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瀏覽37,025|回應370推薦1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女性健康重大威脅 花蓮慈院分享乳癌新資訊

轉載:好醫師新聞網 朱戴東 2023年12月9日 週六 下午5:52

一年一度由TBCA乳癌病友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辦的「慈馨聯誼病友會‧智慧病人醫學講座」,於十二月九日上午舉行,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血液腫瘤科朱崧肇醫師和癌症醫學中心理師廖胤凱分享乳癌治療新藥與轉移性荷爾蒙族群的治療方法,和如何利用正念釋放身心壓力。

 

新藥已上市    控制更有效

張群明主任指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人約有30%復發的風險,針對高復發風險的患者,例如有淋巴結轉移、腫瘤較大、癌細胞的活性較高,可以考慮加上口服CDK 4/6抑制劑,或是口服化療藥物更近一步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此外,對於乳癌轉移的患者,近年來有新的藥物「單株抗體與化療複合標靶藥物(ADC)」上市,在治療上可以將乳癌控制得更好,使患者生命更加延長。

 

阻斷荷爾蒙   阻斷乳癌生長

朱崧肇醫師以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為題,說明荷爾蒙陽性乳癌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刺激而生長,在臨床治療上會利用阻斷女性荷爾蒙路徑的策略來抑制荷爾蒙陽性乳癌細胞的生長。他表示,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腫瘤會優先進行抗荷爾蒙治療,若已嚴重內臟轉移,仍可先使用口服CDK 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的治療,將內臟轉移的腫瘤控制好,控制效果甚至比先使用化學治療還更好,副作用也較少,這也是治療轉移性乳癌的重要準則。

 

正念呼吸   有助提昇正能量

除了治療新知,病友的心理狀態也需要被關注。廖胤凱心理師表示,乳癌病友通常較易感到緊張,且自我要求高、不易表露心事,能夠以「正念」的方式有效改善焦慮。所謂正念,並非正向思考、轉念、內心平靜或正向的想法……等常被誤解的概念,而是人們對於「當下」有意識地覺察,並保持客觀、接納和不評判的態度。講座上,廖胤凱示範以「正念呼吸」的方式進入正念狀態,並說明正念不僅能穩定情緒,長期訓練更可以增加海馬迴體積、改善腦部功能,提高負面情緒被激發的閾值,降低情緒強度。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19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57
 回應文章 頁/共3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免疫力影響病症輕、重! 中醫師教3招提升正氣抗病毒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免疫力影響病症輕、重! 中醫師教3招提升正氣抗病毒

轉載: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0年3月28日 下午5: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於世界各地傳出確診病例,相較於SARS,新冠肺炎具高傳染力但低致死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確診案例中,3%為重症病患、15%發生喘的徵兆,但高達82%為輕症患者;台灣感染科醫師也指出,從輕症轉重症的關鍵,並非病毒量太多,往往是失調的免疫力。

免疫力的高低因人而異,當免疫力過強,則易產生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聽聞的是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常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免疫力低,則代表身體較難對抗外來病原,容易感冒且對傳染性疾病較難防禦,高風險族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與慢性疾病患者。而對於免疫力調控,中醫師陳麒文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即是人體正氣強度足夠,外邪難以進入人體造成感染,所以個人免疫力的平衡即為重要因素。

陳麒文指出,人體在抵抗力不足狀況下,可能受外邪所攻而產生較嚴重的病痛,故免疫力不足將提升病毒侵擾身體的可能性。而一般人習慣以蔘類食材作為溫補的首選,包含有西洋蔘、黨蔘、粉光蔘、高麗蔘等,調理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

然而,除蔘可調理身體全方位保護力,陳麒文分享,薑味辛性溫,可入肺、胃、脾經,達到溫裡祛寒的效果,常作為暖胃使用,在民間亦有「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溫補說法;另外,生薑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可調理人體的發炎症狀,作為日常調理茶飲。

面對疫情持續,陳麒文建議,可透過3種方式,做好平時免疫力的調理:

第一、生活作息要規律:

規律的生活作息與睡眠,有助於維持健康。按照中醫學「肝之餘氣,洩於明膽,聚而成精。」子時(23:00至1:00)膽經旺,正值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修護,故建議於此時入睡,能有效調理身體機能。

第二、有氧運動須適度:

適度有氧運動可維持良好的心肺耐力,而肺氣足,則可確保人體足夠的氧氣供應,做好最外層的第一道防線。

第三、營養攝取重均衡:

透過日常飲食均衡,可提供自身足夠的營養、熱量與身體細胞組織生長所需的養分,維持身體機能的運作,進而降低生病的機率,也可選用含有補氣與調節免疫力的中藥材泡茶湯飲用。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5343
憂鬱症不只是憂鬱 而是全身性疾病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憂鬱症不只是憂鬱 而是全身性疾病

轉載:國家網路醫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2020年3月28日 上午11:50

憂鬱症,其實是個大雜燴,就目前世界公認的診斷準則中,涵蓋了許多種不同種類的憂鬱症,包括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躁鬱症的憂鬱發作、重鬱症、適應障礙伴隨憂鬱情緒、混合性焦慮憂鬱症、產後憂鬱症、季節性憂鬱症、藥物毒物誘發之憂鬱症、生理疾病誘發之憂鬱症等等,不一而足。憂鬱症只是一個較簡單的泛稱而已。

現今解釋精神疾病的原因,有生物性病因、心理性病因、社會性病因、甚至靈性病因等,而就時間順序可分為潛在因子、發病因子與維持因子。不同的精神疾病其各個病因所佔成份不同,因此治療時著重的方向也不同。譬如重鬱症是體質性較強的疾病,有較強的遺傳特性,腦中的化學物質失調的情形較嚴重,藥物治療效果較佳;反觀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與心理社會因子較相關,如何強化心理素質與支持系統 (如親人、朋友、教會等的支持力量) 相對顯得重要,藥物的幫忙則有限。又如生理疾病誘發的憂鬱症,很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此時精神科藥物不是治療的主要關鍵,而是如何解決甲狀腺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另外,如酒精誘發的憂鬱症,應從解酒毒開始,而不是一直吃抗憂鬱劑。

不管是何種病因,憂鬱症到底是哪裡的疾病?心血管系統?腸胃系統?肌肉骨骼系統?其實,各種因素最後是透過我們的腦子來呈現,所以憂鬱症是一種腦功能失常的疾病。我們的大腦掌管許多身體的協調,透過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協調全身的其他系統,簡單的說,憂鬱症是一種「以腦功能失常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因此,憂鬱的人不止有憂鬱的情緒,會有憂鬱的思考、憂鬱的行為與憂鬱的生理反應,包括低落的情緒、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自責、罪惡感、注意力決斷力受損、自殺的想法或行為、足不出戶、行動遲緩或激躁、睡眠障礙、食慾障礙、整天有氣無力等等。而許多證據顯示,罹患憂鬱症者得到其他身體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較高。

所以,憂鬱症不止是「憂鬱」而已,還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讓我們開始重視「憂鬱」這個警告的信號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5338
「無齒」糖尿病風險增21%!別讓糖尿病找上你,就靠「每天刷3次牙」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齒」糖尿病風險增21%!別讓糖尿病找上你,就靠「每天刷3次牙」

轉載:Heho 林以璿 2020年3月15日 下午12:0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韓梨花女子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刷牙三次或能降低個體8%患糖尿病的風險,而患有牙齒疾病的個體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9%,缺少牙齒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21%。

檢視相片

每天刷牙3次以上,降低8%糖尿病風險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8013名人在2003-2006年間的健康數據進行分析,這些參與者提供了過去的病史、口腔衛生狀況或實驗室檢測結果。同時研究人員以參與者自我報告的形式,收集了其口腔衛生的行為,包括刷牙次數、因任何原因看牙醫的次數和洗牙的次數等,同時統計了缺牙的情形。

研究者發現,大約17.5%的人都患有牙周病,在平均隨訪10年後,大約16%(31545)的參與者患上了糖尿病。研究者發現,參與者患牙周病及牙齒缺失的數量( 15個及以上)或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9%和21%直接相關,而每天至少刷牙3次,則會降低8%患糖尿病的風險。

牙周病與糖尿病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牙齒健康跟糖尿病有關聯?研究者指出,不斷惡化的牙齒疾病或會誘發人體慢性發炎,從而就會增加炎性標誌物的產生和機體循環,之前有研究表明,這些炎性標誌物與胰島素耐受和糖尿病發生直接相關。

牙周病的毒素會刺激白血球釋出發炎物質,接著發炎物質抑制胰島素的分泌,血糖值因此失去控制,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另一方面,糖尿病造成免疫力下降以後,牙齒組織喪失對於牙菌的抵抗力,無法合成膠原蛋白進行自我修復,牙間反而累積糖化終產物,再次引起發炎,使牙周病症狀惡化。

檢視相片

圖說:牙痛導致慢性發炎,會讓你的血糖值容易失控。

最後研究者總結道,經常刷牙或能降低個體新發糖尿病的風險,而患牙周疾病及牙齒脫落數量的增加,也許會提高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改善口腔衛生和健康或有望幫助降低個體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參考資料:Improved oral hygiene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of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3567
餐餐七分飽讓你多活12年!研究證實:限制卡路里能讓細胞逆齡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餐餐七分飽讓你多活12年!研究證實:限制卡路里能讓細胞逆齡

轉載:Heho 林以璿 2020年3月15日 上午10:00

其實,過去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經指出,在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方面,「限制熱量攝取」是唯一有效的干預方式。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動物及人類衰老的46組關鍵基因,而科學家們發現,將長期攝取的普通食物熱量削減一半,就可以扭轉這些基因改變過程。

檢視相片

圖說:少吃一點對於壽命延長有顯著好處。

七分飽可以逆轉衰老細胞

而這次的研究,則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

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

「我們分別對3組大鼠的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骨髓這7種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定序,對腦、骨骼肌這兩種組織的不同細胞進行單細胞核定序。」研究人員曲靜介紹。

透過「老少比」,科學家發現,促炎細胞比例增加會導致老化,但是這些細胞半數以上可被節食抑制。而炎症相關基因上升也會導致老化,節食則是可逆轉1/4的基因表達變化。

檢視相片

圖說:吃飯只吃七分飽,可以將老化的基因、細胞逆轉回來。

限制飲食還能夠讓癌症進程減緩

除了吃七分飽,還有一些減少食物攝取的方式,是透過間歇性斷食。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沒辦法阻止生物體得癌症,但是間歇性禁食有助於抑制惡性腫瘤擴散。

試驗期間,無論是間歇性禁食食還是不禁食的兩組實驗鼠中,都有老鼠染上癌症。但明顯差異是,節食鼠的腫瘤生長明顯比不節食的老鼠慢。而且節食老鼠的壽命,比不節食老鼠的壽命幾乎長100天,用人類的壽命來看,這相當於人類壽命延長12年。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23566
不讓眼睛有「空窗期」 眼睛防疫這樣做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讓眼睛有「空窗期」 眼睛防疫這樣做

轉載: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0年3月1日 下午5: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開學囉!師生都嚴陣以待防範武漢肺炎,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保護眼睛避免感染病毒一樣重要,因為眼睛和鼻子、嘴巴等器官都有黏膜,黏膜雖然可以保護器官,卻也是病菌的出入口,口和鼻可以戴口罩來保護,眼睛要怎麼保護防範武漢肺炎? 

醫師呼籲勤洗手 不要用手揉眼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提醒,小朋友要勤洗手,但切記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讓眼睛有「空窗期」 成為病毒來源。帶眼鏡的小朋友,更要每天早晚用酒精擦拭消毒,也可以再戴上淺色的太陽眼鏡多一層保護。

陳瑩山醫師表示,最近不少家長發現小朋友沒有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眼睛卻發紅,就會懷疑小朋友是否罹患武漢肺炎,分不清楚是過敏性結膜炎或細菌造成的結膜炎,他建議可進行這四步驟:1.不要再揉眼睛。2.將乾淨毛巾用塑膠袋捲起來冰敷眼睛。3.之前醫師開的眼藥水,若放冰箱不超過2個月可先點眼睛紓緩。4.立即到眼科看診。

隱形眼鏡恐沾染病毒 釀眼睛感染發炎


陳瑩山醫師建議,民眾不要戴隱形眼鏡和角膜放大片,雖然隱形眼鏡可能每天清洗,但是外面的髒空氣例如PM2.5或病毒可能會沾在隱形眼鏡鏡片上,另外隱形眼鏡會藏到結膜中,最外層的眼角膜和結膜,是眼睛的保護層,容易摩擦造成表皮破皮、缺損,病菌可能從這些破口趁虛而入,造成眼睛感染、發炎,比較容易感染結膜炎。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87603
吃出免疫力一點也不難! 跟著6原則開始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出免疫力一點也不難! 跟著6原則開始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3月1日 下午1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019新型冠狀病毒鬧得人心惶惶,民眾瘋搶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但除了外在的防護,內在免疫力的提升也不能忽略,良好的免疫能力,是決定個人健康與否的關鍵,均衡完整的營養攝取,則是維持免疫力的重點。

落實日常飲食足量多元化 把握「我的餐盤」概念

依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日常飲食足量多元化,且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六大類食物,補足各類營養素。不過,大部分人無法輕易了解與記憶六大類食物分類與份數代換,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建議,可依據「我的餐盤」的概念,將應攝取的份量轉換成體積,並以餐盤的圖像呈現各類別比例,輕鬆將六大類食物落實在每日餐飲中。

「我的餐盤」6口訣 輕鬆吃出免疫力

此外,張秀如營養師分享「我的餐盤」的口訣如下,民眾只要跟著「我的餐盤」聰明吃,吃得飽也吃得健康:

一、早晚一杯乳品:早晚一杯240毫升的乳品,如:鮮奶或無糖優酪乳,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

二、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一般飯碗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

三、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蔬菜含有膳食纖維能夠幫助維持腸道健康,可預防便秘問題,幫助身體維持抵抗力。

四、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建議至少應有1/3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全麥製品、燕麥、藜麥、玉米、甘藷等。

五、豆魚蛋肉一掌心: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鐵質等營養素。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且應避免加工肉品。 

六、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87591
你的免疫正常嗎?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免疫正常嗎?免疫不是越強越好!

轉載:優活健康網 2020年2月23日 下午5: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各類病毒猖獗,「免疫力」這個話題被大家廣泛討論,坊間紛紛出現各種「增強免疫力」的偏方、保健食品,不少幼童、患者的家屬更是緊張,唯恐這些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會因病毒感染,引發各種疾病。

免疫力過強,也會導致疾病
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免疫系統過強,把無害的異物當作敵人,容易引發過敏反應,當自身免疫系統產生識別上的障礙,就會攻擊自身細胞,引發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由此可知,免疫系統的平衡比強化重要。只要觀察感冒的次數、症狀,即可知道自己的免疫系統運作正常與否。

Check!你的免疫系統正常嗎?


不當的免疫力,易產生過敏症狀和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反應不當的增強,易使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細胞,而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免疫力太弱,易遭到細菌、病毒感染,且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體內要有好的自我調節能力,讓免疫力均衡。

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是健康的保證
人體免疫系統除協助防禦外來異物,也會清除體內突變細胞,維持重要生理系統的健康。在「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被活化後,免疫系統的功能更重要。

「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只要辨識出非人體細胞或物質,就會將其吞噬。「抗原呈現細胞」如巨噬細胞等,則會將殺死的病原體顯示給淋巴細胞,供淋巴細胞產生免疫記憶,以便同樣的病毒入侵後,迅速清除以保護身體健康。
這些複雜的環節,只要一部分出問題,就會影響全體,只有維持免疫系統平衡,才有利人體健康。

如何吃出免疫力?
提升免疫力,可從「生活型態」和「飲食」著手。透過以下7種祕訣攝取優質營養,能讓身體的免疫大軍擁有充足戰力。
1.攝取優質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主要的成分,免疫系統也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每個人一天需吃3~5份蛋白質。

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瘦肉、雞肉、魚肉(特別是含有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如鮭魚、鮪魚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等。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豆腐和豆製品、堅果類等食材。

2.每天至少吃1碗五穀雜糧
粗糙、未精製的五穀雜糧,含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人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供應細胞進行增殖、氧化和還原作用,尤其是B2、B5(又稱泛酸)、B6和葉酸,和維持細胞黏膜健康、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關。

3.吃各種顏色的蔬果
一天至少要吃3種蔬菜、2種水果。

深綠色葉菜類蔬菜:含維生素B群、C、E和各種礦物質,是提供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養分。 紅、橘或黃色蔬菜:如紅蘿蔔、彩椒、南瓜、番薯等,含大量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會在人體內,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人體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易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抗體反應變差、B細胞和T細胞也無法正常運作。

4.適量攝取菇蕈類
蕈菇類含多醣體(Polysaccharide)成分,研究證實其可調節、提升免疫功能,也被視為抗癌的明日之星;同時也能提高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的戰鬥力,並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和活性。

5.每天吃1種高維生素C水果
維生素C會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一種與免疫功能有關的物質),以破壞病毒結構。另外,維生素C也能幫助膠原蛋白生成,讓細胞之間互相緊密聚在一起,減少細菌和病毒入侵的機會。

6.多吃大蒜、蔥、洋蔥
許多研究發現,大蒜裡的硫化合物,可提高T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也會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所以不論生吃或熟食,每天吃2~3顆大蒜,或半顆洋蔥、幾節蔥段,都能達到殺菌、預防感染和抗癌的效果。

7.脂肪攝取不過量
攝取太多脂肪,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有些脂肪甚至會抑制淋巴球,減弱免疫系統的作用,如Omega-6脂肪酸含量比例較高的蔬菜油(像玉米油、黃豆油等),這類油脂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產生攻擊免疫細胞的自由基。宜選擇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如:橄欖油、花生油較好。

(本文摘自/這樣吃提升免疫力就能抗病毒/人類文化出版社)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68565
年輕人手抖要小心! 有這些症狀恐是得了遺傳罕病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年輕人手抖要小心! 有這些症狀恐是得了遺傳罕病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2月23日 下午4: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6歲的方小姐數年來左手要拿東西時都會顫抖,但她不以為意。近日發現走路越來越不穩,甚至到不扶牆便無法行走的地步,進而到醫院掛急診。經照會神經內科醫師診視,發現方小姐還有肌張力不全、動作遲緩等神經症狀,眼睛也有典型的棕色環(Kayser-Fleischer ring);在抽血、驗尿、肝臟和腦部的檢查發現,其血液中銅藍蛋白偏低、尿銅偏高,肝臟出現肝硬化病變,腦部核磁共振有典型表現,最後確診為罕見的「威爾森氏症」。

威爾森氏症屬罕見遺傳疾病 二、三十歲會出現神經症狀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李承軒醫師說明,威爾森氏症是一種銅離子代謝異常的遺傳疾病,屬罕見疾病,約三萬人中會有一人得到此病,在亞洲發生率更高;由於其遺傳模式為隱性遺傳,所以父母通常並不會發病。

而銅離子為我們身體所必需,但威爾森氏症病患的身體會無法將過多的銅離子排出,導致堆積在體內,最常影響的器官為肝臟和腦部,早期就會造成肝硬化,常在二、三十歲時會出現神經症狀,最常造成手抖、肌張力不全、面部表情僵硬、類巴金森症狀、步態不穩、吞嚥及構音障礙、情緒和精神異常;另外,眼睛也可能看到銅離子堆積的棕綠色環,需注意和老人常見的角膜老年環不同。

藥物+低銅飲食可治療 無持續治療恐致死

李承軒醫師進一步說明,和多數遺傳性疾病不同的是,威爾森氏症是極少數有藥物可治療的遺傳疾病。藥物將身體堆積的銅離子排出,搭配低銅飲食治療,病患可在治療下阻止疾病繼續惡化,甚至部分恢復;雖然需終身治療,但若未治療讓疾病持續惡化,病患最後會因嚴重的肝臟或腦部併發症死亡。

不明原因手抖 應盡快至神經科就診

若有不明原因的漸進性手抖、步態不穩,李承軒醫師建議,應盡早到神經科接受檢查,而威爾森氏症是手抖的罕見原因之一,若能及早發現、及早開始治療,將會改變病患的一生。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68559
多做運動防失智! 開始之前2大重點要符合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做運動防失智! 開始之前2大重點要符合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20年2月16日 下午4: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平均壽命延長,失智症罹患人數也跟著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推估,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約有5千萬人,平均3秒就有1人罹患。從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發現,2018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發生率為7.86%,12人即有1人有失智症。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運動可有效預防

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現象,患者不僅出現記憶力、語言能力、執行功能、注意力、定向感等認知功能退化,也會影響患者生活功能及人際關係。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李雅萍職能治療師表示,運動是目前被證實能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惡化,以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效果較佳。運動帶來的預防效果可能與刺激腦部分泌的神經營養因子(BDNF)有關,能預防腦部海馬迴萎縮,維持認知功能。

認知運動無侷限種類、類型 但需符合2要件

參考由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所開發的失智預防運動法:認知運動。李雅萍職能治療師說明,認知運動是融合認知訓練與有氧運動的雙重任務訓練,並沒有限定運動種類或認知作業類型,但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一是選擇中強度的身體負荷運動,運動完呼吸輕微加速,身體感到有一點吃力,脈搏達最大心跳的50-70%二是認知活動選擇,應選擇稍微有挑戰能增進腦部負荷的活動,如對認知活動已駕輕就熟時,則失去活化大腦的效用。

依活動需求條件設計出認知運動如下:

簡易版:

先以右腳、再左腳的順序,向前走三步然後抬起左腳,然後以左腳、再右腳的順序,向後走三步回到原地後抬起右腳,重複向前向後走並抬腳的動作,每天練習一次,每次持續10-15分鐘即可。

進階版:

重複簡易版的向前向後走動作,並在抬腳的同時進行以下進階的認知訓練。

(1) 數數,如從1到100 或 從100到數到1。

(2) 數3的倍數,如: 3、6、9、12…。

(3) 從1開始數數,數到3的倍數,如: 3、6、9、12… ,再加上雙手拍手動作。

以上認知運動除了適時調整活動增加對大腦刺激外,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以維持認知功能,預防失智症。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47481
不吃甜食卻一直胃潰瘍 還來是這細菌在作怪!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吃甜食卻一直胃潰瘍 還來是這細菌在作怪!

轉載: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2020年2月16日 下午1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許多胃潰瘍患者,不吃甜食生活作息正常,卻還是一直誘發胃病,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一名50幾歲男性長年受到反覆胃潰瘍困擾,即使甜品都不碰,不抽菸、不喝酒,辛辣食物、咖啡、茶也都忌口,不應酬也早早就寢睡覺,卻還是每2~3個月因潰瘍出血住院,檢測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經由抗生素制酸劑藥物殺菌之後,逾20年反覆性的胃潰瘍,從此不再發作。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 能躲過胃酸侵蝕寄生胃部

胃酸PH值是2~3,大部份細菌在此環境下無法生存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醫師表示,幽門桿菌是一種嗜酸性的細菌,能躲過胃酸侵蝕,此菌構造有鞭毛,所以能鑽入胃裡更深的黏膜底下。

過去大家總認為潰瘍只與胃酸有關,但1990年代,2位澳洲科學家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因發現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與腸胃潰瘍的主要病因,是來自於幽門螺旋桿菌而非壓力,也讓他們榮獲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傳染? 經由糞口傳染性疾病

陳冠仰醫師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黏膜,若此時感冒吃消炎藥、感冒藥,可能造成潰瘍。在過去衛生習慣不佳的年代裡,許多長輩將食物在嘴裡咬碎餵小孩,經由唾液造成傳染,在口裡及糞便中,都可驗出幽門桿菌,因此許少人年幼時體內就存有此菌。

特別是使用筷子的民族容易感染,曾有一對夫妻全家四口都患有幽門螺旋桿菌,因為在家裡沒有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經由口口唾液傳染,所以衛生習慣不佳與家裡環境較髒亂的民眾,皆有可能受感染。

幽門桿菌與胃癌關聯性? 罹癌率比平常高2-3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幽門螺旋桿菌訂為致癌物,陳冠仰醫師指出,基本上會有造成胃癌的機率。台灣過去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將近一千萬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因此,早期胃癌發生比例明顯偏高,比平常人高出2至3倍,但是近幾年國健署資料發現,胃癌沒有明顯往上攀升,甚至出現微幅下降,就是因為民眾對幽門螺旋桿菌,已有一定的認知與防範。

幽門桿菌如何治療? 抗生素制酸藥物需吃14天

陳冠仰醫師強調,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喜歡酸的環境,先抑制胃酸將其消除。主要是使用口服抗生素藥物,再加上抑制胃酸藥物,但是劑量需增加,殺菌力僅達到70~80%,日後為了提高殺菌力,研發出許多新的抗生素制酸藥物。

而隨著醫學研究與進步,早期藥物都只吃7天,一直到目前為止,標準吃法為14天,除了透過胃鏡檢視成效之外,十年前開始,也可使用吹氣檢驗(碳13或碳14),得知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消除。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847458
頁/共3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