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7,932|回應406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常春藤名校社會學家:如果你希望孩子成功,別說一種話

轉載:天下雜誌 編譯樂羽嘉 天下Web only  2025-01-02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社會學者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善用他的專業知識,希望幫助大家減少看似無害行為帶來的傷害。

加林斯基特別關心,家長若想要養出成功、具有韌性的孩子,應該以及不應該對孩子們說些什麼。

加林斯基接受《CNBC》訪問時,特別指出一種家長常常對孩子說的話,會對孩子的信心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

加林斯基說,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常常用來激勵孩子,卻不知道會帶來多大的傷害,那就是「我對你很失望」。

家長想要矯正孩子行為的時候,通常會這樣說,但這種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加林斯基解釋,這是因為,這種話會灌輸孩子一種丟臉、恥辱的感覺,而丟臉並不是一種有建設性的情感。

加林斯基說,「若我們讓孩子覺得丟臉,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丟臉會引發逃避行為

加林斯基說,丟臉無法鼓勵孩子進行批判性思考或是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人變得軟弱、不穩定」。

另一方面,罪惡感則可以鼓勵孩子去找出解決方法。

「罪惡感會讓孩子想辦法去補救,但丟臉常常只會促使他們逃避。」加林斯基說。

美國休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教授、TED講者布朗(Brené Brown)指出,丟臉是覺得自己身為人沒有價值,這種情緒時常會削弱自信。另一方面,罪惡感則是承認你做錯了事情或傷害了別人,包括悔恨,同時你依然知道自己是個非常棒的人。

如果你想要孩子從犯下的錯誤中學習,不是只跟他們說哪裡做錯了就好。

你還應該要問孩子,他們未來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

加林斯基建議,比起跟孩子說「我很失望你沒有寫功課」,你不如說「我們怎麼樣建立能讓你功課寫完的制度?來想個計畫完成這件事吧」。

透過這樣做,家長教會孩子怎麼處理挑戰,即使孩子第一次或第二次沒有做對,並在犯錯時維持自信。

教養專家艾德莉安(Colleen Adrian)建議,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你要把重點放在他們試圖滿足的需求或他們正在努力克服的困難,而不是他們的不足或錯失的部分,而且務必帶著同理心,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依然有價值,不論自己做了什麼錯誤的行為。他們也會學著更加溫柔地對待自己。

例如孩子上學前沒去倒垃圾害你上班遲到,家長常見的反應「你又給我忘記倒垃圾!」家長可能會因為有提醒孩子,孩子卻只記得玩而感到沮喪。

艾德莉安建議,這種時候對孩子說「我注意到有時候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在上學前把事情做完,然後我們出門前你會有點慌張。我想知道該怎麼幫助你解決?」

這樣就開啟了對話的空間,你們可以一起腦力激盪。

又或者孩子的盛怒之下跟別的孩子打架或是搶了別人的玩具。你把孩子隔開、提供安全的空間後,可以對孩子說,「我注意到你情緒很強烈,非常憤怒、失望,讓你很難控制身體。」接著你要提出支持他們的策略或方案,讓他們未來可以用別的方式處理這些情緒。

透過以上兩種做法,家長都是在告訴孩子,「我發現你遇到困難,我知道你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一起來想想要怎麼支持你。」

(資料來源:CNBCcolleenadrian.com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3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咳嗽如狗吠、呼吸喘鳴聲 小兒哮吼恐呼吸困難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咳嗽如狗吠、呼吸喘鳴聲 小兒哮吼恐呼吸困難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2021年1月16日 週六 下午4:0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1歲半的皓皓前幾天感冒,鼻涕比較多,過了幾天開始有點咳嗽和痰聲,看了住家附近診所,醫師說應該是鼻涕倒流的關係。皓皓活動力一直不錯,但呼吸聲很大,好像有點喘不過氣,媽媽帶他泡熱水澡、用蒸氣蒸鼻子、拍痰,又好像有改善。結果晚上睡覺時發出喘鳴聲,「ㄏㄧㄏㄧ」的聲音,早上趕緊帶去看醫生才發現是哮吼,醫師說若喘不過氣、臉色發紫,此時一定要送急診。

病毒感染聲帶致發炎、水腫 聲音沙啞、咳嗽如狗吠聲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沈君毅表示,哮吼是病毒感染聲帶,造成聲帶發炎、水腫,導致咳嗽像狗吠聲、聲音沙啞、呼吸時有喘鳴聲。病毒不限特定病毒,四種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都可能,秋冬季節很常見,好發於6個月大至4歲左右小朋友,大概4、5人中會有1人。因幼兒多半會至托嬰中心、幼兒園,容易群聚感染。

食慾不振、坐臥不安、發燒 嚴重時恐呼吸窘迫

由於聲帶、氣管水腫,嬰幼兒不適會哭鬧、煩燥,坐臥都覺得不安,也會影響食慾或發燒,嚴重時有可能會造成呼吸窘迫,可觀察呼吸時是否有胸部凹陷,及呼吸狀況是否順暢,大一點的孩童可能無法完整講完一句話,此時一定要記得就醫。沈君毅醫師指出,醫師會給予消炎藥或吸入型腎上腺素,用藥之後有50%患者會在1天內痊癒,80%患者2天內會痊癒,不太會有後遺症。不過病後有少部分患者,會有細菌次發性感染。

因晚上睡覺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會下降,當身體要對抗病毒時,會加速新陳代謝,造成喘以及發燒,若有不安躁動情形,應先進行退燒。沈君毅醫師提到,哮吼跟氣喘沒有直接關係,症狀也不同,因哮吼發生年紀較小,3歲前無法由單一事件判定是否造成氣喘,因此並無誘發氣喘一說。

觀察活力與呼吸狀況 退燒後活力仍差應就醫

由於托嬰中心、幼兒園是幼兒群聚的地方,前1、2年都很容易生病,但沈君毅表示這是必經過程,大概3歲之後,差不多已暴露大多數病毒中。他提醒家長,孩子呼吸道感染時,應觀察精神、活力及呼吸狀況,若發燒時病懨懨,但退燒後恢復活力,不用太擔心;退燒後若仍精神不振、食慾差、尿量少,應盡速就醫檢查。

哮吼病程大概3天內結束,提醒家長病程中避免讓嬰兒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呼吸不順更難受。沈君毅醫師也提到,兒科醫師其實不主張吸鼻涕,除了無法吸乾淨之外,還會造成幼兒身心創傷,也可能讓鼻腔受傷,嚴重鼻塞時可於就醫後使用處方之抗組織胺,年紀大一些的兒童可適量的使用類固醇等鼻噴劑作慢性過敏性鼻炎之保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03842
新北推課後留園 呵護幼生讓家長放心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北推課後留園 呵護幼生讓家長放心

轉載:台灣好新聞 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021年1月3日 週日 下午4:14

新北市為減輕學齡前家庭托育負擔, 讓幼童學習不停歇, 提供學期間課後及寒暑假期間課後留園照顧服務, 非營利幼兒園也配合課後留園政策,讓雙薪家庭父母安心就業, 提供無微不至的照護,也幫助單親或弱勢家庭減輕育兒負擔, 讓幼兒也可以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下快樂的成長。

課後留園孩子都在做甚麼呢? 新店區安興非營利幼兒園黃彥芬園長說,在課後留園時間, 安興的老師每天都會精心設計各種活動,包含美勞、體能、律動、 戲劇、品格教育、積木、音樂等, 除了讓幼兒降低等待家長的焦慮不安,也學習到更多不一樣的體驗。 譬如老師觀察到幼兒廣廣(化名)平時很少進積木區, 因此在課後留園時間,老師特別設計團隊活動課程, 讓廣廣運用小木片搭建具有設計感的房子。

雖然過程中遇到幾次倒塌,他還是很有耐心地完成, 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說:「我沒有做過這樣的房子耶!好喜歡! 老師幫我照相好嗎?」老師們在全天的課程後, 依然願意花心力陪伴孩子,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識, 就是給予需要的家庭支持與幫助!

板橋區新月非營利幼兒園內的幼兒奇奇(化名)本身具有身心障礙, 放學回到家中,父母不知該如何正確教養發展障礙的孩子, 只能透過3C產品育兒,如此更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 課後留園對其奇奇而言,幼兒園提供了不同種類的學習活動, 刺激了奇奇語言與認知的發展, 戶外的運動也讓奇奇的大肌肉肢體有更好的發展。

蕭瑜瑩園長說, 課後留園延長了奇奇在園的時間, 對奇奇的整體發展會比待在家中看3C產品有更好的效果。 課後留園對孩子有非常多元的助益, 對家長也有不同面向的實質幫助。

教育局表示,新北市公共化幼兒園課後留園開辦率逐年升高, 迄今已逾八成,109年1至11月已有2萬1, 215人次幼生參加,並補助8, 932人次弱勢家庭幼生參加費用, 感謝幼兒園老師們的用心及付出, 於教保活動以外的時間除了備課及自我精進外, 並提供豐富的課後留園服務內容,也期許家長能多陪伴孩子、 關心孩子的狀況,讓新北市的孩子在家長和幼兒園的守護下安心、 快樂的成長。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02445
孩子愛吸手指、很挑食,病菌找上門!幼兒園老師教你怎麼戒除孩子壞習慣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愛吸手指、很挑食,病菌找上門!幼兒園老師教你怎麼戒除孩子壞習慣

轉載:Heho 媽媽寶寶 2020年12月19日 週六 上午7:55

每年到了腸病毒、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期,總會讓爸媽心慌,而孩子咬指甲、吸手指、愛挑食等不良小習慣,可能讓孩子更容易遭受病毒襲擊,可說是爸媽常見的煩惱,該如何是好呢?我們邀請專家來解答!

Q 1:孩子已經滿 3 歲,還是喜歡把手放進嘴巴裡,該怎麼幫他戒除這個壞習慣?

圓圓老師:建議爸媽先觀察孩子吸手指的背後原因,有時候孩子只是單純感到無聊,或者是因為感到緊張、焦慮,這時候可藉由陪伴與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吃手的行為。

例如,若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到了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不安。爸媽可以請幼兒園老師協助,由其他同學陪著孩子玩,當孩子和同學一起玩遊戲,和老師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生活中增添許多新奇的事物,就容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減少吸手指的頻率。

爸媽可嘗試用提醒和約定的方式,當孩子出現吃手的行為時給予提醒,讓孩子了解到吃手容易將病毒、病菌吃下肚,也會讓手指受傷。若孩子依照約定減少吃手的行為,可以適時給予一些獎勵,例如給予擁抱、乖寶寶貼紙等方式,用正面回饋的方式取代責罵、懲罰,並讓孩子有時間慢慢適應,逐漸戒除吃手的習慣。

Q 2:孩子的抵抗力較差,常常生病,但又很挑食,該怎麼辦?

圓圓老師:對於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建議爸媽給予孩子較少的份量,例如,若孩子討厭吃紅蘿蔔,可以先放入一小口到孩子的碗裡,或者當著孩子的面,從碗裡挖出一點紅蘿蔔,當孩子感覺到要吃的份量變得更少,孩子就不會感到那麼抗拒。若孩子很討厭食物的味道,爸媽也可嘗試將食物切得碎碎的,將食物混入在其他菜裡以掩蓋食物的味道。另外,也能透過遊戲的方式增添吃飯的樂趣,例如盛一點飯菜,餵孩子時說:「飛機要飛進去囉!」讓孩子更願意把不喜歡的食物吃下去。

Q 3:孩子生病了,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吃藥?

圓圓老師:由於感冒藥的味道比較苦,孩子不喜歡吃藥,會感到抗拒是很常見的事情。爸媽可以先將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擺在藥旁邊,告知孩子:「乖乖吃藥後,馬上就可以吃你喜歡的零食」,進而增加孩子吃藥的意願。當孩子的年紀比較大一點,處在比較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時期,也能讓孩子適時有參與感,例如,讓孩子決定服藥的次序,要分次或一次喝下藥水,或讓孩子參與攪拌藥粉的工作,這麼一來,可以降低孩子對於吃藥的排斥。

文.整理/劉敏涵 採訪諮詢/資深幼教人員圓圓老師

※ 本文由mombaby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孩子愛吸手指、很挑食,病菌找上門!幼兒園老師教你怎麼戒除孩子壞習慣」。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00957
教養專家分享 3 個小技巧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教養專家分享 3 個小技巧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轉載:Heho 香港01 2020年12月19日 週六 上午7:50

我們今時今日當父母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父母都在家中身兼老師的角色,盡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教導孩子學習新知識,可說是難上加難。為了讓孩子視學習為己任,我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我應用了以下三個小技巧。

第一點:專注力培訓

我和老公一向都有意識去培育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當兩歲的大兒子入讀幼兒班時,我們一家人到兒童用品店選購合適的書桌和椅子,一方面給予孩子選購的參與度,另一方面為孩子學習安排固定的地方。重點是當孩子為自己準備好一個專屬學習空間時,他們就開始認清做功課和溫習是自己的責任。

另外,父母應引導孩子在學習前準備一張無雜物的書桌和一些必需的文具 (例如: 鉛筆和橡皮擦),目的是將桌子保持簡單整齊,從而避免孩子分散注意力到別的東西 (例如: 玩具、繪本和電子產品)。最後,孩子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對於四歲的女兒來說,她只能保持精神集中在 15 至 20 分鐘內。因此,我會讓孩子有 10 分鐘休息時間做一件他們喜歡的靜態活動 (例如: 畫畫、著色和閱讀),再繼續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學習是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非他們的全部。因此,他們就可在無壓力的氣氛中輕鬆學習。

第二點:記憶力訓練

老公早在他自己學生年代就開始學習記憶法,他多年都運用記憶法來幫助自己考取好成績和獎學金,更開辦成人記憶法課程。當了爸爸的他專研一些親子活動和記憶遊戲,有助孩子學習以圖像聯想的方式來掌握新知識和新技巧。

另外,老公和我一起設計具組織和分類元素的活動 (例如: 將不同的垃圾分類再放到回收箱) 和遊戲,從中讓孩子把握將不同的新概念有系統地組織和分類來方便自己去記憶。最後,老公深知恆常的練習對提升記憶力是非常重要。因此,他因應孩子的興趣來度身訂造一些以遊戲為本的記憶練習,每天只需花大約 10 分鐘,就可以透過遊戲來加強孩子運用記憶法的技巧,更有助優化大腦的記憶功能。

第三點:成長性思維

當女兒出生後,我閱讀卡蘿.杜維克 (Carol S. Dweck) 博士《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一書。她研究的成長性思維 (Growth Mindset) 改變了我對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特質的觀念。我開始相信每個人都可透過努力和堅毅而擁有無限的學習潛能。自此以後,我在家營造一個「人人都能學」的正面氣氛。為了讓孩子真正地享受學習過程,我和孩子一起將學習焦點放在成長和進步上,而非分數和成績。

另外,父母應將「擁抱挑戰」的特色融入家庭的教學環境中。父母可用心觀察孩子學習上的起跑線,並鼓勵孩子接受不同的挑戰,從而讚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堅毅和進步。最後,父母應以一種「從錯誤中學習」的激勵方式,教導孩子大腦的可塑性、示範成長性思維所帶來的改變和訓練成長性思維中正面的自我對話 (self-talk),讓孩子看見自己邁向成功的潛能。

父母的育兒角色是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父母此時此刻有機會發掘不到孩子的潛能,也不要放棄給予自己一個正面的心態去相信孩子將來會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而獲得最後的成功。

作者簡介:Karen 媽媽

KIDS N YOU 奇遇有限公司創辦人,也是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教養專欄作家,著有《全職媽媽看電影》。Karen 畢業於英國里茲大學食品研究及營養學理學士及倫敦帝國學院國際健康管理學理碩士。育有一子一女的她深入了解各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並持續進修「正向心理學」和「正面管教」。着重運用性格優勢,深信以「不打罵、多鼓勵」的教養方式可培養身心靈健康的新一代。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親子」。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00955
他感慨手足關係差 網:關鍵在父母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他感慨手足關係差 網:關鍵在父母

轉載:三立新聞網 2020年12月13日 週日 下午12:35

生活中心/實習編輯蕭宥宸報導

我國生育率從民國70年代開始持續走下坡,會選擇生第2、第3胎的父母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而若不只生了一個寶寶,那麼家庭關係、教育就會是個重要的課題。就有網友表示,近期親戚有小孩剛出生,正在討論是否要生二胎,讓他感慨自己跟兄弟姊妹的關係其實並不親密,好奇的詢問「大家手足關係如何」,沒想到多位網友一致認為跟「父母教育有關」。

該名網友在PTT上以「大家和自己手足的感情好嗎?」為題發文,表示最近親戚剛生小孩,正在討論是否要再生個弟弟妹妹給小寶寶,讓倆人一起陪伴長大,不禁讓他想到自己手足之間並不親密。

該名網友表示,看過別人與兄弟姊妹之間感情有好有壞,互相關心、分享,更是彼此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人,也有對方不存在似乎沒有影響,甚至是更好的感覺,讓他好奇的問「大家手足關係如何?是那一種呢」。

貼文發出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寫下自己的情況,「完全的陌生人,弟弟是宅男、我有段時間是玩咖,完全不同道路」、「和我哥差10歲,到我哥娶老婆之前都很要好,去哪都帶著我,後來嫂嫂會吃醋就漸漸沒那麼好了」、「到現在出社會好幾年了,如果是睡一起還是會抱在一起,或腳交纏的一起睡」、「從小到大都不覺得有手足有什麼好,不只一次希望自己或是他可以死一個」。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手足關係,「手足感情好不好跟爸媽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關鍵在爸媽態度跟教育,不能讓任何一方受委屈或偏愛,然後要建立雙方想法跟關係」、「那種老愛比較小孩的教育、偏心的教育,或兄長要當代理父母幫著照顧弟妹,還是不要寄望兄弟姐妹會扶持」。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00346
校園霸凌從幼兒園就存在!孩子出現6徵兆要當心,掌握2原則教孩子保護自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校園霸凌從幼兒園就存在!孩子出現6徵兆要當心,掌握2原則教孩子保護自己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2020年12月6日 週日 下午3: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一名3歲女童在幼兒園就讀期間,長期遭到男同學欺負,不只被打頭、撲抱、勒脖,甚至還被男童用手摳弄下身,導致外陰流血、血尿。令人訝異的是導師並沒有介入關心,直到家長發現才讓女童被欺凌的遭遇曝光…

校園霸凌從幼兒園就存在!孩子出現6徵兆要當心,掌握2原則教孩子保護自己

很多人都以為校園霸凌只會出現在學齡後的孩子身上,殊不知3、4歲的幼兒也可能對同儕做出欺負攻擊的行為。除了一般常見的打人、抓人、咬人、推擠等肢體攻擊,孩子也可能搶奪、破壞或藏匿物品,甚至做出新聞事件中的侵入性行為。為何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如此暴力的行為呢?台灣性諮商學會理事邱似齡表示,幼兒之所以會做出欺負他人的行為,往往是因為這些原因:

小小孩欺負他人,4種可能原因

原因1/自我中心,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傷害他人

學齡前的幼兒尚未發展出成熟的社會情緒,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傷害他人沒有完整認知,也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及感受,因此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

原因2/無法控制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想法

挫折容忍度低、語言能力差、容易衝動、活動量大的孩子時常會藉由攻擊行為來表達情緒及想法。

原因3/自我防衛意識過強

有些孩子的自我防衛意識太強,時常沒有經過思考和緩衝,就對他人做出攻擊行為。

原因4/仿效父母或其他家人的行為

負向的教養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學習,養成用暴力行為與他人互動的習慣。

總的來說,幼兒的攻擊行為是綜合因素下的結果,而當孩子不知道這麼做是錯的,父母、老師也沒有及時介入處理,類似行為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校園霸凌從幼兒園就存在!孩子出現6徵兆要當心,掌握2原則教孩子保護自己

是欺負,還是霸凌?

邱似齡表示,很多家長分不清「欺負」和「霸凌」的區別,誤以為孩子推人、打人就是霸凌,這往往會讓孩子被貼上標籤。她強調:「霸凌的定義是長期、重複且蓄意的傷害行為」。當孩子清楚自己是「為了讓對方不舒服」而做這個行為,才能被定義為「霸凌」。

孩子被欺負,通常會出現這些徵兆

就臨床實務觀察,孩子之所以會長期被欺負,除了老師的疏忽,孩子不敢主動告知父母也是主要原因。邱似齡表示,很多孩子被欺負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怕告訴爸爸媽媽會被罵。要觀察孩子在學校是否被欺負,可以從六個徵兆來判斷:

上學穿的衣服或學校用品常髒汙破損、壞掉、遺失不見。

不想上學、一接近學校就哭鬧,拒絕參加原本排定的課程或活動。

時常哭鬧、生氣或摔東西,情緒起伏大。

食慾變差或變得暴飲暴食。

不敢睡覺、常做惡夢、容易在半夜驚醒哭泣,睡眠品質差。

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或傷痕。

先確認是否為偶發事件,再持續觀察

當孩子出現被欺負的徵兆,可以根據人、事、時、地、物的順序詢問事件的來龍去脈,先確認孩子的感覺,再按以下的方式來處理……

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1363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99589
超前部署從小做起!母乳能增強寶寶免疫力、避免感染 國健署分享3招促進奶水分泌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超前部署從小做起!母乳能增強寶寶免疫力、避免感染 國健署分享3招促進奶水分泌

轉載: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食物,可依寶寶各階段生長需求提供完整營養。世界衛生組織(WHO)在COVID-19(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並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

寶寶喝母乳好處多!國際建議:純母乳哺育期間以6個月最佳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皆發現,母乳具有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以增強嬰兒免疫力,保護嬰兒避免感染。且根據2014年國際實證回顧也再度確認純母乳哺育期間以6個月最佳,最少亦建議餵到4個月;而超過6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同時,仍可持續哺餵母乳到2歲或2歲以上。

因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母乳是提供寶寶最天然的營養,各位媽媽們如果條件許可,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仍可持續進行母乳哺育,讓寶寶們能夠健康長大,但前提仍是要尊重媽媽的自主選擇及意願。

母乳問題好幫手!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有助解答你的疑惑

不過,雖然多數人都知道哺乳母乳有增強寶寶免疫力及增加母嬰連結等益處。但民眾實際操作起來,往往還是會面臨許多疑問及挑戰。根據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統計,在109年(1-10月)共有的1萬6,057通服務中,其中最熱門、排名第一的議題就是「母乳哺育」,約占了45%(44.7%);相較寶寶照護的36.2%,以及產前照護6.2%高出許多。

想促進奶水分泌該怎麼做?國健署分享3招小技巧,讓媽媽們順利進行母乳哺餵

而在母乳哺育議題中,孕產婦最關心的前5大母乳問題包括有:(1)餵母奶生病吃藥還可以餵嗎;(2)乳房硬塊該怎麼處理;(3)母乳在室溫冷凍、冷藏可以放多久;(4)奶量很少該怎麼追奶;(5)想要退奶該怎麼做。而在上述5大問題中,有2個問題皆和奶水分泌有關。有鑑於此,國民健康署也特別提供3招有助促進奶水分泌的小技巧,希望有需要的媽媽們都能成功順利哺餵母乳:

《第1招—早早餵》

分娩後媽媽與寶寶即刻做肌膚接觸,並且儘早開始哺餵母乳。

《第2招—正確餵》

餵食前先洗淨雙手,媽媽採取舒適姿勢及愉快心情,同時注意以下技巧:

技巧1/母親和寶寶必須緊密相貼:母親腹部和寶寶腹部必須緊密相貼並且寶寶頭與身體呈一直線。

技巧2/寶寶正確含住乳房:寶寶口中含入乳暈及下面組織兩大部分,嘴張得很大,下嘴唇外翻,下巴有接觸到乳房。

技巧3/媽媽手部的正確姿勢:以C型握法,大拇指在上,其他手指在下支撐乳房,不要碰到乳暈。

《第3招-隨時餵》

依寶寶需求,無限制哺乳,當寶寶想吃時就餵,餵的愈多,奶量會隨之增加。

早產寶寶的福音,北中南皆有愛心安全母乳庫 只要經醫師開立處方箋提出申請需要即可使用

除了教導媽媽們怎麼促進母乳分泌外,針對早產兒或病童等有特殊需求之嬰兒,當母親無法親自哺乳時,國民健康署也補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等3個母乳庫。接受全國各地的媽媽無償捐贈母乳,只要經醫師開立處方箋提出申請需要,上述母乳庫即可提供安全的捐贈乳給予使用,以幫助更多需要母乳的寶寶們獲得營養,得以健康發育成長。

參考資料:WHO(2020.6.23). Breastfeeding and COVID-19. Scientific Brief.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99588
你的內在小孩需要療育嗎?專家: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內在小孩需要療育嗎?專家: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轉載:Heho編輯部 2020年11月29日 週日 上午8:00

媽媽也有「內在小孩」

「內在孩子」不是只有憤怒的樣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內在孩子,可能是孤單的、可能是被遺棄的、可能是傷心的、可能是委屈的、也可能是不安的……形形色色。

不單只有像情緒失控這種外顯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沒有顯露出來的情緒往往更關鍵。不發脾氣、沉著冷靜,卻擁有孤單內在小孩的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更深遠,媽媽很可能會將孤單感傳遞給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蒙上一層憂鬱。

媽媽的內在情緒是媽媽獨有的色彩,是既有的本色,不該視為問題。這個本色陪伴媽媽經歷生活種種,走過結婚、生兒育女階段。本色是融合在身上的顏色,有了它才會像自己,有了它才是完整的人生。

一如媽媽擁有自己的色彩般,孩子也有自己專屬的顏色,媽媽和孩子能相互暈染,卻無法完全改變對方的顏色。身為媽媽的你,只要時刻覺察自己,並持續改變就好。當顏色太深時,嘗試漂淡一些;顏色太淡時,努力染深一點,督促自己成長。該傳遞給孩子的,是這份成長的決心,而非媽媽的創傷。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媽媽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體,一個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人,別因為單一的情緒失控問題,替自己貼上問題媽媽的標籤,掩蓋掉自己的無數優點。媽媽一時的脾氣失控,不會毀掉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因此導致孩子情緒出問題。

孩子的「心理耐受程度」是天生的,與媽媽的創傷程度相互搭配。帶有創傷的媽媽生下的孩子,心理耐受度也會相對高,因此不用太擔心。孩子能掌握媽媽的特性,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而且孩子比媽媽更強、更聰明,具備守護自己的力量。

明智、厲害的媽媽,是相信孩子自身力量的媽媽。與其在情緒失控後,焦慮懊悔「我沒資格當媽媽,孩子會被我毀掉」,對孩子抱持信任,心想「雖然我一時失控,但孩子有守護自己的力量,不會有事的」,不是更好嗎?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 內容授權自《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作者為尹宇相(윤우상),方言文化出版。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98630
孩子老是坐不住是過動嗎? 拿棍子之前,先檢視有無這些症狀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老是坐不住是過動嗎? 拿棍子之前,先檢視有無這些症狀

轉載:常春月刊--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1月28日 週六 下午4:30

4歲的小明好像永遠停不下來,一頓飯要吃一小時,到別人家做客還翻箱倒櫃,媽媽常常抱怨,為什麼我家小孩不能像別人一樣乖乖坐好,一定要棍子拿出來才會安分點,但沒過多久又開始亂跑。

拿棍子前 先了解是否有生理障礙困擾


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黃俊誠職能治療師表示,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很多,家長需多家觀察,了解問題所在,而非單純的要求孩子坐好,許多較好動的孩子活動量需求較大,好像永遠精力十足,其中某些孩子可能患有生理障礙。明明耳提面命許多次,甚至給予處罰,孩子卻依然躁動不安,當你被氣得要拿棍子前,請先靜下心思考,孩子是否其實正被生理障礙所困擾。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常常有活動量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的現象,且發生在兩種以上場合,如經醫療評估確診,請及早治療與矯正,防止影響日後身心發展,過動兒平時在思考與反應與一般孩童無異,但無法適當控制某些情緒和行為,面對過動孩童,需再多給點耐心以及適度的彈性,充分溝通了解並給予適當發洩精力與情緒的管道,切勿以責罵和處罰的方式管教,長此以往在孩子日後發展中會衍生更多的情緒和行為障礙。

感覺統合失調 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


某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肌肉張力不足或大腦前庭接受刺激困難所造成;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無法長時間維持正確坐姿,常出現扭動、搖晃的動作,嚴重時甚至影響其注意力表現,而大腦前庭有狀況的孩子,為了尋求前庭刺激常會不受控的搖頭晃腦、橫衝直撞、轉圈或不斷跳上跳下,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在安全適當的環境接受刺激與探索環境,在各種爬行、攀爬、旋轉、跳躍等刺激中逐漸整合其感覺統合能力。

黃俊誠指出,如有以上症狀,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診療,並建議家長秉持溫柔而堅定、堅守基本原則的態度,盡量以獎勵代替懲罰,多發現並稱讚孩子好的行為,自然值得稱讚的行為就會像花朵般盛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何引導讓這張白紙出現美妙的音符,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及努力的目標。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98629
家有新生兒?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睡過夜?專家從生理角度解釋給你聽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家有新生兒?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睡過夜?專家從生理角度解釋給你聽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時報出版 2020年11月8日 下午3:00

睡眠特色:充滿做夢與無限可能的0~3個月。

這個階段的睡眠特色是「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尚未形成。大部分嬰兒在六周大時,松果體成熟以後,才會開始有褪黑激素的荷爾蒙,但濃度很低。0~3個月的新生兒是有可能分不清晝夜的,爸媽不用太擔心,從第六周開始到約莫三個月大時,晚上的褪黑激素才會開始慢慢增加。

檢視相片
光線刺機如何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
更多影片

解說褪黑激素之前,先聊一下什麼是生理時鐘。一般來說,我們都需要按照「外在時鐘」的具體時間提醒,才知道該睡覺、上班、上學,或是該吃飯了,但新生兒還不知道外在時鐘,怎麼判斷何時該睡覺或吃飯呢?

當然,新生兒可以依靠的「外在時鐘」初期會是「人體時鐘」由爸媽來提醒新生兒。不過慢慢地,新生兒會開始出現人類另一個更重要的「內在時鐘」,就是內建於體內,告知我們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清醒的「日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

「內在時鐘」和日夜節律有關,也和「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息息相關。褪黑激素是一種由松果體生成的荷爾蒙,人在入睡前便會開始出現褪黑激素,並在半夜達到高峰,再於早晨醒來時下降。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曲線,反映了個體的「睡醒循環」。

隨著褪黑激素逐漸形成,新生兒的睡眠開始逐漸穩定。但在剛開始時,褪黑激素不見得是在該睡覺的夜晚出現,所以爸媽得幫忙新生兒形成「晚上睡著時有褪黑激素,白天醒著時沒有褪黑激素」的規律,怎麼做呢?

首先,建立白天(光亮與活動)和夜晚(黑暗與安靜)的區隔。在早上接受足夠的太陽光線照射,藉此調整體內的褪黑激素,可協助將生理時鐘固定在二十四小時周期,睡眠將更加平穩和良好。為什麼可以透過太陽光線來調整及穩定生理時鐘呢?因為光線會先經由眼睛的瞳孔,抵達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再傳送光線訊息到位於大腦下視丘的神經核,再經交感神經而傳至松果體,並啟動大腦後續連鎖反應,像是透過光線提醒大腦,已經天亮囉,該起來囉!接下來就會抑制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結束睡眠,等於開始啟動一天!

檢視相片
不同年齡層的睡眠總時數與睡眠階段比例。
更多影片

可以在白天多照光及太陽,幫助新生兒知道現在是白天,也可以在白天多活動,並減少睡眠長度;到了傍晚,尤其是睡前,則調暗燈光,有助於形成關燈就是要睡覺的連結。此外,若是日後要開始穩定小孩的生理時鐘,每一段的睡眠時間要逐漸固定下來,特別是早上的起床時間。

換言之,新生兒六周大後,大腦才開始準備有褪黑激素,在那之前寶寶都搞不清楚日夜,整天哭鬧或是整天睡,自己是無敵中心,媽媽是萬能的,這些統統都成了合理的循環。從第六周起到約莫三個月大時,晚上的褪黑激素才會慢慢增加,日夜的區分才開始穩定下來。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新生兒有夜眠拉長至5、6個小時以上的規律性,總睡眠時數約為15~19個小時。

對大人來說,擁有好的睡眠長度及有品質的睡眠很重要,就像充電,睡眠提供了我們的身體各種復原機制。對新生兒來說更是如此,優質的「安靜睡眠」(quiet sleep)可再細分為淺睡眠期及深睡眠期,能讓新生兒分泌充沛的成長荷爾蒙,相對應於長大後的「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活動睡眠期」(active sleep)又稱做夢睡眠,則能讓新生兒的大腦更進階發展,相對應於長大後的「快速動眼睡眠」階段。

新生兒睡覺時的做夢比重很高。剛出生的新生兒有50%以上的睡眠時間在做夢,三個月大時則有40%,均比成人來得高(成人約為20%),這和新生兒的腦部正在快速成長發育有關。人在做夢時,代表大腦正在整理、反芻、歸檔及活化白天或清醒時接收到的一切外在資訊,尤其是愈小的新生兒,每天睜開眼看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全新的人、事與物,更是需要非常多做夢睡眠,才能處理這些白天的記憶、情緒與認知,因此,良好的睡眠加上足夠的做夢都有助於新生兒的學習。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0-6歲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媽好日子》一書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096198
頁/共4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