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瀏覽32,877|回應321推薦1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獨家/手術麻醉前必看「下手過重」恐致副作用 醫破解「舒眠麻醉」話術

轉載:三立新聞網 簡浩正 2023年6月3日 週六 下午5:25

還記得8年前的描述醫療疏失的《麻醉風暴》影集嗎?其對醫療環境的寫實程度超乎想像、獲得醫界與民眾的好評,更勇奪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等四座獎項。但您因此懂麻醉了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國人的平均壽命已來到81.3歲。但人生在世面臨生老病死,就醫與大小開刀是免不了的。麻醉專科醫師提醒,手術治療有其風險外,過程中更需要麻醉鎮靜,劑量過少恐使病人術中甦醒、疼痛,但「下手過重」其殘留藥效則恐對病人術後造成危險,帶來不可預期的副作用。雖現已有相關儀器可輔助,但有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與術前評估相當重要,以便配合病人自身狀況進行精密監測且妥善的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教授,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麻醉鎮靜是一種在醫療手術或其他治療檢查中使用的技術,可使病人失去記憶及意識,減少術中的疼痛及其它不適感,讓醫療程序更加舒適安全。雖然麻醉鎮靜是非常普遍且常見的醫療技術,但仍然存在有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

「不醒、不痛、不動」即手術中麻醉的三要素。丁乾坤說,麻醉由三大要件組成,包括睡眠、止痛與肌肉鬆弛。若給予藥物劑量太少,可能使病人在術中甦醒,影響手術的進行與安全;劑量太多則會造成術後譫妄、噁心嘔吐、低血氧等併發症。過往傳統評估病人麻醉深度方法在「臨床上較為主觀」,需仰賴醫師經驗及病人在術中的生命跡象,來給予適當劑量;近年隨著精準醫療普及,已有相關儀器輔助,讓醫師手術過程中能更精密監測患者狀況。

不過,麻醉的種類方式與深度為何?丁乾坤解釋,麻醉可分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鎮靜則可分為輕度、中度和深度,麻醉常見的藥物包括吸入性麻醉藥、鴉片類止痛藥,以及肌肉鬆弛劑等;麻醉方式也可分為吸入性麻醉和靜脈麻醉;麻醉期間則可分為麻醉誘導、麻醉維持以及麻醉恢復。他進一步舉例說明,近年坊間常提到的「舒眠麻醉」又稱靜脈鎮靜麻醉,雖是最新且人性化的麻醉方式,卻也是不少醫美診所包裝的話術,簡單地說就是透過靜脈給予睡眠藥物進行「深度鎮靜睡眠」,來減低病人手術麻醉過程的緊張。但應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

丁乾坤說,上述方式雖病人過程中不會有意識,但其痛覺神經並未停止活動,因此進行舒眠麻醉的同時常需要合併施打鴉片類止痛藥或是局部麻醉藥,藉此來減低疼痛感,使病人在手術中達到睡眠及止痛的效果。至於施打的劑量,則會依個人體質來做調整,若施打的劑量不足,病人可能會有在手術中醒來的情況;不過,此也具避免插管所造成的不適、術後清醒時間較短、疲累感較低等優勢。

他指出,在病人的「麻醉安全」上須注意四件事:包括什麼人來接受麻醉、什麼人來給予麻醉、麻醉設備問題與藥物類型。前者為病人本身身體狀況,以美國麻醉醫學會的分級來說,病人的麻醉風險從低至高可分為一到五級,第一級風險為最輕微,本身有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病者等風險自然就升高;其次,給予病人麻醉的人是否是合格人員,如具麻醉專科醫師身份者才有能力來給予深度鎮靜及麻醉、他們能隨時視病人手術過程給予劑量調整。

設備部分,則需有血氧血壓心跳心電圖等設備隨時監測病人狀況;藥物問題,則須留意病人是否有過敏情況而給予不同藥物、其副作用與併發症也不同,如呼吸衰竭、低血壓、心臟麻痺、肺炎、意識喪失、嗜睡和噁心等,鴉片類止痛藥雖具有緩解疼痛的效果,但在恢復過程中則常見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故手術時的麻醉需「對症下藥、因人制宜」。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16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57
 回應文章 頁/共3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養成易瘦體質、減肥不復胖!吃飯不是從蔬菜下手 營養師認證「4大關鍵」:0成本養成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養成易瘦體質、減肥不復胖!吃飯不是從蔬菜下手 營養師認證「4大關鍵」:0成本養成

轉載: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2023年3月18日 週六 下午4:00

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不會胖?令人好羨慕!營養師張家祥(Ricky)表示,養成易瘦體質原則很簡單,「多動多吃」,4招包括睡眠足夠、吃東西先選擇蛋白質、穩定的飲食習慣、養成運動習慣,身體就會傾向調節成維持體重的狀態,而達到能量的平衡狀態,即使吃很多仍然可以維持體重!

 

1、足夠的睡眠

 

減脂很重要的關鍵:吃、動、睡,主要就是因為賀爾蒙,像是飢餓素與瘦素,是身體促進與抑制食慾的關鍵,還有像是可以將脂肪轉換成能量的皮質醇,也是會在睡覺時分泌。

足夠並且規律的睡眠是關鍵,可以嘗試讓自己有足夠並且規律的睡眠,身體找到習慣與規律之後,也會跟著你的生活做出適當的調整。

 

2、吃東西先選擇蛋白質

 

選擇不同餐點之前,從蛋白質先下手。研究顯示,在減重後維持體重期間,提高20%的蛋白質攝取量,體重反彈減少50%。

另外,蛋白質的攝食產熱消耗(TEF),較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高,也就是進食後,透過蛋白質的分解作用,可以消耗更多的熱量,有助於提高每日總能量消耗(TDEE)。高的攝食產熱消耗(TEF)和高的飽足感,可能是造成攝取蛋白質可以降低復胖的原因。

因此,可以先選擇自己適合的蛋白質,低脂肉類、海鮮先下手;高脂、厚厚肥肉、炸物先不要。

嘗試改變自己在飲食選擇上的調整,相信對於養成與維持體重、體態都是很好的習慣。

 

3、維持穩定的飲食習慣

 

在減脂期間是不是會很期待給自己的期限趕快結束, 想著再幾個禮拜就可以跟同事一樣正常吃三餐、不用一直吃雞胸肉、午餐不用再選擇沒什麼味道的健康便當、不用一直運動去健身房、我就可以跟之前一樣想吃零食就吃、每天吃下午茶。

體重與體態其實就是反映生活習慣的寫照,想像減脂期間與減脂前的差距,從每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到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營養素控制比例、保持熱量赤字,從從來不運動到開始每週運動三天,認真規劃自己的運動課表。

從原本每天一杯含糖手搖飲,到減脂期間只喝無糖茶,把兩個差距列表出來就會發現,其實會胖都是有原因的。

減脂期間要選擇自己可以「長期」執行的飲食習慣,甚至是生活習慣,因為這是需要維持下去的。讓身體處於多動多吃的高能量通量,是維持易瘦體質的最佳方法。

 

4、養成運動習慣

 

身體需要動起來,多動多吃,讓身體處於高能量通量的狀態,處於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敏感區域,因此身體才能適當的調節你吃進去的食物的。

因此,這時候養成運動的習慣就顯得特別重要!運動對於減脂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可以增加消耗熱量,更不用說肌肉量提升對於減脂與燃燒脂肪的幫助。

有研究發現,6週的定期運動可以減輕36名持續疲勞的人的疲勞感。重訓完畢後,確實可感覺到釋放壓力,也可以從數據上明確的看到肌肉量提升。

選擇自己喜歡、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才是最重要的,透過這樣的方式是養成運動的習慣,選擇自己喜歡並且適合的運動來養成習慣才是比較好的。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918
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注意! 這些情況恐造成洗腎危機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注意! 這些情況恐造成洗腎危機

轉載:Now健康網 葉力斌 2023年3月18日 週六 下午3:59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腎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功能除了像過濾器一樣,排除身體多餘水份及代謝廢物以外,也包含維持必要電解質平衡、酸鹼平衡、調節血壓,甚至會製造重要的內分泌賀爾蒙,像是腎素、紅血球生成素、維生素D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以新說,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常常會出現水腫、呼吸喘、疲倦、食慾差、體重下降、高血壓、骨質疏鬆及嚴重貧血等問題,也常合併其他器官影響,像是血糖失衡、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動脈硬化、腦中風等,嚴重者甚至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也就是俗稱的「洗腎」治療,造成生活品質及生命極大影響,因此,對於慢性腎臟病不可不慎。


周以新指出,在台灣,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患有慢性腎臟病,總病患人數超過200萬人,然而,只有不到百分之5的病患注意到自己有慢性腎臟病,延誤治療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若有超過3個月以上腎功能低下、持續尿蛋白、血尿、及腎臟結構異常,就符合慢性腎臟病的診斷,其中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患者,也就是所謂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另外,肥胖、抽菸、高齡、長期服用止痛藥,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應該接受慢性腎臟病評估。


常見檢查方式包含:問診、理學檢查、血液檢驗、尿液檢查及腎臟超音波檢查,以及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掃描、腎臟切片等,建議交由專業腎臟科醫師診察,並積極地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標。


周以新提醒,平時沒有腎臟病史的成人,除了多喝水、多運動、規律生活以外,不隨意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成藥、不抽菸、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都是慢性腎臟病預防保健方法,若出現腎臟病相關症狀,也要儘早諮詢專業醫師評估。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915
別吃太多鹽!醫列「身體6大變化」是警訊 常跑廁所也要注意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吃太多鹽!醫列「身體6大變化」是警訊 常跑廁所也要注意

轉載:三立新聞網 2023年3月11日 週六 下午5:10

生活中心/鄭餘蓉報導

很多人喜歡重口味的食物,但吃得太鹹,當心造成身體健康的負擔,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公克)。重症暨胸腔科醫師黃軒也提醒,醫療研究早已告誡過「過多的鹽會導致中風、心臟病和高血壓」,若發現身體出現6大變化,那就代表你可能吃太多鹽了。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幾乎所有未加工的食物,包含蔬菜、水果、堅果、肉類、全穀物和乳製品食品都含有低鈉鹽的。我們所吃的鹽有助於放鬆和收縮肌肉,為神經系統傳導提供了幫助,並平衡攝入的礦物質和水。

那麼一天到底該攝入多少鹽呢?黃軒表示,身體只需要少量的鈉鹽就能維持上述的功能了,每個人每天只要攝取大約1500毫克即足夠,建議最好不要超過2400毫克的鈉(相當於6克的鹽),但其實很多人的平均攝取鈉鹽過量卻不自覺。

黃軒解釋,像是微波飯類食品、泡麵,還有零食例如洋芋片、肉乾、魷魚絲等等,這些加工食品或人工調味品所含的鈉含量,容易使人們每日鈉總攝取量平均常在4000毫克鈉以上,「也就等於說,我們一天就吃下超過10克的鹽,這些攝入了過量的鹽,我們不自知的」。

黃軒提醒,醫療研究早已告誡過「過多的鹽會導致中風、心臟病和高血壓」,至於該怎麼知道身體已攝入了太多的鹽呢?可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以下變化或跡象:

1. 腹脹感覺

當太多的鹽攝入,你的胃會感到腫脹或緊縮,那是吃太多鹽後,最常馬上見到的身體跡象之一。因為過量的鈉會幫身體保留水分,所以額外的液體會積聚在身體藏器內。

此外,黃軒也提醒,食物不一定要吃得很鹹才算是含鈉量過多。有些三明治、披薩餅、百吉餅和罐頭湯也有可能不是很鹹,但是鈉含量仍然超標。

2. 血壓升高

身體吸收太多的鈉含量,鈉使腎臟重新吸收更多水分,液體大量滯留在血管內,使血管內容量增加,血壓也自然會增加的。

3. 水腫現象

當體內鈉含量過多,體液大量滯留,不只是在血管內,你身體組織的間質也會有水份過多滯留,使臉、手、腳和腳踝部位最容易出現水腫現象。

4. 渴的感覺

若飯後覺得口很渴,那是因為吸收太多鈉量,「你的身體,也會從你的細胞中抽取出更多水分到細胞之外,這樣情況,你可能開始感到非常口渴,你自然就會想多喝水,因為喝水可以幫助你中和鹽分,引發的口喝感覺的」。

5. 體重迅速增減

當鈉太多,你保留的水分在體內會過多,這時體重可能會增加。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在1週、甚至幾天內體重迅速增加,那可能是因為你吃了太多的鹽。

如果體重在幾天內快速的變化,忽增加或忽減少,像是在1天內體重超過1公斤,或在1週內體重超過2公斤,你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幾天內吃的食物,是不是可能含太多鹽了,「只要減少鹽分幾天後,你的體重,也可能會迅速下降了」。

6. 常跑廁所

吃太多鹽,可能會導致你上廁所的次數變多,這可能是因為太多鈉含量讓你非常口渴,身體鼓勵你多喝水,自然會比平時多跑幾趟廁所。

※ 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原文請點此:https://parg.co/UZh3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189
營養師示警「乳清蛋白喝錯時間」恐補不到蛋白質! 1類人還得當心有損腎功能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營養師示警「乳清蛋白喝錯時間」恐補不到蛋白質! 1類人還得當心有損腎功能

轉載: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2023年3月11日 週六 下午4:30

許多人在運動後會喝「乳清蛋白」補充流失的蛋白質。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陳筠涵表示,選擇乳清蛋白的種類與喝的時機很重要」,且並非人人都適合!他提醒,慢性腎臟病的病友,飲用前還是先詢問醫療團隊比較安全。先了解自身狀況與運動強度,再選擇合適的乳清蛋白並要喝對時間,才能真正吸收到乳清蛋白的營養價值。

 


腎病患者喝錯乳清蛋白 竟影響健康指數


汪先生有慢性腎臟病,飲食也很節制,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常和家人上健身房運動,且運動後會喝杯乳清蛋白補充蛋白質。但當汪先生定期回腎臟科門診,抽血檢查卻發現,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差,醫師仔細詢問飲食變化,並轉介營養科門診衛教。

慢性腎臟病患在蛋白質攝取量上需特別注意,陳筠涵指出,乳清蛋白也是蛋白質的一種,腎病變的病人,飲用前要特別注意,因此建議如果想補充乳清蛋白的病友,必須在營養師及醫師建議及監控下才能安心使用。


市售乳清蛋白分3種 可依情況購買適用的


「乳清蛋白」是奶製品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但營養價值卻很高,包含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約含有3.5克蛋白質,其中,乳清蛋白大約占2成、酪蛋白約占8成;乳清蛋白雖然少但富含BCAA,腸胃道更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又被稱為「快蛋白」。

市售乳清蛋白分為濃縮、分離與水解3種,「濃縮乳清蛋白」適合一般人食用;有乳糖不耐症、追求低醣、低脂肪的人,或從事重訓健身與運動員,則適合「分離乳清蛋白」;腸胃功能不佳者則適合食用「水解乳清蛋白」。


挑對時間飲用乳清蛋白 可有效補充蛋白質


依體質與運動量,選擇適合乳清蛋白外,陳筠涵強調,「喝的時間」也很重要。他建議民眾,在運動中飲用或運動後半小時內飲用,才能達到補充蛋白質,修復受損肌肉的效果。

針對有些人會選擇飲用乳清蛋白來減肥,陳筠涵提醒,目前已有研究指出,攝取乳清蛋白可以減低食慾,有助於體重控制,但無法單靠喝「乳清蛋白」達成減重目的,還是要配合運動強度與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發揮作用改變身體脂肪與肌肉比例,活得更健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7188
血管的清道夫!醫列茄子「5大營養妙效」 防癌、減重都靠它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血管的清道夫!醫列茄子「5大營養妙效」 防癌、減重都靠它

轉載:中天新聞網 2023年3月5日 週日 下午1:30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許多民眾不喜歡茄子是因為它軟軟爛爛的口感,但茄子是超強的營養食物。醫師提醒,茄子雖然非常營養卻不宜久放,因為會容易產生茄鹼,吃多會拉肚子,但只要適量食用,還是有超多優點,尤其能抗氧化、防失智。

茄子被譽為「血管的清道夫」,是十分營養的好蔬菜卻不宜久放。中醫師鄒瑋倫表示,茄子要是久放不吃,就會產生「茄鹼」,多吃容易拉肚子,加上茄鹼有輕微的麻醉性,在手術前不建議食用。營養師謝宜芳也提醒,有關節炎或骨骼肌肉疾病的患者也不宜吃太多茄子,以免影響恢復情形。

 

牙醫師蔡雅藍 指出茄子的5種營養】

 

1.抗氧化防失智

茄子中含大量的抗氧化物,能夠對抗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幫助減緩老化和降低各種疾病的風險,其中茄黃酮苷除了提供茄子鮮豔的紫色外表,更擁有強大的抗氧化性質,能幫助保護腦細胞、預防老化導致的記憶喪失和認知退化。

2.防黃斑部病變

茄子含有葉黃素,拜其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所賜,葉黃素能抑制自由基,緩和發炎反應,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

3.降膽固醇

研究證實,茄子含有的纖維、鉀、維生素D、維生素B6、花青素都是有益心臟的營養素。

4.低熱量

茄子除了含有豐富營養、大量纖維,熱量也相當低,是減肥餐的要角之一,纖維有助減緩腸胃消化速度、增添飽足感,以降低整體熱量的攝取。

5.抗發炎防癌

茄屬植物含有一種化合物SRGs,經動物實驗發現SRGs有殺死癌細胞和降低癌症復發的功效。另外,花青素也能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降低發炎、抑制有利癌症擴散的酶。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6877
女性常頭暈、心悸別輕忽!醫警告「貧血」危害:心血管疾病、失智症上身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女性常頭暈、心悸別輕忽!醫警告「貧血」危害:心血管疾病、失智症上身

轉載:HEHO 謝承恩 2023年3月5日 週日 上午11:15

當心每五位女性一人貧血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年至2020年國內育龄婦女(15-49歲)貧血盛行率為 19.08 %,平均每5名育齡婦女就有1人貧血。然女性卻容易因症狀,如頭暈、疲累、臉色蒼白、心悸等徵兆,往往因短暫且恢復快,便認為不嚴重,且習以為常。

然而,貧血反映的可能是生理現象,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是體內有潰瘍、腫瘤等重大疾病。再者,貧血的結果更可能對於女性健康有重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孕產婦。因此,貧血這個被忽略的小事,其實是事關緊要的心血管現象。

國建署署長吳昭軍表示,110 年在成人醫療常規的保健篩檢有提供「貧血篩檢」,懷孕在第 20 周也會有貧血狀況增高的情況需要特別留意,希望國人可以多多警覺與進行篩檢。

貧血易導致失智、產後出血

貧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鐵流失過多或收不足,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身體有重大疾病造成血液流失或製造不足。若長期處於貧血狀態,對於心臟是一種負擔,可能引起心臟衰竭,亦會影響免疫系統導致更容易感染。

此外,腦受損或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表示,部分女性因為月經量多或營養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現貧血的問題。

如果發生在孕產婦身上,會導致胎見生長遲緩以及早產等風險增加。更重要的是,貧血是引發嚴重產後大出血的重要危險因子,另外傷口癒合不良或感染也與貧血有關係。

為提高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自 2016 年響應國際社會Goed for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 2 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每年會就不同主題促進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認識,提升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6876
吃不到蛋怎麼辦? 營養師揭這些食物能替代:它獲封「植物之肉」美譽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不到蛋怎麼辦? 營養師揭這些食物能替代:它獲封「植物之肉」美譽

轉載:周刊王CTWANT |林則澄 2023年2月26日 週日 下午4:49

受到禽流感衝擊,台灣陷入缺蛋、蛋價飆漲的情況。不過,營養師馬鳳吟23日指出,若要補充蛋白質,可藉由攝取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牛奶、海鮮,與帶有植物性半白質的豆漿、毛豆,以上的食物都可破除「非蛋不可」的窘境;其中,毛豆的蛋白質含量更超越雞蛋,有「植物之肉」美譽。

馬鳳吟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蛋白質是人體重要三大營養素之一,具有建造及修補組織,也可以維持身體中的酸鹼平衡及水的平衡、幫助營養素的運輸,或構成酵素、激素和抗體等,更重要的是,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減重。」她說,19歲以上的成年人,包括高齡者在內所攝取的蛋白質,建議男性每天70g、女性每天60g;若以體重計算,每天吃的蛋白質份量為1g至1.2g,若在減重的民眾,則建議每公斤攝取1.5g。

馬鳳吟提到,足夠的蛋白質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對食物的慾望,還能穩定血糖,「且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是澱粉的3倍,因此減重不能讓自己餓,要吃足夠蛋白質及蔬菜才會有好效果。」她還分享一些能代替雞蛋的食物,牛奶、肉類、海鮮、雞、鴨、豬、牛都富含大量的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的代表食物則有,豆漿、豆腐、豆花、豆干、毛豆。

馬鳳吟透露,毛豆不僅營養豐富,更是減肥最好的零嘴,她更舉出吃毛豆的3大優點,首先是蛋白質豐富,由於毛豆每100公克就有13.8公克的蛋白質,含量超越雞蛋,因此有植物之肉美譽;其次是富含膳食纖維,由於毛豆每100公克有8.7公克的膳食纖維,有助於排便及增加飽足感;再者為抗氧化物多,由於毛豆有類黃酮化合物、皂苷及維生素C,能去除自由基,有效抗氧化。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6085
植物肉夯!吃起來像真肉 營養師:飽和脂肪高「2族群」注意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植物肉夯!吃起來像真肉 營養師:飽和脂肪高「2族群」注意

轉載:TVBS新聞網 王馨儀 2023年2月26日 週日 下午2:02

近年來「植物肉」掀起風潮,越來越夯,甚至風靡全球的速食連鎖餐廳,甚至德國麥當勞也宣布,消費者將能買到、使用豌豆、玉米、小麥等植物原料製作的雞塊。營養師侯沂錚分析,植物肉的確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但是植物肉通常加工時已經調味,所以血壓偏高的族群,得要多注意鈉含量。

近年來從各大廣告,甚至餐廳菜單中,不難看出植物肉已逐步踏進民眾日常生活,尤其當咬下飄香的漢堡,那宛如真肉的質地與色澤,的確令不少消費者驚奇。營養師侯沂錚分析,植物肉,字面含意看似衝突卻相當直白,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植物性原料加工製作成仿真的肉品,也讓蔬食者多一種選擇。侯沂錚分析,民眾可以把植物肉歸類為組成類似的低脂或中脂的豆魚蛋肉類,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此外,許多植物肉品牌會將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特別是素食者較不易攝取到的維生素B12、鐵等加入植物肉中,以此強化植物肉的營養價值。

不過侯沂錚提醒,民眾仍要注意飽和脂肪量,尤其每個廠牌的配方比例不同,市售植物肉漢堡排每100公克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介於0.7g~7.1g,因此具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若選用植物肉,應謹慎看清成分表與營養標示,並且特別注意攝取量。另外,為了使植物肉更具風味,在加工時多已調味,所以血壓偏高族群,應注意鈉含量,在烹調時要記得先試味道,再放入鹽巴或調味料,避免造成身體過大負擔,同時也建議選擇植物肉時,可選擇天然來源配方,例如色素來源由甜菜根、紅麴等取代人工色素,較為健康。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6084
一天放屁幾次算正常?醫示警「3危險級臭味」:恐是癌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天放屁幾次算正常?醫示警「3危險級臭味」:恐是癌

轉載:TVBS新聞網 鄭心連 2023年2月18日 週六 下午5:28

放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反應,其中味道也藏有身體警訊!肝膽腸胃科醫師許秉毅就指出,正常人一天放屁20次以下都屬正常範圍,但遇到「3種危險級」臭味千萬別輕忽,有可能是癌症找上門。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許秉毅在TVBS節目《健康2.0》中分享,他曾遇過一名小六生,因為上學期間不斷放屁,因而被同儕嘲笑,經過問診才發現,媽媽為了讓兒子長高,規定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牛奶,研判男童是乳糖不耐症引起的放屁。

許秉毅表示,放屁是人體自然反應,一天不超過20次都是正常,而屁味也能觀察出身體警訊,正常人的屁味帶點硫磺味,若肉吃得多,因肉裡含硫胺基酸多,屁就會特別臭,要是屁味飄出「臭水溝」的氣味,就有可能是因感染性腸胃炎,壞菌分解食物殘渣導致。

此外,若是腸胃道出血、胃癌(惡性腫瘤)、胃潰瘍出血,血流經腸胃道後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魚腥味」,一旦感染阿米巴痢疾、潰瘍性大腸炎,屁味則會有「腐肉味」,後3者都屬於危險級氣味,提醒民眾務必多加留意。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5265
洗牙後牙齒敏感不舒服?醫師列4點常見「後遺症」:是警訊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洗牙後牙齒敏感不舒服?醫師列4點常見「後遺症」:是警訊

轉載:華視 2023年2月18日 週六 下午12:10

台北市 / 林彥廷 綜合報導

您有定期洗牙的習慣嗎?牙科醫師黃文龍提醒,健保補助每半年可洗一次牙,但碰到很久沒有洗牙的患者,總會向他說「每次洗完牙,牙齒都會變得很敏感,很不舒服」,對此,黃文龍表示,洗牙後確實會有一些「後遺症」,但不該因此逃避洗牙,反而這些後遺症是警訊,提醒民眾該加強照顧牙齒。

黃文龍於臉書粉專上列出4點常見「洗牙後常見狀況」:

「一、牙齒敏感」,牙結石清除後,牙齒表面露出,會讓牙齒對於冷熱特別敏感,這時除了少接觸刺激性食物外,也可使用敏感性牙膏,牙齒敏感的狀況就會慢慢減少。

「二、牙縫變大」,其實洗牙不會讓牙縫變大,而是將牙結石清掉,讓人產生齒間縫隙變大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很明顯,可能是牙結石累積太多,要多加注意。

「三、牙齒鬆動」,洗牙後如果牙齒鬆動,很可能有牙周病的問題。牙周病患者,牙齦和齒槽骨長期被細菌侵蝕,造成牙齒「地基」不穩。

「四、牙齦流血」,如果本身牙齦有發炎,洗牙後牙齦流血是正常狀況,只需按時清潔牙齒即可。

黃文龍提醒,如果平常都有做好清潔,且定期檢查,通常洗牙沒有什麼感覺,反之如果一兩年沒有洗牙的人,這些問題可能就會比較明顯。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195263
頁/共3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