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水貨客對香港困擾如何化解?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5/02/150226_ana_hongkong_mainland_conflict
陳志芬 BBC中文網記者 2015年 2月 26日

香港特首梁振英表明下月到北京將向中央政府提出可能收緊自由行政策。
「一簽多行」是2009年中國政府開放深圳合格居民申請一年可多次前赴香港旅遊的政策,前提為了促進香港的經濟增長。不過近年「一簽多行」已慢慢變成被利用的內地水貨客渠道,加上自由行旅客在香港的負面形像日益惡化,深化了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矛盾。
香港特首梁振英已經表明下月到北京時,將向中央政府提出可能收緊自由行政策。
據香港政界人士向BBC中文網透露,經過香港79日的佔中行動後,中央政府已經認定香港確實有港獨本土派勢力存在,為了不讓這些勢力影響香港穩定,因此讓梁振英提出向中央提出修改政策,反映中央沒有忽視自由行產生的問題及矛盾,如果梁振英爭取獲中央同意,亦可增加他的民望。
不過,香港市民與內地旅客以及水貨客累積日深的矛盾是否可以透過行政措施去化解?
屯門沙田元朗
過去一個月已經有團體發起連串的所謂「光復行動」。 「熱血公民」、 「學生前線」和「本土民主前線」等本土派組織在網上號召進行光復行動,要求政府取消「一簽多行」政策,一批示威者示威者在屯門一個大型商場內與警方爆發激烈推撞,警方出動胡椒噴霧驅散示威者。
再者於本月中,一批網民再跑召支持者到新界沙田的新城市廣場進行示威,有示威者更在商場內沿途驅趕拉著行李箱購物的內地旅客,由於場面失控,警方再度向示威者施放胡椒噴霧和揮舞警棍驅散示威者,商場內多間商鋪關門停業,警方拘捕多名滋事分子。
至於下一波將是本周日(3月1日),團體又在網上號召市民自發參與「光復元朗」,組織表明未有邀請其他團體支持,這是自由活動,故不需要向香港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
發起這次「自發」光復行動的其中一個組織元朗本土關注組其中一名成員向BBC中文網強調,不論是3 月1 日發起的「光復元朗」還是之前兩次沙田、屯門光復行動都是自發的,透過網上號召,受影響的人自行出來表達對內地水貨客的感受,因此他們不會向香港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
被問到元朗的居民十分擔心示威抗議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及商鋪生意時,這名成員說:「元朗居民天天被水貨客干擾生活,被他們手拉的行李弄傷腳,給水貨客、大陸人踫倒後再被怒目而視,區內生活的人要去市場買菜及逛街都不行,請問他們來買水貨重要還是香港市民自己的生活重要?」
香港政府公布最新的數據,2014年內地訪香港旅客4402萬人次,再創新高,一簽多行旅客佔了三分之一、達到1485萬人次,按年升了22.2%。
中國水貨客及內地旅客大舉南下購物,難免激發兩地的人矛盾再起。
居民感受

面對本土派發起的「光復行動」,已經有元朗居民表明將採取反擊行動。
受水貨客影響的居民感受如何? 一名上水居民李女士向BBC中文網說,她在上水已經住了30多年,上水一直十分平靜,經常予人居於鄉下的感覺,自從特區政府宣佈自由行之後,上水區內開始出現變化,區內說普通話的人比說廣東話多,大小商場基本上被內地人充斥,而當政府宣有深圳居民「一簽多行」的政策後,她形容上水過去幾年完全「被攻陷」,日常生活基本上被水貨客完全干擾了。
她說,其中一個直接影響生活是區內物價飊升,尤其是食肆、餐廳酒樓。
李女士舉例一碟普通的牛腩飯,不能相信由幾年前的26元,一年上調幾次價格,現在已經56元,她曾經問老闆上調價格的速度為什麼那麼快,老闆回應她說:「不管加多少都有人來吃,而且他們(內地人)也不介意,有錢不賺嗎?」
李女士說雖然自己不會參加一些自發的所謂「光復行動」,但也十分期望香港政府可盡快檢討自由行政策。
面對本土派發起的「光復行動」,已經有元朗居民表明將採取反擊行動,阻止他們影響商鋪的生意。
身兼元朗區議會主席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表示,不認同採取「香港人打香港人」的反擊行動,強調雙方應避免衝突。他表示本周三已經找到元朗區多名鄉委會主席,希望他們以元朗形像,以和為貴為前題,避免與示威者出現打鬥場面,已經要求警方在場對攪事者執法。
香港自救?
面對水貨客的問題,香港已經有團體及政黨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向入境者收取陸路入境稅,不過有人擔心這可能會予人針對中國旅客的印象。
另一建議是在香港靠近關口的地區,開設「水貨特賣場」,即是一些港商正在研究的「邊境購物城」。這樣水貨客不用進入市區,以減少對交通與基建設施的負荷。
梁志祥表示支持應盡快在香港的多個地區設立「邊境購物城」的計劃,他承認有購物城不代表可以解決水貨客的問題,但至少希望可以疏導一下內地居民不要集中在某些地區購物,減少對當區居民生活的干擾。
讀者反饋
水貨客 (實為走私客) 對香港的困擾如何化解?如果只針對表面的亂像,在前線推出這樣那樣的治標措施與對策,矛盾只會加劇、積怨只會加深,問題是永遠不能解決的。【追源禍始】就是【港深同城化】與【開放自由行】這兩個政策闖的禍。不妨回想一下,水貨客在香港九七回歸前難道沒有嗎?水貨客在香港九七回歸初期難道沒有嗎?水貨客之所以弄到今天令人困擾、令人討厭、令人憤怒的田地,若非在【港深同城化】與【開放自由行】這兩個政策的【大力推行】下,會出現嗎?事到如今,如何化解?還用問嗎?取消這兩個政策即可【立竿見影】。香港沒有這兩個貌似【利港】,實為【亂港】的政策,回復本來的社會面貌,有什麼不好?有何不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家若果仍然相信此話為【真】,那麼香港經此【一役】為了解決問題,政策返回原點,回復多年下來香港曾經驗證過行之有效的政策,不是可以圓滿解決嗎?說遠一點,【龍獅旗】的出現,不正也是源出於類同原因嗎?豈能刻意【混淆視聽】,【上綱上線】,把港人種種不滿所衍生出來的言論、行為與反應一概視為【港獨】?若非這個政府屢屢失信於民,若非這個政府的政策連番失誤,怎會令港人【離心離德】?中共天天驚喊有【外部敵人】,天天製造【內部矛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替絕對的權力【建基礎】,替鎮壓【找藉口】。大家該看清楚中國共產黨的【真面目】吧!
孟光, Hong Kong
這樣的水貨客怎樣才算是走私呢 中國政府做出的政策是基本不可能撤回的 只能靠細化一些自由行的規章制度了 頭疼的人
廣東和深圳政府可以有所作為:在深圳建一座香港商城,把門面和攤檔租給香港的商家和水貨客。不許內地小販去香港,只許他們在香港商城內採買港貨。這樣既保留商業交流渠道,也有利內地解決就業和釋放過剩產能。 吳橋溪
解鈴還需繫鈴人,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大陸方面的制度失靈. 表面看是食品及藥品的安全生產/監管制度失靈, 更深層次的問題不言而喻.
香港政府及建制派政客不敢將問題的癥結宣之於口, 怕得罪北大人. 香港人其實也沒所謂, 反正是打開門口做生意. 但總不能毫無節制, 影響香港市民的平常生活. 所以這就反映出689的管治低能. 陸客中有多少屬水貨客, 中港政府有大量數據可資考證, 為何遲遲不採取相應的調節措施? 除非是另有目的和考慮.
按目前情況, 中港矛盾和香港社會分裂一樣, 根本就是一場有目的的人為操作. 不會有緩和的可能. 香港仔, 香港
BBC中文網記者陳志芬《分析:水貨客對香港困擾如何化解?》發出BBC中文網內一點理性的聲音。該讚就讚。
我借BBC論壇呼籲了很多次限制「自由行」。終於有可能變成現實。
希望中央政府能同意香港政府的建議,立即取消大陸客赴香港「自由行」。
應該改成「上限行」。每日大陸到香港的遊客不超過一個香港居民能承受的上限。
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本是好意,把零售利讓給香港。 但中國的人口是一個巨無霸。到哪裏,人家都受不了。一定要限制在人家能承受的限度之下。
假定香港10%居民開商店。「自由行」對那些人有利,但會給其他90%居民帶來不便。中央政府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光說「我是對你好,你怎麼還恨我?」是不明智的。未署名
為什麼大陸人熱衷於去香港買水貨?為什麼中國人去日本一買20萬?為什麼中國人在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瘋狂掃貨?是因為中國人有錢了麼?顯然不是。中國人還很窮。所以在外面堅持「買買買」無非是因為中國稅太高導致物價過高。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稅收物價遠超發達國家,而福利卻又很低,的確是世紀笑話了。中國經濟如此情況,要變投資驅動為消費驅動,只要減稅即可——這樣中國人就會更多在國內消費。但實際上偏偏是黨與民爭利,財政收入增幅數年遠超GDP,油價跌了正好多收稅,無論如何不肯減稅。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未署名
一年4000多萬人次的訪香港旅客數量,對於這個不過700多萬的城市人口,造成的負擔確實很大。但如果堵遊客,勢必造成旅遊大量輸出泰國日本等國,加以疏導在邊境開設購物城確實合理。未署名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