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反踢一腳的台灣能否找回自主?
http://taiwan.dwnews.com/news/2016-07-22/59755491.html
林犀朝露 撰寫2016-07-22 02:27:37
多維新聞: 7月12日,國際社會等來了遲來的南海仲裁案,讓台灣各界訝異的是,一直自詡“路人甲乙丙”的台灣,正式被捲進這團風暴中,因為太平島,被認定是礁!
這個結果,自認“與美國交好”“美國在亞洲堅實的盟友”的台灣政府,傻眼了,蔡英文才剛剛過境美國,備受禮遇,才沒過多久,就被搧了一個耳光。
7月12日,仲裁結果公佈後,媒體都在等,等總統府出面響應,顯然這次結果出乎意料,總統府響應的時間比原先預計的晚一個多小時,答案是,不接受南海仲裁案。
“中華民國”外交部也發聲明指出,“中華民國政府完全無法接受,結果對我國沒有任何法律拘束力。”很尷尬的是,在此之前,民進黨還曾批評過對岸的中國大陸在南海“不接受”的態度,如今,“中華民國”也不接受。
南海仲裁案,蔡政府立場瞬間尷尬了,因為政府口口聲聲的這個“最好的朋友”,轉身就給了台灣小伙伴一個大耳光,太平島不是島,“中華民國”叫“中國的台灣”。
台灣人民,在中美南海博弈賽當中,第一次,體會到大國的無情,國家利益在前面,台灣在亞洲具有很大戰略價值,這樣的論述很可能叫做“一廂情願”。
7月19日,台灣媒體TVBS公佈南海仲裁案民調,有高達45%民眾不滿意政府處理方式,只有19%民眾滿意,並且,即使是民進黨認同者,滿意比例也只有37%,不滿意則有24%。
而恰巧在同一天,美國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刊載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美國不能放棄台灣”(America Can't Dump Taiwan)。
“美國不能放棄台灣”一文中,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美國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以下為多維記者翻譯的內文節錄。
“ 一方面,美國把台灣當做與中國博弈的政治籌碼用於取悅中國,例如克林頓(Bill Clinton )1998訪華期間重申的'三不'承諾。 但另一方面,除去類似克林頓'出賣'台灣的政策,台灣也受到美國尊敬,美國把其視作亞洲的關鍵戰略盟友。兩份關鍵政府文件反應了美國的對台外交政策。
第一份文件是1979年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其中明確指出台灣的未來將通過和平方式決定。文件間接表明美國應該承擔起保衛台灣不受北京武力威脅的責任,同時認為北京對台灣的旅遊抵制與貿易禁運也是戰略武器而非和平方式。
第二份指引美國政策的文件為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的六項保證,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美國不會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中國談判'及'美國對台售武之前不會徵詢中國意見'。
鑑於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獨斷行為,美國應該全力幫助實現台灣防禦能力現代化。畢竟保持台灣獨立並使其成為美國盟友,是對日益崛起的中國的重要戰略平衡。
台灣作為亞洲的民主燈塔和美國國防戰略的重要陣地,美國應該全力堅定的開創對台關係新局面,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應該停止犧牲類似台灣這樣的盟友,並對其加以安撫和幫助以此牽制中國。”
“幫助牽制中國”,美國的國際關係雜誌將台灣明確定位了,忽略了裡根的“六項保證”現在已經純屬參考,更沒有顧慮到台灣在南海中平衡強權的艱難。
更諷刺的是,在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台灣政府反對後,美國媒體《彭博社》(Bloomberg)發表了文章“China Finds Ally in Taiwan's Leader in Rejecting Sea Ruling”(中國找到盟友了,台灣領導人拒絕接受仲裁結果),解讀蔡政府的作為是向中國大陸靠攏,表示台灣拒絕仲裁結果,是個大錯誤。
台灣的外交、經濟,都是依賴型,說直白一點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吃飯”,但,依賴,不等同在思想上喪失自主判斷。
國際上,從來沒有反中與親中、賣台還是愛台,一切利益優先,韓國是個左右逢源的好案例,而台灣,因為意識形態,誤判了太多。
如今,越南、菲律賓,都已經佔著地緣優勢,各自依本國領土劃定了經濟海域,而台灣,依舊左右為難。
中美博弈,台灣備感無奈,但,台灣的未來由台灣人民的思想決定,是要繼續打悲情牌,還是,找回自主。
(林犀朝露撰寫)
喜歡11 不喜歡1
DPP蔡英文的<台獨>及<反中>政策
陷台灣於<動彈不得 動則得咎>的困境!
DPP的教條毫無彈性 蔡XX身段又臭又硬 不知變通
怪不得別人 一切咎由自取!
蔡XX挨了美國一巴掌後 依然走投無路 一夥人回到老巢 抱團取暖!
很多人等著看 這群死不悔改的台獨分子他/她們最後窮途末路的下場!
----- ray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