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金融控股公司及銀行業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第39條規定,金融控股公司及銀行業應確保金融檢查報告之機密性,其負責人或職員除依法令或經主管機關同意者外,不得閱覽或對執行職務無關之人員洩漏、交付或公開與金融檢查報告全部或部分內容。
有人認為這是金融監理機關迴避被監理單位質疑的手段,個人覺得除涉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範圍應屬機密外,為了監督金融監理機關金融檢查的品質及金融機構回應檢查報告缺失,金融檢查報告的檢查意見很有討論、研究的空間,金融檢查報告實在不應該當作機密。
例如許多金融機構回應金融檢查缺失的作法就是納入營業單位自行查核的範疇,這些金融機構真正了解自行查核的意義嗎?如果在自行查核中增加許多行政管理缺失的查核項目,自行查核還有意義嗎?
金融機構是上市、上櫃公司,除了維持第一線快速、確實為保障客戶權益部分,理所當然該納入自行查核外,其他屬於行政管理缺失部分,一般上市、上櫃公司怎麼做,金融機構就該怎麼做,哪能因為金融機構有自行查核就便宜行事,納入自行查核?
難道不怕分行查核人員因為不懂而虛應故事?難道不怕分行因為查核項目過多而影響到該確實查核卻未能做到?
例如財產管理,本來就該總務單位透過行政體系要各營業單位總務確實辦理,然後利用定期不定期抽查辦理情形,怎能把查核的責任放到自行查核裡?負責查核的人員有能力檢查嗎?有時間檢查嗎?
還有許多單位很莫名其妙,把自己總行應該負責規劃、檢討的項目放到自行查核內,搞得查核人員根本搞不懂要如何檢查,那不是只好都勾選是,要不呢?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