也參與到底,因為一家人與狗狗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我的兩個孩子都因為自然課需觀察、寫報告而養過蠶,過程中教他們如何幫蠶洗桑葉、擦乾葉子、換葉子;直到蠶結繭、成蛾、生蟻蠶,最後一隻一隻往生。當蠶往生時,請他們用衛生紙包著屍體,葬在花盆裏跟牠說再見。

也先後養過烏龜、魚,孩子回家的第一時間,就衝過去跟他們的寵物打招呼、說話。但一段時間之後,寵物開始生病,孩子很擔心,會跟其他同學討論如何照顧?他們用心地洗魚缸、一星期讓烏龜曬一次太陽,仍挽留不住這些小生命,最後還是要跟牠們說再見;傷心寫滿整張小臉,從此不再要求養寵物。

領養代替購買

建議大家若親子達成共識後,還是決定要養寵物,可依年齡飼養不同的動物。孩子年紀較小時,先養小動物,如魚、烏龜……較不會疏忽照顧的細節;年紀較大時才考慮養貓、狗;盡量用領養代替購買,讓更多的流浪動物找到溫馨的家。或到動物中途之家當志工,不但付出愛心,也擁有照顧動物的實際經驗,這時候再來考慮,要不要飼養?如此孩子更能從中學到尊重生命的意義。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插畫:鍾庭嘉】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67473
有效提升孩子腦部發育 科普影片告訴你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效提升孩子腦部發育 科普影片告訴你

轉載:引新聞 編輯中心 2020年6月27日 上午8:32

爸爸媽媽跟孩子宅在家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呢?不如選擇放下您的手機跟遙控器,一起體驗親子共讀帶給全家的樂趣!隨手一本繪本、窗外的景色,都是說故事的教材。透過說故事、唱兒歌及唸童謠都會產生親暱愉悅的作用。孩子的大腦在3歲前會完成80%的發展,因此,親子共讀越早開始對孩子腦部發育越好,從現在開始,培養與孩子一起共讀的習慣吧!

共讀真的對孩子發展有幫助? 科學實證告訴您!

根據研究顯示,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並可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及學習力。家長與照顧者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唱兒歌及唸童謠皆有益於寶寶未來的身心發展。

為了讓孩童家長與照顧者更能了解親子共讀如何刺激孩子腦部,推廣親子共讀對孩子腦部發展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在109年推出一部親子共讀科普影片,將艱澀的腦部科學知識化作圖像動畫,以生活化的比喻,讓生硬的知識變得更加有趣且容易理解。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影片中有設計對話式共讀的情境,可作為孩子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參考的共讀方式,期望透過這支影片能夠讓孩童家長與主要照顧者更加了解親子共讀對孩子大腦發展之影響,並落實親子共讀於學齡前孩子的生活中。

親子共讀小技巧 讓爸媽一次上手

年齡較小的寶寶雖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但聽覺卻特別靈敏,此時說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故事本身的內容,而是讓寶寶透過爸媽說故事的聲音及語調,感受關懷並能穩定情緒。另外,很多爸媽會將共讀作為寶寶睡前儀式,在面對著心愛的寶貝,以溫暖柔軟的聲音哄她(他)入眠時,其實也是讓自己情緒沉澱的好時機。

等到寶寶再大一些,就可以運用「對話式共讀」,用一問一答的聊天方式一起讀完一本書,如此除了增加寶寶對共讀的參與感外,也可在此階段利用健康議題繪本提升幼兒健康概念,如:將視力保健及事故傷害防制等帶入對話中,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識能。
再忙 都要陪她()說故事

生活總是忙碌,難得跟寶貝宅在家,不如與孩子創造共讀的美好回憶。親子共讀一點都不難,國民健康署已在兒童衛教手冊、官網的親子共讀專區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提供相關資訊。從現在開始,與孩子一起共讀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64944
小孩為什麼不說對不起?3 點對話原則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孩為什麼不說對不起?3 點對話原則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

轉載:Heho健康網 Heho編輯部 2020年6月27日 下午1:00

有些媽媽已經厭煩了這種惡性循環,卻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法對待孩子、沒有任何頭緒,於是來找我諮商:「孩子犯錯卻不肯認錯,只想用說謊掩飾。」「我早就發現了,孩子卻還是對我說謊。我再怎麼罵他,他還是死不認錯。」

孩子一直不願意認錯的時候,心急的媽媽只會越來越生氣,最後演變成暴怒,嚴重時還會拿起棍子、用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樣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嗎?絕對沒辦法。

孩子基本上都會傾向以自我想法為中心,但也不能完全放著不管,為了讓他往後與別人一起生活時不會造成摩擦或彼此的困擾,要培養孩子的人格,並懂得遵守共同規範。父母的角色很關鍵,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認知到自己的錯,這樣他才能學習到如何擁有正直的人格。

檢視相片

孩子不認錯的原因

有些父母私下告訴我:「我的孩子從來不認錯也不道歉。」根據我多年的諮商經驗發現,孩子不願意認錯,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因為過度溺愛

孩子長期處在被父母過度保護及溺愛的環境下,一旦被指出錯誤,就會覺得自己才是對的,或是因為怕丟臉而變得更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小孩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2. 因為孩子怕被罵

孩子犯錯時,如果大人的出現過度敏感的反應或發脾氣,孩子就會下意識地

想隱瞞自己的錯誤。雖然他自己也知道、想承認自己的錯,但因為怕被罵,所以才不願意向大人承認錯誤。

3. 因為孩子有壓力

這一點常發生在兄弟姊妹多的孩子身上,尤其如果他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常被罵的話,孩子就更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或是孩子平常就覺得自己不被父母認同,這時如果又犯了錯,心裡就會怕爸媽更不愛自己,所以不會認錯。

父母必須消除這三種原因。

如果察覺自己是第一個狀況,就不能繼續寵孩子,必須適時、果斷指出孩子的錯誤。面對第二個狀況時,不要一開始就對孩子的錯大發脾氣,而是要給孩子一點時間,等他誠實地說出來。遇到第三個狀況的話,就要先了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並讓孩子可以確實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孩子就會擺脫壓力的束縛,欣然承認自己的錯並道歉。

檢視相片

先別生氣 試試ACT對話三原則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能讓孩子懂得認錯並道歉的積極方法,就是「ACT對話法」。孩子犯了錯,先別馬上追究或發脾氣,試著用「ACT」三個原則對話。

原則一:承認(Acknowledgement

要理解也接納孩子,是不得已才犯了這個錯,孩子才不會執著於想隱瞞自己的錯。

「怎麼會這樣呢?不過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這種錯,沒關係。」

「你不得已才這樣的吧?我懂。」

原則二:對話(Communication

用冷靜的說話方式和孩子對話,指出做錯的地方,並且要說明為什麼不能做這樣的行為,最後果斷要求他下次不可以再犯。

「你打弟弟他會很痛耶!以後不可以再打弟弟了,知道了嗎?」

「地板變得亂七八糟耶!媽媽打掃起來很辛苦,下次要小心喔!」

原則三:提出替代方案(Target behavior

孩子普遍有唱反調心理,越是不准他做他就越想做。因此要孩子不犯錯,其實效果很有限。可以讓孩子選擇其他選項,這樣他會更容易認錯,並選擇用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不是說過不可以撕書嗎?書是拿來看的,如果你想撕東西,就撕看過的報紙吧!」

「不可以到處塗鴉!下次媽媽會在牆上貼好幾張圖畫紙,只能畫在圖畫紙上喔!別畫到圖畫紙以外的地方。」

※ 內容授權自《嘴殘媽媽的逆轉說話術》,作者為吳秀香,台灣廣廈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64943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教養專家:要先懂得忍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教養專家:要先懂得忍耐

轉載:Heho編輯部 2020年6月20日 下午1:00

這是我在教養講座上經常強調的一段話。知道「責任感」有多重要的媽媽們,也會多花心思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上,有些媽媽甚至開口閉口都離不開責任感。她們會說:「你要有責任感才行啊!」、「你做事要有責任感!」、「有責任感的小朋友都會……」。

媽媽們的出發點很好,但問題是年紀太小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責任感」到底是什麼?想培養責任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耐性,也就是自制力;不過媽媽有時會忘了轉換,只是鋪天蓋地一味對孩子強調責任感。

從建立自制力開始

在培養責任感之前,最該建立的就是耐性和自制力。孩子如果連小事都無法忍耐、禁不起誘惑,就會難以具備責任感。換句話說,擅於忍耐、不被誘惑的孩子,責任感也是比較高的。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結果指出,自制力高的孩子普遍能在社會上獲得成功。一九六○年,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棉花糖實驗,他們以 3 到 5 歲的兒童為對象,研究孩子的自制力、節制性與他未來的成功是否相關。在實驗中,老師端著兩個盤子給 4 歲左右的孩子們看,一盤有一顆棉花糖、一盤有兩顆,並對孩子說:「這裡有一顆棉花糖,你可以馬上吃掉,不過如果你在老師回來之前都沒吃的話,我會給你兩顆。」然後留下放一顆棉花糖的盤子離開。

有些孩子馬上就吃掉了,有些忍耐一陣子之後還是忍不住吃掉,也有些孩子一直忍到老師回來。接著在 15 年中持續追蹤這些孩子,發現忍耐並等到最後的孩子,比忍不住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來得成功。

為了讓孩子有責任感,必須先培養他的耐性。記得常常對孩子說:「要懂得忍耐喔!」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性?

想讓這句話發揮最大效果,可以試試以下三點:

1. 隔絕會誘惑孩子的東西

如果孩子被電視、玩具、遊戲機、智慧型手機等充滿誘惑的東西團團包圍,卻要他不能碰,孩子怎麼忍得住呢?不能強制要求孩子連大人都難以忍耐的事。大人自己都在客廳看電視、滑手機,卻要孩子不能打電動,還要他認真讀書,孩子難道心理會平衡嗎?

棉花糖實驗中也應證了這一點。孩子看見棉花糖卻沒吃掉它的平均等待時間只有 6 分鐘以下,不過要是用蓋子蓋住、讓孩子看不見棉花糖,平均等待時間就會增加到 11 分鐘。所以不要光是禁止孩子玩,而是要幫忙隔絕、清除具有誘惑力的東西,讓孩子不受到影響。

2. 告訴孩子忍耐的方法

只是要孩子忍耐、等待,孩子就會覺得很煩、很困擾。大人為了忍住誘惑,也會想出各種方法不是嗎?像是下定決心要戒菸時,也不會光是說說,而是會吃糖果、嚼口香糖、大量喝水或運動,用各種方法幫助自己忍耐。孩子也一樣,應該要告訴孩子忍耐的要領,他才會懂得自己忍耐。

「想一些你覺得有趣的事。」

「想像一下吃起來沒味道的棉花。」

跟孩子這樣說的時候,他們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時間,就會再增加到 13 分鐘。孩子很愛低頭滑手機的話,別光是叫他不要滑,可以和他一起運動、看電影、畫畫……等提出其他方案,幫助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3. 讓孩子累積對父母的信任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大人必須言行一致,這樣孩子才會聽話、懂得忍耐。爸媽要先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這麼一來孩子也會以此為標竿而努力忍耐。這點在棉花糖實驗中,也被應證了。

有 28 名小朋友坐在放著蠟筆的桌子前,老師對孩子們說:「我會發色紙和黏土給你們。」

不過老師只發色紙和黏土給其中 14 個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則沒有被發到。按照約定拿到色紙和黏土的小朋友忍耐了 12 分鐘,其中 9 位小朋友都忍耐到老師回來;相反地,因為老師不守約而沒拿到色紙和黏土的其他 14 位小朋友,平均忍耐不到 3 分鐘就會忍不住把棉花糖吃掉,僅有 1 個小朋友忍到老師回來。

忍耐力、自制力都無法一朝一夕養成,「責任感」這件事就算是大人也相當吃力。如果希望孩子具備責任感,我們就必須先放下著急的心。首先要培養孩子忍耐的能力,懂得忍耐和自制,責任感自然而然就會變強。

為了教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請常對他說:「要懂得忍耐喔!」

※ 內容授權自《嘴殘媽媽的逆轉說話術》,作者為吳秀香,台灣廣廈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52079
「親子共讀」影響力大?! 科普影片報爸媽知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子共讀」影響力大?! 科普影片報爸媽知

轉載: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6月19日 下午1: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會與孩子一起共讀嗎?根據研究,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甚至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尤其孩子在三歲前完成大腦80%的發展,換句話說,若能越早開始親子共讀,對孩子腦部發育更佳,爸媽也不用過於擔心該如何開始,只要隨手一本繪本、窗外的景色,都是說故事的教材。

落實親子共讀 有助於孩子腦部發育

為了讓家長與照顧者更了解親子共讀的影響性,國民健康署在109年推出一部親子共讀科普影片,將艱澀的腦部科學知識化作圖像動畫,透過生活化的比喻,讓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且有趣。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藉由設計對話是共讀的情境影片,可望能幫助更多家長與主要照顧者更了解親子共讀對孩子大腦發展的影響,並落實親子共讀在孩子生活中。

寶寶聽覺靈敏 爸媽語調有助穩定情緒

王英偉署長說明,雖年齡較小的寶寶集中注意力較短,但聽覺靈敏,這時說故事的重點則是於爸媽的聲音與語調,讓寶寶感受到關懷,且穩定情緒,尤其若能將共讀作為寶寶睡前儀式,透過爸媽溫暖柔軟的聲音哄入眠,對於自己其實也是情緒沉澱的好時機,等待寶寶大一些時,就可以利用對話式共讀方式,讓孩子增加參與感,也可藉此將健康等議題帶入對話,培養孩子健康概念。

與孩子共創共讀回憶 更增添親子關係

即使生活忙碌,爸媽回到家時,不妨放下手機和電視遙控器,陪陪孩子,一起與孩子創造共讀的美好回憶。王英偉署長強調,相關資訊也提供於兒童衛教手冊、官網的親子共讀專區及孕產婦關懷網站等專區,提供給更多爸媽一起實踐親子共讀的影響力。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52062
產前安胎的注意須知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產前安胎的注意須知

轉載:健談 2020年6月13日 上午10:50

懷胎十月,胎兒會在媽媽肚子中逐漸長大、成熟,但是,若胎兒尚未成熟卻因故出現早產徵兆時,就會建議媽媽安胎。王立文婦產科診所施俊宇醫師表示,產前安胎最重要是遵照醫囑、多休息、避免勞動,此外,放鬆心情、注意飲食也很重要,只要寶寶能在媽媽肚子裡多住一天,就有助於減少寶寶出生後的健康問題。

 

 

懷孕期間,寶寶能在媽媽肚子裡待好待滿就是最重要的事,若無特殊情況下,一般建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至少應住滿37週較為適當,因為胎兒在肚子裡需要時間慢慢成長、發育、成熟,早產對寶寶來說除了可能出現低體重的問題之外,若在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時就出生,對於寶寶未來健康來說將會是一大隱憂,因此,若寶寶在37週前出現早產的警訊時,就會建議安胎。

 

產前安胎需要注意哪些重點呢?施俊宇醫師表示,安胎期間最重要是要配合醫囑,放鬆心情、多休息、避免勞動;根據臨床觀察,孕婦在睡眠期間因為身體與心情都處於放鬆狀態,子宮收縮的狀態也會比平常醒著時著明顯減少,安胎的效果較好。

 

此外,在安胎期間由於活動量減少、熱量消耗也較少,因此孕婦宜留心飲食攝取,避免吃高油、高糖、空熱量飲食,避免體重大幅增加;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吃太鹹,以免加重身體水腫的狀況。飲食除了注意以天然食材為主、多吃蔬果外,建議也要多補充富含鈣質的食材,以因應活動減少可能造成骨質流失的狀況。

 

若胎兒的狀況較不穩定者,醫師通常會建議孕婦在安胎期間可臥床休息,若因長時間臥床感到不適時,可在床上翻身、側躺、伸展、活動腿部。施俊宇醫師也補充,性行為、按摩胸部都有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因此在安胎期間最好避免。

 

至於何時才能下床走動呢?施俊宇醫師表示,這部分需視孕婦的狀況才能決定,但即便可以下床活動也不代表日常活動就能立刻恢復正常,仍建議孕婦以多休息、不勞累為原則,日常活動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恢復,期間若出現異狀時仍應盡快回診檢查,以確保媽媽寶寶的健康。

 

安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婦產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王立文婦產科診所 施俊宇醫師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38216
爸媽離開就大哭?孩子有分離焦慮?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爸媽離開就大哭?孩子有分離焦慮?

轉載:三立新聞網 2020年6月12日 下午6:05

爸媽一離開身邊,寶貝孩子就放聲大哭,是不是有「分離焦慮」了?爸媽又該如何是好,一哭是否就要抱他呢?醫師表示在孩子6到8個月、1歲到1歲半左右,若看不到照顧者,會產生所謂的「分離焦慮」,但長大後就會漸漸改善,5到8歲「分離焦慮」有可能會再出現;也有父母擔心會與「自閉症」有關,但其實自閉症還會有其他表現,若孩子只是些微的分離焦慮,父母不用過度擔心。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38208
小孩愛亂丟東西,怎麼辦?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孩愛亂丟東西,怎麼辦?

轉載:嬰兒與母親 2020年6月5日 下午5:22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採訪撰文/湯佳珮

小孩經常亂丟東西、東西撒滿地,地上亂七八糟,搞得父母好抓狂?臨床心理師這樣說……。

寶寶在某個時期會喜歡不斷的往地上丟東西,可能因為大人的反應激烈,讓他們誤會是在玩,也可能是想引起更多的關注。我們邀請到心理師來分享,當寶寶做出丟東西的舉動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小孩總是將東西撒滿地?

在家中:特定地方可以「撒滿地」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大人應先反問自己:「為什麼不能把東西灑滿地?」究竟是怕難收拾?還是怕會影響行走安全?要看是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如果是在家中的遊戲間中將玩具撒滿地,其實不用太在意,小孩常藉由接觸各種質地與安全適齡的物品來探索世界,在這個探索的世界中,不要太制式,可以允許安全適齡物品的凌亂擺放,尤其是1、2歲前的小孩。如果大人覺得太亂,可以規範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裡,例如只在遊戲間中,並讓小孩待在這個地方玩耍,也可以跟小孩說:「玩具的家就在這裡喔!」

在公共場所:配合小孩能力拿東西   

如果在公共場所讓小孩拿東西,則要依據小孩的年齡視其能力範圍而定。例如:不宜讓2、3歲以下的小孩自己拿爆米花、紙杯裝的飲料,或是自己去拿自助餐。大人必須視情況而定,必須評估讓小孩拿的東西是否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是否安全與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如果在他的能力範圍內、而且拿的東西很安全,可放手讓他自己嘗試。因此大人要先了解小孩的能力範圍,也要多看兒童健康手冊。

 

總之,孩子丟東西的舉動,是一種成長學習,在這樣的精神下,要如何保護及有所規範就是父母可以從旁協助的要點,才能讓孩子盡情的摸索成長喔!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0年6月號。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23551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