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異言堂
市長:精衛填海  副市長: ray35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異言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范疇// 中國夢、台灣夢與歷史感 (圖) / 聯合
 瀏覽11,478|回應31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范疇
: 中國夢、台灣夢與歷史感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MAIN_ID=488
2014/08/05

  

photo creditJay (CC BY-ND 2.0)

中國精英腦子裡憧憬的是漢唐盛世,如果達不到漢唐,那麼康熙帝國也好;吃不到魚,至少也得吃到蝦。總而言之,雖然嘴巴裡說中國已經推翻帝制一百年,但是事實上今天能夠讓中國大多的權勢人物熱血沸騰的,還是朝代盛世的概念;人們期待的,還是漢武唐皇康熙乾隆等「爺」,而不是盧梭、洛克、華盛頓、林肯,也不是孫中山、甘地或曼德拉等「人」。

 

半個身子陷在中國政治傳統的台灣 

台灣雖然已經有了一人一票的初級民主,但是在官制上及人民心態上,半個身子還陷在官民對立的傳統泥沼之中;「父母官」及「百姓」還是台灣日常用語的一部份。社會一遇到困難,台灣人經常一步退到位的緬懷起蔣經國的父母官形象,還有諸如孫運璿、李國鼎等具有官德的人物。或者,在遇上無能無感的總統時,乾脆直接向中國歷史借來皇帝來比擬,例如把馬英九比喻成崇禎帝或晉惠帝。這好像一人一票是不存在的,好像台灣還未走入世界,還確實是中國的一部份

 

普遍用「帝格」及「官德」來評價政治、習慣用「為官」、「百姓」等概念自稱,顯示了台灣人還沒有足夠的常識用經濟學的、管理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概念來分析那些發生在周圍的事件。在這種知識程度及其語境之下,台灣社會很容易被中國的傳統思維打動

 

例如,中國的朝廷官制必然腐敗,而朝廷反腐時必講官德,講官德必稱體恤百姓,或用台灣的語言來講,為官者必須對人民的痛苦有感。當下,中國正處在官員腐敗而朝廷大力反腐的階段,因此對官德的呼聲四起,中國高官在反腐時的用語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言確實令人動容,但是它打動的是一種在「官民結構」、「中央/地方結構」下的情緒,而不是一種自由民主法治環境下的情緒。但台灣也受到了這種語境的強烈影響。

 

分岔路口不要走錯了 

事實上,這種官民之間的道德關係訴求,恰恰就是中國政治傳統的致命傷;它越強,平民社會系統就越弱。台灣如果說有一點現代的成就,那就是相對於中國,台灣已經開始不完全依賴官員的道德。台灣若再被拉回官民關係以及朝代興衰的意識中,走的就是可悲的回頭路。

 

台灣夢與中國夢的分叉點,就落在這裡;這個岔路口上的路標,一邊指向「好帝好官好百姓」,另一邊指向「無帝無官靠法治」,台灣夢要看清路標,視線不要模糊了。

 

漢唐夢不是台灣的菜!台灣的政治亂象可以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來解釋,不必動用到朝代學;台灣總統的問題可以用心理學甚至精神病理學來說明,崇禎帝、晉惠帝就讓他們安息吧。

 

「歷史感立國」其實是危機,不是轉機 

人不能切斷對歷史的知識,也必須堅持追求對歷史的知識,但是人類走到當下,為了能夠進一步發展,必須認清一件事,那就是人的「歷史感」已經成為人類相處的主要絆腳石。

 

歷史感,和歷史知識不是同一種東西歷史知識的成立標準,是嚴格的學術論證流程,而歷史感可以說是歷史知識的逃兵,它不服從知識的規律,帶著部分槍械脫隊,肆意縱橫,甚至在思想的原野中奸殺擄掠。

 

儘管強烈的歷史感可以發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爆發力,使得它富國強兵。但以,一個長期依賴歷史感進行競爭的國家,事實上已經身處危境。其中的危險,可以分幾個層次來看。首先,統一所有人民的歷史感是一件不可能的工作,人的本質是自由思想的動物,只能固窒一時,無法固窒永久;只要人的群體夠大,遲早會出現相衝突的歷史感,在「歷史感一元化」的文化氛圍內,這種衝突只能帶來鎮壓或者革命。我們的歷史知識中充滿了血淚斑斑的事例。大者例如,由希特勒挑起的納粹歷史感,帶來了數百、數千萬人的喪生;小者例如,中國國民黨退敗台灣後所秉持的一元化歷史感,終招致台灣本土的歷史感的挑戰而崩盤,雖然這場歷史感的衝突帶來了台灣的民主化,但是由於其底層動力是歷史感而不是人性的啟蒙,至今台灣還置於歷史感衝突的危境之中

 

固化的歷史感無法應付變化的世界 

依賴歷史感作生存競爭,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危險。那就是,歷史感的本質傾向於固化,而人類的未來傾向於變化;以固化之思想價值,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競爭,被淘汰的機率太大了。若我們尊重歷史知識,應該可以知道,人類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固化的歷史感能夠屹立不搖的,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被徹底淘汰,僅存的或只是名義上的存在,如歐洲的皇室,或在式微過程中,如教廷體制。

 

人不能擺脫歷史,人有記憶能力,人的生存靠傳承,這是個事實。惟其如此,我們更得小心翼翼的對待歷史。歷史學者在建立歷史知識之時,固然困難重重,然而對歷史知識的最大攔路虎,卻正是人們的歷史感,尤其當歷史感的話語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之時。在固化的歷史感之下,歷史知識的挖掘只能朝向一條被允許的脈絡,久而久之,該歷史感就被自我證實了。

 

歷史感的自償機制 

人具有理性的成份,而人之間的衝突化解靠理性,儘管過程也艱難,但是這點毋庸置疑。一種歷史感,無論開始時是多麼的理直氣壯,若任由其脫離歷史知識而奔馳,到頭來它就會威脅理性。如前所述,歷史感具有自我證實、自我實現的特性,日久天長之後,它不但能通過片面的歷史知識來鞏固自己,還能導致人們的行動方向一致化、焦點化,從而產生最新的「實證」,導致衝突事態升級。這很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案例,例如某人相信別人不喜歡他的某種行為,他就有意無意的凸顯自己的那種行為,結果當然就會進一步證實別人確實不喜歡他。

 

今天的人類,正處於這種「歷史感的自償機制」的巨大威脅之下。地球資源不夠,區域、人種之間的分配不公,經濟的掠奪等等,固然對人類的和平交往是極大的障礙,然而最大的危險還是在於,當這些種種問題附身於某種強大的歷史感之時,或者說當歷史感收編了這些問題之時。顯著的案例就是當今伊斯蘭主義對世界的挑戰。部份西方學者如杭廷頓以「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來詮釋這場衝突,其實,冠以「文明」一詞有點美化人類這種動物的嫌疑,甚至也是一種西方的自我「文明歷史感」誤區的表現。

 

未來感,才是一個國家的出路 

除了靠歷史感維繫自己的文化、國家、生活方式,人類還有其他的出路嗎?其實是有的,那就是基於歷史知識的未來感。與歷史感相較,未來感的核心差異就是,它基於演化的事實,它承認未來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化。未來感啟自一種心理上的斷代,塵歸塵,土歸土,過去的歸歷史,未來的歸演化。演化論的核心之一是「物競天擇」,而依戀於歷史感的物種,在未來充滿變數的前提下,終究是競爭失敗的,生物界如此,人界亦如此。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以歷史感立國的氛圍;強烈的歷史感,正在稀釋那好不容易才產生的一點未來感。儘管這種歷史感立國的策略有其社會現實基礎,然而如前所述,歷史感的自償機制特性,會使得未來的路途越走越窄。許多人認為,中國是個歷史感的國度,事實上,這說法只在漢朝以後有效。在先秦的思想中,以易經為代表,講究的是變化世界下的未來感,否則,「日日新,苟日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之言作何解?即使在民間,也有敬祖慎終之說;祖先,是用來敬的,不是用來追隨的,自己的未來是自己負責的。

 

過去30餘年,歷史感幫助了中國在世界立足,但只有未來感才能讓中國在世界創造;中國需要從歷史感立國,轉向以未來感立國,才能趕上人類文明的發展。

 

中國以及台灣,必須相互用未來感說服對方任何基於歷史感而非未來感的說服方式,終歸是無效的。

 

作者簡介╱范疇: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

著有《與中國無關》、 《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在台灣 帶頭搞《崇禎》這一套的 不正是那位南XX? ------此君歷史感還真強!

                                                                                  ----- ray35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158666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范疇: 思考方法系列之一》活在沒有機會感的台灣,如何思考? (圖)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思考方法系列之一》活在沒有機會感的台灣,如何思考?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770262
2015-03-17 12:22:59

 

photo creditHayden Petrie(CC BY 2.0)

活在台灣的你……是誰?

你生長在台灣,一個只有3.6萬平方公里、只佔地球陸地面積0.024%的島國上。也許你出國旅遊過幾次,但你覺得那不算真正的看世界,甚至也許你還沒有踏出過這個島。也許你家境不錯可以吃個小西餐下個小館子,也許你連多吃一碗麵都得要考慮再三。也許你激憤得曾經衝進立法院、或在院外露宿20天,也許你從來不上街頭,因為你覺得踏實工作才是正道。

 

不管怎樣,你就是你,但你在想你自己時,用的字是「我」。坦白講,有時你不清楚你究竟是別人眼中的「你」,還是你自己看你自己時的「我」衝進立法院,或走在十萬人群中的那一刻,你感到整個世界就屬那一刻,但離開人群後才三天,你就感到自己不過是世界上的一顆沙,而整個沙灘有一萬公尺長。

 

放鬆的那一刻,你叫它作小確幸,緊繃欲哭無淚的那一刻,你叫它作活在台灣的不幸。苦悶,因此要找事做、與人碰,做了碰了偶爾可以踩到小確幸,但最終還是回到苦悶。工作好錢多,容易建構一連串的小確幸,工作爛錢少,幸福感需要運氣。

 

缺的是機會感

台灣有幸運的1%,但你不在那裡面;說穿了,你甚至不在10%裡面。如果你在頭50%裡面,你覺得還可以忍受,但若你感到自己在後50%裡面,你就會憤怒。若你很清楚自己將永遠在尾巴的10%裡面,你只有兩個選擇:麻木,或革命

 

這裏說的不是錢,而是機會;請記住,富二代真正擁有的不是錢,而是錢帶來的機會。錢可以帶來機會,但是機會不一定只有錢可以帶來。只要你有機會,管它錢不錢。苦悶,代表的是沒有機會感;富二代倘若感到自己在家族內沒機會,他也和你一樣苦悶。

 

好了,現在你知道真正的問題所在了。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頭1%還是倒數1%,不管你是生長在台灣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你的人生突破點一定是「機會」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任何「幸福感」一定來自「實現自己的機會感」,任何其他如金錢、地位、和諧,包括希望中彩卷,都只是機會感的衍生物或載體罷了。

 

機會感,也有人稱為希望感,怎麼叫它都無所謂,反正那就是一種感到前面有自己的路可走,路上可能會實現自己的一種感覺。一個80歲身無分文但還有機會感的人,比起一個20歲但已喪失機會感的人,說起來要幸福得多。

 

你很普通,那怎麼辦?

好,那麼大哉問來了。既然機會感如此關鍵,你要如何增加自己的機會感?機會感是可以培養、可以學習的嗎?一個智商平平,家境一般的「普通人」,能夠通過自我努力、自我修煉而增加機會感(希望感)嗎?難道一定要趨炎附勢才能得到機會嗎?失望者一定得皈依宗教才能彌補遺憾嗎?

 

或者,政治一點、殘酷一點的問,在經濟不振、政治惡劣、中國壓力環伺的今天台灣,一個「普通青年」,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機會感、希望感?

 

方法是有的,但需要你付出一點代價。秘方就是:自我提煉機會感、希望感、方向感的唯一方法就是「獨立思考能力」。

 

你可能會說,又來了,說教,老生常談。那就請往下看。

 

499999個其他人——何謂獨立思考?

何謂「獨立」思考?那就是你要「獨-立」!即使在50萬人的遊行隊伍中,你也得「獨立」來看周圍的499999個其他人(你知道這有多不容易),你得「獨立」的意識到你口中喊出的口號,你再激動,你也得把它當作「你」自己的情緒去體會。

 

在辦公室中,你得「獨立」於同事;在聚餐時,你得「獨立」於朋友;在看電影時,你得「獨立」於螢幕內容;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權威時,你得「獨立」看問題。

 

有點玄,什麼意思?

 

火車站的故事

「我」來說一個小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前,和幾個大學同學出去玩,中途在一個破舊的火車站等火車。火車還沒來,月台上陸續站上了幾十名旅客,站台很大,旅客三三兩兩的散落四處。突然,一陣叫罵聲刺破安靜,一對男女旅客不知為何開始互罵。

 

所有人,包括我的同學們,眼睛和注意力立刻轉向那對男女。我輕聲提醒同學,「不要看他們,看其他人」,於是我們幾個人開始觀察那些眼神無例外的集中在叫罵男女身上的其他人。事後一位同學說,哇塞,這經驗太奇妙了。當所有人都「融入」一個場景的時候,如果「你」用「我自己」的意識,去觀察那些當時已經完全失去「我意識」的他人,你的「自我意識」和存在感,將是那樣的清晰和犀利。

 

這就是「獨-立」,然後你用那種獨立而來的經驗,去了解事物,那就是「獨立思考」。

 

因此,下次在遊行時、工作時、辯論時、看電視新聞時,你都試試獨立,一段時間之後,你對自己、對台灣、對世界的看法,將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因為你獨立了。如此一兩年後,你一定可以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種隨時切換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一種可以同時用多個角度看問題、理解事態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主體性

關鍵是,你不用走出台灣就可以培養你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一個小火車站的一個小事件,就能啟動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何況一個3.6萬平方公里、2300萬芸芸眾生的台灣。

 

哲學上說,這完全只是一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切割或切換的功夫,能力就在你的腦袋裡,就在你的意識內。如果你「融入」客體(環境),那麼也許你可以得到小確幸、分享別人的喜怒哀樂、得到歸屬感,但是,你將得不到主體性的獨立思考。

 

什麼叫「主體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主體性。主體性不是靠「別人」承認而來的。一萬個人「承認」你,你自己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還是沒有主體性。(附帶囉嗦一句,想想什麼才是「台灣的主體性」?天天要求別人承認卻沒有獨立思考,掛個「主體性」的名牌,不過是個人形立牌罷了)。

 

談完了獨立思考,現在可以接下去談,為什麼「獨立思考能力」會帶給你機會感、希望感和方向感,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你不想作一台照相機或錄音機

如果你不隨身帶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使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也不過就是一台照相機或錄音機。只有不斷的隨時隨地獨立思考,你才能把那海量的「資料」、「印象」,以角度切換的功夫,建構成一種「看法」或「思路」,也才能從紛雜萬象當中看到「機會」。

 

機會,就是「機-會」,各種意外恰巧碰在一起、稍縱即逝的那一小段時間。真正能夠利用到「機會」的人,是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後知後覺的人可以抓到尾巴,不知不覺而又輕信者只能做別人的白老鼠。但世事混屯一片,如何「先知先覺」?

 

多數人會說,先看到機會要靠「聰明」,或粗俗的說,就是要智商IQ高嘛。這裡得闢謠,IQ再高,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頂多也就做一名「專才」(當然那也不錯啦);專才不需要太多「機會」,因為世界已經給他畫出了固定的路。

 

機會,來自先知先覺,先知先覺來自獨立思考能力,也就是不斷切換角度、時時能夠以他人觀點看問題的能力試想,看到同一個事態,別人只能用固化、僵化的角度去體會,而你能夠從兩種、三種……八種角度去體會,誰比較能從中看出「機會」(或風險)?這是簡單的算數,沒什麼神秘的。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301695
與陳長文先生(還有柯P)討論「i-Voting」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與陳長文先生(還有柯
P)討論「i-Voting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713558
2015-02-17 09:47:27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長文律師一週前發表了i-Voting可參考不可盡信〉一文,用心深刻,然而並未區分所謂「i-Voting」的幾個層次,而可能使讀者低估了i-Voting 的意義。 

i-Voting」≠「柯氏 i-Voting 

首先澄清,本文中所使用的「i-Voting」一詞,並不等同柯文哲市長在勝選之後所執行的「i-Voting辦法」,而是把「i-Voting」當作一個真實的、帶有法律意義的直接民主概念來討論。換句話說,柯文哲採用「Voting」(投票)這個字,只是取其日常的「聽取民意、意見調查」意義,而不是「投票」的嚴肅法律意義;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引起陳長文律師說「可參考不可盡信」。 

用語不精確,常會帶來南轅北轍的誤會;政治人物對於核心政見的用語鬆散,更會打擊了那個被模糊的理念的後續演化的機會。柯文哲搭上了台灣選民渴求「真正民主」的這班列車,用了模糊的「i-Voting」概念來順應民意,在選前無可厚非,但若在選後還「自己相信自己」的繼續模糊, 那就不只是把「直接民主」這個概念降了格,還可能為台灣的「民粹=直接民主」毛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幻術。或許,陳長文律師就是因為這個隱憂而婉轉得說「可參考不可盡信」(以下簡稱「陳文」)。 

陳文的主旨是,i-Voting 還沒有成熟到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如果他指的是柯文哲所採用的形式,或是財政部等機構想「東施效顰」,那還用說嗎?柯氏只是冒用了一個理念名詞,行使的只是民意調查、民意收集的誠意(或技巧)罷了,以「民情合理性」視之即可,何勞法律層次的討伐? 

「直接民主」的條件在台灣已經具備 

然而,「直接民主」在今天2015年,是否已經具備了一切完整的法律條件,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本文的主張是,通過電子投票來行使直接民主,今天在台灣已經具備了一切的法律和技術條件,即使還不到100%,至少也已經具有95%,只要想做,10年之內即可完善。 

陳文所說,「網路已有『身分證字號』產生器,一個使用者要假造多個身分參與投票,技術上是可行的。這會扭曲『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平等原則」。真的抱歉地說,這是對技術的不了解。電子平台上的「唯一自然人認證」,老早就已經不是問題,否則那麼多的人如何在電子平台上轉帳、買賣股票?方法有許多種,這裏就不一一論述。也請讀者不要拿單一事件為例來駁斥其可信度,有人被車撞死的事實並沒有說服人類不開車,只會促使人類發明更好的道路設計、交規還有更安全的措施。 

其次,陳文中「i-Voting並不符合『無記名』,也就是秘密投票原則。i-Voting不但在伺服器上會留下記錄,也欠缺投票時之秘密,無法確保投票人之自由意志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這段文字,如果把「i-Voting 」替換為「銀行電子轉帳」,其論述效力也一樣,如果有人要硬拗說自己那一票比起自己在銀行中的幾十、幾百、幾千萬還要神聖,那只能說是在賭氣。 

台灣不是美國 

再來,陳文表示,「i-Voting的程式公正性與公平性也是問題。美國二○○二年通過『協助美國投票』法案,投入超過三十億美元改善電子投票系統,至今仍有疑慮」。真的抱歉,並請海涵,台灣不是美國。再說一次,台灣不是美國!美國是個940萬平方公里、3億多人口的國家,台灣是個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的國家。每當討論政治、經濟問題時,許多人的經常權威論述就是「美國怎麼怎麼樣……」,這等於是拿「太平洋的事實」來支持或駁斥「日月潭的治理」,失去了「就台灣論台灣」的能力。 

台灣的7-11如此方便,可否用這事實來證明美國的郊區大賣場的商業模式太差?美國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分隔明顯,可否用來印證台灣的住商混雜太落後?美國聯邦制下的法理、法律原則,可否用於台灣的古老「中央/地方」制?美國可以選出少數民族當總統、新移民後裔為英雄,台灣卻在事事爭「正港」、談「身份」。台灣強大的「留美派」,不分藍綠,以後在討論國家內政大事之時,千萬不要再「美國怎樣怎樣」了。那只會證明台灣的主體意識不夠、自我認識不足,才會事事以他人為座標。 

「直接民主」是台灣最好的振興劑、防身符 

台灣可以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直接民主的國家,取得國際主權上的100%道德地位,使得所有其他國家珍惜台灣的存在,並使得中國中止對台灣的政治融合企圖,也將使得美國不敢再在政治上如此輕忽台灣。最後的綜合效應是,台灣人民將具有走遍全球都不用低頭的臉面,還有激發出不但內政上,還有經濟上、創新力上的自信。 

在「i-Voting」這件事上,台灣可以成為人類下一波政治文明的領頭羊。為什麼敢於這麼說?因為「i-Voting」不只是取代過去的物理投票方式,更重要的,它是一種取代過去「一票定四年(甚至終生)」的決策模式,它更符合上帝賜予人類的理性能力。〈(詳見:〈零售民主:投票就像去SEVEN-11)〉 

台灣可以也應該在「直接民主」上,全球首屈一指。理由如下: 

1.台灣的政治很亂,亂到了「代議制」民主已經無法解決任何要事;

 

2.台灣不大不小,2300萬人尺寸很合適;

 

3.台灣人民求變心切;

 

4.台灣人民「誰怕誰」、「沒大沒小」,蔡英文可以扮羅賓漢、馬英九可以扮財神,連柯文哲都可以被強迫上台跳舞親民,因而「直接民主」這概念對台灣人不過是小菜一碟;

 

5.更重要的,「代議士」的惡行惡狀,人民已經看穿了;

 

6.最重要的,直接民主是遏制中國對台灣政治融合的最佳預防針。 

把「代議制」罷免掉 

大家以為台灣的政治無解,很多人因此意志消沈。真的不必,台灣的現狀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不是路已經走到盡頭,只是該轉彎了。只要拿出衝進立法院的精神、罷免立委的行動,大家一起來「罷免」台灣的代議制度,「選出」直接民主。 

若使用「i-Voting」這概念, 在我看來,必須與台灣未來的直接民主放上等號,而不能等同於任何的「民意」調查、運作甚至操弄的一種工具名詞。那 是 一 種 褻 瀆。(請見:i-Voting 正道與邪道〉 

(柯P在聽嗎?這也是說給你聽的 XD

 

 

i-Voting 的正道與邪道
原載今周刊945

 

i-Voting 的本意是「電子投票」,,若要擴充含義,頂多可以理解為「電子民意調查」(i-Survey),但倘若這個技術平台落入了「電子輿情調查」甚至「電子輿情操作」,那就步入邪道了。從柯P競選晚期所提出的i-Voting方式,以及最近行政院召開「內閣網戰特訓」,乃至媒體報所報導「行政院則由張善政統籌規劃政府與網友的溝通策略,希望在2016大選前能在網路戰場站穩腳步」i-Voting」這個概念在台灣已經走上邪路

正道的「i-Voting」是由「代議制」演化到「直接民主」的一個理念。我於2013年撰述「零售民主:投票就像去SEVEN-11」長文(於20143月收錄至『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一書),其中對i-Voting的價值、原理、案例、如何防弊等等多有分析。

在去年五月的一次閉門會中,求知若渴的柯P聽到了這個論述,隨後逐步實施。然而隨著選情激烈化,i-Voting在執行過程中,也逐步的變成了「電子輿情調查」,成為了選舉的利器:內部少數人先關門激盪議題,再由候選人「白目」的拋出,然後立即做網路輿情分析,若結果正面,則形成政策,若結果負面,則以「白目」塘塞過關。

倘若稱為「i-Survey」,這一點問題沒有,不過是網路時代的高超選舉技巧。但是,極少數人閉門黑箱在前,電子調查在後,這絕對稱不上是「直接民主」;在直接民主的理念之下,應該是先有一個由選民來定義議題的電子機制,然後才是候選團隊的反應。i-Voting」在這場選舉中,被「內褲外穿」了。

真正的i-Voting,也許還需要十年的演進,但那是世界的潮流、人類政治文明的下一波;當下,它至少可以制衡代議制的本質缺陷。代議制,其實是違反「讓人民作主」的;代議的層次越多,社會的公道性及正直性傷害就越大。小小台灣,代議的層次多達7級,每一級成為上一級的樁腳。今天發生在台灣的所有令選民抓狂的政治鬧劇、舞台上的小丑姿態,都是台灣複雜層級的代議制產物。台灣的政治人物,可以說是把代議制的缺陷吃夠夠,他們會通過「民主立法」發明出種種自保自利的法規,然後在「民主程序」下享用這些法規。台灣的政治無公道性和正直性可言,豈為偶然?

代議制還有一個荒謬絕倫之處,那就是它依賴定時定點的一日投票。定時定點,在過去的條件下只是一種無奈,它其實就是一種「趕集行為」。古早時代,你每三個月趕一次集,買回家的都是乾貨,三個月內別無選擇,只能吃這些乾貨。今天的你,隨時可以上家樂福買鮮貨,更可以每天上7/11,連隔天的貨都不屑一顧。你不必再只能吃發了霉的乾貨。

P精神,是台灣惡質政治破局的必要元素,讓他走下去。但是,i-Voting 剛起步,就被扭曲成為選舉利器,現在連行政院都入殼了,全台灣集體「內褲外穿」,大家趕緊端正思想吧!

 

 

作者唯一有欠考慮的是: 橘逾淮則枳 台灣人《聰明》過頭 但都用在投機取巧上
再好的制度 一旦到了台灣 不是走味 就是根本不可行! 《直接民主》何能例外?!

作者說《P精神,是台灣惡質政治破局的必要元素》個人不同意 請作者說清楚柯P的《?》精神 難道他那自大 自負 自戀 白目 講話不算數 性別歧視 ….…. 全都算在內嗎?

                                                                           ---- ray35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284041
誰在賤賣台灣? (圖) / 范疇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范疇
: 誰在賤賣台灣?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691333
2015-02-06 12:50:19

 

photo creditHartwig HKD(CC BY-ND 2.0) 

 

台灣格外需要及早避開權貴資本主義的路線,否則,如電影「阿凡達」中,騎士的頭髮和坐騎的鬃毛會出現神奇的對接力量,一旦(兩岸權貴家族)「人馬合一」之後,平民百姓就只能睜眼看著騎士跨著坐騎絕塵而去。

 

說明:隨著英國人胡潤在中國發行的「胡潤排行版」中,首度公布台灣政治人物的資產,台灣權貴家族的話題又起。以下是2014選前出版的《與中國無關-30年後3種台灣》中內容的一小段節錄。

 

賤賣台灣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很貴,大家都知道;倘若被打沈了一艘,哪個國家都會心痛。那麼,一艘36000平方公里、上面有山可以藏飛機、有地可以種糧食、永遠打不沈的航空母艦,你說要多貴?一兆(一萬億)美元一艘,你覺得貴不貴?

 

如果真有這樣一艘航空母艦,別說一兆美元,十兆美元連個龍骨都造不起來;今天若把工程包給一方,建造台灣這樣一艘不沈航母的報價,恐怕要高達一百兆美元,建造工期可能要200年。作為參考,阿拉伯聯合公國的迪拜市所造的棕櫚島,面積25平方公里,造價為120億美元,耗時十年尚未完工。從1960年到2030年的70年間,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工程將總共造出150平方公里的可用陸地,不包括地上物的造陸總成本就達2000億美元,而其造陸海域的最高水深只有12

 

即使只從經濟賬來看,台灣值多少錢?台灣的年度名目GDP5000億美元,這是整個台灣經濟體的「收入」,倘若拿投資界的「價值/收入比率」的計算公式來看,寬鬆的給予台灣10倍的比率,那麼台灣的經濟現值就是5兆美元,倘若破天荒的給予20倍的比率,台灣經濟就值10兆美元。

 

地緣價值,遠大於經濟價值

 

看出這之間的荒謬了嗎?若從地緣政治的價值出賣台灣,台灣至少得要價100兆美元,相當於美國5年半的GDP總額,也就是3億美國人不吃不喝工作66個月的價值,相當於中國12年的總產值,也就是13億中國人不吃不喝工作144個月的價值。這相當於台灣每一個人包括嬰兒,享有430萬美元的價值。

 

若從經濟價值來看台灣,台灣最多只值10兆美元,相當於美國7個月的產值,中國15個月的產值。這只相當於台灣每人43萬美元的價值。

 

達到的結論是:台灣的地緣政治價值,為其經濟價值的10倍以上。在大國政治之間,台灣若只懂得用自己的經濟價值作為和大國打交道的根據,那就是自我作賤了。台灣不要忘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價值。

 

讓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今天在政治上要打敗台灣,使台灣人氣餒而交出其地緣價值和經濟價值,需要多少錢?理論上講,這個成本至少應該是100兆加上10,也就是110兆美元;換算台灣2300萬人口,相當於每人480萬美元,包括老人嬰兒在內。但是,理論不是實際

 

鮑魚當作蛤蜊賣,千分之一價格出讓台灣

 

以台灣人當下的氣餒狀態,實際上,打擊台灣信心使其「接受宿命」,成本要比台灣的實際價值低得多,連合理成本的百分之一都不用,可能千分之一就夠用了,搞不好到頭來還要台灣人倒貼。這就好像一家公司的股票跌到其總資產額的千分之一,用其資產價值的千分之一就可以控制這家公司,這樣好康的事你幹不幹?如果你是中國或美國,看到台灣目前的氣餒狀態,只要花上1500億美元的「好處費」打點台灣各界,就能把台灣的人心玩得團團轉,這樣好康的事你幹不幹?你會怎麼幹?

 

如果我說,假設你今天對台灣的處境氣餒,你內心深處已經開始感覺宿命不可違,那麼你就等於是在廉價的出賣台灣,你會不會很生氣?不管你是政界人士、企業家、社會賢達、激憤青年、大學教授、媒體名人名嘴、社運人士,如果你的作為正在加大台灣的氣餒,你是否意識到你也加入了廉價出賣台灣的行列?

 

過去三、四百年,台灣的地緣價值並未被台灣人享受,而是廉價的做了別人的基地。請記住,即使要做別人的基地,在商言商,每個人包括嬰兒,至少得收穫480萬美元,才算基本夠本。不堪得說,在400年的歷史中,台灣的許多知名人士,包括一些現今仍在檯面上的各派人物,由於對台灣的價值認識不足,隨同著也對自身的「價錢」認識不足,導致了自我賤賣身份甚至靈魂,往往以幾百萬、幾千萬美元或幾億美元的低廉價格,就出賣了其身份地位名望所代表的數千億、數兆美元的台灣價值。即使在「出賣台灣」這件事上,這些人的價值觀也只如街頭的小販,把鮑魚當作蛤蜊賣,台灣人的自我價值感,竟然不堪至此!

 

 

悲哀的台灣人 還在你死我活的內鬥中 仍在悲哀中不知不覺! 

為免台灣被權貴資本家(財團) 賤賣 權貴資本主義路線 必須及時改弦易轍 及時修正!

                                                                     ---- ray35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279818
從「柯P現象」談台灣「民主」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從「柯
P現象」談台灣「民主」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654071
2015-01-20 09:55:53

 

這不是一篇批評或讚揚柯P的文章,而是試圖藉著「柯P現象」,重啓台灣思想界曾經一度擁有、但隨後幾乎失傳的一門技巧:自然語言分析。這門技巧,對新世代來說,非常的陌生,但是它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並且也是當年黨外用來牽制專制政權的一件思想利器;不幸的是,今天的台灣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幾乎喪盡了這項人類文明賴以進步的能力。說來話長,容我慢慢道來。

 

自然語言,就是你我天天說的、寫的語言,包括你和朋友之間的聊天,email、臉書上的用語,電視上聽到的名嘴評論、報紙雜誌上的文章。社會間的大部份事情,都是通過自然語言的溝通、辨析,才能達到所謂的「看法」、「觀念」、「是非」。

 

自然語言是鬆散的,帶著感情和情緒的,它固然可以用來把事情「講清楚」,但是它也可以用來混淆思想。因此,語言能力強的人,在社會中是佔著便宜的;在講道理時,正道的人可以撥繭抽絲,娓娓道來,但在強辯時,落入邪道人可以把別人弄得迷迷糊糊、左右不分。

 

這就是自然語言的威力,但這也正是它的危險性所在。一個社會,倘若多數人都觀念明確、思路清晰,那麼不論如何多元化,都會產生共同前進的平台;但若一個社會內的多數人都觀念混淆、理路不清,那麼「多元化」就是一個災難。

 

「民主」是什麼?

也許年輕讀者看到這裏就已經看不下去了(還不算那些根本還沒看到這裏就跳開的人 XD, 那麼我先拋一個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從「柯P現象」中,人們使用的自然語言來分析台灣的「民主」。

 

由於他的人格特性和率真的語言,柯P贏得了許多人的心(否則85萬票哪裡來的?)。選前的一句「讓人民當家作主」,使人深深相信他是「民主」的,i-Voting的嘗試就是明證(i-Voting 的理論及精神,請見《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一書第四章「零售民主,投票就像去Seven-11」)。

 

然而,P是神秘的;執政後的行為模式專斷,拆路拆橋和許多其他事都是「一槌定音」。支持他的人對「柯氏一言堂」大聲叫好,理由是他在「為人民作主」。

 

這是不是很奇怪?同一批人,選前為柯P的「人民當家作主」所感動,選後又被他的「為人民作主」的強勢而感動。「民主」這個觀念,在今天的台灣究竟是「人民當家作主」,還是「為人民作主」?這是兩個相互抵觸的概念,例如,一個堅稱「讓孩子自主」但行為上卻是「為孩子作主」的爸爸,能被稱作一個「民主爸爸」嗎?

 

這種矛盾,幾乎在台灣的所有大事件中都可看到。例如,衝進立法院是不折不扣的「人民當家作主」的行為(我認為很棒),但是支撐這行為的潛在情緒卻是「政府(或馬政府)沒有在為人民作主」,背後的潛台詞似乎是「如果政府有在為人民作主,我也不至於衝進立法院要求人民當家作主」。再如正在惡化的禽流感事件,公眾批判政府失職、沒有在第一時間強力管制,然而當養殖戶隨地丟棄雞鴨鵝死屍時,卻不見公眾及媒體全力批判「自己的死雞自己丟」的「當家作主」行為。那麼,倘若禽流感最終變為不可收拾,該歸咎的究竟是政府「沒有強力作為、沒有為人民作主」,還是養戶「當家作主、拖延遲報、棄屍便宜行事」?

 

台灣人,你的「民主」觀念清晰嗎?這裏,就用得上自然語言分析的功夫了。

 

日本漢譯沒害到日本,卻害了台灣

「民主」一詞,來自日本對「democracy」一詞的漢譯。清末民初在中國,本來「democracy」被音譯為「德謨克拉西」,就像「coffee」被音譯為「咖啡」。如果當年「coffee」被翻譯為「黑苦水」,那麼今天台北街頭看到的招牌就是「星巴客黑苦水」。如果當年保留了「德謨克拉西」,甚至採用胡適提倡的的口語「德先生」,台灣的「民主」不會這麼亂,中國也不可能發明出「中國特色民主」這樣的掛羊頭賣狗肉招牌,更不可能說出「台灣的民主亂象,證明了西方民主不可行」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證。

 

「民主」,在漢語的語意下,可以理解為「人民當家作主」,或是「為人民作主」,隨你高興。但這兩種理解方式,本質上是矛盾的;如果是「人民當家作主」,就不可能是「為人民作主」,反之亦然。一下理解為前者,一下理解為後者,就會產生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所舉例的「圓形的方形」-這玩意究竟是圓的還是方的?

 

不怪日本人,人家對漢字的理解方式,和你不同。例如,「手紙」在日本漢字下的意義是「書信」,但在中國的意義是「衛生紙」,因而有個笑話,日本人寄了一封手紙給某中國人,中方聽到後說,日本人真以為中國這麼窮,還特地寄衛生紙給我?

 

「民主」在日本沒有歧意,麥克阿瑟將軍已經把全套的西方民主制度強制實施於日本。台灣比較不幸,在「民主」的歧意之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一下被要求「人民當家作主」,一下又被要求「為人民作主」;人民在A情況下要求前者,又在B情況下要求後者,舉的大旗都是「民主」,因此「德謨克拉西」在台灣全亂了套。但似乎還嫌這樣不夠亂,在三權的角色已然不清之下,還弄個考試權、監察權來預防「不為人民作主」的政府。奠定五權憲法的孫中山先生是偉人,他確實想讓人民作主,但處在當時的時勢之下,卻又不得不經常的為人民作主。他知道這是個矛盾,因而設計了軍政、訓政、憲政三部曲;軍政、訓政時期是「為人民作主」,憲政時期是「人民當家作主」。這套將近100年前為中國大陸設計的過渡性大衣,後來意外的被死死得套在小小台灣身上,當然不是孫中山的初衷。台灣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一人一票和政黨輪替,但在將近百歲的五權憲法的(矛盾)概念的框限下,從政府、政黨到人民,始終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民主」。

 

不怪日本人,不怪孫中山,那怪誰?

不能怪日本人,也不能怪孫中山,那麼怪誰呢?早年的「抗蔣英雄」,台大哲學系的殷海光教授,可是個羅素的信徒,語言分析的專家。他對於蔣氏政權在政治語言上的偷梁換柱,一一加以解析,他和「同夥」雷震先生等人所共創的「自由中國」雜誌,為日後的黨外時代,打下了觀念思辨、邏輯理路的基礎。這些先輩對「民主」的理解,一向都是不折不扣的「讓人民當家作主」,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意義。然而國民黨是個家長式政黨,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玩弄「民主」的歧異。但同時也得抱歉的說,在台灣開放黨禁實施「民主」之後,民進黨逐步的脫離了前輩們對「民主」的思辨成果,而和國民黨玩起了同樣的遊戲:比誰更能「為人民作主」,同樣的也一直玩到今天。多少骯髒,都以「為人民作主」作理由,在台灣進行著。

 

包公、媽祖,不是「民主」

另一方面,台灣選民也一直未能擺脫「老百姓」的習性,認為被選出的政府就是應該「為人民作主」,而尚未真正進化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公民」。選前聽到「人民當家作主」就激動不已,選後一轉身就期盼政府是個「為人民作主」的包公或媽祖。

 

台灣人,你是想做當家作主的「公民」,還是想做被包公、媽祖領導的「百姓」?如果你想做「公民」,那麼為什麼15年來你都只會抱怨總統或政府不是你期待中的包公媽祖?你為什麼只懂得衝進立法院來辱罵「偽包公」,而對立法院、地方議會內的種種齷齪,只做選擇性的指責?媒體們,為什麼今天你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明天又批評政府「不為人民作主」?教授們。。。企業家們。。。政客們,為什麼您們對「民主」沒有中心思想而做牆頭草兩邊倒?「小民」不懂,您們也不懂嗎?

 

「柯氏急症室」應該擴充為「柯氏綜合醫院」

為「民主」一詞作了以上分析之後,鏡頭轉回柯P。我不認為在「民主」這件事上他是個兩面人,但是我覺得他有的中心思想是急救外科醫生的思想:廢話少說,決斷第一,30秒。我非常佩服外科醫生,尤其是戰地醫生;傷兵一個接著一個的被抬進來,這個立刻動手術,這個先止血準備動手術,那個傷太重,打一劑嗎啡讓他生死由天。都是生命,但是設備不夠、人手不夠、藥物不夠,除了果斷,還是果斷,不能讓傷兵作主,只能為傷兵作主。

 

台灣的體制中處處都是傷,對重傷部位果斷的「為人民作主」是對的。但是隨著時間,在處理完重傷患者後,「柯氏急症室」應該擴充為「柯氏綜合醫院」,有急症室,但也有內科調理,也有生理復健,甚至有養生食療科。喔,對了,還應該有婦產科和兒科,讓青年軍得以不斷的誕生和均衡成長,而不是生下來第一眼看到外科醫生就以為好醫生只有這一種。

 

手術的目的是為了重生,「為人民作主」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當家作主」。選民,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拒絕作「百姓」,堅決作「公民」。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認清楚「民主」在台灣的歧意,拋棄「為人民作主」那一部分,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也就是公民自治作主。或許有人會反對說,公民自治作主的後果就是死雞死鴨亂扔、清境農場亂墾、全台違建四佈。但是,那是司法及執法的問題;人民當家作主的前提是法治,一群不願意接受法律後果的人民,的確沒有當家作主的資格。

 

過去15年(甚至23年),台灣人都在企盼出現一位人世間不存在的包公媽祖。如果台灣人到了2016還在企盼一位「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英明領袖」,那麼我可以很果斷的告訴你,倘若運氣好的話,你得到的將是一位「為人民作主」的專斷孤獨的領袖,但倘若運氣不好的話,你將得到一位面面俱到但萬事不成的偽君子。而這兩種人,最終引來的將是世界的「為人民作主」的冠軍 中國共產黨

「民主」是何意?語言分析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范疇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最新出版《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簡介請點此。相關著作另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看太陽花學運就知道:

台灣這群年輕人 究竟有幾個人分得清楚《人民當家作主》和《為人民作主》?

這群人在《一切為反國民黨》的大纛下 顧不得中心思想是否正確 手段是否合法 先強佔政府公署再說 --------- 這像不像文化大革命裡的紅衛兵

最嚴重的是 這些人不知道自己身在民主國家 還以為活在專政體制下 只要是反對政府施政 打砸搶什麼都可以 爆亂到無法無天  為反對而反對的地步 ! 

另外要聲明一點: 本人向來稱呼《人民》 從不使用充滿封建意識的《百姓》一詞 請網友鑒察!   

                                                                        ----- ray35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265877
笨蛋!關鍵在「貿易」不在「經濟」 (圖)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笨蛋!關鍵在「貿易」不在「經濟」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417296
2014- 10-14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假設地球貿易明天停止

我們都喜歡看地球災難片;2012 大洪水啦,南北極磁場倒轉啦,彗星撞地球啦。但是,如果不是那麼極端的災難呢?人類會如何?你我將如何?例如,如果地球上的貿易明天停止? 

航運、海運斷絕,中蘇邊境、美墨邊境一片死寂,歐盟各國邊境關閉、海底陸上的石油、天然氣管道淨空、國與國之間的電信系統掐斷、股票市場不再通聯,觀光客不再互通,地球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都停了,各國只能依賴自己國內的庫存物資運轉,還有靠著國內人力的服務互換度日。 

地大物博的國家開始緊急動員,美國、中國、俄國的經濟朝向自力更生的方向調整。不能再依賴中東石油的美國,動用戰備存油勉強度日,但在一年之內全面啟動頁岩油的開採,國內經濟動能緩慢恢復;雖然沒有了來自中國的日用品供應,但是美國人動手能力強,拼拼湊湊也能應付。中國則立刻全國管制,幸好人們對上世紀6070年代的配給經濟還記憶猶新,要說與世隔絕的經驗,中國首屈一指,誰怕誰呢?俄國也還能自給自足,但苦了週邊小國;歐洲缺了俄國的天然氣貿易,冬天開始凍死人,德國開始點蠟燭,因為外包給法國經營的核電廠已經斷線了。

 

孤島小國會先死

四面環海的島國台灣,高雄、基隆港不再貨輪進出,桃園機場只剩下少量的客機起降,島內面臨兩個月內就石油用盡的境況,不但如此,連民間每天做飯要用的食用油都無法繼續供應,因為食用油的原料也大都靠進口。百貨公司及商鋪內的衣褲和布料,早在頭一個月就被搶購一空,因為沒有了進口,台灣連布都做不出來。捷運和公車都停擺,因為缺油缺電;當石油和煤炭都用盡之後,僅存的核能發電也後繼無力,因為燃料棒的庫存有限。在地的農作物成為了競相搶奪的希品,但是水果的顆粒、青菜的尺寸越來越乾黃,因為生產肥料和農藥的化學物資斷了來源。小確幸的咖啡店,咖啡一杯漲至5000元,因為喝一杯少一杯。 

地球貿易若停止,小國會先死。台灣不算最小,但是台灣會死得很快。這是因為,台灣這孤島的天然資源,即使在200年前還未被破壞的情況之下,最多也只能養活200萬人,在今天已經被破壞的情況下,能養活100萬人就已經了不得了。但是,台灣今天有2300萬人。對比而言,中國則已經在上世紀的6070年代證明,在幾乎全面對外封閉的狀態下,其天然資源可以養活5億人;今天的北韓也證明了,全面關閉,也還有1000萬人可以活下來。

 

貿易就是台灣

多數的台灣人知道貿易重要,但只有極少數的台灣人知道貿易如此重要;事實上,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99%用品,都是貿易活動的結果。如果沒了對外貿易,台灣人將在半年之內回到200年前的內部自我循環經濟,而且還得先死掉90%的人才能辦到。 

我們可以說,過去40年來,貿易就是台灣,台灣就是貿易。這並不是什麼唯物主義或經濟至上主義,而是一個事實。今天台灣的所有硬體建設、軟體建設、文化建設,從工業到服務業,從身上穿的、嘴裡吃的、眼睛看的、身體住的,都只有在貿易活動下才可能。換句話說,貿易不僅是台灣經濟的根本,也是台灣一切其他生活方式的基礎。 

或有人覺得,這種看法誣衊了一個國家的精神層面的力量。但是,所謂的國民精神或文化力量,那也因國家條件而異。就台灣的先天條件來看,嚴格說來,台灣沒有中國、美國、歐洲、甚至日本的「精神條件」,也就是那種即使與世孤立,本身的環境也足以產生偉大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相對條件。

 

貿易與自由經濟

討論至此,必須對兩個概念做出區隔,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貿易」與所謂的「自由經濟」,二者之間不能畫上等號。在當前世界的語境下,包括台灣在內,「自由經濟」的意思偏向于「大幅度的開放」,這是一個必須釐清的危險概念。一個經濟體,只有在自身俱有不斷通過創新領先的情況下,開放政策才是絕對有利的。對一個創新能力低落的國家,過度開放的結果只會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賠了夫人又折兵。中國雖然在上世紀8090年代急速開放,但是因為它夠大、魚夠多,因此可以用海量小魚圍攻外來大魚、快魚的「魚海戰術」,以求轉型。再一次的提醒,以台灣的條件,我們不是中國、美國、歐盟、日本,我們本身的魚很少、很小,因此必須在開放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創新戰鬥力。令人扼腕的是,台灣的政治體制以及社會氣氛,本質上還停留在抵制創新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奢言開放就讓自己成為了一隻跛腳鴨。

 

貿易與全球化

貿易就是全球化,人類自有貿易以來,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全球化。只是如同前述,在國家之間的加值創新能力落差太大的時候,貿易也可以變成一種強國侵略弱國的手段。許多人把發生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剝削現象,歸因至被侵略國的政治腐敗,或者扯到「不公不義」的道德命題上,但是其實這些都是後話,真正的源頭還是一個國家的加值創新能力。缺少了加值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即使在最高的公義道德原則下對全球化採取抵制政策,這個國家的最終境遇,恐怕不會比「被全球化」之後來得更好。

 

重新認識台灣的「貿易定位」

雖然所謂的「服務業」比例已經超過70%,但是這不代表台灣的「內需市場」足以成為經濟引擎。內需中的絕大部分活動,還是得依賴貿易才能運轉。若抽離了貿易,單單靠你種菜給我吃,我養豬給你吃,你替我洗頭,我替你泡茶,台灣的生活方式將回到200年前。 

即使是中國大陸,都還得靠「三頭馬車」來維持經濟:貿易、內需、政府投資,而且其中貿易一項還是大頭。沒有了貿易,中國雖然不至於回到清朝,但是至少會回到上個世紀的60年代。 

因此,任何人說「通過內需拉動台灣經濟」,都應該被送回大學重讀經濟學ABC台灣如果想靠「內需」來拉動經濟、來使得年輕人的月薪提高30%,恐怕人口得增加至5000萬人,島內就要社會爆炸,中央山脈就得剷平。 

台灣的前途靠貿易,但是已經不能再靠傳統的「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而是必須傾盡全力發展「加值貿易」。加值,可以是技術加值、設計加值,或服務流程的加值。在上世紀70年代,台灣單單靠低附加價值的轉口貿易、加工貿易就使得人民樂呵呵的時候,台灣的人口才1800萬人,勞動力比例充沛,而現在台灣人口2300萬人,其中的勞動力才不到一半,1100萬人。當下只有大幅提高貿易活動的附加價值,才可能應付台灣就業勞動力的弱化。 

想要達到這種加值境界,需要政府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以及人們價值觀的翻轉。(請見〈台灣的貨機崇拜〉一文)在這幾方面,台灣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一個人的一小步,就是台灣的一大步。

 

不能奢談「經濟」 

用一句俗話來說,台灣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明明身居只有1.2萬平方公里實用面積的小島,卻喜好用美國中國日本的大國「經濟理論」來思考台灣的「經濟」。這就好像拿大海的水文、生態原理來治理一個小湖的水質和生態。留洋回來的學者,動不動就拿西方某某學派、某某大師的論述來指揮小小台灣的「經濟政策」,殺雞用上牛刀,把小小雞身搞得血肉模糊。 

這真正苦了那些務實的做貿易的商人或企業家。這些人大致知道,台灣的「經濟」前途就在貿易,但是當他們遇上了奢談「經濟政策」的大官、大學者時,真真就是「大兵遇到秀才,有理說不清」。 

30年前,台灣已經開始面臨「轉口貿易」、「加工貿易」難以維持成長的困局,那其實是一次台灣轉型為「加值貿易」的契機,倘若當時政府能夠認清形勢,全力運用公權力逼迫業者「騰籠換鳥」、向加值創新轉型,而不是任由業者走上廉價、容易的道路,到其他地區繼續享受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個人利潤,今天的台灣將大大不一樣。 

結果是,30年下來,大官、大學者們繼續在小島上主掌恢宏的「經濟政策」,多數的業者們猥瑣著繼續追求他們的「蠅頭小利、積少成多」的個人家族前途,只剩下少數的有心人在自力更生的朝向加值貿易轉型。

 

簽不簽服貿、貨貿? 

對於與中國簽署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的議題,基本道理其實也一樣。若能貿易加值,什麼國家都應該簽署此類協定,包括中國在內。若台灣自己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服務流程創新能力不足,那麼,不管和什麼國家簽署,長期看來都只有挨打的份,所謂的短期關稅優惠,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今天,贊成與中國簽署服貿、貨貿的人士,拿出手的理由都是什麼 「關稅競爭力」、「增加島內就業」等等低端的短期考量。而反對方拿出手的理由,也都是類似「排擠島內就業機會」、「中國將大吃小」等等沒有志氣的恐懼。正反雙方,沒有人願意承認並且面對台灣經濟的根本缺陷:加值創新能力不足、商業價值觀的落後、勇於內鬥怯於外爭。 

官界及學界,應該立刻停止用這個那個經濟學派的道理來辯論台灣的「經濟」政策,而應該挽起袖子,集中火力來辯論台灣的「貿易」可以如何加值 

台灣就是(加值)貿易,(加值)貿易就是台灣,大家瞄準好了!

 

以貿易為錨——台灣經濟的出路 

在「台灣就是貿易,貿易就是台灣」的認識之下,台灣的政府以及社會,應該做出一次徹底的觀念翻轉,不再以任何大江大海式的「經濟政策」來辯論台灣的經濟出路,而應該將一切一切的討論,都死死釘牢在「貿易」的觀念之上。工業政策,對貿易是好是壞?幣值、金融政策,對貿易的利弊?若提高最低工資,對貿易的利弊如何?就業率與貿易的關係?人力的素質,對貿易有幫助還是有妨礙? 

以貿易為錨,指的不只是進出口的金額,同樣重要的,甚至更加重要的,乃進出口所牽涉到的附加價值,因為如前所述,單純的轉口貿易或加工貿易,其產生的價值已經無法負擔台灣的生活方式了。一個最簡單的計算附加價值的方式,就是企業的毛利率,當整體企業的平均毛利率下降時,即使其進出口總金額上揚,那也是極大的警訊。 

近年來,台灣企業的毛利率呈現下降趨勢,這不可避免的就擠壓到經營費用,也就擠壓到了員工薪資,所謂的「22K現象」,正是毛利率下降趨勢下的一個現象。這也是為甚麼受薪階層感覺不到GDP成長帶來的好處;GDP成長的速度若低於毛利率下降的速度,極有可能就出現GDP越成長,就業薪資越低的問題。 

我們幾乎可以說,近年來台灣對於「經濟出路」的探討方式,已經徹底脫線、走火入魔了。以「創新產業」這個說法為例子,好像只要有「創新」,台灣就有出路。而事實上,如果不能緊緊的直接和貿易掛上鉤,「創新」只是一種自己關在家裡自己爽的活動,絕不可能變成可持續的動力。 

再以「稅收政策」為例,贊成低稅率這一派,拿出來的都是些「可吸引企業投資」、「可提升人民消費意願」之類的理由,而贊成提高稅率的一派,說的也就是「再不增稅政府就得破產」、「低稅率下政府無法做公共投資」等等。這種經濟學派、理論邏輯層次的辯論,無論對錯、對台灣來講都是沒搔到癢處。甚至可說,不論那派勝出,對台灣的經濟都於事無補。因為,它們頂多影響到經濟活動總量,也就是GDP的層次,而完全無能觸及經濟活動的附加價值部份。 

經濟學家們,如果沒有能力分析到行業、企業的毛利率層次,那對台灣就是無用的經濟學家。再說一次,台灣是個小湖,不是大海,台灣是個淺碟子的貿易經濟,不是個大盤子的系統經濟。經濟學大門派所訓練的是那種辦一千桌流水席的「經濟總鋪師」,放到台灣這種只能辦精緻宴席的場所,只能誤事。 

經濟學在台灣,若不能下放到「企業」的層次,以「貿易」為錨,那就只會壞事,不能成事。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231647
未來30年,台灣需要何種生存競爭能力? (圖)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未來
30年,台灣需要何種生存競爭能力?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394161
2014-09-30

 

photo creditJocelyn Wallace(CC BY-SA 2.0)

在數位全球化的趨勢下,其實所有國家需要的生存競爭能力,都是同一組能力,只是各國的天然資源、人口壓力大大不一樣,因而對能力分佈的著重點不一樣。那麼,讓我們把眼光拉到2044年,才占地球總陸地面積0.024%、地球總人口0.329% 的島國台灣,未來30年應該著重培養哪方面的能力?

總體上,台灣社會還沒意識到,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後工具」時代,再過十年,當跨過門檻後,整個人類的過去經驗,也就是歷史,將逐步失去其對未來的指導作用。到時候,任何一個國家的競爭力,都將由其國民的未來感,而非歷史感而決定。目前還停留在「以歷史感立國」的台灣,到時可能陷在一個「前不把村、後不把店」的尷尬境地,也就是還沒找到歷史答案,未來感又建立不起來的幽冥地帶。

我們先來看看,未來10-30年之間,人類將踏入什麼樣的一個前所未經歷的環境。

徹底不一樣的新時代,台灣看到了嗎?

過去4000年的人類歷史,無論如何的進步,如何的革命性創新,都只是一個「工具改良」的過程。例如,工業革命是對機械動力、能源應用的改良,電腦是對人腦運用效率的改良,互聯網、手機是對通訊能力的改良。主宰工具改良的,還是那個4000年來沒有改良過的人腦。換句話說,所有被改良的工具,其「智能」都是人賦予它的;火箭飛再高再快,也是人腦在控制它,電腦運算能力再強,也是人在用它,再神奇的藥物,也是人發明的。在這4000年裏,「人」的定義很簡單,那就是娘胎裡出來的才叫作人。

大約20年前,美國歷史學家提出一個疑問:當有一天機器能像人類一樣思考、生氣的時候,人要不要把它當人?他的答案是「必須」二字,否則我們就是在對機器實施種族歧視;他說:不要忘了,曾經有一度我們也只把黑人當做生產工具,而不把他們當作人。

這一天不遠了。科學界預測,2018年,單一電腦(也就是你的筆記本、平板、手機)的晶體數量,就要超過人的腦細胞數量了。到了2044年,地球上連結起來的晶體,數量將是所有地球人的腦細胞總數多出幾十倍、幾百倍。而那時,人的頭腦還是像今天一樣,分為幾百、幾千個派別,但為數十倍百倍的電腦晶體卻有機會不分派別的合為一體。到時候,即使「電腦們」還沒有原生性的智慧,但是至少也會出現對「人們」決策的否決權。另外,不要忘了,物理性質的電子電路僅僅是未來智能的方式之一,另外還有能量更為巨大的生物電路的可能性。

歷史上第一次,工具可以對人說NO。今天只是你的汽車上的酒測感知器拒絕你酒駕,明天可能是所有美國生產的武器都拒絕向鑲有「美國人」晶片的對象發射,後天就可能是電腦之間出現集體決策能力。科技,將開始脫離人類的絕對控制。今天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那是因為你我一向來假設「一個不受我絕對控制的東西是可怕的」;但別忘了,種族主義、歧視主義、大男人沙豬主義的前提假設也是一樣。一旦去除了這個假設,不受絕對控制的工具,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從現在到2044年,會是一個萬物逐步相聯的過程。依然魯鈍的人腦,與物聯網的智能差距將越來越大,系統的「智慧」將越來越強。到時,誰最善於和物聯網共處,誰就最能影響你的行為;哪幾個國家制定了物聯網的遊戲規則,那幾個國家就掌握了台灣人的行為(嚴密的物聯網今天就已經存在,例如美軍的所有武器都已經「物聯」起來了,並且可以在無人力介入下,進行對打擊目標的判斷)。台灣若想在一個萬物相聯的世界中保持競爭,今天就必須開始學習放棄「凡事靠人」的習慣。

另一件不可忽視的新鮮事

與這個「後工具時代」同步出現的是另一件新鮮事。今天20歲的人,預期壽命可以到100歲,而2024年出生的嬰兒,應該可活到120歲,2044年的嬰兒,可望朝向150歲邁進。這是一個二代健保應付不了的局面,就連八代健保都不一定能應付。想想看,如果家族企業的董事長100歲還在生龍活虎的上班,他的70歲小兒何時才能接班啊。此時的人類組織,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將越來越依賴流程治理,而非人腦的機巧治理。這點又是今日台灣的弱點,基本上,今天的台灣還是一個依賴人腦機巧治理的國度。

更麻煩的是,人類的生育能力依然在16歲就完備了,青春叛逆期依然始於16歲。到那時,「叛逆青年」的跨度將從16-25歲,延長至16-40歲,這對整個社會的制度彈性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台灣今天依然金字塔型、家長式社會,將越來越無法應付社會的變革。

這絕不是科幻小說,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態,並且已現端倪。想想看,今天已經感到自己在世界上弱勢的台灣,倘若在內部機制、價值觀、競爭能力組合上,不能與時俱進,到時將會如何的氣餒啊。

「要素翻轉」的時代

或有人辯說,大家都一樣啊,各國的困難都相同啊。台灣的人民素質,在世界上還算不錯,經濟競爭力排名也還在世界頭20名之內啊。

這就觸及關鍵所在了。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界中,競爭力的要素將出現天翻地覆的翻轉。接下來十年就是一個「要素翻轉」的十年;誰能隨著新要素翻轉,誰就能夠保持競爭力,甚至反敗為勝,誰要不能,就被淘汰。

過去20年,台灣經濟不振,其實不是台灣人不努力,也不是因為台灣人的能力退步了,而是世界變了,台灣人沒有跟著變。在《與中國無關》一書中,我用了「狹義全球化」和「廣義全球化」的對比概念,說明了台灣這20年來跌的一大跤。簡單來說,台灣30年前經濟成功所依賴的能力:勤勞、服從、跟隨、山寨改良,由於沒有與時俱進,當世界的競爭要素發生翻轉時,反而成為了台灣的最大絆腳石。

在「與時俱進」這任務上,台灣已經錯過了一次機會,現在眼看著就要跌出第二大跤,著實令人心焦。這第二跤,摔得恐怕會比第一跤更慘,因為,這次即將翻轉的要素,更加超出了台灣人的意識和價值觀

扼要說來,接下來30年的翻轉要素,可以歸納為幾點:

  系統的動能,由「控制」走向「配合、協調」;

  溝通的介面,由「定義清楚的單點」,轉向「動態的多點」;

  生產力由「集中規模」,轉向「分佈差異」;

  教育>由「老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  市場競爭由「價格」轉向「價值」;

  國家力量由「手腳」轉向「互聯系統」;

  決定國家興衰的,由「廣大平民」轉向(設計、運作互聯系統的)「精英」;

  設備由「工具」轉向「夥伴」;

  利益由「集中」轉向「均沾」;

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  「國家貨幣」的角色只用於中大型交易,日常交易趨向「比特幣」化,或類似的第三方支付;

  大量的「日常人際接觸」,被「萬物互聯」的自動化取代,「人情」的作用將下降;

  傳統的「利害關係」,將因為互聯系統的均衡化效用而淡化;

自己的台灣自己翻轉

相對之下,目前台灣的金字塔形政治體制、政場只重結幫不重合力的地盤文化、權力利益集中的企業體制,家長式的教育體制、社會的民粹氣氛、消費者的貪小便宜、市場普遍看價格不看價值的文化,在在都是「與時俱進」的攔路虎。

聽起來很悲觀。但是台灣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這得看台灣人自己的反省能力和行動能力。倘若台灣還沈溺於歷史,以悲情作為主動力,那麼就真的很悲觀。但是,倘若台灣人能夠把自己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以未來感作為前進的動力,充分認知到接下來的30年是世界競爭要素翻轉的30年,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上,對這個島上的一切陳舊制度、陳舊價值觀,做出相應的翻轉,那麼台灣還是可以有希望的。

未來的競爭力,已經不是「大國」或「小國」的問題。事實上,未來的競爭是否以「國家」為單位,都還不一定。遲早有一天,除去了極少數的巨無霸大國之外,其他小「國」的所謂「主權」,都會變成只是一種形式、一種名譽。例如,20年之後的Google,其對世界的影響力道,將超過絕大多數的小「國」。事實上,到了那一天,Google是否還只是一個「公司」,抑或它成為了世界共同接受的一種尚未被命名的虛擬實體,也未可知。今天所謂的「國家」和「公司」,也不過是人類近400年來的發明,人類還有許多未知的「想像共同體」,正在等著被發明。台灣,也可以作為一種目前還不知名的「想像共同體」而活躍於地球。

與「後工具時代」同時形成的,或許還有政治上的「後主權時代」,文明上的「後宗教時代」。人類的下一波巴士已經啟動,而台灣還在追趕上一波巴士的末班車,渾然不覺自己有可能搭上下一波巴士的頭班車。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219688
范疇: 為什麼只有「流浪狗」,沒有「流浪狼」?——台灣年輕人的處境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范疇
: 為什麼只有「流浪狗」,沒有「流浪狼」?
——台灣年輕人的處境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284990
2014-08-19 

 

photo creditHartwig HKD (CC BY-ND 2.0)

 

這一輩子,有機會我就與狗為伍不一定自己養,只要是狗,我的、人家的、街上翻垃圾的,我都親近,常常和陌生的狗說話卻完全忘了繩子另一端的陌生人,事後總感內疚,我怎麼沒跟人打個招呼啊我甚至於覺得我懂狗語。全世界的人說幾千種語言,但是全世界的狗都說同一種語言;若說「國際化」、「地球一家」,狗比人更有資格號稱世界公民。 

因此,我對狗的心情是有一些了解的。狗語雖然世界一家,但是,狗有狗格,千姿百態,有野性的狗,有溫柔的狗,有好強的狗,也有憂鬱的狗。在環境的壓迫之下,野性狗會故作溫柔,好強狗會被壓抑擺出「小男狗」、「小女狗」的姿態,但同樣的,溫柔的狗在壓力之下也會猛咬一口,憂鬱的狗也總有滔滔不絕狂吠的時候。 

沒有「寵物」,就沒有「流浪狗」 

什麼樣狗格的狗,都有可能成為流浪狗,這完全是人把狗當寵物的後果。如果不是先有「寵物」的概念,哪來的「流浪狗」概念?「流浪」就是「沒有家」,但是狗本來就有家啊,一隻公狗,一隻母狗,加上狗仔,本來就是一家狗啊。流浪狗不是生來就沒有家的,而是人把它的家拆散當作寵物,它才具備了做流浪狗的資格,它也因此開始扭曲狗格,以討好人為職司。一旦被放逐,小狗沒了狗家,大狗已經失去捕鳥抓鼠的能力,只能翻垃圾桶,就被稱為「流浪狗」了。 

為什麼沒有「流浪狼」?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世界上有「流浪狗」,但卻沒有「流浪狼」或「流浪虎」?為什麼?那是因為,狼,虎,都拒絕做人的寵物。我自有家,誰稀罕你給我的家?我的覓食能力比你人還強,你憑什麼養我?別自大了。一隻狼,一頭虎,即使被群體逐出,孤身漫遊於荒野,也還是一隻驕傲的狼,驕傲的虎。即使受了重傷,它也有自我療傷的能力,療傷不成,它也會驕傲的孤獨死去,不會回去巴結群體。 

這一篇,談的是台灣年輕人的處境。但是,我還是要先推薦一本一百一十年前小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 《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 因為那是一個狗的故事。 

「巴克」的故事 

主狗翁(不是主人翁)名叫「巴克」(Buck;當然這是它的主人給它取的名字,幾年後,它就忘記了自己曾經被叫巴克,只有在做夢時,才恍惚閃過那溫暖壁爐和被叫巴克的那隻狗。這是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 

巴克從小衣食無缺,文明有禮,走在街上,人人稱牠好狗,主人提供吃與住,理所當然。一日,惡僕把它賣了。 

關在環境惡劣的狗籠,吃飯時間到了,沒飯來,吃飯時間又到了,還是沒飯來。終於,一盆餿水塞了進來。巴克嗅一嗅,不吃,一輩子沒吃過這麼臭的東西。 

茸毛壯漢走進狗籠,給了巴克生平第一頓毒打,巴克第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恐懼這件事。奄奄一息的巴克,接下來三天連餿水都等不到。然後,那盆餿水又塞進籠子,還是三天前那一盆,當然更餿了,巴克一聲未發,拐著腿上前,呼嚕呼嚕把盆子給舔得乾乾淨淨。 

巴克成為工作犬,一開始備受其他惡犬欺負,文明的巴克逆來順受,但它的肌肉日益強壯,直到有一天,他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被欺負,於是下一次被霸凌之時,它挑了一隻體型比它大的狗,一口咬斷對方咽喉。從此,沒有狗敢再欺負巴克,茸毛壯漢也咧出笑容,這隻狗買對了。 

在工作犬界,巴克出了名,狗就怕出名,巴克又被轉賣了數次,歷經了整個阿拉斯加最惡劣嚴苛的狗主的磨練。再壯,巴克也倒下了,一日早晨,它無力再拉雪橇,主人一頓毒打,巴克腦海中閃過當年那溫暖的壁爐。這時,一個懂狗的男人,竟然願意買下巴克,帶回他的狗隊療養。 

這個男人,沈默寡言,但是他把巴克當作一隻具有獨立狗格的狗對待。從來不打牠,也從來不誤牠的食。巴克打心底感激這個男人,把他當作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站,它再也不要伺候其他人了,它立下決心要對這新主人死忠。有一次,狗隊在一處懸涯邊上過夜,男人開玩笑的拿手往懸涯一指,說,巴克,跳下去。巴克沒有二念,起身就奔向懸涯,男人撲上前去抓住巴克後腿,把它抱在懷裡,問說你在幹什麼呀。巴克不明白,為什麼主人改變了主意。 

巴克完全忘記了溫暖壁爐旁的尊嚴日子,它現在只知道生存,在荒野中和一個不把牠當狗的男人一起生存。一個夜裡,它又聽到了已經聽過無數次的遠處狼嗥聲。然而這一次不同,它覺得自己身體內有一種燒灼感,想要回應那種狼的嚎叫。巴克清了清喉嚨,努力的山寨那狼嗥。寡言的男人看了也不禁咧嘴笑了,他摸摸巴克的頭說,巴克,哪一天你想去了,你就去吧。 

接下來的日子,巴克的膽子大了,在男人熟睡的時候,牠會溜出去,一點一點的靠近狼群。終於有一夜,在一個山坡的長草堆中,它看到了十幾對閃爍的眼睛。眼睛們看到牠,集體轉身而去。巴克尾隨,誰知道這一尾隨就尾隨了一整夜,巴克跟著群狼在月光照耀的原野上奔馳,牠從來沒有如此像自己,渾身的細胞每一顆都像一部小發動機,每一根肌肉都扯直,巴克邊跑邊想,也許這才是我? 

一夜奔馳,巴克累了,牠想家了,想那個男人了。疲憊的回到昨夜那個營地,但只剩燒爛的帳篷,還有瞪大眼睛不作回應的男人屍體。兩個還在收撿財物的印第安人看到巴克,說,看,還有隻狗,帶回去。但他們帶不走巴克,憤怒的巴克帶走了他們的生命,只花了兩口,就咬斷了兩個喉嚨。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當地的印第安部落開始流傳一件事:那隻帶頭的狼碰不得,它永遠跑在狼群的最前頭,印第安人只要被牠碰到,沒有一個活著回來。那隻狼,已經完全忘記被遺棄的感覺,它不知什麼叫流浪,不知道什麼叫恐懼,牠不需要被餵,牠靠實力覓食,牠已經忘掉了餿水的味道,牠吃的都是新鮮的。牠甚至忘記了,曾經被人叫巴克。 

「脫狗入狼」:「狗生」的四階段 

啊,現在可以開始談台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了。巴克從衣食無缺,到必須打工掙餿水,到得到尊重後為人盡忠,到鍛鍊出獨立獵食技能,經歷了「狗生」的四個階段。進入荒野的大世界,是巴克能夠「脫狗入狼」的條件,否則,巴克的命運,始終還是小鎮中的小確幸,終其一生害怕流浪的寵物。 

台灣的大世界荒野挑戰已經來臨了!是等著被賣掉之後碰運氣變成狼,還是現在就主動走向荒野,主動的變成自己定義的狼?總而言之,躺在溫暖壁爐旁等著被餵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 

這可不是鬼話,我17歲時讀了傑克倫敦的 《野性的呼喚》,徹夜難眠一週之後,奠定了我的人生打拼觀,若不是這本書,我至今可能還在喝餿水,還在抗議為什麼體制不懂得照顧我。 

以「體制」為座標,你或許可以得到溫飽甚至美食,但你也可能因為不見容於體制而變成流浪狗。人生在世不過80年,做自己都還尚且不夠用了,還落到以體制為座標,坦白講,蠻傻的。幸好我沒有,不知你如何?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著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196890
范疇: 習近平與台灣大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范疇
: 習近平與台灣大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358089
2014-09-16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著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攝影/ArakiLin

這是一篇談兩岸政治的文章,但是必須先從一隻貓談起。(如果你讀到這裡就已經感覺這不會是一篇正經文章,那麼你正是文章的主要訴求對象,請往下讀)。

 

這也是一篇兼論代溝和文化差距的文章。

 

話說那隻貓。

 

帶電光眼神的流浪貓

 

一次歡笑閒聊的場合中,幾位30出頭,也就是「大人們」稱為草莓族(或80後)的女士聊到了其中一位所養的貓。這隻貓神了去了,iPhone 中的它,不雅的斜靠在沙發座墊上,似笑非笑,雙眼射出看穿了你的電光,略帶一點不屑,略帶一點審查。

 

貓主人說,它是一隻撿回來的流浪貓。喜歡貓但專撿流浪貓,這已經是30歲的人和50歲的人之間的代溝;30歲的人認為這是救一條小生命,50歲的人覺得那是促長棄貓。

 

神奇的事在後面,代溝之下還有代溝。30歲出頭的貓主人說,促成她撿回這隻貓的是兩個20歲上下的大學生。30的她和20的她們之間的代溝,不亞於5030之間的代溝。

 

20歲、30歲之間,已經有代溝

 

事情是這樣的。她上班途中,總要經過一個角落,附近經常有流浪貓。天天走,沒怎麼在意,直到有一天,她注意到這隻長相奇特的貓,又瘦又弱,曲卷在牆邊。再走幾步,正好有一家小超市,她一時衝動,進去買了一罐日本進口的貓食,轉回去餵那隻流浪怪貓。

 

看著貓咪使勁吃,她有種滿足感。身後突然有人嚴厲的說:你不能讓牠吃這個牌子的貓食,這個牌子不好,會吃壞貓。她轉身,看到說話的是一個女生,也就是一個大學生。她回答到,牠都餓成這樣了,有的吃就不錯了,而且這也不是便宜的貓食,日本進口的呢。

 

大學女生很不高興,把話再說一次,這個牌子不好,對貓不好。然後,這女生一把將貓抱起,不讓貓再吃。餵貓者錯愕了,本來她不過是可憐這隻貓,沒有收養的意思,至少不是現在,現在還要去上班呢。基於賭氣,她也不客氣的說,你不能把貓抱走,牠是我先看到的,你先留著牠,把電話號碼給我,我下班來拿貓。

 

(這又是世代差距了,50歲的人不會這樣反應,頂多是假惺惺的誇大學女生兩句然後走人)。

 

大學女生說好,給了電話號碼,然後抱著貓離開。

 

下班後,我們現在的貓主人撥通了大學女生的電話。女生說,貓在我的一個朋友家裡,你去拿。她去了,開門的是另外一名大學女生,交出來的東西讓未來的貓主人(記住,她才30出頭)大吃一驚,這也才是故事的精彩所在。

 

長相與眾不同的流浪怪貓,已經被洗得乾乾淨淨,毛絨絨的看著她,打了絲巾,蹲坐在貓籠內。一同打包的,還有兩罐「正確」的貓食,兩個小瓶子。大學女生說,這貓的眼睛有點發炎,這一瓶是眼藥水,它的左邊耳朵有點受傷,用另一瓶治療。

 

臨走,大學生一再叮嚀,如果你不想養了,送回來給我,千萬不要送到流浪貓收容所,在那裏它會被安樂死。

 

就這樣,30出頭的世代,見識到了20左右世代的不同價值觀。說完這故事時,貓主人(記住,她才30出頭)感嘆說,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當年真有點不一樣;發出這感嘆時她渾然不覺旁邊還有許多40出頭、50出頭的聽眾。

 

這隻貓,她已經養了3年,流浪過的貓,從來不喜歡再出門,只喜歡用各種不雅的姿勢在沙發上廝混。貓並不知道,它今天能活得如此暇意,至少依靠了兩層代溝,而這兩層代溝至少花了30年才得以形成。30年前,同樣的一隻貓,多半在被棄養的當下就死了。

 

習近平與貓的關係

 

貓的故事說完了,那又與習近平有什麼關係?容我提一個非典型的問題:如果在台灣本土,30歲世代不理解20歲世代的價值觀,40歲不理解30歲,50歲不理解40歲,那麼你猜,60歲的台灣人和20歲的台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太陽花學運,你期待60歲的台灣人理解嗎?

 

那麼,隔著海峽、青年時期和農民工人相依為命、從來沒有小確幸過、從來沒有公民投票過、終生刀光劍影的60來歲的習近平,他與20歲的台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你期待他理解什麼叫「太陽花學運」嗎?

 

50歲的台灣人,大多數無法理解,為什麼在許多人權問題尚待解決的時候,20歲的人卻把貓權提昇到人權的高度。20歲的人同樣不理解,為什麼在尊重生命這件事上,必須分出「人權」和「貓權」,一個不憐惜陌生貓狗的生命的人,會真心的關懷陌生人的生命嗎?

 

這裡談的不是對錯是非,那些可以留給哲學。這裡談的是真實世界中的世代價值觀差距,以及文化的差距。凡是不承認這種差距、不面對這種差距的人,終究不能引領世代。

 

如果不能期待60出頭的習近平理解台灣的年輕世代,那麼可以期望60歲的台灣政治老人理解中國的年輕世代嗎?不管他/她是藍的還是綠的。

 

聽起來挺麻煩的,是不是?在偉大的中華家長文化之下,40多歲的領導人,如當年美國的甘迺迪,今天英國的卡麥隆、美國的歐巴馬,在海峽兩岸都不可能,這等於是說,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的領導層,都將繼續以陳舊的政治觀點進行角力,什麼「統」啊,「獨」啊,「主權歸屬」啊之類的東西。別忘了,這可是一群看到流浪貓就嫌棄,最多恩賜以安樂死的老傢伙啊。

 

兩岸是否和平,由年輕人決定

 

兩岸的前途,如果有和平,一定不來自60歲以上的老人群,切記這點。他們腦中的政治意像,不是槍桿子,就是銀根子;他們講究的,不是軍事實力,就是經濟實力;他們即使同情流浪貓,也不會注意到貓眼發炎、左邊耳朵有傷口。

 

不管在台灣還是中國,2030來歲的年輕世代,普遍感受到老人政治之下的疏離感、無力感;在台灣,他們開發了「小確幸」以避世,在中國,他們開發了「金錢萬能」以存世。兩岸年輕世代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以及價值觀的差距,但是他們之間沒有「代溝」,拿的都是iPhone , 玩的都是SN社會網路,打的是同一款遊戲。

 

槍桿子、銀根子、筆桿子、手機子

 

今天,彼岸的60歲老人們,正拿著傳統的槍桿子、銀根子、筆桿子,半強硬、半懷柔的脅迫著此岸,而此岸的60歲老人們也習慣性的從槍桿子、銀根子、筆桿子的邏輯來對抗或配合彼岸。但是,彼岸老人從來不敢拿著「手機子」脅迫台灣,因為他們知道,在槍桿子、銀根子、筆桿子的世界裏,台灣必輸,但在手機子的世界裏,他們必輸。荒謬的是,台灣的60歲老人們,同樣的害怕手機子,他們寧可打一場必輸的戰,也不敢面對手機子在島上對他們的地位威脅,因此不自覺的放棄了一個與世界溝通的利器。

 

在互聯網的世界內,沒有統與獨,只有相互加分一切的「溝」,年齡的、文化的,都會趨近抹平,而這正是玩傳統政治的老人們最害怕的。如果你現在還只有2030來歲,千萬不要落入老人的圈套,兩岸未來的和平發展,就在你的身上,大膽的去滑你的手指、敲你的鍵盤;在大數原理下,當台灣年輕一代每年滑出一兆次手指、中國年輕一代每年滑出六十兆手指的時候,兩岸的和平就有基礎了。

 

你說,那隻貓的意義大不大?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195501
范疇: 自己的台灣自己救:你是革命家,還是經理人? (圖) / 聯合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范疇
: 自己的台灣自己救:你是革命家,還是經理人?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297262
2014-09-02

 

photo creditln(CC BY 2.0)


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美國前ITT公司董事長格林在《論經理人》一書中羞辱性的問讀者,「你究竟是不是一個經理人?如果是,那就請你今天就開始:經-營-管-理」。套用格林的句法,毛澤東的話可以翻譯為:「你究竟是不是一個革命家?如果是,請你今天就開始:革-你-敵人的-命」。

 

毛澤東和格林,兩個時空中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企圖用一句話扭轉聽眾的意識:老兄,醒醒吧,弄清楚你的志向,你的角色,不要拖泥帶水,不要心存幻想,抓住焦點,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

 

經理人和革命家的成功之道是一樣的,但是有一點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革命家需要一個敵人,需要革它的命,敵人說好的東西,我一定說壞,敵人說壞的東西,我一定說好。而經理人不需要敵人,他只專注於改進一切可以改進的東西,發明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東西。革命家和經理人都看到問題,都探究問題的根源,但革命家注重的是問題後面的結構性脆弱點,以利一槍斃命,而經理人注重的是問題下是否還有可利用的生命點,以利重生。打個比喻,革命家和經理人都討厭瘋狗,但前者想的是如何滅絕瘋狗,而後者想的是如何由瘋狗體內提鍊疫苗血清。兩者關注的東西不同,焦點不同,成就感的來源也不同。

 

台灣青年的革命精神高漲

 

看看台灣的現狀,政治百病叢生,經濟任由外在環境擺佈,人心焦躁浮動,你覺得是革命精神才能救台灣,還是經理人精神才能救台灣?再深一層發問:你覺得自己是革命氣質多一些,還是經理人氣質多一些?

 

我無法就這問題做民調,但希望有一天某個民調機構願意做這樣一次公益性民調。從表象看來,或說從媒體、網上的氣氛看來,台灣現在處於革命精神高漲的階段。推翻資本家、消滅國民黨、擊破民進黨、撕掉假面具、誰窮誰有理、誰年輕誰無罪……

 

有時,革命是必須的。當社會中所有具有經理人精神的人,都再也看不到任何可以經由改造而進步的生命點的時候,當他們對任何創新可能性絕望的時候,那就只有革命了:推翻一切從頭再來。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必須的;若非蔣經國死前開放黨禁,一場革命也是必須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是不是必須的?

 

中國式革命的代價

 

進行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真正是經典中的經典,這一棍子把中國人全體打矇了。文革已經結束了將近40年,但是它在中國國民性格中留下的烙印,尤其是那種「理想無上限、道德無底線」的紅衛兵「精神」,一直到今天都還主宰著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甚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個人推測,即使有一天,例如20年之後,中國進入了所謂的「民主自由」階段,文革精神還是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漂浮在中國大地上,那時中國人才會覺醒,原來「民主」的軀殼裡也能躲藏著革命的幽靈,原來一人一票的選舉還能用紅衛兵精神搞。這很奇怪嗎?一點也不會。一千年前的水滸梁山泊造反精神,近兩千年前的三國你死我活鬥爭精神,到了21世紀不還是被中國人普遍默認嗎?手法不還是一再重複嗎?

 

相較於革命精神,經理人精神在中國文化圈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有史以來,中國人長於實用技術,短於科學探究,見招拆招的能力很強,但原理性、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弱。缺少了系統原理的指導,很快的就會出現混亂,而中國人對亂像的第一反應就是強行控制,越亂就越控制,隨著控制的力道,集權自然產生。當集權到了頂峰,腐敗必然產生,此時只能革命了,不論是來自百姓的革命,還是來自宮廷內部的革命。基本上,中國歷史就在這種 混亂-控制-集權-腐敗-革命-混亂」的循環之中。相較而言,西方在科學精神傳統下,不斷的由原理性下手,發展出了種種疏導亂象的政治治理原則,人民也依循科學精神,逐步形成自治能力。因而在西方,經理人精神是普遍的。

 

台灣政治中「經理人元素」大幅退化

 

鏡頭拉回台灣。比起3000年正史、960萬平方公里面積、人口13億的中國,我們這個400餘年正史、1/300面積、1/60人口的國度,算是歷史的幸運兒。經理人精神在台灣,雖然以西方的標準看來依然薄弱,但是比起中國,台灣算是已經破繭,雖離長成蝴蝶還很遠,但是動力已在。

 

在經濟領域,大中小行業內,台灣都可找到一些「只要還有改善空間,我就不停止」的人物;在社會領域,也有不少「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就不放棄」的團體或人士。人民已經開始懂得用經理原則監督政府,並且實施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台灣各個居民社區的管理委員會文化,所有社區都已經進入了良性的自治循環,充分發揮了經理人精神

 

遺憾的是,一旦碰到政治,台灣人的經理人元素就退化了,體內的中國式革命元素,就像癌細胞一樣的復甦。公平地說,這不能完全歸罪於國民素質;革命精神能夠如此容易的被煽風點火,主要原因還是台灣政治中的「集權」成份尚存。台灣主流政黨的黨章,都還是剛性黨章;台灣的公務系統,也還是金字塔型的集權結構;中央和地方的體制,還是一種權力博弈的機制。於是,一人一票的民主疏導機制,竟然窄化為革命精神的載具。選舉在台灣,主要用來推翻敵人,而不是提煉政策。

 

革命家救台灣?經理人救台灣?

 

關鍵問題來了:台灣體內的集權文化殘留,是不是一定得通過革命手段才能去除?或者,它可以通過經理人精神予以化解?如果你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一切從頭再來,那麼,請再問自己下一個問題:推翻之後,革命者能夠「解甲歸田」,放下革命精神改以經理人精神治國嗎?或者,用選舉把敵人的命革掉之後,換來的只是另一場抓權的盛宴?

 

人類歷史上的幾場知名革命,包括法國大革命、共產革命,已經證明了,用革命推翻集權,結果會帶來更加的集權。這道理不難理解,「以暴制暴」起的是反效果,老師用暴力對付暴力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後果是什麼。

 

在硬體上,台灣現在已經百病叢生。土地的災難,河道水庫的嚴重淤塞,工業的污染,當年無章法的地下管線險象,都市容貌破舊,路面坑坑窪窪,鐵路設備老舊,機場不敷使用。在制度上,台灣已經到達「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末期,舉凡教育制度,產業制度,金融制度,勞工制度,移民制度,都已經衣不蔽體、矛盾百出。這些,都是鐵的現實,只有靠著經理人精神才可能挽救,革命精神在這種硬碰硬的建設面前,可說是毫無用武之地。

 

台灣的基礎建設以及資源環境,必須進行的不只是「都更」,而是更根本的「國更」。正如都更,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把整個區域炸掉重建,但我們能把台北萬華區整體炸掉而後重建嗎?都更,只能在完整規劃下,一條街一條街的進行。「國更」正如「都更」,需要的是整體規劃,加上經理人精神下的一件一件執行,而不是革命精神當道,拆了炸了再說

 

你的周圍,有多少具有經理人精神的人?有多少願意參加一場「經理人國更」運動的人?或者,你的周圍都是革命家?這種經理人/革命家的比例,將決定台灣的命運如果你自認為天生具有超強的革命情操,那麼不要忘了時時問自己:然後呢?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著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193896
范疇: 逢中必反反迎中 (圖) / 中時
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時論-逢中必反反迎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8002095-260109
20140508 04:09 范疇(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怕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多人挺服貿未發聲。(圖文:洪欣慈)

當下的主流民意是,由於國民黨政府一意「親中」,因此制衡之道就是「逢中必反」但是,十年之後,台灣社會很可能才發現,今天的「逢中必反」,最終取得的實際效果適得其反,成為最終的「迎中」。

 

除了人力及腦力,台灣別無資源。固然台灣有「有機樂活派」、「幸福派」、「小確幸派」,但是這些無一不是依賴大經濟環境而得以倡議價值觀。這道理極為簡單,如果新竹科學園區沒落,竹北地區的各種小確幸餐廳就無從持續;如果不是大經濟還允許台北的小白領在低薪之下還能到特色咖啡館喝杯咖啡,台北的巷子文化就不復存在。

 

環顧四周,其實找不到100%的「台灣製造」,包括用的垃圾袋,原料都來自世界其他地方。即使原料出自本地,例如麵線、虱目魚、有機蔬菜,在其製程中也少不了外國因素。台灣如果「鎖國」,不管是主動的排斥還是被動的被封鎖,貨輪進出不了港、飛機不起不落,3個月內台灣的經濟就會被打回18世紀。

 

台灣的經濟,其實是一個「7-11」式的經濟:店面(地理)小,不能靠庫存,只能靠快速周轉,周轉的越快越發達,物流中斷3天就得關門。7-11若「逢陳必反」,不向姓「陳」的人買貨,也不賣給姓「陳」的顧客,它應該撐不了3個月,因為「陳」是大姓。競爭模式有如7-11的台灣,一旦「逢中必反」成為了世人皆知的品牌,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商業單位都會對台灣敬而遠之,因為「中」在世界上是「大姓」,至少50%流通於世界上的貨物、原料、資金,都具有「中」的血緣關係。

 

台灣的大經濟停滯,不是因為台灣人不努力或腦力比不過人家,實際上是因為台灣各方面已經超載,與世界經濟活動之間的「周轉率」大幅下降所致。要增加貨品、原料、金融、知識、技術的周轉率,唯有對外開放一途。但在開放這件事上,台灣面臨了特殊的難題,那就是中國因素。

 

以「自由經濟貿易示範區」為例,開放的門檻應該設在哪?由於「反中」或「恐中」,社會擔心若門檻低了,中國勢力會蜂擁而來,台灣會「香港化」,但若因此提高門檻到中國沒興趣來,那麼所謂的「自由開放」就會變成一個國際笑話,沒有人會來。

 

如果採取「雙軌制」,也就是把中國當作例外,用諸如ECFA、服貿、貨貿等雙邊協議把中國「關在籠子裡」,但這條路在兩個因素下事實上不可行,一則社會已經徹底不信任政府的把關能力,另則這也會牽涉到諸如WTOTPP等組織的「公平不歧視原則」,後患無窮。

 

開放門檻低了不行,高了不行,雙軌制也不行,台灣這家「7-11」,前景黯淡。如前述,「中」是國際大姓,在台灣的對外經濟選項內,只有鎖國,沒有鎖中的選項,只有開放的選項,沒有排中的選項。如果當下的「逢中必反」運動持續下去,台灣等於是自絕於世界,最後只剩下一個選項:接受中國的接濟。台灣真要走上那真正醜陋的地步?

 

2014年才走了不到一半,但是年度一字已經定型,那就是「反」,而台灣式的「反」,其實底下是「懼」,對中國的恐懼台灣能走到今天,過去一向靠的是一股「誰怕誰」的精神,奈何今日以「恐懼」為主軸?所有現在已經落入恐懼的人們,所有執意推銷恐懼的團體,其實正在進行一場最終「迎中」的運動「與狼共舞」、「逢狼必慎」的能力,才是台灣今天需要的能力。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6943&aid=5192913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