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36,314|回應383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孕婦感染百日咳恐易重症傷害胎兒,需採取適當預防措施

轉載:Heho編輯部 2024年9月13日 週五 下午10:00

對於嬰幼兒而言,研究指出,超過 6 成感染源來自家人,其中母親約 39%,父親 16%,還有 5% 來自祖父母,可見密切接觸者的影響。

而孕婦在懷孕期間若感染百日咳等傳染病,不僅可能引起重症,也可能影響胎兒。孕婦為了保護腹中胎兒,身體會自然降低免疫力,以利胎兒能順利地在母體內成長,卻也因此提高疾病感染與重症風險。茂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彥宇表示,一旦孕婦感染流感、新冠肺炎、百日咳等疾病,引發成重症的機會也相對提高。因此,醫師建議懷孕期間應該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減少風險。

懷孕期間抵抗力低重症風險高,稍有不慎難以保護腹中孩兒

陳彥宇醫師表示,受精卵對母體而言就如同外來物,免疫系統很有可能攻擊成長中的胎兒,產生排斥現象,因此母親為了保護孩子,身體會降低免疫系統反應,讓胎兒能夠順利在媽媽子宮內慢慢成長,但也讓母體對抗外來病原能力降低,感染疾病風險也跟著上升。

陳彥宇醫師強調,如果孕婦感染百日咳等傳染病,不幸引起重症,很有可能影響到胎兒,因此醫學界早已有共識,針對此類高風險傳染病需要採取適當預防措施,預防方式如下:

  1.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含洗手及避免觸摸眼鼻口。

  2.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3. 接種疫苗,這是最有效預防百日咳的方法。

接種疫苗不但可以降低孕婦自身的感染風險,,可以利用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透過胎盤給予胎兒。例如,孕婦在懷孕的第 28~36 週施打百日咳疫苗,可以讓孩子在剛出生時,就能抵抗環境病原。陳彥宇醫師提醒,寶寶在出生須滿 2 個月,才能接種第一劑百日咳疫苗,因此寶寶在打疫苗前,不具有抵抗百日咳的能力,因此需要做好預防措施。

醫界呼籲:容易接觸新生兒的大人及手足,最好都能做好預防措施

其實不只是懷孕中女性,任何將會與剛出生寶寶會經常密切接觸的大人,都建議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形成一堵防疫高牆,減少嬰兒的感染風險。陳彥宇醫師指出,雖然成人百日咳疫苗需要自費接種,但是成人能利用疫苗,重新產生百日咳抗體,就能降低自己受到感染風險,大人們不容易染病,寶寶接觸到病毒危機就能大大減少。

陳彥宇醫師提醒,百日咳傳染力高,加上病兆容易被忽視,很容易潛藏在社區四處流竄,讓剛出生的寶寶們很容易受到威脅,因此建議媽媽、爸爸與周圍大人及寶寶的手足們都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當孩子出生後,滿 2、4、6、18 個月時,以及滿 5 歲入小學前,也要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就能在嬰幼童時期獲得充足保護力。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2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3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餐前不吃零食 孩子食欲好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餐前不吃零食 孩子食欲好

轉載:旺報 (作者王小飛就職於山東中醫院) 2020年1月4日 上午4:09

父母總擔心孩子吃得少,發育慢。想要激發孩子的食慾,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讓孩子在每次餐前保持空腹,藉由產生饑餓感來刺激大腦食慾中樞產生食慾,使孩子「飢不擇食」。這樣既可以防止偏食的發生,又使孩子在進餐後感到身體和情緒上的滿足。

想讓孩子空腹的辦法有很多,如參加較大運動量的鍛煉,如爬山、跑步、直排輪、游泳等。在進行這些活動時不要給孩子任何零食,只要及時補充水分就可以了,到了餐前,更不要讓孩子先吃零食。其次,控制孩子的吃糖量,尤其是飯前1小時最好不要吃含糖的食物,如牛奶、含糖飲料、水果等。

此外,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吃飯。經常被強迫進食的孩子,看到食物或餐具就會很厭煩,沒有食欲。家長因為孩子不吃飯而產生的焦慮、氣憤甚至是訓斥,又會使孩子精神緊張,導致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慾消失。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提醒孩子,吃飯是權利,而且要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才能獲取,如揀菜、洗菜、端盤子、擺碗筷、整理桌椅等。再告訴孩子:選擇或放棄吃飯是一個人的自由,在規定的時間裡如果沒有吃或沒吃完,就視為放棄吃飯的權利,家長會準時端走飯菜。家長要言必信,行必果。孩子是最講道理的,在「好不容易」獲得了權利後,他一定會珍惜自己的權利,不會隨便放棄。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20215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從實戰經驗淬鍊超強親子對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從實戰經驗淬鍊超強親子對話

轉載:民報新聞 2020年1月4日 下午12:12

想要對孩子表達關心之意,一開口孩子就發脾氣;想迅速解決孩子的爭端,但自身情緒卻讓孩子像爆米花炸開……為什麼孩子分秒都在挑戰父母極限?

本書以實例分享該如何核對彼此觀點、聚焦問題核心,和孩子好好說話。

➢先讓問題跑一會兒

‧與戰火保持距離,先平穩內在,別讓情緒影響你應對的姿態

‧孩子情緒仍沸騰時,只需陪伴,不必急於進場對話

‧尋找對話破口,貼近孩子的心,才能展開有效對話

➢以薩提爾模式展開對話

‧寧靜而專注的傾聽,讓孩子有被注意、被尊重,甚至被接納的感覺

‧以好奇探索衝突,核對孩子真正的意思,讓問題聚焦

‧結束對話時,誠摯欣賞孩子的努力,把負向行為轉為正向價值

➢拋棄對話慣性

‧不要以高壓語言介入戰火

‧不要以上對下、過來人的姿態對話

‧不要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回應,忽略孩子的深層需求

➢應對的姿態

‧良好的溝通,始於父母平穩的內在

‧直拳教養,讓孩子變成情緒怪獸;蹲下來,看看孩子目光裡隱藏的故事

‧情緒升起時,不急著應對,柔軟的語言,能帶來深層的反省與覺察

‧你可以有期待,但允許期待落空,並學著接納失落

‧在日常裡埋下愛的訊息,讓自己成為孩子最溫柔的牽絆

☆以薩提爾模式開啟的親子對話☆

溝通出現障礙時,試著挪動孩子的感受位置,將對話導向一個有接納、有體諒的過程,才是有效溝通。

溫暖推薦

「溝通」,一直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挑戰,良好的溝通實在不簡單。我們在交談中,總是太習慣用行動模式解決問題,而忽略了體察彼此在語言背後的情緒,以致於溝通非但沒有互通,反而帶來更大的鴻溝。好在有儀婷老師的著作。我喜歡儀婷老師分享她在關係中的每一段對話與覺察,不僅有深度,還有一種暖暖的溫度,平實而雄厚。這鐵定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我由衷向您推薦。──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常落入一個陷阱,便是想解決孩子的問題。不料,解決了一個,還有另一個,沒完沒了,於是抱怨:「究竟什麼時候才能不用操心孩子?」

我慢慢體悟到,薩提爾對話的精神之一,就是不試圖解決,而是允許問題存在。當不試圖解決或對抗問題時,你才不會總是期待孩子非得要改變。而在允許的過程中,有機會去探索、好奇、疑惑、反思,同時深刻覺察及接觸內在,更重要的是,完全打開與接納自己。

這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格外關鍵。因為,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大人如何幫忙解決問題,而是感覺到自己被理解、有人承接住他了,孩子也會漸漸長出承接自己的能力。

我佩服儀婷老師在接觸薩提爾模式後,身體力行於自己的家庭生活與教養過程中。經過細細爬梳,將心路歷程化為文字,呈現在眾人面前。書中有儀婷老師與孩子互動的實況,透過案例,拆解薩提爾對話的過程、技巧與精神,還有很多儀婷老師的心得與獨到見解,相當引人入勝。

然而,就算細細讀完,還是會感到知易行難,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帶著一份想立刻用來解決孩子問題的期待,而這個期待本身,會讓你又落入想要對抗問題的陷阱中。如果是這樣,好吧,那就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到,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像儀婷老師說的:「接納失敗,比懊惱更重要」,接著,「讓問題跑一會兒」吧!──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薩提爾對話火紅,被證實是能透澈理解孩子表象偏差行為及其背後深層導因的好方法。但是,薩提爾的冰山各層次理論、停頓或核對等基本技巧並不好理解,且從理解到真正落實於展開對話,又需不斷累積經驗,方能掌握其中的眉眉角角,甚至需要專業老師的提點,否則常會自陷誤區。我非常推薦儀婷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結構完整、非常細膩拆解對話步驟與重要技巧的實用手冊。同時,儀婷的敘述深入淺出,充滿了同理的溫度、順暢易懂,對於想要入門的家長、師長,無疑是最佳自學教材。──彭菊仙 親子作家

作者介紹—李儀婷

小說家,親子教養作家。現任「新店炫心星自學團」閱讀課專業教師,「走電人電影公司」影像總監與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

是台灣六年級最具史詩敘述魅力的小說家。著有小說集《流動的郵局》、情慾小說《10個男人11個壞》、名人傳記《生命的眼睛》、電影劇本《風雨中的郵路》、少年小說《卡里布彎.數學獵人》、少年小說《九份地底有條龍》,以及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副導、音樂舞台劇《媽祖不見了》總監製、小小說書人《九份地底有條龍》戲劇總監。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720200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19年12月22日 下午3: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我這個當爸媽的,到底能怎麼辦?我不知跟他講了多少次?老師鼓勵他講,同學也在一旁打氣,但他依然不說,我也莫可奈何。」這是許多選擇性緘默家長所面臨的困擾與無奈。只是對當事人來說,要讓自己在教室裡開口,又談何容易。這絕對不是周圍的人,一句肯定、鼓勵,或威脅利誘,就容易讓他開口。

避免焦慮如漣漪擴散
「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我非常不建議老師在班上使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開口。
因為,當老師這麼說,這時,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當事人身上。讓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說話這件事情,更顯焦慮。
當說話這件事情開始變成是一件過度注意的事,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放大他的焦慮,就像拾起一塊大石頭丟進池塘激起的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除了水波之外,孩子更顯得緘默。

合理的醞釀時間
我們先清楚了解,過去孩子開口需要醞釀的時間,大概是多久。每個孩子不盡相同。如果你眼前的孩子,過去需要三分鐘,這時,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他,三分鐘後,再請他回答。現實是,許多孩子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開口回應,接著在同一個問題上,就很難開口回應。
如果是這種情況,或許你可以試著改問孩子不同的問題,再來觀察孩子是否開口。

無言的結局,無盡的焦慮
我們都急於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內,在教室裡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在教室裡,已經長期累積了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都很難自在開口說話。
一直無法順利開口,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當事人以及一旁協助的父母、老師陷入一種困境。我(孩子)無法順利開口說話,我(父母、老師)也無法順利讓你(孩子)開口說話。無言的結局,將讓選擇性緘默的問題,隨著時間惡化下去。

「說錯,沒關係。」這樣說,有問題!
有時,孩子很怕說錯話,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多開口,很容易不時的跟孩子強調:「說錯,沒關係。」但是,我們愈這麼說,反而愈容易讓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說錯這件事情上。
這種情形,就如同孩子在走平衡木一樣,我們不時提醒他:「摔下來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好。」但是,當我們愈是這麼強調,孩子原本應該專心走在平衡木這件事卻分心了,他轉而將注意力擺放到摔下去這件事。結果,你可以預期,當孩子愈怕摔下去,愈提醒自己不能摔下去,注意力愈不在走平衡木上,結果就真的摔下去了。

你愈強調不要急,不要慌,對於選緘兒來說,反而更容易著急,更容易慌。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來說,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很容易讓孩子過度把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反而造成反效果。
當孩子說錯時,我們的回應,愈是自然愈好,讓孩子降低對於說錯的反應與過度注意。例如,如果孩子說錯了,就只是請他坐下,或是換下一個人回答,或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過程中,不要有太明顯的批評、指責、謾罵、糾正,也避免直接告訴孩子:「這答案不對,你再說一次。」與其這麼說,我們倒不如告訴他:「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再想一想,或許你會有新的答案。」

先從「非語言的指令」開始
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溝通與互動,先不要馬上期待他立即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當我們的話說完了,那他是否可以有所行動。沒錯,先讓孩子願意針對我們的提問有所動作。

例如,請孩子在課堂上,協助把今天回家的作業項目抄在黑板上。這件事情,孩子不需要開口,但你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來觀察,他本身的焦慮程度。
這時,我們先不急著要讓他開口說話,但至少孩子願意和我們互動。讓孩子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中,慢慢熟悉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使用非口語的溝通,是階段性的,讓孩子有機會用行動表達內在的感受,同時,讓周圍的老師與孩子先建立好關係。但是請提醒自己,避免讓孩子最後只依賴非語言的溝通模式,使得他的緘默問題,依然持續存在。

不為所動,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他杵在現場,連動都不動,這時,你需要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先不要期待他開口說話。因為,眼前你遇見的孩子,已經不只是開口說話上的困難,他連非語言的動作反應也卡關了。這時,不要再問他:「你為什麼不抄?」說真的,你愈問他,他愈不會有反應。這時,你可以再將指令說一次。如果孩子依然不為所動,你可以考慮先換其他同學抄寫黑板。

教室裡的對話情境
該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溝通?特別是在校園裡,也就是這些孩子開口說話最困難的地方。先來說說,盡量避免做的事情。請避免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面前,直接把孩子叫起來,直接問他問題。因為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景,對這類型的孩子來說,其實是處在莫大的壓力源裡。

在教室裡,老師可以先選擇旁邊人比較少的時候。一步一步來,試著先從人少的情境開始。先避免讓這些孩子把焦點聚焦在:大家都在等我說話,大家都在看我說話。當這樣的想法被喚起,孩子很自然的又會開始放大焦慮。

分享與提問
接著,在私底下,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當然,也不都只是我們在說,畢竟,讓這些孩子願意開口,也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雖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

我們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偶爾拋出一些想法,聽聽看孩子的回應。例如:「你認為呢?」「你覺得呢?」看看孩子,他是點頭、搖頭,或是做出其他的反應。
和選緘兒互動,我們從他所擅長的事物開始,會比較容易。讓孩子對於他要回答的事情,他是有把握的,是有能力回應的。
或許,孩子的表現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讓你有些挫折。但和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話,他原本就並不是那麼容易回應你。而你可能會疑惑:「這樣的狀況還要多久?」我必須強調,急不得。但是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足以燃起這些孩子開口說話的動機。

(本文摘自/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寶瓶文化 )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95317
不要用食物做為小孩的獎勵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用食物做為小孩的獎勵

轉載: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 2019年12月21日 上午9:49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遇到孩子不愛吃青菜時,有些父母會用甜點來誘使孩子 ; 這種方法也許有效,但也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父母為了使孩子願意吃些營養的食物時,常會祭出一些誘因 — 餐後的冰淇淋、美麗的貼紙或甚至更多的零用錢等。父母在使用這些方法時,大多是出於絕望及無奈,因為孩子不願意好好吃飯。然而,短期來看“賄賂”很快就可以得到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是明智的策略嗎?

在某些情況下,獎勵孩子嘗試新的食物或多吃某些蔬菜等,可能可以幫助孩子發現到新的喜好,或使他們養成更經常吃這些食物的習慣。一項研究顯示,小學生會因獎勵而吃更多的水果和蔬菜,並在獎勵活動結束後的數週仍會繼續吃蔬果。

著有《101種兒童最健康食品》一書的營養師Sally Kuzemchak提出她自己在家中採用一種自創的獎勵表,表格上有日期、新食物名稱、評分,讓孩子嘗試及評價新的食物,但是獎勵方式僅使用非食物類物品,例如在就寢前看一部家庭電影或讀一本書。施行一段時日之後,Sally發現在圖表上寫下食物成為孩子品嚐新事物的動力,其中一些食物甚至在後來還成了他們樂意吃的食物。

但是用獎勵方式有時也會適得其反。例如,當以甜點來誘使孩子決定是否要吃蔬菜時,孩子可能會開始將蔬菜視為獲得好東西的工具,並且是必須但令人討厭的事物。在一項研究中,孩子們被要求必須先飲用一款自己喜歡的果汁才能參加遊戲活動,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日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該款果汁。

一些衛生組織,例如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對於父母針對孩子良好行為或吃蔬菜而給予食物獎勵的這種方法提出警告。研究發現,當父母將食物用作獎勵或懲罰時,孩子們更有可能偏愛高脂及高糖的食物,因為給予的獎勵通常都是高脂及高糖的食物。《飲食行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成長時期父母會以食物做為獎勵或懲罰的人,在成年後更有可能發生暴飲暴食和嚴格限制食物等飲食問題。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95311
孩子長不高營養出問題? 醫師提醒食物過敏阻礙成長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長不高營養出問題? 醫師提醒食物過敏阻礙成長

轉載:今日新聞 康傳媒 陳如頤/台北報導健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5:00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長高,總是會跟小孩說要多喝牛奶,除了正常三餐外,有時孩子想要吃點心、宵夜,家長誤認孩子正在長高,就是要能吃就吃,恐怕沒想到如果不能均衡飲食,恐怕讓小孩不斷橫著長,身高在剛開始長比較快,可是到了青春期,身高成長速度可能大幅減緩,慢慢地身高就不如同儕。

生長激素原料蛋白質 聰明吃肉有助長高

幼童青少年的長骨有著長高關鍵生長板,在生長激素的影響下,可以不斷增長骨頭,身高也就越來越高,因此生長激素也是長高的重要因子。模力診所陳南宏院長表示,生長激素的重要成分就是胺基酸,同時也是蛋白質組成元素,換句話說,想要大腦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就必須有充足的蛋白質作為原料。

大部分人都知道,補充蛋白質最好來源就是肉類,但不是每一種肉類食物都適合孩子大量吃,例如炸雞,不但熱量高油脂含量也高,以此類推很多高脂肉類都不適合一直吃,如果熱量攝取過量,身體脂肪逐漸升高,雖然孩子成長初期看起來似乎比同年紀高一些,但腰圍卻比同學大很多,慢慢走向長不高惡夢。

飲食不僅要均衡還要吃對 慢性食物過敏恐怕讓人長不高

然而不只是營養太多要注意,給對營養也非常重要,有時觀念上有助長高的食物,反而是成長阻力。陳南宏院長以診所14歲吳小弟弟的個案為例,剛開始檢測他骨齡已達16歲,而且身高僅約20百分位上下,父母四處求醫,積極給孩子牛奶、雞蛋、肉類、蔬菜等豐富菜餚,希望小孩能加快長高,卻沒想到適得其反。

吳小弟弟在接受血液檢查後才發現,本身對牛奶重度過敏,對雞蛋中度過敏,吳媽媽得知結果相當吃驚,因為印象中孩子沒有出現皮膚疹等不適反應,醫師得知吳小弟弟有慢性過敏,就算睡滿8小時也容易疲倦,在建議下,先避免了奶蛋類食物,採用個人化食物輪替法,讓營養均衡攝取,每個月平均長1公分,成果非常驚人。

慢性過敏其實不容易察覺,接觸過敏原後,通常約2至24小時才會有反應,最也會有到72小時,症狀包含鼻塞、過敏性鼻炎、失眠、疲倦、焦躁、憂鬱等,由於不良反應比較慢,比較難聯想到與過敏有關,通常需要抽血檢查才能知道,這類不良反應都會影響小孩成長,家長不能不注意。

容易引發慢性過敏食物包含牛奶、雞蛋、起司等,如果檢驗發現確認,其實也不代表一輩子不能吃,因為慢性過敏必須大量且密集接觸,才會引起相關反應,所以短時間內戒除,搭配個人化食物輪替法,一段時間後經由營養師評估,在慢慢少量恢復吃,不需要終生阻斷,慢性過敏就能逐漸遠去。

均衡養時維持良好飲食習慣 長高一點都不難

想要長高,營養均衡非常重要,最好不要特別偏重,營養來源最好也是天然食物,讓孩子習慣吃各式各樣食物,最好不要偏食,高熱量營養價值低的食品,例如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最好避免,正餐能夠吃飽最好,宵夜盡可能不要,宵夜不但增加熱量攝取,還會影響身體睡眠,降低生長激素分泌。

陳南宏院長說,飲食習慣要突然改變,的確有難度,所以門診遇到想要長高的孩子,都會循序漸進讓他慢慢改變,假使一下子「下猛藥」,恐怕會讓孩子排斥。因此先了解飲食喜好很重要,門診營養師會宛轉告知哪些是高風險食物,希望能慢慢減少吃的次數,再來想辦法增加高價值食材的攝取量。

陳南宏院長補充,想要長高,除上述優質蛋白質攝取不可少外,骨頭必要營養素鈣質當然不可或缺,但許多加家長可能只知道牛奶有鈣,假使小孩不太喜歡喝牛奶,恐怕就引起小孩抗拒心理,其實小魚干、海帶、起司等食物,也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當新生骨頭出現,就需要鈣質來強化骨密度,儲存骨本。

營養師是管理飲食好幫手 科技讓長高更容易

營養來源最好是一般食物,營養補充劑其實是最後手段,因此小孩日常攝取是否均衡,需要專業營養師評估。陳南宏院長強調,有時孩子的飲食,父母無法隨時隨地能看到,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每天有什麼菜色,小孩吃了多少,所以每天自我記錄飲食就非常重要。

陳南宏院長接著提到,智慧型手機是管理飲食非常好的利器,每天把三餐拍下來,就能讓營養師評估飲食習慣,每天攝取營養評估,目前使用手機APP來記錄飲食習慣,未來甚至可以藉由圖片辨識技術,直接由後台數據分析,立即回傳攝取營養與熱量,飲食管理將越來越方便。

當門診營養師了解到個案飲食習慣,就能有依據逐漸修正,讓每天每餐漸漸導向長高飲食,必要時也可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數值,評判是否需要額外加強的營養素。陳南宏院長最後提醒,均衡飲食仍然是最好的營養補充方式,如果有特別需求,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才能有最正確與專業意見。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77449
孩子長不高營養出問題? 醫師提醒食物過敏阻礙成長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長不高營養出問題? 醫師提醒食物過敏阻礙成長

轉載:今日新聞 康傳媒 陳如頤/台北報導健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5:00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長高,總是會跟小孩說要多喝牛奶,除了正常三餐外,有時孩子想要吃點心、宵夜,家長誤認孩子正在長高,就是要能吃就吃,恐怕沒想到如果不能均衡飲食,恐怕讓小孩不斷橫著長,身高在剛開始長比較快,可是到了青春期,身高成長速度可能大幅減緩,慢慢地身高就不如同儕。

生長激素原料蛋白質 聰明吃肉有助長高

幼童青少年的長骨有著長高關鍵生長板,在生長激素的影響下,可以不斷增長骨頭,身高也就越來越高,因此生長激素也是長高的重要因子。模力診所陳南宏院長表示,生長激素的重要成分就是胺基酸,同時也是蛋白質組成元素,換句話說,想要大腦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就必須有充足的蛋白質作為原料。

大部分人都知道,補充蛋白質最好來源就是肉類,但不是每一種肉類食物都適合孩子大量吃,例如炸雞,不但熱量高油脂含量也高,以此類推很多高脂肉類都不適合一直吃,如果熱量攝取過量,身體脂肪逐漸升高,雖然孩子成長初期看起來似乎比同年紀高一些,但腰圍卻比同學大很多,慢慢走向長不高惡夢。

飲食不僅要均衡還要吃對 慢性食物過敏恐怕讓人長不高

然而不只是營養太多要注意,給對營養也非常重要,有時觀念上有助長高的食物,反而是成長阻力。陳南宏院長以診所14歲吳小弟弟的個案為例,剛開始檢測他骨齡已達16歲,而且身高僅約20百分位上下,父母四處求醫,積極給孩子牛奶、雞蛋、肉類、蔬菜等豐富菜餚,希望小孩能加快長高,卻沒想到適得其反。

吳小弟弟在接受血液檢查後才發現,本身對牛奶重度過敏,對雞蛋中度過敏,吳媽媽得知結果相當吃驚,因為印象中孩子沒有出現皮膚疹等不適反應,醫師得知吳小弟弟有慢性過敏,就算睡滿8小時也容易疲倦,在建議下,先避免了奶蛋類食物,採用個人化食物輪替法,讓營養均衡攝取,每個月平均長1公分,成果非常驚人。

慢性過敏其實不容易察覺,接觸過敏原後,通常約2至24小時才會有反應,最也會有到72小時,症狀包含鼻塞、過敏性鼻炎、失眠、疲倦、焦躁、憂鬱等,由於不良反應比較慢,比較難聯想到與過敏有關,通常需要抽血檢查才能知道,這類不良反應都會影響小孩成長,家長不能不注意。

容易引發慢性過敏食物包含牛奶、雞蛋、起司等,如果檢驗發現確認,其實也不代表一輩子不能吃,因為慢性過敏必須大量且密集接觸,才會引起相關反應,所以短時間內戒除,搭配個人化食物輪替法,一段時間後經由營養師評估,在慢慢少量恢復吃,不需要終生阻斷,慢性過敏就能逐漸遠去。

均衡養時維持良好飲食習慣 長高一點都不難

想要長高,營養均衡非常重要,最好不要特別偏重,營養來源最好也是天然食物,讓孩子習慣吃各式各樣食物,最好不要偏食,高熱量營養價值低的食品,例如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最好避免,正餐能夠吃飽最好,宵夜盡可能不要,宵夜不但增加熱量攝取,還會影響身體睡眠,降低生長激素分泌。

陳南宏院長說,飲食習慣要突然改變,的確有難度,所以門診遇到想要長高的孩子,都會循序漸進讓他慢慢改變,假使一下子「下猛藥」,恐怕會讓孩子排斥。因此先了解飲食喜好很重要,門診營養師會宛轉告知哪些是高風險食物,希望能慢慢減少吃的次數,再來想辦法增加高價值食材的攝取量。

陳南宏院長補充,想要長高,除上述優質蛋白質攝取不可少外,骨頭必要營養素鈣質當然不可或缺,但許多加家長可能只知道牛奶有鈣,假使小孩不太喜歡喝牛奶,恐怕就引起小孩抗拒心理,其實小魚干、海帶、起司等食物,也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當新生骨頭出現,就需要鈣質來強化骨密度,儲存骨本。

營養師是管理飲食好幫手 科技讓長高更容易

營養來源最好是一般食物,營養補充劑其實是最後手段,因此小孩日常攝取是否均衡,需要專業營養師評估。陳南宏院長強調,有時孩子的飲食,父母無法隨時隨地能看到,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每天有什麼菜色,小孩吃了多少,所以每天自我記錄飲食就非常重要。

陳南宏院長接著提到,智慧型手機是管理飲食非常好的利器,每天把三餐拍下來,就能讓營養師評估飲食習慣,每天攝取營養評估,目前使用手機APP來記錄飲食習慣,未來甚至可以藉由圖片辨識技術,直接由後台數據分析,立即回傳攝取營養與熱量,飲食管理將越來越方便。

當門診營養師了解到個案飲食習慣,就能有依據逐漸修正,讓每天每餐漸漸導向長高飲食,必要時也可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數值,評判是否需要額外加強的營養素。陳南宏院長最後提醒,均衡飲食仍然是最好的營養補充方式,如果有特別需求,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才能有最正確與專業意見。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77444
你所謂的為他好 其實是一種操控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所謂的為他好 其實是一種操控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19年12月14日 上午11: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
每當大學入學考試填志願的時候,總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選什麼系好?」因為這個問題,經常有家長、孩子鬧得不可開交。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個案主。
她是我的一個學員,聲音輕柔,安靜乖順,很少主動參與課堂互動。老實說,在她講述自己的故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她。但是,她一開口,卻讓包括我在內的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我一直覺得有一天我一定會闖禍,闖一個誰都無法挽回的大禍,完全打破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她輕聲說著,雙手拘謹地放在膝蓋上,眼裡閃耀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光彩。「到那時候,我爸爸肯定會震驚。」說到這,她捂著嘴吃吃地笑了兩聲。

她名校畢業,丈夫年輕有為,夫妻倆都是公務員,之前的人生平順得讓人嫉妒。而她卻像被寵壞的公主一樣,一心只想摔爛自己美麗的洋娃娃。我在心裡忍不住追問「為什麼」。
她接下來講述的故事讓我心痛。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演員,爸爸就是她人生大戲的導演。在爸爸的指導下,她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一直被爸爸安排得妥妥當當:從幼兒園到大學,念什麼系,選擇什麼工作,包括現在的老公,都是爸爸一手安排的。從理智的角度看,她確實在走一條最優的人生道路,以爸爸的能力和資源,她走的每一步幾乎無可挑剔。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內心總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其實她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於是,「闖一個禍讓這部大戲結束」的念頭在她的心底變得越來越強烈。
也許你會經常聽到有人對你說「這是為你好」,他們可能是父母、爺爺奶奶、老師或者那些「經驗老到」的人,他們以「這是為你好」為由,安排著你的生活,導演著你的人生。但這真的是「為你好」嗎?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熟悉,但大禹父親治水的故事卻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水災氾濫,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深受其害。大禹的父親鯀一心想治理好水患,但是花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理好,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垮了堤壩,淹死了更多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舜接替堯當部落首領後,發現鯀治水不當,便殺了鯀,讓鯀的兒子禹接著去治水,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改變了父親鯀的治水方法,他開渠引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農田,化害為利。結果我們都知道,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並因此受到百姓愛戴,繼承舜的位子,成為首領。
同樣是治水,不同的方法,完全不同的結局。治水如此,「治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鯀治水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控制。什麼是控制?為了安全或其他目的,透過人為的力量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就是「控制」。比如鯀,他想控制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但是,控制一定會帶來反彈──當這兩種力量對抗時,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萬一有一方失敗,就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鯀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人對物是控制,人對人就是操控。
「操控」就是違背他人的意願,強行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可是,控制一個人就是他反抗你的開始,而且會帶來反彈。比如上面說的那個案主,她之所以一直想闖禍,是因為她過往的人生一直被父親操控著,在她乖順聽話的外表下壓抑著一股反抗的力量。只是,這股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突破控制。我們可以想見,一旦這股力量衝破父親的操控,這個表面光鮮的家庭就岌岌可危了。乖孩子內心那股反抗的力量一旦爆發,破壞力絕對讓你難以想像,因為作用力越大,反彈就越大。

(本文摘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寶瓶文化)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77436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19年12月1日 下午3: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喬和莎拉都覺得自己愛著對方,是對方不愛自己;他們也都覺得自己用了正確的方式處理衝突,而對方卻非如此;他們都覺得是另一半打破了規矩。喬和莎拉理所當然地認定彼此對愛情的看法相同,是對方故意找碴。這樣簡單的例子顯示,當沒說出口的潛規矩控制著大家的行為舉止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那就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所有規矩的基本目的都是要控制家庭成員的關係,如果大家都配合遵守規矩,家庭關係就能保持平衡。每當家庭增加一位成員,新成員就要學習這些家規。家中的孩子以兩種方式學習家規,一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所經歷的焦慮感,二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體驗父母的焦慮感。

問題
在需要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與衝突時,你的原生家庭的顯規矩和潛規矩是什麼?
對不同人或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處理衝突的規矩也不同嗎?年齡是否會影響這些規矩?
在目前的家庭關係中,你繼續使用同樣的規矩處理衝突嗎?或是你已經改變這些規矩了?你現在所使用的規矩是否跟從前的規矩相反?還是你已經制定出「全新」的規矩了?
另一半的原生家庭中處理矛盾的規矩又是什麼?對方習慣的規矩和你的規矩又有什麼衝突?

焦慮是不良情緒,焦慮感基本上就是對未知的恐懼。與對特定事物那種一般的恐懼感相比,焦慮感更為糟糕,焦慮不安的情緒會讓你覺得脆弱無力。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兒童)都會盡其所能避免焦慮的情緒。因此,我們全都學習以特定的行為舉止避免憂慮不安,就算這樣會帶來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例如我們寧可選擇沮喪或偏執,也不願意受焦慮所苦。能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就能控制你,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之中,很早就學到了這一點。當孩子打破規矩時(無論是顯規矩或潛規矩), 父母當然可以體罰,但最有效的懲罰就是收回關愛(withdrawal of love,或威脅要收回關愛);每個人在年幼的時候都害怕被遺棄,收回關愛的懲罰就應用了這一點,遭受遺棄的威脅通常會引起孩子焦慮不安,這樣的焦慮感足以讓孩子改變以避免被拋下。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父親告訴兩歲大的兒子該離開公園了,孩子不願意且不肯動,這位父親當然可以直接把孩子抱起來、強行帶他離開,不過他卻選擇採用心理戰術。他會走開幾步,然後說:「好吧,那你就留在這裡,我要走了。」等父親走了幾公尺之後,孩子自然會追上來。

這種遺棄的威脅,在多種情況中以不同的偽裝方式,被用來控制孩子性格的許多方面。因為年幼的孩子極度需要父母,孩子寧願壓抑性格中讓父母反感的部分,也不願感受焦慮不安。事實上,孩子會跟自己說:「我一個人沒辦法生活,我需要爸媽,所以我最好不要做任何會失去爸媽的舉動。」我們就是這樣學會了一件事:「做自己」經常是危險的舉動。

當孩子打破規矩時,就算父母不使用體罰或心理懲罰,孩子還是會因為父母變得焦慮而學會規矩。幼童為了存活,必須對父母的焦慮極度敏感,一如幼童會密切注意父母在不在身邊,他們也發展出對父母情緒的認知。不管有沒有人說出口,父母難過的時候,孩子都會知道。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對父母的焦慮感有責任(有時的確是他們引發了父母的焦慮感),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父母因此感到憂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到憂慮;如果這個情況經常發生,孩子就可能會停止做這件事。孩子會試著遵守規矩、照顧父母的情緒,藉此自我保護。

問題
在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人打破了潛規矩,家人的焦慮程度會產生什麼變化?誰會站出來反對,對逾矩的舉止大驚小怪,或因此變得焦慮呢?舉例來說,如果家中不允許發怒,而有人在家裡公開表現憤怒的情緒,這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這個情況又會如何被控制呢?
如果有人不遵守顯規矩,會發生什麼事?
你認為自己還在遵守的規矩有哪些?當有人打破這些規矩時,你又會有什麼反應?

(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7561
高齡產婦生出唐寶寶的機率真的比較高?如何預防?婦產科醫師解惑!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齡產婦生出唐寶寶的機率真的比較高?如何預防?婦產科醫師解惑!

轉載:信傳媒編輯部 2019年12月1日 下午1:02

高齡產婦生出唐寶寶的機率真的比一般人高嗎?如何預防?(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懷孕是人生中最美好且奇妙的事,當一個新生命正在母親的肚裡日漸成長,父母親除了欣喜期待,還多少有著一分焦慮,擔心胎兒有無異常情況發生。然而,隨著國內婦女趨向晚婚,生育年齡也普遍上升,使孕育一個新生命的過程增加了不少風險。

產前遺傳診斷技術是近年來發展快速的一個新領域,主要功能是在婦女懷孕早期,診斷母體中之胎兒有無異常之情況發生。目的是確認胎兒的疾病或重大異常,出生後,是否無法存活,或是可在當前醫療資源能力所及下得到治療或控制。

高齡產婦生出唐寶寶的機率,真的比較高?

雖然母胎醫學的進步,使民眾感覺懷孕是很安全,其實一般人口中所有染色體異常比例約1/200。尤其在統計學上確實高齡產婦生出染色體異常兒的機率較適齡產婦高,例如大家較知道的唐氏症,在人口中發生率約1/700,但高齡產婦懷唐氏兒機率升高為1/250。主要因為高齡產婦在卵子減數分裂時,較容易發生染色體不分離而造成受精卵染色體異常。所以高齡孕婦除於懷孕期間接受定期產檢外,尚應進一步接受產前遺傳檢查,以早期確定胎兒之健康情形。

適當的使用產前遺傳診斷的方法,可以將目前醫學技術可以診斷的胎兒異常及早診斷出來,達到預防重於治療、優生保健的目的。羊膜穿刺、絨毛採樣及臍帶血採集術是常用的產前遺傳診斷的方法,這三種方法可以直接取得胎兒細胞作進一步的染色體或基因檢查。

由於近年來我國生產數逐年下降,而且國內婦女越來越晚婚,生育年齡普遍上升,為了減少染色體異常新生兒出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對於以下6族群,符合適應症者羊水染色體檢驗,目前每案減免新台幣5,000元:

(1)34歲以上孕婦
(2)本人或配偶或家族有罹患遺傳性疾病
(3)曾生育過染色體異常兒
(4)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
(5)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
(6)或疑似基因疾病等孕婦




筆者從民國80年前往世界知名的美國耶魯大學遺傳學系進修,回國後即主持長庚紀念醫院細胞遺傳學室,並在民國90年起負責主持衛生署遺傳性疾病檢驗機構評核計畫及品質檢測計畫。近幾年每年全國都約有3萬名孕婦接受國健署補助羊水檢驗,而減少大約7-8成唐氏症兒及其他染色體異常胎兒的出生,減輕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負擔。事實上,現代婦女生得少,自費利用最新科技做檢查的孕婦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優生保健是利用醫學技術,提供遺傳醫學之資訊,發揮預防醫學之功能,更重要的是避免先天異常兒之發生,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新光醫院細胞遺傳學中心於今年7月通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細胞遺傳檢驗機構評核。

醫師小檔案_劉瑞德

現任:新光醫院婦產科細胞遺傳學中心主任
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美國耶魯大學遺傳學系研究員、長庚紀念醫院台北婦產科系主任、長庚紀念醫院細胞遺傳學室主持人、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衛生署遺傳性疾病檢驗機構評核計畫主持人、衛生署遺傳性疾病檢驗機構品質檢測計畫主持人
專長:產前遺傳診斷、遺傳諮詢、婦癌腫瘤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47 診)、週三上午( 48 診)均含遺傳諮詢,婦癌腫瘤特別門診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婦產科細胞遺傳學中心 劉瑞德主任,本文轉載自第335期《新光醫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7560
孩子和自己不親密,怎麼解?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和自己不親密,怎麼解?

轉載: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 2019年11月24日 上午9:47

在有關孩子成長的眾多問題裡,特別讓家長無力的,恐怕就要數「孩子還處於幼齡階段,卻和自己不親密」了。如果你認為自己生的孩子本來就應該和自己親密,那就大錯特錯了,同樣的,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和你親密是孩子的問題,那更是錯的離譜。

其實,和其他孩子的成長問題一樣,家長的所作所為是這個「不親密」問題的根本所在。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需要弄明白什麼是「依戀關係」。

「三歲看到老」這句老話揭示了一個道理:孩子在三歲之前是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間段,與父母的依戀模式會對孩子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依戀會有不同類型,並不是統一的狀態。依戀類型大致分為「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是指孩子不論家長在不在身邊,都能處於一種舒適的狀態。「焦慮型依戀」是指孩子需要與父母緊緊相依來獲取安全感,在得知要離開父母時會顯得特別焦慮,在父母回到自己身邊後一方面會表現的很期待,另一方面又會很生氣。「迴避型依戀」是指孩子並不喜歡接近父母,對父母較為冷淡。除了第一種依戀模式,其他兩種類型的依戀都可以歸類為「非安全型依戀」。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依戀模式呢?這取決於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如何回應孩子。對孩子過度回應或者回應不足,都會導致孩子採取「非安全型依戀」。在「安全型依戀」中,父母往往會及時、適時、適量的回應孩子。

家長對孩子該採取什麼樣的回應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戀」,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多擁抱孩子。不論你的工作有多忙,一定要建立起擁抱孩子的意識,讓孩子從家長的擁抱中切切實實的體會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在親密關係中善於採取積極互動的家長,孩子也更容易熱情,並且有充足的安全感。

多和孩子對視。在和孩子互動時(如餵飯、換衣服時),家長需要和孩子有眼神的接觸。除語言和文字外,眼神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通過對視,我們可以自然而直接的流露情感。對孩子而言,來自家長的眼神對視不僅可以讓他感知到愛護和關注,還能幫助他提高社交能力,促使他學會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更好地解讀他人意圖。

多陪伴孩子玩耍。玩耍的過程就是走進孩子內心的過程,在玩耍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搭起真正了解對方的橋樑。父母怎樣才能成為值得孩子信任的朋友? 這個問題,與孩子平等的玩耍就是最好的答案。

最後,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收穫一段親密的親子關係,如果現在還沒有辦法和孩子親相處,也不要著急,請你相信 只要你做出改變,孩子不會一成不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5083
頁/共3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