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瀏覽37,015|回應370推薦1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 Medical care articles 醫學保健篇

女性健康重大威脅 花蓮慈院分享乳癌新資訊

轉載:好醫師新聞網 朱戴東 2023年12月9日 週六 下午5:52

一年一度由TBCA乳癌病友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辦的「慈馨聯誼病友會‧智慧病人醫學講座」,於十二月九日上午舉行,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血液腫瘤科朱崧肇醫師和癌症醫學中心理師廖胤凱分享乳癌治療新藥與轉移性荷爾蒙族群的治療方法,和如何利用正念釋放身心壓力。

 

新藥已上市    控制更有效

張群明主任指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人約有30%復發的風險,針對高復發風險的患者,例如有淋巴結轉移、腫瘤較大、癌細胞的活性較高,可以考慮加上口服CDK 4/6抑制劑,或是口服化療藥物更近一步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此外,對於乳癌轉移的患者,近年來有新的藥物「單株抗體與化療複合標靶藥物(ADC)」上市,在治療上可以將乳癌控制得更好,使患者生命更加延長。

 

阻斷荷爾蒙   阻斷乳癌生長

朱崧肇醫師以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為題,說明荷爾蒙陽性乳癌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刺激而生長,在臨床治療上會利用阻斷女性荷爾蒙路徑的策略來抑制荷爾蒙陽性乳癌細胞的生長。他表示,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腫瘤會優先進行抗荷爾蒙治療,若已嚴重內臟轉移,仍可先使用口服CDK 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的治療,將內臟轉移的腫瘤控制好,控制效果甚至比先使用化學治療還更好,副作用也較少,這也是治療轉移性乳癌的重要準則。

 

正念呼吸   有助提昇正能量

除了治療新知,病友的心理狀態也需要被關注。廖胤凱心理師表示,乳癌病友通常較易感到緊張,且自我要求高、不易表露心事,能夠以「正念」的方式有效改善焦慮。所謂正念,並非正向思考、轉念、內心平靜或正向的想法……等常被誤解的概念,而是人們對於「當下」有意識地覺察,並保持客觀、接納和不評判的態度。講座上,廖胤凱示範以「正念呼吸」的方式進入正念狀態,並說明正念不僅能穩定情緒,長期訓練更可以增加海馬迴體積、改善腦部功能,提高負面情緒被激發的閾值,降低情緒強度。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19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57
 回應文章 頁/共3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吃鳳梨有助代謝、抗發炎!缺鐵性貧血者飯後吃不讓鐵流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鳳梨有助代謝、抗發炎!缺鐵性貧血者飯後吃不讓鐵流失

轉載:Heho健康網 彭幸茹 2020年5月3日 下午12:00

鳳梨的營養價值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 100 公克的鳳梨,含有的營養成分如下:

水分:88.4公克

鉀:40毫克

維生素C:9~29毫克

鈣:16~18毫克

鎂:14毫克

維生素A:5.1毫克

粗纖維:1.4公克

蛋白質:0.9公克

熱量:46卡

除抗發炎外,飯後吃有助鐵質吸收

每 100公克的鳳梨含有 0.7 毫克鐵質,也算是含鐵量多的水果之一,不過鳳梨所含的大量維生素 C 也是補鐵的最佳關鍵!

因為蔬果中所含的鐵質,僅有 5% 會被人體吸收,腸胃道比較容易吸收動物來源的鐵,如果是吃素的人就容易有缺鐵的情形。而多補充維生素 C 可幫助鐵質被人體吸收,因為 2 者的組合會形成易被吸收的複合體!

而且鳳梨中的維他命 C 不會受高溫破壞,所以拿來入菜也是可以的,若是當成水果吃,最好是在飯後食用,更能達到吸收鐵質的效果。

食用建議

吃鳳梨對於人體的好處多,但也是說可以大量食用,像是腸胃功能本身就不好的人,在空腹的情況下一次吃太多的話,會因為鳳梨酵素分解到胃部的蛋白質,而對腸粘膜造成損傷,並且引發腹瀉、腹痛、胃灼熱的情形。

而鳳梨也屬於高糖份的水果,糖尿病者需要酌量使用,以免造成血糖急速上升,造成血糖波動。另外,雖然鳳梨酵素被視為具有分解纖維蛋白、降低血液濃稠度,並增加局部血流量,達到鎮熱和抗發炎的作用,但也是許多過敏人的過敏源,吃了反而會引發過敏反應喔!

參考來源: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 – 單單吃鳳梨補充酵素,真能對抗發炎、治關節疼痛?

台灣癌症基金會 – 鳳梨的營養的成分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71991
大腿腰圍一起瘦!日專家瘦24公斤就靠這一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腿腰圍一起瘦!日專家瘦24公斤就靠這一招

轉載: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0年5月3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為什麼運動可以讓減脂事半功倍?哪種運動對減去多餘的內臟脂肪最有效呢?在說明之前,先幫大家釐清減脂與運動的關係與原則:

1. 沒有「局部減脂」這回事,減脂是以全身為主。

減脂一定都是「瘦全身」,想瘦哪裡並不是你的意志能決定,而是你的基因決定。

2. 想要局部雕塑特定部位,可藉由肌力訓練達成。

肌力訓練不會讓人變成金剛芭比!除非運動量非常大,加上嚴格的飲食調整,才有可能變成你想像中的「金剛芭比」。相反的,想要擁有勻稱的身材曲線,就一定要有適量均衡的肌肉。如果只是瘦,身材可能像竹竿一樣,沒有線條可言,但是肌力訓練,能幫助我們雕塑特定部位的線條。


輕鬆訓練!踮踮腳尖就能鍛鍊肌肉



可別小看踮腳尖這個動作,它可以幫助我們鍛鍊到現代人日常很少用到的「內收肌群」、骨盆底肌還有小腿的腓腸肌等部位,進而幫助提升基礎代謝、幫助消耗熱量、改善O型腿、雕塑腿部曲線,日本知名塑身專家香取知里便是靠踮腳尖在3個月內瘦了24公斤,腰圍少了23 公分,就連大腿也變細了12公分。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71986
多吃豆類吧!美國營養學專家:吃心智飲食,大腦能年輕7.5歲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吃豆類吧!美國營養學專家:吃心智飲食,大腦能年輕7.5歲

轉載:Heho 健康網 盧映慈 2020年4月26日 下午12:00

「失智」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在失智之前,身體多半會有10~20年左右已經開始慢慢退化,只是很多人都會把它當成是正常的老化,而忽略了危險的警訊。

不過真正造成失智的具體原因,科學家都還在努力尋找,但漸漸發現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綜合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問題。美國營養流行病學家Martha Clare Morris則從「營養學」的角度設計了一套菜單,並在追蹤研究中發現,如果能照著菜單吃,可以讓認知功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最好跟最差的認知功能,甚至等於大腦年輕了7.5歲。

MIND:心智飲食菜單,強調要多吃藍莓跟豆類!

Morris設計的菜單,融合了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並取名為「MIND」(心智)飲食,列出10種建議食用的食物,跟5種不建議食用的食物。

「如果不是早期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因素只是一小部分,我們的飲食,會決定誰會得到阿茲海默症、而誰不會得到。」Morris說。

建議食用的食物:

  1. 蔬菜
  2. 綠葉蔬菜
  3. 漿果,尤其是藍莓
  4. 堅果類
  5. 豆類,包含黃豆、黑豆
  6. 葡萄酒
  7. 全穀類
  8. 魚,或是海鮮
  9. 家禽類的肉
  10. 橄欖油

5種不健康的食物

  1. 油炸食物,或是速食
  2. 紅肉
  3. 起司
  4. 奶油、人造奶油
  5. 糕點和糖果

而在這些食物中,Morris特別強調藍莓跟豆類,「漿果是唯一可以使飲食變得更健康的水果,就保護大腦而言,藍莓是更有效的食物之一,而草莓在過去有關食物對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中也表現出色。」

而豆類中的植物蛋白,包含礦物質鉀跟鎂,也可以幫助大腦保存更好的記憶、思維能力,如果吃得太少,反而會讓認知功能下降。

飲食規則

  1. 每天至少食用3份全穀類食物
  2. 每天吃沙拉
  3. 每天吃2種不同的蔬菜
  4. 每天喝一杯葡萄酒
  5. 每天吃一小匙堅果
  6. 每2天吃一份豆類
  7. 每週至少2次吃家禽類和漿果
  8. 每週至少吃1次魚
  9. 一週只能吃一餐不健康的食物
  10. 每天只能吃少於1大湯匙的奶油

Morris在2015年,也針對923名參與者實行了這個「心智飲食」,並追蹤他們在4.7年中的認知功能變化,其中有144人後來罹患阿茲海默症;但在認真遵循心智飲食、得分最高的參與者中,跟最不認真的人相比,認知功能的差異,相當於大腦年輕了7.5歲。

檢視相片

而在研究過程中,也有參與者因為中風之後,開始認真遵循心智飲食,雖然的確還是有改善,但這些人的效果,就不如一開始就很認真遵循飲食的那些人。「這可能意味著,多年來連續吃這種飲食的人將得到最好的保護。」Morris說。

Morris也提到,如果要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每天基本上都要吃魚或海鮮,其實不容易做到,所以心智飲食是一個比較可行的做法。「這一點最令人興奮的事情是,即使中等程度地堅持心智飲食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降低了。」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少吃一點不健康的食物開始。

「如果長時間以來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你就會更加健康。」Morris說。

參考資料

New MIND Diet May Significantly Protect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

MIND diet slows cognitive decline with aging.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63610
喝過濾咖啡才健康 降低心血管風險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喝過濾咖啡才健康 降低心血管風險

轉載:台灣醒報 2020年4月23日 下午12:36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綜合報導】喝未經過濾的咖啡恐提升心血管風險?關於咖啡與健康的最新研究指出,咖啡中含有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提高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臟病等危害。專家強調,使用濾紙可以濾出這些有害化學物質,還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5%,幫助延年益壽。

過濾捕捉有害物質

根據《CNN》報導,根據23日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指出,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但前提是必須使用過濾器來沖咖啡。瑞典哥德堡大學公共衛生和社區醫學系高級教授達格·塞勒說:「未經過濾的咖啡所含物質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過濾器可以消除這些物質,使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降低。」

塞勒說,「本研究為咖啡沖泡法、心臟病發作和長壽間的聯繫提供了有信服力的證據。」對當今流行的法式濃縮咖啡機,及對希臘和土耳其式濃烈沖泡法的愛好者來說,這是個壞消息,煮咖啡或使用咖啡機實際上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營養師麗莎·德雷爾表示,煮沸後的希臘咖啡和土耳其咖啡等未經過濾的咖啡,或在法國濃縮咖啡機中生產的咖啡,在漂浮在咖啡中以及沉澱物中的油滴中都含有較高含量的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研究表明,這些物質會破壞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的平衡,增加心血管風險。」德雷爾說,「濾紙可以幫助捕捉這些化學物質。」

降低死亡風險15%

根據《ESC歐洲心臟病學會》報導,這項新研究追踪了20年來超過50萬健康的挪威男女,年齡在20至79歲之間。結果顯示,由於心血管死亡率升高,喝煮沸或濃縮未過濾的咖啡,增加了60歲以上男性死亡的風險。

與不喝咖啡相比,喝過濾咖啡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5%,男性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2%,女性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降低了20%。實際上,該研究發現,每天喝一到四杯過濾咖啡的人死亡率最低。《英國醫學雜誌》在2017年的研究,分析了200多項咖啡對健康的益處,發現每天喝3到4杯黑咖啡幫助最大。

此外,雖然有些說法會指控即溶咖啡致癌,但沒有證據。如果是喝添加糖的三合一即溶咖啡,可能有健康方面的顧慮,但即溶咖啡製程本身並不會對健康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63603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轉載: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0年4月18日 下午1:24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

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

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

1、脊椎側彎:

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 

2、脊椎狹窄症:

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

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

3、壓迫性骨折:

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 

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

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

5、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

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

6、脊椎惡性腫瘤:

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

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

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

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52628
每個動作20次!不會太累、又能促進新陳代謝的「悠閒運動菜單」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每個動作20次!不會太累、又能促進新陳代謝的「悠閒運動菜單」

轉載:華人健康網 圖文提供/VOGUE 2020年4月18日 下午1:00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VOGUE】每天都覺得好累、好懶、好不想動?有想要運動的念頭,但一想到要流汗就又癱在沙發上?名模王麗雅分享自己的「悠閒」運動課表,能讓身體動一動又不會搞得全身痠痛,維持該有的運動量,不但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也能減緩長期待在家中的憂鬱情緒。

跟著王麗雅的運動菜單在家動一動吧!

每個動作20次!不會太累、又能促進新陳代謝的「悠閒運動菜單」
更多

第一組(20-30分鐘):跑步or跳繩or原地跑跳組合

速度到會有點喘的跑步20-30分鐘,如果沒有地方跑,可以跳繩,沒有跳繩,可以原地開合跳1分鐘+高抬膝跑1分鐘+踢屁股跑1分鐘。原地跑跳組合做4-6組。

第二組(30分鐘):肌力訓練與瑜珈組合

以下7組肌力訓練做2-3輪,每組間可稍微休息30秒或喝個水。

1.air squat深蹲20次,每次維持10秒。

2.lunge弓箭步左右腳各20次,每次維持10秒。

3.easy push up簡易伏地挺身20次。

4.跪姿抬膝+彈力帶,左右腳各20次,每次維持10秒。

5.跪姿側抬膝,左右腳各20次,每次維持10秒。

6.俄羅斯旋轉20次。

7.crunch捲腹20次。

最後大休息,感謝自己的健康身體。

另外,王麗雅也叮嚀居家運動3個小建議:

1.把舒適的睡衣換成快速吸濕排汗布料的運動服,穩定保護胸部的運動內衣,若有跳躍、腳步大幅移動的訓練一定換上運動鞋。

2.使用運動app 與運動錶紀錄測量,有紀錄會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像查存款紀錄的概念。

3.完成可以拍照上傳分享當成日誌,更可以溫馨提醒身邊還沒動起來的朋友離開沙發區去運動,積健康公德一件。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52622
胃一痛就自己買胃藥來吃?腎臟科醫生:長期服用會增加洗腎風險
推薦1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胃一痛就自己買胃藥來吃?腎臟科醫生:長期服用會增加洗腎風險

轉載:Heho健康網 彭幸茹 2020年4月11日 下午12:00

最常服用的胃藥 – 制酸劑

民眾們普遍有「吃藥傷胃,配胃藥吃才顧胃」的情形,在臨床上看到,當醫師開立止痛藥時,許多人會要求連同胃藥也要一起開立,不讓止痛藥對胃部造成傷害。

但其實多數的西藥根本不需要搭配胃藥一起服用,會對胃部造成傷害的藥物根本不到 2 成,唯獨患有消化道潰瘍的人,有時為避免藥物傷胃才會併用。而且有些藥物搭配胃藥一起服用,反而會使原本的藥效降低!

這個常與西藥併用的胃藥,屬於制酸劑的一種,主要是用來中和胃酸,緩解或預防因胃酸過多引起的心灼感、胃脹氣、胃酸消化不良等症狀,但是長期吃下來,會導致胃酸過低,導致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引發身體不良的影響。

胃藥又可分為 4 大種類

檢視相片

胃藥是國人最常服用藥物

依照功能性來分,胃藥有:

1. 制酸劑(Antacids)。

2. 胃酸分泌抑制劑,包含H2受器拮抗(H2 Receptor Antagonists)及質子幫浦抑制劑(PPI 類)。

3. 黏膜保護劑。

4. 制酸劑+止痛藥的胃藥。

其中質子幫浦抑制劑(PPI 類)是目前最強效的胃藥,常用來治療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等的患者。在早期此藥價格偏高,若要健保支付的話,需要經過胃鏡檢查確認有潰瘍後,才可以開立此藥。

但後來因為藥價逐漸調降,有些患者不想做胃鏡,但又想要用最強的藥物,就會自費購買服用,更有人長期服用,當作是顧胃的神藥。

腎臟科醫師:長期使用會增加洗腎風險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張維文,就在個人臉書上分享,長期使用 PPI 這種強效胃藥,會對腎臟帶來嚴重的傷害,造成急、慢性的腎衰竭,增加洗腎的可能。

除會對腎臟造成損害外,還有其餘 7 種的不良反應:

檢視相片

長期服用胃藥並不會保胃!/圖片截至粉絲專頁:張維文醫師

  1. 長期服藥易出現低血鎂,導致全身無力、心律不整。
  2. 改變腸胃酸鹼度,讓特定細菌大量增加,導致腹瀉。
  3. 噬骨細胞活性增加,導致骨質疏鬆與髖關節、脊椎骨折風險增加。
  4. 長期用藥讓胃粘膜萎縮,增加罹患胃癌機率。
  5. 影響維生素B12與鐵質吸收,導致貧血。
  6. 增加罹患肺炎或失智機率。
  7. 死於心臟病、腎臟病、胃癌機率增高。

張維文醫師就提醒,使用 PPI 藥物一段時間後,症狀若有改善,就要和醫師討論是否需減量或停藥,以免造成傷腎又傷身的情形。

資料來源:

衛福部雙和醫院 – 胃藥的迷思

全球華人藥物資訊網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42870
不光是因為老了!腎氣肝血虛…看懂中西醫9大身體警訊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光是因為老了!腎氣肝血虛…看懂中西醫9大身體警訊

轉載:早安健康 新聞中心李宇涵 2020年4月11日 上午11:00

【李宇涵報導】當我們看到一位老人頭頂有白頭髮時,會覺得這是年紀增長的正常影響,不過當白頭髮出現在年輕人身上,不免會讓人聯想這個人是不是從事燒腦的工作、是否最近壓力太大、是否身體狀況不佳、可能遺傳父母少年白基因等原因。

長白髮還有不同位置的差異,有些人頭頂長白髮,有些人只有瀏海長白髮,有些人只有後腦勺部位長白髮。不少人有以上的疑問卻不得其解,事實上,中、西醫一直以來都有探究長白頭髮原因,兩者持有不同觀點,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原因吧!

長白頭髮的原因,西醫怎麼看?6大白髮原因一次瞭解



日本美容專欄作家玉村麻衣子曾指出,體內黑色素細胞負責分泌黑色素,黑色素決定一個人頭髮顏色,而這個背後功臣就是靠酪氨酸酶(Tyrosinase)和酪氨酸(Tyrosine)結合。所以,東方人多黑髮,西方人多金髮,是因為東方人分泌的黑色素屬於「真黑色素(Eumelanin)」,西方人分泌的黑色素屬於「黑褐色素(Pheomelanin)」。


在西醫觀點中,當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的過程受阻,黑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就會減少,甚至無法產生黑色素,這就是長白頭髮的原因。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擋酪氨酸酶運作呢?綜合西醫觀點,有以下6大長白髮原因:

  1. 抽菸、喝酒讓你提早少年白

    皮膚科醫師徐常捷曾受訪指出,抽菸、喝酒會造成體內累積大量自由基,影響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也降低黑色素細胞DNA自我修復能力,黑色素細胞逐漸老化,到最後就無法產生黑色素,白頭髮就長出來了。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研究也指出,吸菸者讓頭髮提早變白的機率,是不抽菸者的2.5倍,證明了抽菸與年輕白頭髮有顯著相關。

  2. 用腦過度、壓力促白頭髮形成

    雜誌《科學美國人》指出,目前尚無證據直接說明,壓力和白頭髮形成有正相關,但是人體分泌的壓力賀爾蒙有可能影響毛囊的黑色素細胞,這可能是導致白髮的原因。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曾指出,人在壓力大、情緒變化大或者用腦過度的情況下,血管會急速收縮,減緩頭皮的血液循環,進而影響頭皮營養吸收,導致頭皮毛囊中的酪氨酸代謝異常。這時,黑色素細胞無法獲得充足養分,白頭髮就生成。

  3. 肥胖、飲食不均衡促白頭髮形成

    韓國醫學研究團隊在2014年發表一篇針對30歲以前長白頭髮的人所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出,肥胖的人體內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破壞黑色素細胞,影響黑色素分泌,增加白頭髮生成機率。

  4. 父母少年白 子女年輕白機率高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皮膚科醫師艾德爾曼曾指出,如果祖父母或父母的頭髮比較早變白,那麼你很有可能會因為受到遺傳影響,提早長出白頭髮。

  5. 睡眠不足促白髮生成

    長期作息、睡眠不正常會導致毛囊中的過氧化氫累積過多,2009年,歐洲學者研究指出,每個人頭髮細胞都會產生過氧化氫,當細胞無法順利分解時,就會產生過多過氧化氫,頭髮就會變白。

  6. 年紀越長越可能會長白髮

    美國2011年一項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半的人會長白頭髮,亞洲人普遍在30歲末開始長白頭髮,白種人大約30歲中期,非裔人則為40歲左右。


腎氣不足、肝血虛、脾胃失調…白頭髮位置其實透露身體警訊!下一頁看中醫怎麼評斷你的健康狀況吧

白頭髮位置透露身體警訊!中醫觀點看你的健康狀況



在中醫觀點中,頭髮也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當頭髮開始變白,也是身體正在悄悄揭露一些異常的暗示。知名中醫師樓中亮就曾撰文指出三大點,告訴我們原來白頭髮生長的位置也會透露白髮原因來自身體內部出了問題,民眾要時時謹惕:

  1. 頭頂長白髮代表腎氣不足

    頭頂有任督二脈經過,而這兩條都與腎相關。中醫理論中,腎氣一旦虛弱,人就容易長白頭髮,因此當腎氣不足時,頭頂區塊缺少養分能量,就比較容易長出白頭髮。

  2. 雙鬢長白髮代表肝血虛

    樓中亮指出,中醫主張「肝腎同源」,如果肝膽之火過旺,也容易傷到腎氣。中醫師吳明珠也曾提到,雙鬢部位與「膽」有關,而肝膽互為表裡,也會互相影響。

    樓中亮指出,體質偏燥或情緒急躁,容易有嘴破、口苦口乾的症狀,通常也是肝火太旺的症狀,除了調節作息、養肝之外,也要記得補腎才能避免白髮暴增。

  3. 前額長白髮代表脾胃失調

    中醫觀點認為,前額屬於陽明,陽明主氣血,若氣血不足就會促使白頭髮形成。樓中亮指出,這代表脾胃失調或虛弱,而脾胃的問題常與飲食、作息不規律,或是情緒及壓力相關。因此如果工作忙就三餐不定時、甚至吃零食果腹,除了影響人體的運作,營養攝取不均衡也更容易導致白髮發生。

狂長白頭髮找不到原因嗎?這2大食物不要吃太多,均衡攝取即可



  1. 含糖食物:
    糖會減少血液中的維生素E,而維生素E是製造毛髮的重要物質,再加上過多的糖也會干擾蛋白質吸收,而毛髮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蛋白質,一連串的原因將增加白髮的生成。

    例如許多年輕人愛喝碳酸飲料,碳酸飲料通常含有大量的糖分,攝取過量會影響消化累積脂肪造成自由基累積,影響黑色素分泌,增加白頭髮生成機率。

  2. 鈉含量高食物:

    鈉對多項人體功能十分重要,有助維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的平衡,但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嚴重慢性病發作,也會提高白頭髮形成的機率。例如巧克力、白土司、麥片、運動飲料等。


原文引自:長白頭髮不光是因為老了!腎氣肝血虛…中西醫9大身體警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42864
癌症術後身心疲累 這樣飲食居家照護提升元氣
推薦1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龍女CHANG, HSIU-FEN

癌症術後身心疲累 這樣飲食居家照護提升元氣

轉載: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0年4月4日 下午5:05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

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

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

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

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

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

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

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

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

◎花椰菜

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

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

◎胡蘿蔔

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

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

◎藍莓

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

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

◎蘋果

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

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

◎櫻桃

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

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

◎黃豆

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

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

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

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

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

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

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

◎ 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

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

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

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

◎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

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

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40%)可能會縮減壽命,研究顯示醣分攝取適量者較低醣者多活4年,攝取足量的醣類(占總熱量40~70%)可有效提供熱量,而且吃進的蛋白質才能再去做利用,以提升肌肉量。

怎麼吃:每人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參考值是300公克,盡量攝取保留農作物原樣貌,如是搭配濃縮營養品,建議選擇外包裝上醣分或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分布在40%~70%的產品。

◎脂肪占比:脂肪比例高會影響食慾

效果: 要吃的多、吃的營養,本來對癌症病友來說就已經十分困難,然而統合分析研究顯示,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提高飽足感、降低飢餓感,而且會減少食慾。這些現象相當不利於癌症病患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

怎麼吃:建議癌症病患減少高脂肪食物及其製品或油膩食物攝取,以避免影響食慾;如果是搭配濃縮營養品,建議選擇較低脂肪的配方,可以幫助減緩癌症厭食或早飽的狀況。

挑選營養補充品4要訣

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琳瑯滿目,洪若樸提供正確選擇營養補充品的4個要訣:

1. 有品牌的國際大廠:有品牌等於選擇保障,研究開發、原料來源、臨床實證等層層把關,較有保障。

2. 足量劑量:營養補充品不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效果,針對特別的成分,如魚油EPA,足量添加劑量才能提供幫助。此外,營養補充品的大原則,為能夠同時滿足癌友們對於熱量與蛋白的需求,還有醣類與脂肪占比適中……等,都是挑選保健食品的要訣。

3. 國際認證及相關認證:如重金屬 SGS 檢驗、歐盟食品安全局 EFSA、美國 NSF 食品 GMP 認證,保障食用安全。

4. 

產品標示:包裝須註明詳細品名、內容物、成分表、製造日期、保存期限及公司聯絡電話等資料,並且有完善的售後服 務及專業諮詢,才能確保品質有保證。同時,外包裝上有無清楚標示成效,如維持體重、促進食慾等,這代表此營養品有通過科學實證,更能幫助癌友達到營養和效果的需求。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34160
運動後吃這些會讓你更胖!營養師揭露8大風險食物,連「高蛋白」都有潛藏危機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運動後吃這些會讓你更胖!營養師揭露8大風險食物,連「高蛋白」都有潛藏危機

轉載:ELLE 2020年4月4日 上午11:31

大家都知道想要有好身材,其實只有30%靠運動,70%必須靠飲食,而運動後一小時內的飲食更是重要!因為肌肉在受到運動的撕裂之後,此時可說是吃什麼吸收什麼,但不少人為了省時高效,會選擇飲用高蛋白、能量棒等,但其實就算這些都可能潛藏發胖危機,有哪些最好避免運動後吃,我們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分析。

運動後避免油脂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Neustockimages

英國公共醫療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Frankie Jackson-Spence博士分享,因為運動時,我們會消耗大量肌肉中儲存的能量,而且重量訓練或是激烈的跑步等運動會造成肌肉微撕裂(Muscle Micro-tear),這會促使肌肉蛋白合成,在肌肉修補之後變得更強壯,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確保肌肉正常運作,而蛋白質則可以幫助修復與促進肌肉生長,但要避免油脂,因為油脂會使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消化變慢。

因此在運動後的飲食,有一些其實是弊大於利,營養師艾咪萊特(Amy Wright)建議以下8種食物最好別在運動後吃。

1. 含糖的高蛋白粉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Emilija Randjelovic

高蛋白奶昔是不少人運動後熱愛的飲食,可以快速、有效的補充營養跟蛋白質,但有許多高蛋白粉當中為了口味問題,添加了很多糖分、甚至還有增稠劑、其他化學成分,最好挑選完全不含糖的高蛋白粉,艾咪萊特(Amy Wright)建議可以用2勺高蛋白加一根香蕉、150g草莓、杏仁牛奶、冰塊與蔬菜一起打,有天然的水果香甜味,又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2. 加工過度的能量棒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Enrique Díaz / 7cero

能量棒真的是一種很方便的選擇,但是仔細看一下成份表,上面寫了密密麻麻多種化學成分的能量棒,真的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你看都看不懂其中某些成分,你的身體對這些成分也並不認識,營養師建議最好別選擇含有阿斯巴甜、精製糖或是高含糖的能量棒,用天然的香蕉、堅果直接取代會更好。

3. 低碳餐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BURCU ATALAY TANKUT

現在不少外送餐廳都有低碳餐的服務,但就像前面說的,其實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後恢復與必需的營養成分,這時候其實補充碳水化合物,是有助於恢復身體的能量,但精緻的澱粉如白麵包、白麵、白米等最好還是避免,改以全穀類、豆類跟蔬菜來取代,如果不想要吃澱粉,可以用水果來取代,香蕉、草莓、藍莓、奇異果都是不錯的運動後選擇。

4. 運動飲料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PhotoAlto/Ale Ventura

很多人運動後喜歡來瓶運動飲料,覺得可以補充電解質,但營養師分析,如果不是參加如馬拉松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不需要喝運動飲料,因為其中的糖、化學物質含量通常很高,可能會刺激血糖分泌,水、椰子水反而是最好的解渴飲料

5. 過鹹的零食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Tina Burdiashvili / EyeEm

因為運動時流汗,流失掉大量的水分與鉀,會讓身體自然而然想吃鹹食,雖然這種時候吃洋芋片很療癒,但與其吃這種垃圾食物,不如靠吃些香蕉來補充鉀吧!

6.油炸的食物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4kodiak

筋疲力盡運動完,能夠來些炸雞或是鹽酥雞真的很爽,但這真的不好,因為除了高含量的油脂會讓消化過程變慢,而且油炸物中多半含有對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最好避免炸物,改以烘烤或蒸煮的魚、雞肉,碳水化合物可以選擇蒸或是烤的地瓜,可以為身體提供良好的能量。

7.咖啡因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GeorgHanf

不少人都知道在運動之前喝黑咖啡,其中的咖啡因可以增加能量,提高運動表現,營養師分析說,咖啡因可以增加人體的皮質醇、壓力激素,來幫助運動效率提高,所以運動後雖然喝咖啡因無害,但會增加身體排水作用,而此時身體已是缺水狀況,因此她建議最好別再運動後喝咖啡。

8.什麼都不吃

檢視相片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wmaster890

運動後可能因為忙碌、或是不餓,就跳過不吃,但營養師提醒千萬別運動後不進食,因為此時身體非常需要補充養份與水分,是最理想的進食時間,因此即使份量少一點,也最好在運動後補充所需的營養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934154
頁/共3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